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简称“民乐”)的传承越来越重视,使得民乐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2011年版音乐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提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因此,研究小学音乐课堂中民乐的教育教学方法,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将当今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的奥尔夫教学法引入到小学民乐教学中,探索了有别于传统民乐教学的全新方法,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民乐传承提供了新的认知途径。
奥尔夫教学法为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所创建,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我国音乐教育长期以来以歌唱、教学乐理知识为主体的陈旧模式不同,奥尔夫教学法十分注重让学生发挥创造力和自身的主动性,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它采取的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式,注重鼓励学生,让其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综合性;2、即兴性;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4、从本土文化出发;5、适于开端;6、为所有人。其中即兴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是指原本性的音乐教学。原本的音乐是指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把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原本的音乐是接近自然,源于生活,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非常适合于儿童的。根据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其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点:1、听力训练;2、节奏训练;3、律动训练;4、语言学习;5、创造性能力培养;6、奥尔夫器乐的练习。奥尔夫教学法的这些基本原理和教学内容,使得它深受儿童喜爱。自八十年代初被引入我国以来,奥尔夫教学法对促进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特别是小学音乐教育改革,起了巨大的作用[1-4]。
奥尔夫教学法的另一个重要特性就是民族性教学,主要指的是将民族音乐融入到音乐教学中去。同时,奥尔夫教学法在课堂上注重采用舞蹈、动作、乐器等方式辅助学习音乐,这一特点与我国民乐“载歌载舞”的形式非常契合。因此将奥尔夫教学法引入到小学民乐课堂教学中,应该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笔者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音乐教师,在合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民族民间音乐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途径的研究”的支持下,探索将奥尔夫教学法应用到小学民乐教学中的途径。在大量的课堂实践中,经过不断的重复“课堂教学-学生反馈-教案改进”这样的循环,我们发现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民乐教学中的民族舞蹈编排和民族乐器演奏这两方面有着突出表現,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民族舞蹈和民乐都是民族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因此在小学民乐教学中,民族舞蹈是一个常用的辅助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扩展的审美体验。将奥尔夫教学法中所强调的即兴性和参与性应用到民族舞蹈的编排中,能够使学生对民乐产生直观而具体的感受,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授《金孔雀轻轻跳》时,教师加入傣族特有的孔雀舞蹈的简单基本动作,让学生在感受傣族的音乐特点的同时,感受孔雀的优美姿态,相得益彰;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舞蹈动作的学习与配合音乐的即兴表演,有效提高了他们学习民乐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在教授《新疆是个好地方》时,教师则加入扬眉动目、晃头移颈、拍掌弹指等维吾尔族舞蹈的典型动作,以及昂首、挺胸、立腰的基本造形,让学生感受维吾尔族舞蹈的活泼优美,以及浓郁的西域风格;对舞蹈的感悟能够直接关联到对音乐的感悟上,从审美的角度令学生感受维吾尔族歌曲的魅力。
民族乐器是民乐的载体之一,学习民族乐器演奏是民乐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无法使每个学生都实际操作民族乐器。而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对打击乐器的模拟是一大特点。打击乐器大体可以分为皮革类、木质类、金属类和散响类这四大类。在奥尔夫教学法中,这四种打击乐器可以用四种动作来模拟:跺脚——皮革类,拍腿——金属或木质类,拍手——木质或散响类,捻指——散响或金属类。将奥尔夫教学法中打击乐器的教学特点引入到小学民乐教学中,对于那些以打击乐器为主演奏的民乐,可以让学生在没有实际乐器的情况下体验民族乐器的演奏。例如,在《春节序曲》和《鸭子拌嘴》中,教师利用奥尔夫教学法,将这些打击乐器运用的淋漓尽致,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前一曲突出了喜庆,热闹,所以用鼓和锣来烘托气氛;而在后一曲中用小镲表现三个插部——引子、嬉戏和尾声。同学们的表演赢得了大家的一阵阵掌声和笑声。在教授《桔梗谣》时,教师加入朝鲜族特有的打击乐器长鼓;在教授《新疆是个好地方》时,教师加入维吾尔族特有的打击乐器达卜(汉语称手鼓,这种维吾尔族民间广泛使用的古老的打击乐为合奏和伴奏不可缺少的乐器)。在这两首乐曲中,教师带领学生们合着节拍一起演唱,统一节奏和速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奥尔夫打击乐器教学虽然对于低年级的小孩子来说会有点难,但是这种教育方法确实将民乐课堂变得灵活,形式多样,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教学中自动参与、自由参与、成功参与。
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民乐教学中,传统的音乐教学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本文探索了将奥尔夫教学法引入到小学民乐教学中,结合教学经验不断地改善教学效果。让学生们在奥尔夫教学法的引领之下,成功领略民族音乐的内涵、体会民族音乐的精要、掌握民族音乐的技巧,把民族的、中华民族特色的、优质优秀的元素统统地纳入学习范畴,变成自己的本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贺佳莉,“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才智》,2014年第4期,166.
[2]张洁,“浅谈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音乐时空》,2015年第17期,178.
[3]吴一波,“奥尔夫教学法对小学音乐教育问题的突破”,《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5期,85.
[4]申桂红,“浅谈奥尔夫教学法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艺术评鉴》,2016年第22期,112.
致谢:本文工作由合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奥尔夫教学法为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所创建,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我国音乐教育长期以来以歌唱、教学乐理知识为主体的陈旧模式不同,奥尔夫教学法十分注重让学生发挥创造力和自身的主动性,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它采取的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式,注重鼓励学生,让其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综合性;2、即兴性;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4、从本土文化出发;5、适于开端;6、为所有人。其中即兴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是指原本性的音乐教学。原本的音乐是指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把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原本的音乐是接近自然,源于生活,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非常适合于儿童的。根据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其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点:1、听力训练;2、节奏训练;3、律动训练;4、语言学习;5、创造性能力培养;6、奥尔夫器乐的练习。奥尔夫教学法的这些基本原理和教学内容,使得它深受儿童喜爱。自八十年代初被引入我国以来,奥尔夫教学法对促进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特别是小学音乐教育改革,起了巨大的作用[1-4]。
奥尔夫教学法的另一个重要特性就是民族性教学,主要指的是将民族音乐融入到音乐教学中去。同时,奥尔夫教学法在课堂上注重采用舞蹈、动作、乐器等方式辅助学习音乐,这一特点与我国民乐“载歌载舞”的形式非常契合。因此将奥尔夫教学法引入到小学民乐课堂教学中,应该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笔者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音乐教师,在合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民族民间音乐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途径的研究”的支持下,探索将奥尔夫教学法应用到小学民乐教学中的途径。在大量的课堂实践中,经过不断的重复“课堂教学-学生反馈-教案改进”这样的循环,我们发现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民乐教学中的民族舞蹈编排和民族乐器演奏这两方面有着突出表現,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民族舞蹈和民乐都是民族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因此在小学民乐教学中,民族舞蹈是一个常用的辅助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扩展的审美体验。将奥尔夫教学法中所强调的即兴性和参与性应用到民族舞蹈的编排中,能够使学生对民乐产生直观而具体的感受,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授《金孔雀轻轻跳》时,教师加入傣族特有的孔雀舞蹈的简单基本动作,让学生在感受傣族的音乐特点的同时,感受孔雀的优美姿态,相得益彰;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舞蹈动作的学习与配合音乐的即兴表演,有效提高了他们学习民乐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在教授《新疆是个好地方》时,教师则加入扬眉动目、晃头移颈、拍掌弹指等维吾尔族舞蹈的典型动作,以及昂首、挺胸、立腰的基本造形,让学生感受维吾尔族舞蹈的活泼优美,以及浓郁的西域风格;对舞蹈的感悟能够直接关联到对音乐的感悟上,从审美的角度令学生感受维吾尔族歌曲的魅力。
民族乐器是民乐的载体之一,学习民族乐器演奏是民乐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无法使每个学生都实际操作民族乐器。而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对打击乐器的模拟是一大特点。打击乐器大体可以分为皮革类、木质类、金属类和散响类这四大类。在奥尔夫教学法中,这四种打击乐器可以用四种动作来模拟:跺脚——皮革类,拍腿——金属或木质类,拍手——木质或散响类,捻指——散响或金属类。将奥尔夫教学法中打击乐器的教学特点引入到小学民乐教学中,对于那些以打击乐器为主演奏的民乐,可以让学生在没有实际乐器的情况下体验民族乐器的演奏。例如,在《春节序曲》和《鸭子拌嘴》中,教师利用奥尔夫教学法,将这些打击乐器运用的淋漓尽致,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前一曲突出了喜庆,热闹,所以用鼓和锣来烘托气氛;而在后一曲中用小镲表现三个插部——引子、嬉戏和尾声。同学们的表演赢得了大家的一阵阵掌声和笑声。在教授《桔梗谣》时,教师加入朝鲜族特有的打击乐器长鼓;在教授《新疆是个好地方》时,教师加入维吾尔族特有的打击乐器达卜(汉语称手鼓,这种维吾尔族民间广泛使用的古老的打击乐为合奏和伴奏不可缺少的乐器)。在这两首乐曲中,教师带领学生们合着节拍一起演唱,统一节奏和速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奥尔夫打击乐器教学虽然对于低年级的小孩子来说会有点难,但是这种教育方法确实将民乐课堂变得灵活,形式多样,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教学中自动参与、自由参与、成功参与。
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民乐教学中,传统的音乐教学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本文探索了将奥尔夫教学法引入到小学民乐教学中,结合教学经验不断地改善教学效果。让学生们在奥尔夫教学法的引领之下,成功领略民族音乐的内涵、体会民族音乐的精要、掌握民族音乐的技巧,把民族的、中华民族特色的、优质优秀的元素统统地纳入学习范畴,变成自己的本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贺佳莉,“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才智》,2014年第4期,166.
[2]张洁,“浅谈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音乐时空》,2015年第17期,178.
[3]吴一波,“奥尔夫教学法对小学音乐教育问题的突破”,《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5期,85.
[4]申桂红,“浅谈奥尔夫教学法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艺术评鉴》,2016年第22期,112.
致谢:本文工作由合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