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与能力,而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转变观念:知识不是手段,而是工具。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急需教学的改革,两者相辅相成,关系紧密。教师是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实施者,是人生发展和探索世界的引导者,所以教学过程将从学校课堂教学延伸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育人”将是教育的关键词。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生素质;课程调整;因材施教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具备什么素质的人才能更好的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教育部门都正在讨论的问题。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就是希望在基础教育阶段把国家的教育方针具体化。文件要求教育部门依据所给出的小学、初中以及高中生的具体评价标准进行学校课程改革。学校及有关教育部门的任务就是依据文件制定各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教师再根据学校及有关教育部门制定的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
核心素养是什么?不同的国家用的词不一样,比如OECD用“胜任力”,美国用“21世纪技能”,日本用“能力”等,但他们的关注点是一样的,都是在解决同样一个问题“要想更好的在21世纪生存和发展,我们应该着力于培养生么样的人才,这样的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养”。在核心素养的定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以及国际相关组织明确指出:核心素养是人在知识、经济和和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面对复杂多变的实际生活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所运用的知识,理念,方法以及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这是人在面对未来不确定的实际生活时所呈现出来的真实问题以及必备能力与关键品格,而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是指完成一个小的任务。连续性与阶段性是核心素养两大特点,必须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养而获得。
素养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和引导,更需要自身的不懈努力,也会受到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素养是是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长期的训练、实践和熏陶而获得的思维、品格、知识、技巧和能力。其中,有助于人终生成长和发展的就是核心素养。
二、关注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实施课程结构调整
关注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要通过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计划的实施来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在教育部门相关政策和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科学的教学计划的实施下进行,而不是简单地进行一些华而不实的表面工作。因此,素质教育不是一个老师的个体行为,不是某一个学科的任务,而是整个教育部门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向。素质教育的培养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课下作业,教学评价,集体活动以及社会活动中。
什么是素质?有人说,你在学校获得的知识以外的部分的就是素质。学校教学生学习英语,不是为了让他成为翻译家或者外交官,因为能够成为外交官的毕竟是少数,而我们面对的全体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将来都将会是一名普通的公民。英语学得好或者不好不会影响他们成为优秀的公民,但除了语言以外的东西,能够陪伴他们终生并促进他们发展的就是核心素养。
学科融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自主學习能力。而这正式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方面。如何进行学科融合并将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学校更多的是在操作层面进行实践。在核心概念经过一系列变化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核心素养,就要研究核心素养的课程。学校如何在核心素养核心概念的指导下进行课程调整,教师如何顺应课程调整的要求,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上好素质教育培养的每一课,将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与历史意义。
独立自主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理解和包容,总结和反思是核心素养的四个主要方面。研究和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如何融合在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而形成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强大合力;二是在落实课程目标的过程中,如何真正做到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为世界培养优秀公民服务。
三、培养核心素养,因材施教
给孩子寻找适合的教育,给孩子更多的选择。
因材施教是学生素养的培养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学校要进行阶段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的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学校依据阶段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结合综合评价的结果为学生制定一套完整的个性化教学方法,然后根据方案分阶段进行个性化辅导。在有的放矢的前提下,学习效果更好,学生收获更大,也更有成就感。另一方面,关注家庭教育,加强家校合作也是教学质量得到保证的必要前提条件。在个性化的辅导过程中,让不同的孩子有更多的选择,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学习课程系统;教师也需要一套系统的师资培训体系,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落实素质教育和实施核心素养的前提和保证。
结语:
将教学目标定位在核心素养和素质教育的培养上,是教师将面临的最大挑战。首先,需要改变教师的关注方向,即:关注素养的养成,而不是关注知识点的掌握,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到关注“学生学会什么”。其次,学校需转变课程理念,教学部门需重新认识课程并进行课程调整和整合,教师需调整教学方法,简单的掌握知识已不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曾经是19世纪提出的课程经典问题之一;“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是20世纪提出的课程经典问题之一;“什么知识最有力量” 是21世纪提出的课程经典问题之一。能成为素养知识才更有力量,如何让知识变成素养。课程经典问题在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重新思考如何让知识转化为素养将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问题。
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改革,课程理念的不断更新,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素质教育具体措施的实施,教育部门将会在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方面做到有的放矢,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的落实也将不再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王蔷. 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J]. 英语教师 ,2015(16):6~7.
[2]查有梁. 《新教学模式之建构》.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3]程平源. 《中国教育问题调查》.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4]冯忠良、冯姬. 《教学新论——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 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 2011.
[5]张庆林、杨东. 《高效率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生素质;课程调整;因材施教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具备什么素质的人才能更好的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教育部门都正在讨论的问题。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就是希望在基础教育阶段把国家的教育方针具体化。文件要求教育部门依据所给出的小学、初中以及高中生的具体评价标准进行学校课程改革。学校及有关教育部门的任务就是依据文件制定各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教师再根据学校及有关教育部门制定的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
核心素养是什么?不同的国家用的词不一样,比如OECD用“胜任力”,美国用“21世纪技能”,日本用“能力”等,但他们的关注点是一样的,都是在解决同样一个问题“要想更好的在21世纪生存和发展,我们应该着力于培养生么样的人才,这样的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养”。在核心素养的定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以及国际相关组织明确指出:核心素养是人在知识、经济和和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面对复杂多变的实际生活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所运用的知识,理念,方法以及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这是人在面对未来不确定的实际生活时所呈现出来的真实问题以及必备能力与关键品格,而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是指完成一个小的任务。连续性与阶段性是核心素养两大特点,必须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养而获得。
素养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和引导,更需要自身的不懈努力,也会受到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素养是是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长期的训练、实践和熏陶而获得的思维、品格、知识、技巧和能力。其中,有助于人终生成长和发展的就是核心素养。
二、关注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实施课程结构调整
关注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要通过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计划的实施来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在教育部门相关政策和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科学的教学计划的实施下进行,而不是简单地进行一些华而不实的表面工作。因此,素质教育不是一个老师的个体行为,不是某一个学科的任务,而是整个教育部门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向。素质教育的培养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课下作业,教学评价,集体活动以及社会活动中。
什么是素质?有人说,你在学校获得的知识以外的部分的就是素质。学校教学生学习英语,不是为了让他成为翻译家或者外交官,因为能够成为外交官的毕竟是少数,而我们面对的全体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将来都将会是一名普通的公民。英语学得好或者不好不会影响他们成为优秀的公民,但除了语言以外的东西,能够陪伴他们终生并促进他们发展的就是核心素养。
学科融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自主學习能力。而这正式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方面。如何进行学科融合并将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学校更多的是在操作层面进行实践。在核心概念经过一系列变化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核心素养,就要研究核心素养的课程。学校如何在核心素养核心概念的指导下进行课程调整,教师如何顺应课程调整的要求,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上好素质教育培养的每一课,将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与历史意义。
独立自主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理解和包容,总结和反思是核心素养的四个主要方面。研究和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如何融合在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而形成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强大合力;二是在落实课程目标的过程中,如何真正做到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为世界培养优秀公民服务。
三、培养核心素养,因材施教
给孩子寻找适合的教育,给孩子更多的选择。
因材施教是学生素养的培养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学校要进行阶段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的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学校依据阶段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结合综合评价的结果为学生制定一套完整的个性化教学方法,然后根据方案分阶段进行个性化辅导。在有的放矢的前提下,学习效果更好,学生收获更大,也更有成就感。另一方面,关注家庭教育,加强家校合作也是教学质量得到保证的必要前提条件。在个性化的辅导过程中,让不同的孩子有更多的选择,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学习课程系统;教师也需要一套系统的师资培训体系,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落实素质教育和实施核心素养的前提和保证。
结语:
将教学目标定位在核心素养和素质教育的培养上,是教师将面临的最大挑战。首先,需要改变教师的关注方向,即:关注素养的养成,而不是关注知识点的掌握,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到关注“学生学会什么”。其次,学校需转变课程理念,教学部门需重新认识课程并进行课程调整和整合,教师需调整教学方法,简单的掌握知识已不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曾经是19世纪提出的课程经典问题之一;“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是20世纪提出的课程经典问题之一;“什么知识最有力量” 是21世纪提出的课程经典问题之一。能成为素养知识才更有力量,如何让知识变成素养。课程经典问题在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重新思考如何让知识转化为素养将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问题。
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改革,课程理念的不断更新,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素质教育具体措施的实施,教育部门将会在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方面做到有的放矢,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的落实也将不再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王蔷. 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J]. 英语教师 ,2015(16):6~7.
[2]查有梁. 《新教学模式之建构》.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3]程平源. 《中国教育问题调查》.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4]冯忠良、冯姬. 《教学新论——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 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 2011.
[5]张庆林、杨东. 《高效率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