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学生的直接体验获得的。间接经验和空洞的说教都很难使学生信服,尤其是在处理“早恋”问题中,这种趋势更明显。在学生中持有关于“早恋”问题如果处理好是不会影响学习的观点,这种观点一方面成为涉足者的挡箭牌;另一方面对于原本坚定没有早恋的学生起到了“暗示”和“鼓励”的负面影响。如何让他们摆脱干扰,走出感情的泥沼,是我在带班中颇费思量的问题。恰当的指导学生在体验中选择,树立正确爱情观,处理好朦胧的感情,是我在针对学生在这一方面的问题做出的探索。
过去对教师和家长来说,“早恋”是个敏感的字眼。早恋被家长和教师视为“雷区”、“禁区”,有的班主任发现自己班内有学生出现这样的苗头的时候,就会严阵以待,分头找学生谈话,甚至严肃通知家长:“好好管理一下你们的孩子,否则会出大事的!”
家长一旦发现苗头就会不由分说地掐灭。原因其实很简单,担心孩子成绩变差、青春期的恋情无法天长地久、担心孩子过早的不良行为,是家长反对孩子早恋相对普遍的理由。早恋确实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增加孩子的情绪起伏,影响成绩,极端情况下,可能引发严重的暴力事件,总之“一切不利于学生成绩的现象和行为都是敌人”。这是教师和家长反对学生早恋的原因。
但是在现如今的中学校园里,学生情侣互称“老公”、“老婆”,手牵手一起漫步,甚至在课堂上眉目传情,早已不再是稀罕事。作为一名教师,学习过心理学、参加过教师心理培训,心理专家李子勋的所著的《亲子关系36讲》中有对于早恋分析认为:‘早恋’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西方人或欧洲人从来不知道这个词,也就没有创造这样一个词来压制孩子。在很多教育学家眼里,早恋其实是一个中国式教育独有的词汇,他们更愿意将之定义为“青春期恋情”。早恋的后果如何,与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密切相关,引导得好甚至可以成为人生中一份美好的礼物。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待的。
一次月考刚过,一位女同学找到我执意要和我单独谈一谈,并且显现出很为难的样子。我当时感到她能找到我同我谈这个问题,说明还是非常信任我的,同时我从她的神态上看出她的内心很焦虑,需要老师的排解;思想很迷惘,需要教师的引导;在具体问题处理上显得很困惑,需要老师的具体帮助。于是,我就利用心理上的优势耐心的引导,她终于向我说明了事情的原委:班中一名男同学写信明确表达了对她的“爱慕”,要求交个“朋友”,她的内心很矛盾,既害怕伤害到那个同学,也不知道应当如何处理,故而非常焦虑。我在他的叙述中还隐约的感觉到她对这件事有一点朦胧的向往,对此我改变了以往的说教、警告和制止的方式,认真的和她一起分析了上高中的目的、高中这段时间对人生的意义,鼓励她从新的角度理解人生。同时,又给她建议——不妨在有节制的前提下,体验一下自己解决问题;一是明确而坚定的拒绝对方;二是接受正常的朋友关系互相了解,逐渐改变对方的成熟想法。一段时间以后,她高兴的告诉我,第二种办法她成功的解决了问题。既保护了对方的自尊、改变了对方成熟的想法,同时也使自己摆脱焦虑,对人生的情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作为老师,发现苗头时,不要把事情扩大化,不要忙着去制止,先观察孩子一两周的学习状况,再决定是否要进行干预。高中的孩子早恋是寻找学习压力的缓冲、青春期反叛、自爱体验的混合物,实质是把对同性接触的依恋经验转移到异性接触中,只恋不爱。要不断淡化孩子早恋中爱的意味,增加友谊或情谊的味道。
心理学家认为:影响人的思想有三种途径,一、是外在压力;二、是模范作用;三、是内在驱力即心理体验。而体验最有效的办法之一。面对青春期的感情问题,学生往往是难以把握的,加之重要的学习任务如果处理不好会事倍功半;如果让学生心情放松,主动体验,让学生在成长中体验、在体验中选择、在选择中成长,不失为一个教育的好办法。
过去对教师和家长来说,“早恋”是个敏感的字眼。早恋被家长和教师视为“雷区”、“禁区”,有的班主任发现自己班内有学生出现这样的苗头的时候,就会严阵以待,分头找学生谈话,甚至严肃通知家长:“好好管理一下你们的孩子,否则会出大事的!”
家长一旦发现苗头就会不由分说地掐灭。原因其实很简单,担心孩子成绩变差、青春期的恋情无法天长地久、担心孩子过早的不良行为,是家长反对孩子早恋相对普遍的理由。早恋确实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增加孩子的情绪起伏,影响成绩,极端情况下,可能引发严重的暴力事件,总之“一切不利于学生成绩的现象和行为都是敌人”。这是教师和家长反对学生早恋的原因。
但是在现如今的中学校园里,学生情侣互称“老公”、“老婆”,手牵手一起漫步,甚至在课堂上眉目传情,早已不再是稀罕事。作为一名教师,学习过心理学、参加过教师心理培训,心理专家李子勋的所著的《亲子关系36讲》中有对于早恋分析认为:‘早恋’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西方人或欧洲人从来不知道这个词,也就没有创造这样一个词来压制孩子。在很多教育学家眼里,早恋其实是一个中国式教育独有的词汇,他们更愿意将之定义为“青春期恋情”。早恋的后果如何,与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密切相关,引导得好甚至可以成为人生中一份美好的礼物。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待的。
一次月考刚过,一位女同学找到我执意要和我单独谈一谈,并且显现出很为难的样子。我当时感到她能找到我同我谈这个问题,说明还是非常信任我的,同时我从她的神态上看出她的内心很焦虑,需要老师的排解;思想很迷惘,需要教师的引导;在具体问题处理上显得很困惑,需要老师的具体帮助。于是,我就利用心理上的优势耐心的引导,她终于向我说明了事情的原委:班中一名男同学写信明确表达了对她的“爱慕”,要求交个“朋友”,她的内心很矛盾,既害怕伤害到那个同学,也不知道应当如何处理,故而非常焦虑。我在他的叙述中还隐约的感觉到她对这件事有一点朦胧的向往,对此我改变了以往的说教、警告和制止的方式,认真的和她一起分析了上高中的目的、高中这段时间对人生的意义,鼓励她从新的角度理解人生。同时,又给她建议——不妨在有节制的前提下,体验一下自己解决问题;一是明确而坚定的拒绝对方;二是接受正常的朋友关系互相了解,逐渐改变对方的成熟想法。一段时间以后,她高兴的告诉我,第二种办法她成功的解决了问题。既保护了对方的自尊、改变了对方成熟的想法,同时也使自己摆脱焦虑,对人生的情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作为老师,发现苗头时,不要把事情扩大化,不要忙着去制止,先观察孩子一两周的学习状况,再决定是否要进行干预。高中的孩子早恋是寻找学习压力的缓冲、青春期反叛、自爱体验的混合物,实质是把对同性接触的依恋经验转移到异性接触中,只恋不爱。要不断淡化孩子早恋中爱的意味,增加友谊或情谊的味道。
心理学家认为:影响人的思想有三种途径,一、是外在压力;二、是模范作用;三、是内在驱力即心理体验。而体验最有效的办法之一。面对青春期的感情问题,学生往往是难以把握的,加之重要的学习任务如果处理不好会事倍功半;如果让学生心情放松,主动体验,让学生在成长中体验、在体验中选择、在选择中成长,不失为一个教育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