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宗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自主合作式探究。填鸭式教学早已落伍,不利于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提高。所以对于从事新教育的教师来说,课堂上问题呈现的方式和提问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在课堂上,学生能否回答出问题,给出准确的答案,对于学生的错误答案是一票否决还是积极引导,这些都会影响课堂的活跃程度及学习效率和成果,同时对学生在生物学科上的学习自信心也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课堂上回答问题的主力军应该是后进生,对这部分学生的提问看似很简单,但是他们不一定能回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不能放弃,如何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技巧,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因此,教师所提的问题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好,并就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答案有所预见,以便提前设计好解决的问题,并促成正确答案的形成。对于学生来说,除了提升其思维品质外,更重要的是他能否在课堂上获得自信,从而对该学科产生兴趣,促进他在该学科方面的发展。所以,课堂上的提问,对于师生双方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课堂提问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师生应相互尊重
如果学生没有自信又非常害怕这位老师,那么上课提问时,他会莫名地紧张,不利于思维的发散,从而很难使他真正思考问题。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课堂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之地,更是教学相长之所。教师应该把自己放在一个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而不是居高临下,学生错误回答时不应该劈头大骂,而应该鼓励。教师的谦虚和循循善诱更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更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增强学生的自信
学生为什么学不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对该学科缺乏自信,具体表现为无法回答老师的问题。我记得有一节课复习的是《细胞生活的环境》,其中讲到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当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生物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外液还是细胞内液?”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结果被我提问的学生想了很久都没有回答出来。这时我直接让他坐下,他会很受打击的,我也很没成就感。因此,我提了如下一系列的问题:“生物体新陈代谢的含义是什么?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要在什么环境中进行?新陈代谢越旺盛,自由水的含量怎么变化?细胞內液和细胞外液含量哪个多?”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和一一回答,问题迎刃而解。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在遇到问题的情况下如何去思考问题,找出和问题相关的概念或者因素作为突破口一步步地深入,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提高了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下课后,该学生主动和我交流。他说,刚才那个问题好像很简单,但是当时他不知道怎么和新陈代谢联系起来,但通过后来那些问题就顿悟了。我告诉他,复习的目的就是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注重知识的联系
新课程理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掌握某些知识点,而且要把前后所学的知识相互联系起来,构成知识的网络,从而在解决问题时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如教学细胞分化的原因时,学生都能回答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再问:“分化的细胞遗传物质会发生改变吗?”学生就开始有疑问了。如果直接告诉他们不改变,则大多数学生不能理解,我提问:“人体内各种分化的细胞是以哪个细胞为发育的起点的?受精卵如何形成一个个体的?有丝分裂的意思是什么?细胞分化的意义是什么?”我同时在黑板上写道:
受精卵有丝分裂和分化形成各种形态功能的细胞。因为体内分化的体细胞都是由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的,所以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只是由于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细胞在形态功能上发生分化。以这个问题为基础,追问:“分化的细胞中mRNA、蛋白质的种类是否相同?”从而从mRNA、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过程角度思考。再如:“分化的植物细胞或者动物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就从全能性的原因这个角度分析。
一个问题可以引出很多与此相关的问题,在这些连环式的提问回答过程中,学生除了能掌握相应知识外,更能发展发散性思维,同时对知识网络的构建也非常有利。
四、问题与图形结合
生物学中的很多知识都比较抽象,需要利用图形加以理解。如果提出的某个问题和图形密切相关,但是教师没有把图形展示出来或者没有构建图形,而只是空洞地提问和看问题,那么学生就会觉得无从借力,无从思考。
如某二倍体生物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该生物体细胞在有丝分裂有几条染色体,几个染色体组,几对同源染色体呢?对于空间想象能力差的学生而言,解这道题花费时间会比较长,也容易出错。如果在解题时把图形展示出来,那么答案即可得到,如图1。
若问题的时期为有丝分裂的后期呢?同样只要画出后期图即可得出答案,如图2。
当然,有丝分裂相对比较简单,即使是难度较大的减数分裂,解题的方法也是相似的,关键是有没有联系问题,是否愿意动手展示应有的知识结构和图形。
如果我们在课堂上真正注意到这些,就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事实上,这样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他们融会贯通。我们都希望学生有较好的思维品质及创造能力,希望每个学生都有进步,每个学生都能做得最好。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是师生交流的主阵地,只有利用好课堂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要更多地体现师生互动或者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即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环环相扣,鼓励、引导学生时应注意辅助手段等,做好课前准备,这样才能给予学生最大的帮助。
在课堂上,学生能否回答出问题,给出准确的答案,对于学生的错误答案是一票否决还是积极引导,这些都会影响课堂的活跃程度及学习效率和成果,同时对学生在生物学科上的学习自信心也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课堂上回答问题的主力军应该是后进生,对这部分学生的提问看似很简单,但是他们不一定能回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不能放弃,如何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技巧,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因此,教师所提的问题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好,并就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答案有所预见,以便提前设计好解决的问题,并促成正确答案的形成。对于学生来说,除了提升其思维品质外,更重要的是他能否在课堂上获得自信,从而对该学科产生兴趣,促进他在该学科方面的发展。所以,课堂上的提问,对于师生双方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课堂提问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师生应相互尊重
如果学生没有自信又非常害怕这位老师,那么上课提问时,他会莫名地紧张,不利于思维的发散,从而很难使他真正思考问题。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课堂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之地,更是教学相长之所。教师应该把自己放在一个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而不是居高临下,学生错误回答时不应该劈头大骂,而应该鼓励。教师的谦虚和循循善诱更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更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增强学生的自信
学生为什么学不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对该学科缺乏自信,具体表现为无法回答老师的问题。我记得有一节课复习的是《细胞生活的环境》,其中讲到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当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生物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外液还是细胞内液?”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结果被我提问的学生想了很久都没有回答出来。这时我直接让他坐下,他会很受打击的,我也很没成就感。因此,我提了如下一系列的问题:“生物体新陈代谢的含义是什么?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要在什么环境中进行?新陈代谢越旺盛,自由水的含量怎么变化?细胞內液和细胞外液含量哪个多?”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和一一回答,问题迎刃而解。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在遇到问题的情况下如何去思考问题,找出和问题相关的概念或者因素作为突破口一步步地深入,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提高了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下课后,该学生主动和我交流。他说,刚才那个问题好像很简单,但是当时他不知道怎么和新陈代谢联系起来,但通过后来那些问题就顿悟了。我告诉他,复习的目的就是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注重知识的联系
新课程理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掌握某些知识点,而且要把前后所学的知识相互联系起来,构成知识的网络,从而在解决问题时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如教学细胞分化的原因时,学生都能回答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再问:“分化的细胞遗传物质会发生改变吗?”学生就开始有疑问了。如果直接告诉他们不改变,则大多数学生不能理解,我提问:“人体内各种分化的细胞是以哪个细胞为发育的起点的?受精卵如何形成一个个体的?有丝分裂的意思是什么?细胞分化的意义是什么?”我同时在黑板上写道:
受精卵有丝分裂和分化形成各种形态功能的细胞。因为体内分化的体细胞都是由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的,所以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只是由于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细胞在形态功能上发生分化。以这个问题为基础,追问:“分化的细胞中mRNA、蛋白质的种类是否相同?”从而从mRNA、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过程角度思考。再如:“分化的植物细胞或者动物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就从全能性的原因这个角度分析。
一个问题可以引出很多与此相关的问题,在这些连环式的提问回答过程中,学生除了能掌握相应知识外,更能发展发散性思维,同时对知识网络的构建也非常有利。
四、问题与图形结合
生物学中的很多知识都比较抽象,需要利用图形加以理解。如果提出的某个问题和图形密切相关,但是教师没有把图形展示出来或者没有构建图形,而只是空洞地提问和看问题,那么学生就会觉得无从借力,无从思考。
如某二倍体生物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该生物体细胞在有丝分裂有几条染色体,几个染色体组,几对同源染色体呢?对于空间想象能力差的学生而言,解这道题花费时间会比较长,也容易出错。如果在解题时把图形展示出来,那么答案即可得到,如图1。
若问题的时期为有丝分裂的后期呢?同样只要画出后期图即可得出答案,如图2。
当然,有丝分裂相对比较简单,即使是难度较大的减数分裂,解题的方法也是相似的,关键是有没有联系问题,是否愿意动手展示应有的知识结构和图形。
如果我们在课堂上真正注意到这些,就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事实上,这样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他们融会贯通。我们都希望学生有较好的思维品质及创造能力,希望每个学生都有进步,每个学生都能做得最好。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是师生交流的主阵地,只有利用好课堂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要更多地体现师生互动或者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即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环环相扣,鼓励、引导学生时应注意辅助手段等,做好课前准备,这样才能给予学生最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