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问题引导的方法和意义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furongya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宗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自主合作式探究。填鸭式教学早已落伍,不利于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提高。所以对于从事新教育的教师来说,课堂上问题呈现的方式和提问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在课堂上,学生能否回答出问题,给出准确的答案,对于学生的错误答案是一票否决还是积极引导,这些都会影响课堂的活跃程度及学习效率和成果,同时对学生在生物学科上的学习自信心也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课堂上回答问题的主力军应该是后进生,对这部分学生的提问看似很简单,但是他们不一定能回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不能放弃,如何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技巧,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因此,教师所提的问题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好,并就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答案有所预见,以便提前设计好解决的问题,并促成正确答案的形成。对于学生来说,除了提升其思维品质外,更重要的是他能否在课堂上获得自信,从而对该学科产生兴趣,促进他在该学科方面的发展。所以,课堂上的提问,对于师生双方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课堂提问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师生应相互尊重
  如果学生没有自信又非常害怕这位老师,那么上课提问时,他会莫名地紧张,不利于思维的发散,从而很难使他真正思考问题。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课堂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之地,更是教学相长之所。教师应该把自己放在一个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而不是居高临下,学生错误回答时不应该劈头大骂,而应该鼓励。教师的谦虚和循循善诱更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更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增强学生的自信
  学生为什么学不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对该学科缺乏自信,具体表现为无法回答老师的问题。我记得有一节课复习的是《细胞生活的环境》,其中讲到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当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生物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外液还是细胞内液?”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结果被我提问的学生想了很久都没有回答出来。这时我直接让他坐下,他会很受打击的,我也很没成就感。因此,我提了如下一系列的问题:“生物体新陈代谢的含义是什么?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要在什么环境中进行?新陈代谢越旺盛,自由水的含量怎么变化?细胞內液和细胞外液含量哪个多?”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和一一回答,问题迎刃而解。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在遇到问题的情况下如何去思考问题,找出和问题相关的概念或者因素作为突破口一步步地深入,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提高了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下课后,该学生主动和我交流。他说,刚才那个问题好像很简单,但是当时他不知道怎么和新陈代谢联系起来,但通过后来那些问题就顿悟了。我告诉他,复习的目的就是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注重知识的联系
  新课程理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掌握某些知识点,而且要把前后所学的知识相互联系起来,构成知识的网络,从而在解决问题时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如教学细胞分化的原因时,学生都能回答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再问:“分化的细胞遗传物质会发生改变吗?”学生就开始有疑问了。如果直接告诉他们不改变,则大多数学生不能理解,我提问:“人体内各种分化的细胞是以哪个细胞为发育的起点的?受精卵如何形成一个个体的?有丝分裂的意思是什么?细胞分化的意义是什么?”我同时在黑板上写道:
  受精卵有丝分裂和分化形成各种形态功能的细胞。因为体内分化的体细胞都是由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的,所以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只是由于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细胞在形态功能上发生分化。以这个问题为基础,追问:“分化的细胞中mRNA、蛋白质的种类是否相同?”从而从mRNA、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过程角度思考。再如:“分化的植物细胞或者动物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就从全能性的原因这个角度分析。
  一个问题可以引出很多与此相关的问题,在这些连环式的提问回答过程中,学生除了能掌握相应知识外,更能发展发散性思维,同时对知识网络的构建也非常有利。
  四、问题与图形结合
  生物学中的很多知识都比较抽象,需要利用图形加以理解。如果提出的某个问题和图形密切相关,但是教师没有把图形展示出来或者没有构建图形,而只是空洞地提问和看问题,那么学生就会觉得无从借力,无从思考。
  如某二倍体生物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该生物体细胞在有丝分裂有几条染色体,几个染色体组,几对同源染色体呢?对于空间想象能力差的学生而言,解这道题花费时间会比较长,也容易出错。如果在解题时把图形展示出来,那么答案即可得到,如图1。
  若问题的时期为有丝分裂的后期呢?同样只要画出后期图即可得出答案,如图2。
  当然,有丝分裂相对比较简单,即使是难度较大的减数分裂,解题的方法也是相似的,关键是有没有联系问题,是否愿意动手展示应有的知识结构和图形。
  如果我们在课堂上真正注意到这些,就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事实上,这样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他们融会贯通。我们都希望学生有较好的思维品质及创造能力,希望每个学生都有进步,每个学生都能做得最好。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是师生交流的主阵地,只有利用好课堂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要更多地体现师生互动或者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即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环环相扣,鼓励、引导学生时应注意辅助手段等,做好课前准备,这样才能给予学生最大的帮助。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30页课堂探究——灭火的原理(如下图)。  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碳酸钠和盐酸,蜡烛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请用灭火原理分析。根据灭火原理分析,现象是左边第一个烧杯中的蜡烛熄灭,原因是与空气隔绝,所以蜡烛熄灭。上课时有学生提出问题:蜡烛熄灭后,烧杯中究竟还有没有氧气呢?学生的这个问
广州艺术博物院关山月,广东阳江人,岭南画派第二代四大著名画家之一。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尤以写梅著称。此次展览精选关山月的山水画作,以飨观众,并以此纪念关山月诞辰一
摘 要: 离子在一些特定条件下相互之间能否发生反应,若能够发生反应则离子不能共存,反之不能反应的离子则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  关键词: 溶液 离子 离子共存  在近年来的高考题和中考题中常出现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问题,这类试题已成为高考和中考的热点考题。  其实这类问题的实质是判断某些离子在一些特定条件下相互之间能否发生反应,若能够发生反应则离子不能共存,反之不能反应的离子则能在溶液中大量共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的效果评价.方法:选择从2018年4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纳入此次研究工作,按照奇
摘 要: 将多媒体与生物学教学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基本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能够更好地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增强教与学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多媒体技术 教学应用  当今社会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和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把CAI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新课程理念促使教师们在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上发生了改变。在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心得体会想与同行共勉。  1.了解新课程理念,备好课  在传统的备课程式中,一个主要的环节是备“教学过程”,而过去的教材,“可教性”主要表现在知识的系统化和逻辑性上。因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注重因循教材内容的层次和顺序实施分析,而对备学生、备课标、备
认识白羽依是从《今夜,我在乌镇等你》开始的.我在她的博客里读到这首精美的诗时,确被她的真情所打动.后来在微信中又听了对这首诗的朗诵,更是加深了这种印象.从古至今,写等
期刊
目的:探究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联合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安阳市中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期间84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常规组(42例,实施康复护理)
摘 要: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熟悉大纲,深钻教材;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活泼机智,有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重视生物学基础教育。  关键词: 教师素质 初中生物教学 激趣方法  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也就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是,这几年来,它在初中教学中成了
英国戏剧家萧伯纳所著《卖花女》和由其改编的音乐剧《窈窕淑女》的结局截然不同:前者伊莉莎离开她的改造者息金斯;后者伊莉莎回到息金斯身边.依据希腊神话《皮格马利翁》,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