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和古今名家都指出了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和内在联系,但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教学改革,很多老师对语文教学阅读与写作结合的关注和实践都远远不够,甚至偏离了正轨。本文就如何在日常教学中以读促写,让阅读成为学生写作的金钥匙,从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挖掘读写结合资源、酝酿阅读写作热潮等四方面作了探究。
关键词:以读促写;金钥匙;初中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总目标,同时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中学作文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思维能力,而阅读则是丰富学生语言的基本途径。
语文教学既以读带写,又以写促读,让学生在二者的交融中成长,这是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的目标。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和现在的课程改革中,很多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关注程度不够,没有大力向学生推荐应读的书刊,也没有明确的阅读要求和方法指导,随意性很大。教师依然过分地关注学生即时的成绩,功利性太强,没有考虑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与素养的提高,在阅读教材的取舍上,唯恐有所遗漏而面面俱到,这明显影响了课外阅读。教师对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理解很含混,常有意识地割裂阅读与写作的必然联系。
在小组合作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并致力于语文阅读与写作相互促进的研究和实践。我的课堂教学理念更新较快,重视学习的过程,很好地把读和写结合起来,注重课外练笔,在教学中进行动态调整、资源重组。在语文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推进学生的“大阅读”,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一、以文激趣,天天阅读,训练学生出口成章
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我深知兴趣的重要,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不讲课文,不讲要求、教条,而是讲读故事、开美文分享会。讲读的故事、美文包括幽默笑话、哲理故事、优美散文等,完后说出其来源。接下来的两周,每节语文课,我都会不吝惜时间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或笑话,或者读一篇美文。这些举措果然收到了效果,在一次《我眼中的新老师》作文中,两个班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写到对我知识渊博的敬慕,同时也表达了向书的海洋进军的决心。从第三周开始,课前三分钟的讲台就成了学生展现自我、吸取知识的开心舞台,每天由科代表安排一人讲成语故事、一人讲新闻,并粘贴展示在教室后面的宣传阵地上,给全班学生阅读。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学生找自己喜欢的故事、找社会的新闻焦点,兴致甚浓,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其乐融融,讲者动情,听者入迷。
二、创设平台,养成阅读习惯,促成学生下笔成文
文学泰斗巴金有言:“孩子的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普德曼也说:“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激趣成功之后,就是指引学生怎样去读书报,养成多读书、爱读书的行为习惯,使之成为他们生活中的精神食粮,成为他们生命中每日必不可少的能量。
首先,我让每个学生都走上讲台,开设每节语文课课前三分钟演讲,为学生創设了阅读、展示、交流的平台,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其次,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语文课前注重让学生小组收集相关的资料和文章;课堂上,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整合资料,然后请小组代表向全班展示、分享、评价。这样,使更多的学生积累、拓展知识,提升了对课文的理解,效果显著。每个学生阅读、积累的不单是自己收集到的一两篇诗文,而是全班同学的十几二十篇,这就是“大阅读”。再次,我为学生特别推荐了一些报刊、书籍,如《中学生学习周报》《作文与考试》《读者》《智慧背囊》《世界100名政治风云人物》等,让他们在课间和在家里阅读。我会把读报、文章、名著作为平时、周末和假期的作业,要求摘抄句段、写旁批、写读后感,经常作交流、评赏。每学期我都会开展“书香飘溢”的读书主题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好书读,并写鉴赏和感悟,每阶段总结、宣读,表扬积极者和佼佼者。这样,学生从不读书报、不写也不会写文章感悟,到写得多、写得好,这就是“大阅读”良好习惯所带来的显著成效。
三、回归教材,挖掘读写结合资源,内化学生读用于写
1. 强化积累,让学生作文有“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积累,学生写作文时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这除了缺乏生活体验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阅读面太狭窄,知识贫乏,占有的写作资料太少。而学生作文素材来源于读书与生活。“读书”,实际上是学生从语文教材资源中获取写作的“直接经验”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学生最重要的日常生活。我们可以把语文教材当成写作的“源”,当成一座作文素材库,因为书中的“金”“玉”良言可为写作提供大量的素材。总之,教材是写作素材的宝库,从语文教材中积累素材当为妙招,是学生写作的“流”。如《信客》中“信客,作为一种职业已经消失了,而作为一辈子默默奉献的一类人,却没有绝迹,也不会绝迹”等语句,可用在歌颂“诚信”“奉献”等一类作文;《地下森林断想》中“大自然的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等语句,可用于揭示“时代精神”一类的文章,等等,不一而足。
2. 优化阅读教学,提高写作方法与技巧
任何一套教材所选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而好的作文技巧都来源于阅读文本。文质兼美的阅读文本本身就是作文教学的范本,虽然它高于我们写作教学的要求和目标,但这种“居高临下”的文章积少成多、循序渐进、熏陶渐染,最终会成为学生习得的作文语言、构思和表达的技巧和能力。 首先,我们要优化阅读教学的目标,真正体现“读是为写而储备”的理念,把作文教学总目标分解,化整为零,一节课训练一个点。文笔优美的文本着重点是朗读,积累优美词句;写作方法巧妙的文本,主要体会赏析方法;故事性强的文本,着重点在复述、概括;对于诗词歌赋类文本,则可以训练改写散文;对文本中有留白的部分,则可以结合上下文补写续写;人物描写传神的,就抓住关键语句体会生动形象的描写,等等。这样设计目标,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又因任务简单,指向明确,有充足的时间,使写作训练落到实处。比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一文时,把教学重点放在写景方法上;学习《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抓住文中奇妙的比喻、夸张的写人手法设计主要教学目标,等等。
其次,把讲解课文的写作特色与引导学习、运用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课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如在教学“细节描写让作文亮色”时,我将课堂教学设计为四步:第一步,让学生做好“在所学课文中摘抄几处经典的细节描写语段并作赏析”的前置作业。第二步,在课堂上让学生品读经典语段,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冬天捕鸟的一系列动作、细节的叙写,准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捕鸟的全过程。第三步,师生共同总结写法技巧:细节描写成功的关键,一是用好动词,二是抓好动词修饰语的运用。第四步,指导学生进行描写人物动作细节的单项训练,如写《美丽瞬间》《那一刻,我 》《窗外》等作文,规定其中必须要有一两个关于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镜头。这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对于其写作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3. 坚持阅读教学课堂小练笔,强化读写迁移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设计中,我致力于读写迁移,基本做到每篇文章的教学必定有拓展迁移的练笔。比如,学习了《春》一文后,抓住景物描写的方法,通过赏析多角度、多层次、多感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人景结合的写景特色,写家乡的四季中的某一个季节;教学《皇帝的新装》和《我的叔叔于勒》等文章时,我都会设计几处“留白”,让学生进行想象叙写(或补写)。这样,写生都很乐意写,且又进一步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技巧的运用能力,效果显著。
四、多树榜样,酝酿阅读热潮,激发班级学生的写作风
学生的阅读行为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才会不断地发扬、延续,才会形成一种浓郁风气。所以,我每次都会朗读好的文章,更把优秀的文章留下来粘贴展示或选送发表。其中,2012届二班的学生小湛,他每次的读书笔记,除了有摘抄赏析外,还有独自另起题目的读后感作文,每篇都能结合阅读的文章,将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引经据典,有的放矢。2015届三班的小郑和四班的小韦,每次课堂小作文、大作文及课外读物的读后感都能结合课文的写作技巧和老师的指导来写,文章立意深刻而又新颖,内容充实而又细腻,方法灵活、恰当,语言优美,每次都被小组推荐展示。以上两届的几位作文好手的文章在各自的班里多次朗读、表扬、粘贴展阅,以点带面,引出了各班级一群语文爱好者的追随,酝酿出读书热潮,激发了班级学生浓郁的写作风,作文整體成绩不断提高,让人欣慰。
参考文献:
[1]鞠勤.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关键词:以读促写;金钥匙;初中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总目标,同时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中学作文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思维能力,而阅读则是丰富学生语言的基本途径。
语文教学既以读带写,又以写促读,让学生在二者的交融中成长,这是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的目标。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和现在的课程改革中,很多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关注程度不够,没有大力向学生推荐应读的书刊,也没有明确的阅读要求和方法指导,随意性很大。教师依然过分地关注学生即时的成绩,功利性太强,没有考虑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与素养的提高,在阅读教材的取舍上,唯恐有所遗漏而面面俱到,这明显影响了课外阅读。教师对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理解很含混,常有意识地割裂阅读与写作的必然联系。
在小组合作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并致力于语文阅读与写作相互促进的研究和实践。我的课堂教学理念更新较快,重视学习的过程,很好地把读和写结合起来,注重课外练笔,在教学中进行动态调整、资源重组。在语文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推进学生的“大阅读”,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一、以文激趣,天天阅读,训练学生出口成章
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我深知兴趣的重要,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不讲课文,不讲要求、教条,而是讲读故事、开美文分享会。讲读的故事、美文包括幽默笑话、哲理故事、优美散文等,完后说出其来源。接下来的两周,每节语文课,我都会不吝惜时间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或笑话,或者读一篇美文。这些举措果然收到了效果,在一次《我眼中的新老师》作文中,两个班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写到对我知识渊博的敬慕,同时也表达了向书的海洋进军的决心。从第三周开始,课前三分钟的讲台就成了学生展现自我、吸取知识的开心舞台,每天由科代表安排一人讲成语故事、一人讲新闻,并粘贴展示在教室后面的宣传阵地上,给全班学生阅读。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学生找自己喜欢的故事、找社会的新闻焦点,兴致甚浓,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其乐融融,讲者动情,听者入迷。
二、创设平台,养成阅读习惯,促成学生下笔成文
文学泰斗巴金有言:“孩子的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普德曼也说:“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激趣成功之后,就是指引学生怎样去读书报,养成多读书、爱读书的行为习惯,使之成为他们生活中的精神食粮,成为他们生命中每日必不可少的能量。
首先,我让每个学生都走上讲台,开设每节语文课课前三分钟演讲,为学生創设了阅读、展示、交流的平台,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其次,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语文课前注重让学生小组收集相关的资料和文章;课堂上,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整合资料,然后请小组代表向全班展示、分享、评价。这样,使更多的学生积累、拓展知识,提升了对课文的理解,效果显著。每个学生阅读、积累的不单是自己收集到的一两篇诗文,而是全班同学的十几二十篇,这就是“大阅读”。再次,我为学生特别推荐了一些报刊、书籍,如《中学生学习周报》《作文与考试》《读者》《智慧背囊》《世界100名政治风云人物》等,让他们在课间和在家里阅读。我会把读报、文章、名著作为平时、周末和假期的作业,要求摘抄句段、写旁批、写读后感,经常作交流、评赏。每学期我都会开展“书香飘溢”的读书主题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好书读,并写鉴赏和感悟,每阶段总结、宣读,表扬积极者和佼佼者。这样,学生从不读书报、不写也不会写文章感悟,到写得多、写得好,这就是“大阅读”良好习惯所带来的显著成效。
三、回归教材,挖掘读写结合资源,内化学生读用于写
1. 强化积累,让学生作文有“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积累,学生写作文时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这除了缺乏生活体验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阅读面太狭窄,知识贫乏,占有的写作资料太少。而学生作文素材来源于读书与生活。“读书”,实际上是学生从语文教材资源中获取写作的“直接经验”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学生最重要的日常生活。我们可以把语文教材当成写作的“源”,当成一座作文素材库,因为书中的“金”“玉”良言可为写作提供大量的素材。总之,教材是写作素材的宝库,从语文教材中积累素材当为妙招,是学生写作的“流”。如《信客》中“信客,作为一种职业已经消失了,而作为一辈子默默奉献的一类人,却没有绝迹,也不会绝迹”等语句,可用在歌颂“诚信”“奉献”等一类作文;《地下森林断想》中“大自然的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等语句,可用于揭示“时代精神”一类的文章,等等,不一而足。
2. 优化阅读教学,提高写作方法与技巧
任何一套教材所选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而好的作文技巧都来源于阅读文本。文质兼美的阅读文本本身就是作文教学的范本,虽然它高于我们写作教学的要求和目标,但这种“居高临下”的文章积少成多、循序渐进、熏陶渐染,最终会成为学生习得的作文语言、构思和表达的技巧和能力。 首先,我们要优化阅读教学的目标,真正体现“读是为写而储备”的理念,把作文教学总目标分解,化整为零,一节课训练一个点。文笔优美的文本着重点是朗读,积累优美词句;写作方法巧妙的文本,主要体会赏析方法;故事性强的文本,着重点在复述、概括;对于诗词歌赋类文本,则可以训练改写散文;对文本中有留白的部分,则可以结合上下文补写续写;人物描写传神的,就抓住关键语句体会生动形象的描写,等等。这样设计目标,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又因任务简单,指向明确,有充足的时间,使写作训练落到实处。比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一文时,把教学重点放在写景方法上;学习《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抓住文中奇妙的比喻、夸张的写人手法设计主要教学目标,等等。
其次,把讲解课文的写作特色与引导学习、运用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课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如在教学“细节描写让作文亮色”时,我将课堂教学设计为四步:第一步,让学生做好“在所学课文中摘抄几处经典的细节描写语段并作赏析”的前置作业。第二步,在课堂上让学生品读经典语段,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冬天捕鸟的一系列动作、细节的叙写,准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捕鸟的全过程。第三步,师生共同总结写法技巧:细节描写成功的关键,一是用好动词,二是抓好动词修饰语的运用。第四步,指导学生进行描写人物动作细节的单项训练,如写《美丽瞬间》《那一刻,我 》《窗外》等作文,规定其中必须要有一两个关于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镜头。这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对于其写作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3. 坚持阅读教学课堂小练笔,强化读写迁移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设计中,我致力于读写迁移,基本做到每篇文章的教学必定有拓展迁移的练笔。比如,学习了《春》一文后,抓住景物描写的方法,通过赏析多角度、多层次、多感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人景结合的写景特色,写家乡的四季中的某一个季节;教学《皇帝的新装》和《我的叔叔于勒》等文章时,我都会设计几处“留白”,让学生进行想象叙写(或补写)。这样,写生都很乐意写,且又进一步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技巧的运用能力,效果显著。
四、多树榜样,酝酿阅读热潮,激发班级学生的写作风
学生的阅读行为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才会不断地发扬、延续,才会形成一种浓郁风气。所以,我每次都会朗读好的文章,更把优秀的文章留下来粘贴展示或选送发表。其中,2012届二班的学生小湛,他每次的读书笔记,除了有摘抄赏析外,还有独自另起题目的读后感作文,每篇都能结合阅读的文章,将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引经据典,有的放矢。2015届三班的小郑和四班的小韦,每次课堂小作文、大作文及课外读物的读后感都能结合课文的写作技巧和老师的指导来写,文章立意深刻而又新颖,内容充实而又细腻,方法灵活、恰当,语言优美,每次都被小组推荐展示。以上两届的几位作文好手的文章在各自的班里多次朗读、表扬、粘贴展阅,以点带面,引出了各班级一群语文爱好者的追随,酝酿出读书热潮,激发了班级学生浓郁的写作风,作文整體成绩不断提高,让人欣慰。
参考文献:
[1]鞠勤.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