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实现诗歌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诗歌教学中,可采用激趣、品读、练笔等多重策略。
关键词:诗歌;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实现课堂有效教学。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要体现提升审美情趣、形成情感体验、积淀诗意语言的特点,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可采取激趣、品读、练笔等多重策略。
(一)激趣。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实践证明,当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油然而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愿学、爱学、乐学。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创设情境,使学生对诗歌心神向往。
1、科学安排内容,培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选一些文质兼美的诗词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兴趣。在诗歌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欲望。例如,可以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如配乐朗诵、录音示范朗读、配乐讲解、吟诵等,或通过引导画画的情境创设,激发兴趣,感知诗意。以《钱塘湖春行》一诗为例,教学时可首先让学生从诗句中找到诗人描绘的景物,然后让他们把自己想象中的景物简单描画,这样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迅速进入诗境。
(二)品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因此,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品读诗歌,以达到感其形、揣其意、悟其情、记其文的目的。
1、一读感其形。古诗讲究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美的享受。如朗读《理想》一诗时,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理想是……”,与“在……的年代里,理想是……”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顶真手法的运用,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轻描淡写,但它们却使理想在不同的年代里赋予不同的概念,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着重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迂回往复的节奏与谐和宛转的音韵。
2、二读揣其意。有些诗句,单靠讲析可以让学生明白,但是,要切身体验到某些词句的深层含义,须反复体味、诵读才行。如《在山的那边》一诗,字面意思很好懂,指自然的“山”和“海”。可这只是表层的意思。如要老师深入讲析,势必要費不少唇舌,而让学生反复读上几遍,边读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抓住文中重点字、词、句品味,自然就会明白“山”与“海”分别象征着重重困难与理想境界,这样,学生对诗歌蕴含的深层含义才得到了适当的解读。
3、三读悟其情。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要启发学生在读中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作者怎样由街灯联想到形态相似的明星?怎样大胆而有意地把流星想象成牛郎织女提的灯笼?进而领悟诗人抒发的感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在此基础上,通过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猜测出诗歌形象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使之成为“自己所理解的”,做到对诗歌感情的独有体悟。
4、四读记其文。教学诗歌时,要强调学生背诵。对于初中生来说,背诵一定要建立在准确地、有感情地熟读的基础之上。这样可以加深对诗歌的体验和理解。背诵时还要注意,读到稍微熟悉时,就着手背诵,这样可适当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时而读,时而抄,如果再适当的配乐,效果会更好。
(三)练笔。新课标在注重教法、学法的同时,仍是听、说、读、写并重,写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检验。诗歌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指导学生仿写、改写、创作等各种手段予以延伸拓展,做到学以致用。
1、仿写。仿写是模仿写作的简称。即站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以一定的语言材料为范本,根据一定的要求重写一个类似范本的语句或语段。这种练习既能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自由发挥的余地,又有一定的限制性,要求注意范本的基本结构、修辞手法、主要内容和思想情调等。
2、改写。改写是以原作为依据,适当改变原作的体裁、结构、表现手法等的一种写作方式。例如,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传统的古诗词加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将古诗词改写成富有文化底蕴的散文,让学生古诗新创,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既巩固了“读”,又促进了“写”,一举多得。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改写时,关键在于教会学生正确的方法,即丰富诗歌已知的形象,填补诗歌的艺术空白。写作时一定要先研究作者写作诗词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心境和诗词的深刻含义,在全面领会的基础上对传统古诗词进行合理联想想象,融进一些合情合理的细节描写,使其更加生动形象;借用原诗的意境,撷取某些人、事、物等进行加工再创造。在改写时还应注意对诗词的理解要准确,不应牵强改编;保留诗词中的精华,发挥诗词本身的功效;明确意欲表达的主旨,使自己的改写与中心浑然一体。
3、创作。诗歌是一种抒发个人情感的文学样式,它的创作是个性化的,这就决定了诗歌写作的独特价值。因此,可以培养学生坚持用诗歌的形式来记录真实情感的良好习惯。新课标有淡化文体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目的也正是提倡学生作文中写我所想,写我所感,而诗歌写作的特点正与新课标的写作理念相契合,这为诗歌写作提供了理论依据。青少年是人一生中感情最为丰富和活跃的阶段,这也为诗歌写作提供了可能条件,用诗歌记录学生的丰富情感,记录成长的烦恼和喜悦,不但可行,而且有益。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诗歌教学亦是如此。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采取适当而又可行的教学策略。本文中对诗歌教学策略的探析只是冰山一角,诗歌的教学策略还应有广阔的天地,有待于我们继续深入下去,使诗歌教学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诗歌;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实现课堂有效教学。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要体现提升审美情趣、形成情感体验、积淀诗意语言的特点,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可采取激趣、品读、练笔等多重策略。
(一)激趣。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实践证明,当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油然而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愿学、爱学、乐学。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创设情境,使学生对诗歌心神向往。
1、科学安排内容,培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选一些文质兼美的诗词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兴趣。在诗歌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欲望。例如,可以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如配乐朗诵、录音示范朗读、配乐讲解、吟诵等,或通过引导画画的情境创设,激发兴趣,感知诗意。以《钱塘湖春行》一诗为例,教学时可首先让学生从诗句中找到诗人描绘的景物,然后让他们把自己想象中的景物简单描画,这样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迅速进入诗境。
(二)品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因此,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品读诗歌,以达到感其形、揣其意、悟其情、记其文的目的。
1、一读感其形。古诗讲究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美的享受。如朗读《理想》一诗时,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理想是……”,与“在……的年代里,理想是……”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顶真手法的运用,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轻描淡写,但它们却使理想在不同的年代里赋予不同的概念,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着重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迂回往复的节奏与谐和宛转的音韵。
2、二读揣其意。有些诗句,单靠讲析可以让学生明白,但是,要切身体验到某些词句的深层含义,须反复体味、诵读才行。如《在山的那边》一诗,字面意思很好懂,指自然的“山”和“海”。可这只是表层的意思。如要老师深入讲析,势必要費不少唇舌,而让学生反复读上几遍,边读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抓住文中重点字、词、句品味,自然就会明白“山”与“海”分别象征着重重困难与理想境界,这样,学生对诗歌蕴含的深层含义才得到了适当的解读。
3、三读悟其情。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要启发学生在读中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作者怎样由街灯联想到形态相似的明星?怎样大胆而有意地把流星想象成牛郎织女提的灯笼?进而领悟诗人抒发的感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在此基础上,通过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猜测出诗歌形象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使之成为“自己所理解的”,做到对诗歌感情的独有体悟。
4、四读记其文。教学诗歌时,要强调学生背诵。对于初中生来说,背诵一定要建立在准确地、有感情地熟读的基础之上。这样可以加深对诗歌的体验和理解。背诵时还要注意,读到稍微熟悉时,就着手背诵,这样可适当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时而读,时而抄,如果再适当的配乐,效果会更好。
(三)练笔。新课标在注重教法、学法的同时,仍是听、说、读、写并重,写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检验。诗歌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指导学生仿写、改写、创作等各种手段予以延伸拓展,做到学以致用。
1、仿写。仿写是模仿写作的简称。即站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以一定的语言材料为范本,根据一定的要求重写一个类似范本的语句或语段。这种练习既能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自由发挥的余地,又有一定的限制性,要求注意范本的基本结构、修辞手法、主要内容和思想情调等。
2、改写。改写是以原作为依据,适当改变原作的体裁、结构、表现手法等的一种写作方式。例如,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传统的古诗词加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将古诗词改写成富有文化底蕴的散文,让学生古诗新创,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既巩固了“读”,又促进了“写”,一举多得。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改写时,关键在于教会学生正确的方法,即丰富诗歌已知的形象,填补诗歌的艺术空白。写作时一定要先研究作者写作诗词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心境和诗词的深刻含义,在全面领会的基础上对传统古诗词进行合理联想想象,融进一些合情合理的细节描写,使其更加生动形象;借用原诗的意境,撷取某些人、事、物等进行加工再创造。在改写时还应注意对诗词的理解要准确,不应牵强改编;保留诗词中的精华,发挥诗词本身的功效;明确意欲表达的主旨,使自己的改写与中心浑然一体。
3、创作。诗歌是一种抒发个人情感的文学样式,它的创作是个性化的,这就决定了诗歌写作的独特价值。因此,可以培养学生坚持用诗歌的形式来记录真实情感的良好习惯。新课标有淡化文体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目的也正是提倡学生作文中写我所想,写我所感,而诗歌写作的特点正与新课标的写作理念相契合,这为诗歌写作提供了理论依据。青少年是人一生中感情最为丰富和活跃的阶段,这也为诗歌写作提供了可能条件,用诗歌记录学生的丰富情感,记录成长的烦恼和喜悦,不但可行,而且有益。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诗歌教学亦是如此。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采取适当而又可行的教学策略。本文中对诗歌教学策略的探析只是冰山一角,诗歌的教学策略还应有广阔的天地,有待于我们继续深入下去,使诗歌教学发挥它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