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班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对什么都想摸、问、看、动。比如小朋友的新汽车为什么会开得这么快,人们常用“淘气”一词说明孩子们顽皮、聪明、多动、活泼、恶作剧等种种表现。笔者所带班级就有这么几个孩子,淘气淘得可爱、让你不忍心去责怪他。
案例一:刚学过西瓜虫,孩子们对这个小家伙特别感兴趣,上课时我用的实物西瓜虫死掉了,于是我让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再捉几只来。一会儿我们就去户外自由活动了。户外自由活动结束了,我招呼孩子们回活动室。回到活动室,我清点人数发现,经常“调皮、捣蛋”的小朋友浩鑫不见了。“一定还在外面玩,这孩子真调皮!”我生气地向门外走出,打算把他“揪”回来。刚要出门,浩鑫得意地攥着拳回来了。一边走还一边喊着:“老师,快给我拿个小瓶子,你看我捉了许多‘西瓜虫’,可好玩了!”看着满脸兴奋、又有点淘气的浩鑫,我的气一下烟消云散了,心想:幸亏没有发火,不然一颗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又要被扼杀在摇篮中,泯灭在幼儿时期。于是我笑着对他说“浩鑫,你真厉害,一下子捉了这么多西瓜虫,我们一起来喂养它们吧,看它们喜欢吃什么,让全班小朋友都来看一看,好不好”“好!”浩鑫小朋友高兴地答应了。从此,班里的科学角多了这些个特殊的“客人”,这“客人”成了孩子们每天的话题:我们要弄些土来;还要每天洒点水;不能太湿了,他们会淹死的……每当这时,浩鑫成了大家的“讲解员”:“这是我在草皮里下捉来的,你看,有大的,有小的。刚捉的时候,这一只特别小,现在它都长大了……”有的小朋友还用放大镜来观察西瓜虫。观察、探索天天进行,在这过程中,不仅孩子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科学角的内容也日益丰富起来。
淘气的孩子一般比较聪明,号召力强,如果对他们的行为不加以正确引导,他们会走向歧途、如果引导及时,正确,他会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幼儿。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的儿童往往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和做事情。因此,教师要随时调整自己对幼儿的期望。教师应把注意力放在理解、尊重幼儿这种行为的来源上,放在如何引导幼儿看待自己行为的反映上。而不是强求幼儿表现出超过其发展水平的能力上,更不能对其不经意犯的错误进行惩罚。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是教师面对幼儿“淘气”行为的首要原则。
案例二:一天我们刚学过戏说脸谱,睡午觉时浩鑫竟唱了起来,引得小朋友们哈哈大笑。儿童的淘气,常常以一些无聊的活动表现出来。这些淘气行为许多是因为儿童运动欲望得不到满足,探索欲望得不到成人的理解和支持,创造欲望无处发挥所致。为了使幼儿在淘气中有所作为,必须组织好幼儿的活动,让幼儿生活在一个有条理、准备适宜的环境中,让幼儿的精力得到充分合理的发挥。
支持幼儿开展自创性游戏,幼儿最不愿意玩老师硬性固定的角色和一成不变的玩法。我们应该了解幼儿喜欢什么,并创造必要条件帮助他们去实践,或者参加到幼儿的淘气中去,引导并发现他们的兴趣才能。游戏活动“剪子、包袱、锤”是小朋友最喜欢的游戏,户外活动时,浩鑫和启涵跑到了草坪上做游戏,我看到了,就走到他俩身边说:“我怎么听到草皮在哭呢?”这时他俩才意识到踩草皮的不对,低下了头。游戏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纠正了淘气行为,也使幼儿潜在于淘气中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挥。
对不同类型的儿童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淘气”背后个体的差异很大。每个人的能力不一样,心理承受力有大小。因此我们不能使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必须因人而异,针对每位孩子的特点进行引导。如各方面能力强、聪明灵活的孩子正面引导得当,效果很好。
案例三:我们班的智智是非常聪明、能干、明事理的孩子,但他很调皮,是班上有名的小淘气。有次,奶奶来接他晚了几分钟,他竟然说:“老婆子,你干什么去了?来的这么晚。”他奶奶笑了笑,觉得孩子很好玩,当时我也没说什么。过后,我和智智奶奶进行了交流,家园互动,孩子变得有礼貌了。
总结语:
1.我们在引导幼儿淘气行为时必须允许幼儿思维上的不听话,小心保护好幼儿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真正使幼儿的智慧得到合理的开发,使幼儿对探索追究的内部需要得到满足,是潜在淘气中的能力在一个有准备的适宜环境中充分发挥出来。
2.一名幼儿教师必须用心去体察幼儿的内心,用爱去感化幼儿的心灵,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和引导幼儿的行为,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使每一名幼儿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3.正确引导孩子的淘气行为,同时能够使幼儿的品德得到合理的培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情感。
4.幼儿不听话的言行常常会惹怒家长和幼儿教师,殊不知,顽皮、淘气的幼儿往往具有很强的意志力、独立性和好奇心。我们一定要走出这种“听话教育”的误区,因为这种“听话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幼儿的好奇心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幼儿教师和家长应该认识到幼儿顽皮、淘气、不听话,是幼儿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发展的结果。我们在评价幼儿时,千万不能将幼儿听话与否作为好孩子的唯一标准。
案例一:刚学过西瓜虫,孩子们对这个小家伙特别感兴趣,上课时我用的实物西瓜虫死掉了,于是我让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再捉几只来。一会儿我们就去户外自由活动了。户外自由活动结束了,我招呼孩子们回活动室。回到活动室,我清点人数发现,经常“调皮、捣蛋”的小朋友浩鑫不见了。“一定还在外面玩,这孩子真调皮!”我生气地向门外走出,打算把他“揪”回来。刚要出门,浩鑫得意地攥着拳回来了。一边走还一边喊着:“老师,快给我拿个小瓶子,你看我捉了许多‘西瓜虫’,可好玩了!”看着满脸兴奋、又有点淘气的浩鑫,我的气一下烟消云散了,心想:幸亏没有发火,不然一颗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又要被扼杀在摇篮中,泯灭在幼儿时期。于是我笑着对他说“浩鑫,你真厉害,一下子捉了这么多西瓜虫,我们一起来喂养它们吧,看它们喜欢吃什么,让全班小朋友都来看一看,好不好”“好!”浩鑫小朋友高兴地答应了。从此,班里的科学角多了这些个特殊的“客人”,这“客人”成了孩子们每天的话题:我们要弄些土来;还要每天洒点水;不能太湿了,他们会淹死的……每当这时,浩鑫成了大家的“讲解员”:“这是我在草皮里下捉来的,你看,有大的,有小的。刚捉的时候,这一只特别小,现在它都长大了……”有的小朋友还用放大镜来观察西瓜虫。观察、探索天天进行,在这过程中,不仅孩子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科学角的内容也日益丰富起来。
淘气的孩子一般比较聪明,号召力强,如果对他们的行为不加以正确引导,他们会走向歧途、如果引导及时,正确,他会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幼儿。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的儿童往往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和做事情。因此,教师要随时调整自己对幼儿的期望。教师应把注意力放在理解、尊重幼儿这种行为的来源上,放在如何引导幼儿看待自己行为的反映上。而不是强求幼儿表现出超过其发展水平的能力上,更不能对其不经意犯的错误进行惩罚。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是教师面对幼儿“淘气”行为的首要原则。
案例二:一天我们刚学过戏说脸谱,睡午觉时浩鑫竟唱了起来,引得小朋友们哈哈大笑。儿童的淘气,常常以一些无聊的活动表现出来。这些淘气行为许多是因为儿童运动欲望得不到满足,探索欲望得不到成人的理解和支持,创造欲望无处发挥所致。为了使幼儿在淘气中有所作为,必须组织好幼儿的活动,让幼儿生活在一个有条理、准备适宜的环境中,让幼儿的精力得到充分合理的发挥。
支持幼儿开展自创性游戏,幼儿最不愿意玩老师硬性固定的角色和一成不变的玩法。我们应该了解幼儿喜欢什么,并创造必要条件帮助他们去实践,或者参加到幼儿的淘气中去,引导并发现他们的兴趣才能。游戏活动“剪子、包袱、锤”是小朋友最喜欢的游戏,户外活动时,浩鑫和启涵跑到了草坪上做游戏,我看到了,就走到他俩身边说:“我怎么听到草皮在哭呢?”这时他俩才意识到踩草皮的不对,低下了头。游戏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纠正了淘气行为,也使幼儿潜在于淘气中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挥。
对不同类型的儿童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淘气”背后个体的差异很大。每个人的能力不一样,心理承受力有大小。因此我们不能使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必须因人而异,针对每位孩子的特点进行引导。如各方面能力强、聪明灵活的孩子正面引导得当,效果很好。
案例三:我们班的智智是非常聪明、能干、明事理的孩子,但他很调皮,是班上有名的小淘气。有次,奶奶来接他晚了几分钟,他竟然说:“老婆子,你干什么去了?来的这么晚。”他奶奶笑了笑,觉得孩子很好玩,当时我也没说什么。过后,我和智智奶奶进行了交流,家园互动,孩子变得有礼貌了。
总结语:
1.我们在引导幼儿淘气行为时必须允许幼儿思维上的不听话,小心保护好幼儿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真正使幼儿的智慧得到合理的开发,使幼儿对探索追究的内部需要得到满足,是潜在淘气中的能力在一个有准备的适宜环境中充分发挥出来。
2.一名幼儿教师必须用心去体察幼儿的内心,用爱去感化幼儿的心灵,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和引导幼儿的行为,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使每一名幼儿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3.正确引导孩子的淘气行为,同时能够使幼儿的品德得到合理的培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情感。
4.幼儿不听话的言行常常会惹怒家长和幼儿教师,殊不知,顽皮、淘气的幼儿往往具有很强的意志力、独立性和好奇心。我们一定要走出这种“听话教育”的误区,因为这种“听话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幼儿的好奇心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幼儿教师和家长应该认识到幼儿顽皮、淘气、不听话,是幼儿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发展的结果。我们在评价幼儿时,千万不能将幼儿听话与否作为好孩子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