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大学生是一群看似光鲜亮丽实则承担较大心理压力的群体,适当的压力可以促进大学生更加努力奋进,但如果承受较大心理压力而得不到有效排解,将导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和疾病,严重时可引起自杀死亡。文章就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新时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原因的分析及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举措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5-0165-04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are a group of people who seem to be glamorous but bear greater psychological pressure. Appropriate pressure can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to work harder, but if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are greater and cannot be effectively resolved, the seriou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diseases and even committed suicide and death will happen.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current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n the new era,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new era, and the measures for college students’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能较好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群体看似光鲜亮丽,轻松自由,可事实上却承担着学业、生活、情感、经济、就业等多种多样的压力,这些压力如果得不到有效排解,将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严重时可引起自杀死亡,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较高智力和追求的社会群体,在残酷的教育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比普通大众面临更多挑战,也承受更大的压力,长期的消极思维和心理抑郁得不到有效排解和治疗将逐渐发展为严重的心理健康疾病。因而他们也更易于遭受心理健康问题的侵袭。青少年和大学时期存在的亚临床抑郁状态可能在成年以后发展为临床上的抑郁症[1-2]。
一、高等学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智力水平的提高,对提高學习效率有帮助。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内在心理状态,积极、热情的情绪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促进大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心理素质包括精神、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是其他综合素质形成的基础,大学生成长实际上是一个心理活动和发展的过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能较大程度上影响综合素质的提高。因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重要一环。
(二)有助于驱动大学生人格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紧密相关,直接决定着成年大学生人格发展完备情况。一方面,大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在道德规范、言行举止等方面逐渐完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作为心理活动对自身衡量、评价也影响主体人格发展,并在相应条件下也可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人格特质,从而使大学生自身人格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心理健康教育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对自身行为再认识评价以期获得心理优化,健全人格。
(三)有助于开发大学生潜能
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为大学生潜能开发提供前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为心理素质和开发潜能统一协调发展创造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帮助其获得更高层次的自我认同,提高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开发。
(四)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家庭幸福
每个大学生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大学生是否具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自己、对待人生、对待家人将决定一个家庭是否幸福,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否幸福将决定社会是否和谐,因此可以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和谐。
二、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独立自主的能力也较差,依赖心理强。以广东某高校为例,我们调查学生共6667人,6656人参加了测试,测试率99.84%,未测11人,未测率0.16%。实际测试的6656人中,其中1270人(占19.08%)心理健康情况很差,为第一类需要特别重点关注的学生;另有1684人(占25.3%)心理健康情况较差,为第二类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其余3702人(占55.62%)心理健康情况良好,为第三类不需要特别重点关注的学生(见表1)。 第一类为存在明显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即需要特别重点关注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判断和评价的标准为:总得分大于等于25分的学生,或者直接第25题(想轻生)做肯定回答的学生,或是在辅助题中有两个题或两个题以上作肯定回答者或明确提出需要咨询并且属于心理问题者。此次问卷调查中,属第一类的学生总数为1270人,占全体被试学生的19.08%。第一类学生在各系的比例情况见表2。
三、新时代高校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一)主观方面
1. 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大一新生刚刚考上了大学,老师赞扬,同学羡慕,亲友庆贺,父母骄傲,有一些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放松了学习,以为自己在中学学习好,在大学自然学习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自己的学习,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2. 失望与失宠。有一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把大学生活想象的过于理想化,进入大学后突然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因而产生失落感,有些同学在中学是佼佼者,受到学校老师和家长的重点保护,但是进入大学后,突然不再受到重视,立即会产生严重的不适应。
3. 懈怠心理。有一部分同学在中学时被老师告知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从此以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以为自己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可以放松休息。有些同学踏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确,环境适应能力也不强,竞争意识也逐渐淡薄,便产生了消极懈怠的心理。
(二)客观方面
1. 学习内容、方法等发生较大差异。高校在校大学生经常出现的学习问题大都表现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合适、学习态度不认真,以及学习成绩差等等。大学期间,大学生的学习往往不像高中阶段那样得到大家的重视,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态度不好构成了学习问题的主要方面。
2. 生活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有相当部分学生在中学时有寄宿经历,但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仍然是上学在学校,放学后同家人住在一起。進入大学后,班级成了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部需要自理,没有父母代劳,这种变化让这部分大学生手足无措。这种生活环境的变化也会给高校在校大学生带来精神压力。
3. 人际关系变得复杂。如何与班级同学和宿舍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的重要课题。与上大学之前相比,高校大学生与同学朝夕相处,学习压力也没有以前那么大,因而与同学间关系相处如何就成为大学生关注度较高的事情,远远超过中学时的学习,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也跃迁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不能与人和谐相处,交不到知心朋友,缺乏交往技巧,过分要求别人等,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孤单、不合群、苦闷、缺少关爱等痛苦感受。
4. 对待社会工作态度发生变化。高年级学生常常会碰到这类问题,在步入社会前,大学生往往感到担忧和害怕,对自己没有信心,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胜任工作要求,对自身的职业规划,人生发展没有明确的想法,在求职过程中需要一些什么样的能力和技巧等,都会多多少少带来困扰和忧虑。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竞争也日益激烈,人们生存的环境、职场的环境越来越形势严峻,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0后、00后,他们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未来走入工作职场势必面临这些棘手又不能回避的现实。再加上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政策,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数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多,有一部分大学生面临着在学校一毕业就失业的悲惨状况,有一些大学生即便找到工作单位,好多也是工作几天感觉不合适仍然频频跳槽,生存的压力和职场的不确定性使得高校在校大学生对未来的发展状态存在较大的担忧或恐慌。甚至有一些学生开始自暴自弃,丧失了在这个年纪该有的努力拼搏意志。加上长期以来,社会上人们所推崇的金钱至上,急功近利的思想,也影响到高校大学生,很多大学生崇尚一步到位的优越舒适工作环境,一有不顺就打退堂鼓,久而久之,便积压了很多心理问题。
四、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举措
1. 对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做好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高校可以对刚入学的大一新生采用“拉网式”心理排查,对筛查出的有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安排专门老师或同学进行专门特定辅导,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 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作用。建设和完备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人员投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是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职责部门,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调试心理冲突,排解心中郁闷,心理咨询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正确认识自我,更能够帮助学生有效适应环境,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可以让学生更快地找到可以信任的倾诉对象,得到及时帮助和正确引导。
3. 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理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掌握,系统地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心理自身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什么样的成效,主要在于学生自我教育是否主动和积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能够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 努力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专任教师在讲授专业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注意挖掘知识内在的联系,就能够更好地把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念、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5. 加强校园文化和社团建设,让学生才华有用武之地,让学生找到归属感。加强高校的校园文化和社团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校园文化环境。通过组织大学生观看心理类的电影,参加学术讲座、文体活动、能够展现大学生自身特长的社团活动,给学生提供互相交流和展示才华的舞台。良好的班风校风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促使学生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情绪。
五、结束语
据WHO预计,未来心理健康问题将逐渐成为人类最严重的心理问题。当今世界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类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患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对自杀案例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发现自杀的人群中有约40%的人患有抑郁症[3]。众多大一新生面临相当严重的心理健康疾病,大学生是人群之中的佼佼者,但却常常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从我们近几年的普查结果来看,大一新生中第一类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不容忽视。有很多第一类学生的问题是从中学带到大学的,但这部分大学生一般不会积极求助和自主接受心理咨询;也会有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是适应性的,对新环境熟悉之后会慢慢缓解,但同时需要得到老师、学校和家庭的及时帮助和指导,否则积压到大三、大四,就会发展成其他心理问题。普查中学生所反映的各个阳性因子,如果长期没有得到处理和缓解,可能会发展成为神经症、抑郁症甚至精神分裂。针对调查结果的分类情况,学校要及早发现,及时处理,采取分类处理、主动约请、及时干预的办法介入第一类和第二类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Murray WE,Brian JC,Sharon CB.Correlates of an alogue and clinical depression:a further test of the phenomenological continuity hypothesis[J]. JAffect Disord, 2001,66:175-183.
[2]Feehan M, Mc GeeR, William S. M. Mental health disorders from age15 to age 18 years[J]. J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1993,32:1118-1126.
[3]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大学生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1):25-27.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5-0165-04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are a group of people who seem to be glamorous but bear greater psychological pressure. Appropriate pressure can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to work harder, but if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are greater and cannot be effectively resolved, the seriou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diseases and even committed suicide and death will happen.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current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n the new era,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new era, and the measures for college students’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能较好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群体看似光鲜亮丽,轻松自由,可事实上却承担着学业、生活、情感、经济、就业等多种多样的压力,这些压力如果得不到有效排解,将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严重时可引起自杀死亡,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较高智力和追求的社会群体,在残酷的教育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比普通大众面临更多挑战,也承受更大的压力,长期的消极思维和心理抑郁得不到有效排解和治疗将逐渐发展为严重的心理健康疾病。因而他们也更易于遭受心理健康问题的侵袭。青少年和大学时期存在的亚临床抑郁状态可能在成年以后发展为临床上的抑郁症[1-2]。
一、高等学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智力水平的提高,对提高學习效率有帮助。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内在心理状态,积极、热情的情绪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促进大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心理素质包括精神、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是其他综合素质形成的基础,大学生成长实际上是一个心理活动和发展的过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能较大程度上影响综合素质的提高。因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重要一环。
(二)有助于驱动大学生人格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紧密相关,直接决定着成年大学生人格发展完备情况。一方面,大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在道德规范、言行举止等方面逐渐完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作为心理活动对自身衡量、评价也影响主体人格发展,并在相应条件下也可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人格特质,从而使大学生自身人格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心理健康教育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对自身行为再认识评价以期获得心理优化,健全人格。
(三)有助于开发大学生潜能
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为大学生潜能开发提供前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为心理素质和开发潜能统一协调发展创造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帮助其获得更高层次的自我认同,提高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开发。
(四)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家庭幸福
每个大学生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大学生是否具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自己、对待人生、对待家人将决定一个家庭是否幸福,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否幸福将决定社会是否和谐,因此可以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和谐。
二、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独立自主的能力也较差,依赖心理强。以广东某高校为例,我们调查学生共6667人,6656人参加了测试,测试率99.84%,未测11人,未测率0.16%。实际测试的6656人中,其中1270人(占19.08%)心理健康情况很差,为第一类需要特别重点关注的学生;另有1684人(占25.3%)心理健康情况较差,为第二类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其余3702人(占55.62%)心理健康情况良好,为第三类不需要特别重点关注的学生(见表1)。 第一类为存在明显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即需要特别重点关注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判断和评价的标准为:总得分大于等于25分的学生,或者直接第25题(想轻生)做肯定回答的学生,或是在辅助题中有两个题或两个题以上作肯定回答者或明确提出需要咨询并且属于心理问题者。此次问卷调查中,属第一类的学生总数为1270人,占全体被试学生的19.08%。第一类学生在各系的比例情况见表2。
三、新时代高校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一)主观方面
1. 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大一新生刚刚考上了大学,老师赞扬,同学羡慕,亲友庆贺,父母骄傲,有一些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放松了学习,以为自己在中学学习好,在大学自然学习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自己的学习,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2. 失望与失宠。有一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把大学生活想象的过于理想化,进入大学后突然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因而产生失落感,有些同学在中学是佼佼者,受到学校老师和家长的重点保护,但是进入大学后,突然不再受到重视,立即会产生严重的不适应。
3. 懈怠心理。有一部分同学在中学时被老师告知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从此以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以为自己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可以放松休息。有些同学踏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确,环境适应能力也不强,竞争意识也逐渐淡薄,便产生了消极懈怠的心理。
(二)客观方面
1. 学习内容、方法等发生较大差异。高校在校大学生经常出现的学习问题大都表现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合适、学习态度不认真,以及学习成绩差等等。大学期间,大学生的学习往往不像高中阶段那样得到大家的重视,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态度不好构成了学习问题的主要方面。
2. 生活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有相当部分学生在中学时有寄宿经历,但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仍然是上学在学校,放学后同家人住在一起。進入大学后,班级成了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部需要自理,没有父母代劳,这种变化让这部分大学生手足无措。这种生活环境的变化也会给高校在校大学生带来精神压力。
3. 人际关系变得复杂。如何与班级同学和宿舍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的重要课题。与上大学之前相比,高校大学生与同学朝夕相处,学习压力也没有以前那么大,因而与同学间关系相处如何就成为大学生关注度较高的事情,远远超过中学时的学习,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也跃迁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不能与人和谐相处,交不到知心朋友,缺乏交往技巧,过分要求别人等,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孤单、不合群、苦闷、缺少关爱等痛苦感受。
4. 对待社会工作态度发生变化。高年级学生常常会碰到这类问题,在步入社会前,大学生往往感到担忧和害怕,对自己没有信心,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胜任工作要求,对自身的职业规划,人生发展没有明确的想法,在求职过程中需要一些什么样的能力和技巧等,都会多多少少带来困扰和忧虑。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竞争也日益激烈,人们生存的环境、职场的环境越来越形势严峻,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0后、00后,他们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未来走入工作职场势必面临这些棘手又不能回避的现实。再加上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政策,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数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多,有一部分大学生面临着在学校一毕业就失业的悲惨状况,有一些大学生即便找到工作单位,好多也是工作几天感觉不合适仍然频频跳槽,生存的压力和职场的不确定性使得高校在校大学生对未来的发展状态存在较大的担忧或恐慌。甚至有一些学生开始自暴自弃,丧失了在这个年纪该有的努力拼搏意志。加上长期以来,社会上人们所推崇的金钱至上,急功近利的思想,也影响到高校大学生,很多大学生崇尚一步到位的优越舒适工作环境,一有不顺就打退堂鼓,久而久之,便积压了很多心理问题。
四、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举措
1. 对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做好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高校可以对刚入学的大一新生采用“拉网式”心理排查,对筛查出的有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安排专门老师或同学进行专门特定辅导,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 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作用。建设和完备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人员投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是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职责部门,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调试心理冲突,排解心中郁闷,心理咨询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正确认识自我,更能够帮助学生有效适应环境,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可以让学生更快地找到可以信任的倾诉对象,得到及时帮助和正确引导。
3. 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理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掌握,系统地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心理自身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什么样的成效,主要在于学生自我教育是否主动和积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能够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 努力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专任教师在讲授专业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注意挖掘知识内在的联系,就能够更好地把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念、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5. 加强校园文化和社团建设,让学生才华有用武之地,让学生找到归属感。加强高校的校园文化和社团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校园文化环境。通过组织大学生观看心理类的电影,参加学术讲座、文体活动、能够展现大学生自身特长的社团活动,给学生提供互相交流和展示才华的舞台。良好的班风校风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促使学生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情绪。
五、结束语
据WHO预计,未来心理健康问题将逐渐成为人类最严重的心理问题。当今世界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类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患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对自杀案例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发现自杀的人群中有约40%的人患有抑郁症[3]。众多大一新生面临相当严重的心理健康疾病,大学生是人群之中的佼佼者,但却常常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从我们近几年的普查结果来看,大一新生中第一类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不容忽视。有很多第一类学生的问题是从中学带到大学的,但这部分大学生一般不会积极求助和自主接受心理咨询;也会有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是适应性的,对新环境熟悉之后会慢慢缓解,但同时需要得到老师、学校和家庭的及时帮助和指导,否则积压到大三、大四,就会发展成其他心理问题。普查中学生所反映的各个阳性因子,如果长期没有得到处理和缓解,可能会发展成为神经症、抑郁症甚至精神分裂。针对调查结果的分类情况,学校要及早发现,及时处理,采取分类处理、主动约请、及时干预的办法介入第一类和第二类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Murray WE,Brian JC,Sharon CB.Correlates of an alogue and clinical depression:a further test of the phenomenological continuity hypothesis[J]. JAffect Disord, 2001,66:175-183.
[2]Feehan M, Mc GeeR, William S. M. Mental health disorders from age15 to age 18 years[J]. J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1993,32:1118-1126.
[3]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大学生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