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参考、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根据当前中学地理教学发展现状,从课堂情景教学和地理实践力的契合关系入手,结合情境教育理论、中学新课标和中学地理教学实践,探究地理教学情景设置对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方法和意义,提出了课堂地理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情景化课堂教学;移景能力;地理实践力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04-0124-02
自2011年起,教育部陆续出台文件,要求中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2017版“中学地理课程标准”首次要求中学生必须具备“地理核心素养”,以解决学生地理实践力低下的问题。但是,教师受限于“教室教学”,无法进行“开放性地理”或者“野外地理”教学,因此目前最主要的方法是采取情景化课堂教学的方式来培养中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这完全符合中学地理新课标明示的“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作为综合学习的载体”的要求。
一、探究目的及内容
(一)探究背景
本课题是在对中学生实施“素养教育”的背景下,从教学课改、立德树人两个层面进行的探究。主要理论根据有《地理教育国际宪章(2016)》《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上述三份纲领性教育标准,都要求中学阶段教师在地理教学上制定核心素养体系,将情景活动和认知活动相结合,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最终让学生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二)概念释义
1.地理实践力: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它有助于提升中学生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情景化课堂教学:一般指“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具体场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教材内容,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三)研究目标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将“情境教学”和“地理实践力”有机契合起来,激发中学生的地理实践兴趣,优化地理研究方法,科学、系统的提出情景化课堂教学下的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
二、情景化课堂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
(一)根据教学实际,构建合理的课堂教学情景
在中学阶段,情景教学是非常典型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情景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通过构建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情景,将学生迅速带入其中,随着情景的不断变化,教学峰值会不停释放,学生的兴趣将不断得到激发,投入的情感也将持续加强,学生会深陷在临景性课堂中。
构建课堂教学情景有两个前提:一是必须根据课程实际和教学需要,不能为了追求情景效果胡乱构建;二是必须合理且在中学生年龄段所能接受的设定范畴,不能超越他们心理能接受的范围。在地理教学实践中,要按照“真、情、思”三位一体的原则,设定一体化课堂情景。真,就是设置地理情景要真实,不能不着边际,也不能以偏概全,或者张冠李戴。情,指的是情景交融,教师设置的课堂教学场景要与学生的学习热情交相辉映,科学的情景设置必定花费教师的心血,学生的参与激情才能被一波波发课堂情景引爆,最后才能达到教学相长,教师的“付出”与学生的“得到”才能成正比;思,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课堂情景设置,打开学生宽阔的思维空间,并引导他们在这个地理空间畅游。
(二)创设生活情景,扩展移景能力
所谓移景能力,就是心理学上的情景迁移。指人虽然不在彼地,却能通过场景设定,实现情景迁移,并且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是培养中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要在完整的场景设定过程中进行,因此要先要创设一个符合学生生活的熟悉场景,才能让他们实现情景迁移。
1.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
比起专业地理知识,学生更希望以生活化的方式感知自然。教师教学的生活化能让学生更深入的感知生活,逐渐形成生活化的地理思维方式。比如在准备上“亚热带地区植物种类”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一周布置用手机、照相机拍摄居住小区、上学路、绿化带、植物园以及郊游看到的植物的图片的作业,课前再由课代表将大家的摄影设备连接到局域网投影仪,然后在课堂上挑选罕见有趣的植物图片播放。创建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化教学场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
2.引导学生扩展移景能力
其实,学生对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许多地理现象并不感到陌生,只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地理课本上的知识与这些地理现象之间存在的关系,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没有得到调动,还在思维深处沉睡。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扩展移景能力,通过手段创造一个既新奇又似曾相识的情境,让学生移景其中,解开现象成因,从而增加地理实践力。比如雾凇现象,它属于特殊的“地表生长型”大气固态降水。由于雾凇形成需要超低气温和充足水汽两大要素,因此类似深圳这样的没有低气温和充足的水汽的亚热带城市就不会见到雾凇。所以在设置地理教学情景时,就要在专门的实验室创建一个静风状态下满足超低气温和充足水汽的空间,通过发挥移景能力,使学生认为仿佛置身于北方的寒冷冬天,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能见到雾凇。
(三)加大实验难度,实现知行合一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最关键的一环不是野外地理考察,而是参加地理教学实验。由于现阶段我国中学生身心发育普遍超前,成熟度较高,而“2017版地理新课标”规定的地理实验活动却相对简单,总体难度偏小,因此客观讲,2017版地理新课标”不是真正为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设计的一套大纲。那么,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就需要教师大胆增强实验难度,细化实验步骤,最为关键一点是在各步骤中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而且多多益善。比如进行“黄河中下游‘地上河’成因”實验时,准备黄土、泥沙、小木桩、蓄水池、固坝沙袋等所需道具,指导学生轮番动手,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自己制作模拟河道、搭建支流、构筑黄土高原、然后放水制造“悬河”。在整个人工造河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简化原本复杂的理论知识,降低理解难度,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逐渐意识到知行合一的好处,从而提高地理实践力。
三、结语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是提高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地理教改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学地理教师应该按照课改规划,用探索精神积极研究课堂情景设置,优化教学方式,广泛开展地理实验和模拟演示,增强学生的移景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责任编辑 范娱艳)
【关键词】情景化课堂教学;移景能力;地理实践力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04-0124-02
自2011年起,教育部陆续出台文件,要求中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2017版“中学地理课程标准”首次要求中学生必须具备“地理核心素养”,以解决学生地理实践力低下的问题。但是,教师受限于“教室教学”,无法进行“开放性地理”或者“野外地理”教学,因此目前最主要的方法是采取情景化课堂教学的方式来培养中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这完全符合中学地理新课标明示的“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作为综合学习的载体”的要求。
一、探究目的及内容
(一)探究背景
本课题是在对中学生实施“素养教育”的背景下,从教学课改、立德树人两个层面进行的探究。主要理论根据有《地理教育国际宪章(2016)》《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上述三份纲领性教育标准,都要求中学阶段教师在地理教学上制定核心素养体系,将情景活动和认知活动相结合,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最终让学生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二)概念释义
1.地理实践力: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它有助于提升中学生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情景化课堂教学:一般指“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具体场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教材内容,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三)研究目标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将“情境教学”和“地理实践力”有机契合起来,激发中学生的地理实践兴趣,优化地理研究方法,科学、系统的提出情景化课堂教学下的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
二、情景化课堂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
(一)根据教学实际,构建合理的课堂教学情景
在中学阶段,情景教学是非常典型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情景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通过构建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情景,将学生迅速带入其中,随着情景的不断变化,教学峰值会不停释放,学生的兴趣将不断得到激发,投入的情感也将持续加强,学生会深陷在临景性课堂中。
构建课堂教学情景有两个前提:一是必须根据课程实际和教学需要,不能为了追求情景效果胡乱构建;二是必须合理且在中学生年龄段所能接受的设定范畴,不能超越他们心理能接受的范围。在地理教学实践中,要按照“真、情、思”三位一体的原则,设定一体化课堂情景。真,就是设置地理情景要真实,不能不着边际,也不能以偏概全,或者张冠李戴。情,指的是情景交融,教师设置的课堂教学场景要与学生的学习热情交相辉映,科学的情景设置必定花费教师的心血,学生的参与激情才能被一波波发课堂情景引爆,最后才能达到教学相长,教师的“付出”与学生的“得到”才能成正比;思,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课堂情景设置,打开学生宽阔的思维空间,并引导他们在这个地理空间畅游。
(二)创设生活情景,扩展移景能力
所谓移景能力,就是心理学上的情景迁移。指人虽然不在彼地,却能通过场景设定,实现情景迁移,并且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是培养中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要在完整的场景设定过程中进行,因此要先要创设一个符合学生生活的熟悉场景,才能让他们实现情景迁移。
1.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
比起专业地理知识,学生更希望以生活化的方式感知自然。教师教学的生活化能让学生更深入的感知生活,逐渐形成生活化的地理思维方式。比如在准备上“亚热带地区植物种类”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一周布置用手机、照相机拍摄居住小区、上学路、绿化带、植物园以及郊游看到的植物的图片的作业,课前再由课代表将大家的摄影设备连接到局域网投影仪,然后在课堂上挑选罕见有趣的植物图片播放。创建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化教学场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
2.引导学生扩展移景能力
其实,学生对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许多地理现象并不感到陌生,只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地理课本上的知识与这些地理现象之间存在的关系,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没有得到调动,还在思维深处沉睡。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扩展移景能力,通过手段创造一个既新奇又似曾相识的情境,让学生移景其中,解开现象成因,从而增加地理实践力。比如雾凇现象,它属于特殊的“地表生长型”大气固态降水。由于雾凇形成需要超低气温和充足水汽两大要素,因此类似深圳这样的没有低气温和充足的水汽的亚热带城市就不会见到雾凇。所以在设置地理教学情景时,就要在专门的实验室创建一个静风状态下满足超低气温和充足水汽的空间,通过发挥移景能力,使学生认为仿佛置身于北方的寒冷冬天,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能见到雾凇。
(三)加大实验难度,实现知行合一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最关键的一环不是野外地理考察,而是参加地理教学实验。由于现阶段我国中学生身心发育普遍超前,成熟度较高,而“2017版地理新课标”规定的地理实验活动却相对简单,总体难度偏小,因此客观讲,2017版地理新课标”不是真正为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设计的一套大纲。那么,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就需要教师大胆增强实验难度,细化实验步骤,最为关键一点是在各步骤中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而且多多益善。比如进行“黄河中下游‘地上河’成因”實验时,准备黄土、泥沙、小木桩、蓄水池、固坝沙袋等所需道具,指导学生轮番动手,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自己制作模拟河道、搭建支流、构筑黄土高原、然后放水制造“悬河”。在整个人工造河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简化原本复杂的理论知识,降低理解难度,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逐渐意识到知行合一的好处,从而提高地理实践力。
三、结语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是提高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地理教改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学地理教师应该按照课改规划,用探索精神积极研究课堂情景设置,优化教学方式,广泛开展地理实验和模拟演示,增强学生的移景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责任编辑 范娱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