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体育将成为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阶段。通过学校体育,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提高学生终身教育意识,形成终身体育观念,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关键词:体育 终身教育 学校
在学生终身体育中,学校体育以它特有的特征,始终处于一种重要的地位。实现全民健身计划,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和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为实现全民健身的目的,除动员和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健身活动外,学校体育教育将是实施全民健身的重要阵地。学校体育将成为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阶段。通过学校体育,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提高学生终身教育意识,形成终身体育观念,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把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称之“终身体育”。这是体育研究者的共识。受此启迪,我们认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早在70年代初期,美国就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能力。日本于1972年保健体育审议会上也强调:“体育是贯穿于一生的生活内容”。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也提出了学校体育应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应奠定和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意识习惯。可见终身体育观的提出,意味着体育教育效果的周期延长。但是,当前体育教学中,把传授运动技术看成是体育课的主要任务,而对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和理论知识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和习惯。特别是在学生走向社会后,不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找出相应的对策进行身体锻炼。
目前在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中,确实存在一些弊端,无论在教学思想、组织形式还是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还没有冲破传统的、封闭式体育课的束缚。这种教学就是以教师为主,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以及学期、季节等因素安排学习内容。学生按规定的模式进行活动,或者单纯追求练习顺序、练习方式。这种教学虽然通过了多种运动,给予学生运动刺激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强体质,掌握运动技术,但由于受某种模式和规定的局限,甚至有些带有强制性的运动项目和运动方法,对追求运动的持续性和长期性是极为不利的,更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而非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不利于体育基本知识的掌握。另外目前我国的学校体育主要追求达标率,而忽视了通过理论课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和如何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和习惯的养成。由于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理论课的比重较小,甚至有的学校一学期上不了一、二次。即使上理论课也是教授运动竞技常识、裁判知识等专题,而对终身体育基本知识传授较少,这对终身体育的形成十分不利。这种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不利于体育教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使许多人从学校走上社会后健康水平每况逾下。其原因之一是工作繁忙,家务事多,抽不出时间锻炼;二是由于在校期间没有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想锻炼又苦于没有好方法;三是没有养成锻炼身体的意识和习惯。因此目前我国广大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还不多。据田雨普等同志对晨间居民体育锻炼现状进行抽样调查,在九个城市1121户5044个居民中达到“体育人口”要求的仅占城市人口的12.3%。在哈尔滨郊区三个自然村进行了调查,农村中达到体育人口的只占5.7%,河南省农村体育人口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则更低。
学生从学校毕业进入社会工作,正是从事终身体育的新阶段。如何使他们在漫长的工作期间不断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安徽师大的陈永宜同志对此进行了调查,他对安徽省大中学校226名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达到体育人口要求的只有114人,占调查人数的50.4%。其中每周参加一两次体育活动的有36人,占调查人数的16%,根本不参加体活动的有76人,占33.6%。这些都说明了学校体育的组织结构和教学方法等,还不能够达到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和习惯及掌握独立活动的方法。这正是学校体育目前需要改进的薄弱环节。
为了在学校体育中贯彻终身体育的思想,提高国民素质,就必须对学校的现行体育教学方法和组织结构进行改革。这也是现代教育对体育教育的要求。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应是终身教育的一环。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也应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把学校体育纵横联系、统一协调起来。在纵向,把学前体育、学中体育、学后体育统一起来,充分注重学校体育的阶段性、连续性、统一性和整体性,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内部各环节的功能,从而协调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横向,学校体育体系是终身体育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联系起来,使得学校体育的发展速度、规模与家庭和社会体育密切协调、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幼儿体育、青少年体育、中老年体育有机贯穿的以全民健身为对象的终身体育教育体系。如果要达到以上的目的,在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上,就应该把教学的中心从以教师为主转为以学生为主,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的结合。要从以强调统一、规定性的主体适应客体为主,转向多样性、灵活性的客体适应主体,实现主客体统一。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知识结构论”,就强调学生在学校学习的重点不应是学科的现成知识,而应是基本原理、概念、法规和规律。因为越是基础知识越有规律。掌握了规律,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宽广,产生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越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形成。它的最大特点在于改变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地位,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这种观点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是有利的,因为通过学习基础知识,学生可以掌握其规律、原理,以便以后可以独立的进行体育活动。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是让学生在学生时代掌握一技之长,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体育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所以,学校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它不仅是为学生终生体育打好体质基础,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关键词:体育 终身教育 学校
在学生终身体育中,学校体育以它特有的特征,始终处于一种重要的地位。实现全民健身计划,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和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为实现全民健身的目的,除动员和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健身活动外,学校体育教育将是实施全民健身的重要阵地。学校体育将成为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阶段。通过学校体育,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提高学生终身教育意识,形成终身体育观念,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把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称之“终身体育”。这是体育研究者的共识。受此启迪,我们认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早在70年代初期,美国就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能力。日本于1972年保健体育审议会上也强调:“体育是贯穿于一生的生活内容”。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也提出了学校体育应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应奠定和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意识习惯。可见终身体育观的提出,意味着体育教育效果的周期延长。但是,当前体育教学中,把传授运动技术看成是体育课的主要任务,而对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和理论知识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和习惯。特别是在学生走向社会后,不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找出相应的对策进行身体锻炼。
目前在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中,确实存在一些弊端,无论在教学思想、组织形式还是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还没有冲破传统的、封闭式体育课的束缚。这种教学就是以教师为主,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以及学期、季节等因素安排学习内容。学生按规定的模式进行活动,或者单纯追求练习顺序、练习方式。这种教学虽然通过了多种运动,给予学生运动刺激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强体质,掌握运动技术,但由于受某种模式和规定的局限,甚至有些带有强制性的运动项目和运动方法,对追求运动的持续性和长期性是极为不利的,更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而非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不利于体育基本知识的掌握。另外目前我国的学校体育主要追求达标率,而忽视了通过理论课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和如何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和习惯的养成。由于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理论课的比重较小,甚至有的学校一学期上不了一、二次。即使上理论课也是教授运动竞技常识、裁判知识等专题,而对终身体育基本知识传授较少,这对终身体育的形成十分不利。这种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不利于体育教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使许多人从学校走上社会后健康水平每况逾下。其原因之一是工作繁忙,家务事多,抽不出时间锻炼;二是由于在校期间没有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想锻炼又苦于没有好方法;三是没有养成锻炼身体的意识和习惯。因此目前我国广大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还不多。据田雨普等同志对晨间居民体育锻炼现状进行抽样调查,在九个城市1121户5044个居民中达到“体育人口”要求的仅占城市人口的12.3%。在哈尔滨郊区三个自然村进行了调查,农村中达到体育人口的只占5.7%,河南省农村体育人口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则更低。
学生从学校毕业进入社会工作,正是从事终身体育的新阶段。如何使他们在漫长的工作期间不断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安徽师大的陈永宜同志对此进行了调查,他对安徽省大中学校226名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达到体育人口要求的只有114人,占调查人数的50.4%。其中每周参加一两次体育活动的有36人,占调查人数的16%,根本不参加体活动的有76人,占33.6%。这些都说明了学校体育的组织结构和教学方法等,还不能够达到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和习惯及掌握独立活动的方法。这正是学校体育目前需要改进的薄弱环节。
为了在学校体育中贯彻终身体育的思想,提高国民素质,就必须对学校的现行体育教学方法和组织结构进行改革。这也是现代教育对体育教育的要求。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应是终身教育的一环。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也应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把学校体育纵横联系、统一协调起来。在纵向,把学前体育、学中体育、学后体育统一起来,充分注重学校体育的阶段性、连续性、统一性和整体性,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内部各环节的功能,从而协调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横向,学校体育体系是终身体育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联系起来,使得学校体育的发展速度、规模与家庭和社会体育密切协调、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幼儿体育、青少年体育、中老年体育有机贯穿的以全民健身为对象的终身体育教育体系。如果要达到以上的目的,在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上,就应该把教学的中心从以教师为主转为以学生为主,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的结合。要从以强调统一、规定性的主体适应客体为主,转向多样性、灵活性的客体适应主体,实现主客体统一。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知识结构论”,就强调学生在学校学习的重点不应是学科的现成知识,而应是基本原理、概念、法规和规律。因为越是基础知识越有规律。掌握了规律,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宽广,产生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越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形成。它的最大特点在于改变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地位,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这种观点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是有利的,因为通过学习基础知识,学生可以掌握其规律、原理,以便以后可以独立的进行体育活动。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是让学生在学生时代掌握一技之长,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体育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所以,学校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它不仅是为学生终生体育打好体质基础,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