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能够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一个好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出好的问题呢?
一、内容通俗化
课堂提问的切入点要紧扣教材,从教材中挖掘,将深奥的问题浅显化具体做法如下:
1.问题要有启发性,“蹲下来”思考问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并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首先就破题导入,提出问题:你从题目能看出本文应写哪些内容?切入点既浅又小,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问题要新颖有趣,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譬如《斑羚飞渡》一课,就可提这样一个问题:第一对斑羚飞渡时,老斑羚为何勾头?说说其中的道理。教师要着眼于课文或知识点结构体系巧妙的构思设计提问,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欢乐、满足。
3.提問内容要有预见性提问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猜想学生回答中可能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以及可能出现的思维方法上的缺陷,据此设计解答的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即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在设计课堂提问内容时应该紧紧围绕着主题构思。在课堂上,一般不宜提发散性思维的问题,以便使学生集中精力学好一课的内容。
二、结构条理化
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的提问所涉及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相互间存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组织课堂提问,优化提问结构-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1.注重整体性课堂上所提问题要尽可能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时,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能够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具有较大的容量,大到举纲提要,统率全篇,小的也能解决某个问题。
2.要适时,即提问的时机要得当。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和“达其辞”的最佳时机。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时机,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得到”,并达到解惑的目的。如人教版《变色龙》一课,要想准确把握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就要向学生发问:奥楚蔑洛夫是个怎样的人,我们怎样判定?学生便会说看他怎么变的。另一方面,要适量。提问设计要精简数量,直入重点。一堂课45分钟,不能都由提问占据,应当重视提问的密度、节奏以及与其他教学方式的配合。要紧扣教学目的和教材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提问设计少而精,力戒平庸、繁琐的“满堂问”。可借鉴系统工程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合并、简化、删除,达到精简数量、加大容量和提高质量的目的。
3.要增强灵活性课堂提问没有固定的程式,在导入、新授、讨论、练习等诸环节中都可以组织提问,或者说带着问题进行;也可以在学生精神涣散时,用提问的方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要善于灵活地穿插运用转入、点题、沉默、查核、催促、提示、重述、评论、强化、延伸、更正、追问和扩展等教学手段,使提问不呆板,不落俗套,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语言准确化
无论是问话还是解答,从高标准、严要求角度看,课堂教师提问的语言都应力求实现“六要”。
一要语调愉悦。声音亲切柔和,感情丰富,能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
二要语汇丰富。提问和解答妙语横生,流畅自如,形容得当,措词清新,必要时画龙点睛,一语道破;
三要语言风趣。富有幽默感和诙谐性、含蓄性;
四要语言精炼。对每个词句都能加以斟酌推敲,言简意赅。
五要语言质朴。做到诚恳和实事求是,不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哗众取宠。
六要语言机敏。为顺利答疑解惑,要善辩,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在问话上,要特别注意所提问题必须明白简练。所谓明白,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使学生明确地知道教师提问的内容。所谓简练,即语言简洁清楚,干净利落,恰到好处,那种罗罗嗦嗦的冗长叙述,只能让学生昏昏然,抓不住提问的要领。如《孔乙己》一文,到底孔乙己后来怎么样了?在问题的解答上,要尤其注意语言节奏感的合理运用。所谓节奏感,是指教师解答时,声调要有高有低,节奏有快有慢。讲话不能总是一个声调,一个速度,声音要有停顿,该高则高,该低则低,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该停则停(停顿的目的是给学生以回味、思考的时间)。
四、过程简单化
课堂提问,应变抽象为简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教师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设置问题情境,由讲解转入提问,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提问有所准备。
2.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教学经验,再要求学生回答。
3.诱发阶段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来,教师要以适当的方法鼓励、启发、诱导学生作答。教师可查核一下学生对问题是否明确,促进学生回答;可以给出相关提示材料,协助学生作答。
4.评核阶段教师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答案,包括:检查学生的答案,估测其他学生是否听懂答案;重复学生回答的要点,对学生所答内容加以评论;依据学生答案联系其他有关材料,引导学生回答有关的另一问题或追问其中某一要点,即进行延伸和追问;更正学生的回答;就学生的答案提出新见解、补充新信息;以不同词句,强调学生的观点和例证,也可以引导其他学生参与对答案的订正和扩展。 五、形式多样化
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
1.直问对某一简单问题直接发问。它属于叙述性提问,是教师在讲述性谈话中的提问。其表现形式为“是什么?”“有什么?”等。如人教版《孔乙己》一课,学生读过文章后,说孔乙己是人们生活中的笑料。老师便可发问:孔乙己不仅可笑而且可悲,你能分析一下他可悲的原因吗?学生通过再读课文,把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全貌便有了一个立体的画面。
2.反问针对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是某一问题的糊涂认识和错误症结发问,步步进逼,使学生幡然醒悟,达到化错为正的目的。
3.激问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处于准备状态时,使用激励性的提问,激发学习情绪,促使其进行知识间的类比、转化和迁移,把学生从抑制状态调动到兴奋状态。
4.引问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疏导或提示时,在关键处发问,循序渐进地达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5.追问是对某一问题发问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针对问题的更深层次发问,其表现形式为“为什么?”“请说明理由”等,这样便于易中求深。
六、主辅分明──优化课堂提问中的导学关系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主体作用。毫无疑问,课堂提问尤其应当体现这一精神,因为在课堂提问中教与学矛盾的两个方面关系表面化,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本身最为直接。
一方面,课堂提问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课堂上学生应当是教学的中心,处于主体地位,在我们教师设计问题的时候,心中首先要想到学生,估计他们会怎样思考,怎样回答。如人教版《真正的英雄》一课,既然航天飞机失事,为何里根还说宇航员是勇敢者和胜利者?对于这样的问题,要采取“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方针,回答对了,当然很好,即使答错了,我们也应当给予鼓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们的回答問题才能始终活跃,没有思想负担。有的教师期望学生的回答能与教师或书本上的所谓“正确”或“标准答案”说法一致,如有的学生回答的不一样,还未等他说完,就迫不及待地打断:错了,不必说了。其实,学生的回答与正确的思路、标准答案南辕北辙是难免的,关键是教师要正确对待,即使学生回答是完全错误的,教师也应倾听他说完再给予评解,说不定他的这种思路在全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作为教师应及时予以讲评纠错才是。
另一方面,在我们组织课堂提问时,要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条件。在我们设计提问时,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内因作用,引导学生去积极探求真理,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放手让学生直接参与提问设计,引导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此发现新的天地,创造新的情境,从根本上改变提问中“生从师问”的被动局面。同时,要欢迎学生发表创新见解,欢迎学生对自己的讲解提出不同看法,对教材内容的缺点和问题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绝不要有意无意地压抑学生发表创新见解的积极性。
总之,课堂提问,一方面是老师的精心设计和机智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我们老师综合素养的提升,问题切入点巧妙,就能使课堂成为学生欢乐的海洋。反之,也定会影响课堂效果。
一、内容通俗化
课堂提问的切入点要紧扣教材,从教材中挖掘,将深奥的问题浅显化具体做法如下:
1.问题要有启发性,“蹲下来”思考问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并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首先就破题导入,提出问题:你从题目能看出本文应写哪些内容?切入点既浅又小,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问题要新颖有趣,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譬如《斑羚飞渡》一课,就可提这样一个问题:第一对斑羚飞渡时,老斑羚为何勾头?说说其中的道理。教师要着眼于课文或知识点结构体系巧妙的构思设计提问,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欢乐、满足。
3.提問内容要有预见性提问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猜想学生回答中可能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以及可能出现的思维方法上的缺陷,据此设计解答的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即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在设计课堂提问内容时应该紧紧围绕着主题构思。在课堂上,一般不宜提发散性思维的问题,以便使学生集中精力学好一课的内容。
二、结构条理化
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的提问所涉及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相互间存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组织课堂提问,优化提问结构-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1.注重整体性课堂上所提问题要尽可能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时,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能够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具有较大的容量,大到举纲提要,统率全篇,小的也能解决某个问题。
2.要适时,即提问的时机要得当。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和“达其辞”的最佳时机。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时机,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得到”,并达到解惑的目的。如人教版《变色龙》一课,要想准确把握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就要向学生发问:奥楚蔑洛夫是个怎样的人,我们怎样判定?学生便会说看他怎么变的。另一方面,要适量。提问设计要精简数量,直入重点。一堂课45分钟,不能都由提问占据,应当重视提问的密度、节奏以及与其他教学方式的配合。要紧扣教学目的和教材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提问设计少而精,力戒平庸、繁琐的“满堂问”。可借鉴系统工程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合并、简化、删除,达到精简数量、加大容量和提高质量的目的。
3.要增强灵活性课堂提问没有固定的程式,在导入、新授、讨论、练习等诸环节中都可以组织提问,或者说带着问题进行;也可以在学生精神涣散时,用提问的方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要善于灵活地穿插运用转入、点题、沉默、查核、催促、提示、重述、评论、强化、延伸、更正、追问和扩展等教学手段,使提问不呆板,不落俗套,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语言准确化
无论是问话还是解答,从高标准、严要求角度看,课堂教师提问的语言都应力求实现“六要”。
一要语调愉悦。声音亲切柔和,感情丰富,能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
二要语汇丰富。提问和解答妙语横生,流畅自如,形容得当,措词清新,必要时画龙点睛,一语道破;
三要语言风趣。富有幽默感和诙谐性、含蓄性;
四要语言精炼。对每个词句都能加以斟酌推敲,言简意赅。
五要语言质朴。做到诚恳和实事求是,不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哗众取宠。
六要语言机敏。为顺利答疑解惑,要善辩,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在问话上,要特别注意所提问题必须明白简练。所谓明白,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使学生明确地知道教师提问的内容。所谓简练,即语言简洁清楚,干净利落,恰到好处,那种罗罗嗦嗦的冗长叙述,只能让学生昏昏然,抓不住提问的要领。如《孔乙己》一文,到底孔乙己后来怎么样了?在问题的解答上,要尤其注意语言节奏感的合理运用。所谓节奏感,是指教师解答时,声调要有高有低,节奏有快有慢。讲话不能总是一个声调,一个速度,声音要有停顿,该高则高,该低则低,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该停则停(停顿的目的是给学生以回味、思考的时间)。
四、过程简单化
课堂提问,应变抽象为简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教师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设置问题情境,由讲解转入提问,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提问有所准备。
2.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教学经验,再要求学生回答。
3.诱发阶段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来,教师要以适当的方法鼓励、启发、诱导学生作答。教师可查核一下学生对问题是否明确,促进学生回答;可以给出相关提示材料,协助学生作答。
4.评核阶段教师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答案,包括:检查学生的答案,估测其他学生是否听懂答案;重复学生回答的要点,对学生所答内容加以评论;依据学生答案联系其他有关材料,引导学生回答有关的另一问题或追问其中某一要点,即进行延伸和追问;更正学生的回答;就学生的答案提出新见解、补充新信息;以不同词句,强调学生的观点和例证,也可以引导其他学生参与对答案的订正和扩展。 五、形式多样化
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
1.直问对某一简单问题直接发问。它属于叙述性提问,是教师在讲述性谈话中的提问。其表现形式为“是什么?”“有什么?”等。如人教版《孔乙己》一课,学生读过文章后,说孔乙己是人们生活中的笑料。老师便可发问:孔乙己不仅可笑而且可悲,你能分析一下他可悲的原因吗?学生通过再读课文,把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全貌便有了一个立体的画面。
2.反问针对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是某一问题的糊涂认识和错误症结发问,步步进逼,使学生幡然醒悟,达到化错为正的目的。
3.激问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处于准备状态时,使用激励性的提问,激发学习情绪,促使其进行知识间的类比、转化和迁移,把学生从抑制状态调动到兴奋状态。
4.引问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疏导或提示时,在关键处发问,循序渐进地达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5.追问是对某一问题发问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针对问题的更深层次发问,其表现形式为“为什么?”“请说明理由”等,这样便于易中求深。
六、主辅分明──优化课堂提问中的导学关系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主体作用。毫无疑问,课堂提问尤其应当体现这一精神,因为在课堂提问中教与学矛盾的两个方面关系表面化,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本身最为直接。
一方面,课堂提问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课堂上学生应当是教学的中心,处于主体地位,在我们教师设计问题的时候,心中首先要想到学生,估计他们会怎样思考,怎样回答。如人教版《真正的英雄》一课,既然航天飞机失事,为何里根还说宇航员是勇敢者和胜利者?对于这样的问题,要采取“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方针,回答对了,当然很好,即使答错了,我们也应当给予鼓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们的回答問题才能始终活跃,没有思想负担。有的教师期望学生的回答能与教师或书本上的所谓“正确”或“标准答案”说法一致,如有的学生回答的不一样,还未等他说完,就迫不及待地打断:错了,不必说了。其实,学生的回答与正确的思路、标准答案南辕北辙是难免的,关键是教师要正确对待,即使学生回答是完全错误的,教师也应倾听他说完再给予评解,说不定他的这种思路在全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作为教师应及时予以讲评纠错才是。
另一方面,在我们组织课堂提问时,要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条件。在我们设计提问时,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内因作用,引导学生去积极探求真理,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放手让学生直接参与提问设计,引导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此发现新的天地,创造新的情境,从根本上改变提问中“生从师问”的被动局面。同时,要欢迎学生发表创新见解,欢迎学生对自己的讲解提出不同看法,对教材内容的缺点和问题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绝不要有意无意地压抑学生发表创新见解的积极性。
总之,课堂提问,一方面是老师的精心设计和机智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我们老师综合素养的提升,问题切入点巧妙,就能使课堂成为学生欢乐的海洋。反之,也定会影响课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