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抗丝黑穗病的基因效应

来源 :作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lee1234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2个抗玉米丝黑穗病自交系(齐319和Mol7)与2个感病系(E28和黄早四),组配4个抗感杂交组合。2004年,对4个组合的亲本、F1、F2、BCR(F1与抗病亲本回交l代)和BCS(F1与感病亲本回交1代)6个世代群体分别在北京和黑龙江进行丝黑穗病的人工接种鉴定,采用世代平均值分析玉米抗丝黑穗病的遗传特点。研究表明,各杂交组合的抗病性均含有显著的加性效应,其中3个组合有显著的显性效应。不同杂交组合的抗病遗传模式表现不同,用感病亲本E28组配的2个组合(齐319×E28)和(Mol7
其他文献
利用大麦基因芯片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结合RT—PCR分析技术,对簇毛麦的抗白粉病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基因芯片杂交试验获得了抗病簇毛麦非诱导叶片、抗病簇毛麦和感病突变体经
利用2套同核异质的K、V、T、CHA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对其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光合特性及光合产物的积累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不同小麦雄性不育类型的胞质效应。结果表明:(1)叶绿素含量
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可以为植物的杂种优势利用提供重要信息。与玉米相比,水稻杂种优势群的研究相对薄弱。本研究利用72对SSR引物对我国47个杂交籼稻骨干亲本进行了
单染色体分离、扩增和克隆技术对植物的遗传研究(尤其对那些遗传研究基础薄弱的植物而言)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用玻璃针显微分离法成功分离出长果种黄麻(Corchorus olitor
通过PCR技术从大豆品种吉林43基因组DNA中分离到大豆β-伴球蛋白α-亚基基因启动子片段(BCSP489),对此片段采用TAIL PCR技术进一步延伸,获得了启动子片段B(;SP666。序列分析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