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教育技术的发展
1.从教育技术队伍的组建看教育技术的发展
我国的教育技术一直是以“电化教育”为前身而持续进行,其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
我国的电化教育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30年代电化教育进入课堂并开始起步,但当时只在少数几个城市的学校、社教机关有所发展,未能大面积推行。新中国成立后,在50年代~60年代中期,我国的电化教育得到了初步发展。
(2)迅速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的电化教育重新起步,迅速发展,而且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主要表现在教育部相继批准成立了各种电教机构;各省、市分别设置了电教馆;有些省还成立了省级高校电教中心;学校成立了电教中心或电教室,形成了数十万人的电教专业队伍。除了建立电教机构外,教育部还创建了广播电视大学,开办了卫星教育电视和教育电视台,形成了全国远距离教育网。随后,电化教育专业已相继具备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电教人员培养体系。电化教育的蓬勃兴起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整体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入到教学领域,使电化教育迅速向更深层次发展。这一时期也是注重教学整体的时期,电化教育逐步由仅仅注重媒体应用的电化教育转变到注重教学过程的电化教育。这一时期的电化教育着重探索和研究电化教育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对教学资源和教学观念的影响。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技術”这一术语也逐渐取代了“电化教育”,在工作职能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内一些院校的电教机构除了电教中心以外,有的还设有多媒体教学中心和网络信息中心等多种机构。而更多的院校将这三个中心整合到一起,更名为教育技术中心。这些都标志着教育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已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
(4)教与学方式的变革阶段
21世纪,教育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过程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带来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教育技术将进一步融合到教学过程之中,并且通过新型教学环境的营造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设新型的的教学结构,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为了满足高校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机构,2011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本科教学工程”,相继在全国各高等学校建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从媒体的教学应用看教育技术的发展
自古以来,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技术”。原始的教育“技术”是口耳之术,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口耳之术在人类的教育活动中一直是主要的教育“技术”。
17世纪中期,根据“一切真知均始于感官”的新思想产生,社会上逐步提倡运用实物和图形教学改进单纯的书本教学。语言是口耳之术传递的主要信息,所以口耳之术是以语言为载体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技术,随着直观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几个世纪以来的传统教育“技术”。
19世纪末,以电为代表的工业技术革命对教育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投影、幻灯、录音、电影、录像等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向学生提供了生动的视觉形象,视觉教育运动随之兴起。视觉教育的初期仅仅注重硬件的使用,而后期逐渐重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这一时期的教育技术以各种视听教学媒体的使用为标志。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入教学领域。教育技术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使之上升到一个新的媒体技术阶段。这一时期的教育技术主要是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以信息处理为核心,并更加注重人的作用。此时的教育技术不但包括硬件和软件,也包括一些潜件(思想、方法、模式、管理)。
3.从与教学的融合看教育技术的发展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技术和教学相融合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育技术融合于教育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往往把对教育技术的掌握等同于对计算机技术的熟练运用。因此,计算机基本知识的教学在学校教学目标中必不可少。许多学校对待教育技术如同对待一门单独的学科课程,为学生开设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而这一素养的提高从某种程度上说等同于教育技术素养的提高。
在第二阶段,教育技术主要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行为主义强调学习的“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和作用,提倡循序渐进、积极反应、自定步调等学习原则,提倡小步子的程序教学。在这一时期,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计算机文化和技术的兴起,全社会以及学校广泛注重计算机能否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但是,当时人们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解仅仅局限于辅助教或辅助学。
在第三阶段,随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成熟,人们开始重视认知学习理论在教育技术领域的应用。根据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学习者的外界刺激(如教学内容)做出的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
随后,作为认知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支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在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下,教育技术手段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融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这种融合不仅适合教师的教,也适用学生的学,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 教育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技术机构没有完全融入到整体教学之中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各学校校园网络和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拥有先进技术和推进先进技术应用的主体——教育技术中心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与地位。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职能是在先进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全面深入地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现实情况是,学校中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更多的是偏重于技术。在教学应用方面,教育技术自成体系,各自为政,尤其是缺少与学校教务部门的沟通与指导。除此之外,大部分院校只注重教育技术机构自身的应用与发展,忽视教育技术对学校的整体教学融入,没有将教育技术深度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学校作为教育技术工作的载体并未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数字化教与学的优良环境,更没有普及传播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理念,引导帮助教师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开展数字化教学和学习。
2.重视现代媒体的使用,忽视教师和学习者的主导与主体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学习者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多媒体技术应作为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辅助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在于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刺激和调动学习者思考的积极性,启发学习者的思路,培养学习者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实情况是,大多数教师过分依赖于多媒体对教学环节的展示。一些课件设计缺少学习者的“思考、想象、理解”内容,整个课件的结构几乎是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因此现今的课堂教学,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往往受到限制,不利于学习者想象力的发挥。
3.教师在教育技术培训方面,理论与实践脱节
今日的教育技术实践需要尽快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具备现代教育素质的师资队伍。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相关文件精神,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的统一指导下,各高校结合自身教师教育技术的现状,积极开展了教育技术培训。经过多年的教育技术培训,教师的现代教学理论有了一定的提高,尤其是现代教学手段得到了明显的加强。但在培训过程中,我们也看到,理论学习与教学应用相互脱节,培训实践与教学实际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个性化的、不同学科的培训内容学习也是迫在眉睫。
4.学校多媒体教学资源重复开发,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和合理的共享机制
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全面推进,数字化校园的硬件设施建设已日趋成熟、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管理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特别是校际间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機制建设,已经成为目前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许多高校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研究,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建设教学资源。高校教育技术资源开发的蓬勃发展虽然使人欣慰,但是这种过度开发导致了硬件设施的重复投资、软件平台的重复开发以及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资源的共建和共享。与此同时,由于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分类缺乏统一标准,开发人员通常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定义,这导致了不同网络教育系统和不同高校的网络教学资源自成体系,从而使校际之间无法实现有效的资源交流和共享。
● 实现教育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
1.利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融合
教育技术需要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科学解决知识问题,而技术是解决人类的技能、方法和应用的问题。技术和方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而科学理论又是技术的基础。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也是关于人类如何学习的理论。研究学习理论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有哪些规律,是什么样的过程,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教育、教学有更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可以据此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学习理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过程不仅仅是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还是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过程,这一融合过程是教育深化改革的过程,学习理论以及其教学设计方法可以为教育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最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2.运用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促进融合
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更给教育的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教育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教育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一变革的过程就是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过程,只有融合才能体现出教育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这也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
3.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进行融合
教育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实质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能实现新型教学结构的教学模式很多,需要教师结合各自学科的特点,并通过教育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去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
“融合”的过程,一方面,要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挥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还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技术提供支撑,同时也为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融合除了需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实质外,还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融合的过程中密切关注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实现有效的深层次的融合。 4.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设计融合
目前,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由于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均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優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可以支持“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仅是辅助教师教课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而且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
5.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保证融合
教育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技术理念与能力。因此,我们要着眼于转变教师观念,让教师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只有教师提高了教育技术的意识,掌握了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才能有效地使教育技术与各学科进行融合。
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与理念,首先要增强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教育技术与教学融合后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效果的反差,引导教师逐步转变教育观念,使教师以全新的视野审视当前教育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大趋势。同时,我们还可以让教师结合实际,比较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在功能上的差异,引导教师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另外,我们还可以使教师充分认识到提高自身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导他们自觉地学习教育技术理论和方法,学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用教学设计的方法设计教学内容,不断探索和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其次,通过学习来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能力。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为重要支撑的,所以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与能力,是课程整合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6.开展与其他院校的资源共建共享,实现资源融合
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课件和多媒体教学资源,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为了让教学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省市各级教育领导机构要加强资源建设的管理工作,将资源建设纳入专业建设范畴,从全省(市)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高度进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并强化具体的教学应用。积极领导各院校开展校际间的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尤其是对一些相同专业课程的资源,可实行统一规划,分工建设。这些合作方式不仅可以扩大资源建设的规模,提高资源建设的速度和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资源建设的效益,还可促进与加强校际之间其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资源融合也是一种以优化教育资源为目标的组织形式。是教育者特别是管理者通过对硬件资源的合理配置、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以及课程资源的有效建构来实现组织形式的“优化整合”,这是教学融合的保障与基础。
● 结束语
我国的教育技术经历了从20世纪20年代早期的初步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的迅速发展,又经历了从20世纪90年代的整体发展到现在的教学改革阶段。教育技术一直在不断地改革、发展和创新。教育技术从媒体和技术方面提倡的是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各种技术的整体融合;在思想和理念上体现了融合多种思想和理论;在与教学融合方面提倡的是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教育技术与教学融合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它将彻底改变传统教学的过程和模式。教育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过程将会是教育和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1.从教育技术队伍的组建看教育技术的发展
我国的教育技术一直是以“电化教育”为前身而持续进行,其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
我国的电化教育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30年代电化教育进入课堂并开始起步,但当时只在少数几个城市的学校、社教机关有所发展,未能大面积推行。新中国成立后,在50年代~60年代中期,我国的电化教育得到了初步发展。
(2)迅速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的电化教育重新起步,迅速发展,而且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主要表现在教育部相继批准成立了各种电教机构;各省、市分别设置了电教馆;有些省还成立了省级高校电教中心;学校成立了电教中心或电教室,形成了数十万人的电教专业队伍。除了建立电教机构外,教育部还创建了广播电视大学,开办了卫星教育电视和教育电视台,形成了全国远距离教育网。随后,电化教育专业已相继具备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电教人员培养体系。电化教育的蓬勃兴起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整体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入到教学领域,使电化教育迅速向更深层次发展。这一时期也是注重教学整体的时期,电化教育逐步由仅仅注重媒体应用的电化教育转变到注重教学过程的电化教育。这一时期的电化教育着重探索和研究电化教育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对教学资源和教学观念的影响。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技術”这一术语也逐渐取代了“电化教育”,在工作职能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内一些院校的电教机构除了电教中心以外,有的还设有多媒体教学中心和网络信息中心等多种机构。而更多的院校将这三个中心整合到一起,更名为教育技术中心。这些都标志着教育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已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
(4)教与学方式的变革阶段
21世纪,教育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过程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带来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教育技术将进一步融合到教学过程之中,并且通过新型教学环境的营造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设新型的的教学结构,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为了满足高校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机构,2011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本科教学工程”,相继在全国各高等学校建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从媒体的教学应用看教育技术的发展
自古以来,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技术”。原始的教育“技术”是口耳之术,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口耳之术在人类的教育活动中一直是主要的教育“技术”。
17世纪中期,根据“一切真知均始于感官”的新思想产生,社会上逐步提倡运用实物和图形教学改进单纯的书本教学。语言是口耳之术传递的主要信息,所以口耳之术是以语言为载体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技术,随着直观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几个世纪以来的传统教育“技术”。
19世纪末,以电为代表的工业技术革命对教育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投影、幻灯、录音、电影、录像等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向学生提供了生动的视觉形象,视觉教育运动随之兴起。视觉教育的初期仅仅注重硬件的使用,而后期逐渐重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这一时期的教育技术以各种视听教学媒体的使用为标志。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入教学领域。教育技术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使之上升到一个新的媒体技术阶段。这一时期的教育技术主要是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以信息处理为核心,并更加注重人的作用。此时的教育技术不但包括硬件和软件,也包括一些潜件(思想、方法、模式、管理)。
3.从与教学的融合看教育技术的发展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技术和教学相融合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育技术融合于教育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往往把对教育技术的掌握等同于对计算机技术的熟练运用。因此,计算机基本知识的教学在学校教学目标中必不可少。许多学校对待教育技术如同对待一门单独的学科课程,为学生开设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而这一素养的提高从某种程度上说等同于教育技术素养的提高。
在第二阶段,教育技术主要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行为主义强调学习的“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和作用,提倡循序渐进、积极反应、自定步调等学习原则,提倡小步子的程序教学。在这一时期,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计算机文化和技术的兴起,全社会以及学校广泛注重计算机能否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但是,当时人们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解仅仅局限于辅助教或辅助学。
在第三阶段,随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成熟,人们开始重视认知学习理论在教育技术领域的应用。根据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学习者的外界刺激(如教学内容)做出的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
随后,作为认知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支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在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下,教育技术手段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融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这种融合不仅适合教师的教,也适用学生的学,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 教育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技术机构没有完全融入到整体教学之中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各学校校园网络和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拥有先进技术和推进先进技术应用的主体——教育技术中心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与地位。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职能是在先进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全面深入地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现实情况是,学校中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更多的是偏重于技术。在教学应用方面,教育技术自成体系,各自为政,尤其是缺少与学校教务部门的沟通与指导。除此之外,大部分院校只注重教育技术机构自身的应用与发展,忽视教育技术对学校的整体教学融入,没有将教育技术深度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学校作为教育技术工作的载体并未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数字化教与学的优良环境,更没有普及传播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理念,引导帮助教师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开展数字化教学和学习。
2.重视现代媒体的使用,忽视教师和学习者的主导与主体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学习者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多媒体技术应作为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辅助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在于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刺激和调动学习者思考的积极性,启发学习者的思路,培养学习者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实情况是,大多数教师过分依赖于多媒体对教学环节的展示。一些课件设计缺少学习者的“思考、想象、理解”内容,整个课件的结构几乎是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因此现今的课堂教学,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往往受到限制,不利于学习者想象力的发挥。
3.教师在教育技术培训方面,理论与实践脱节
今日的教育技术实践需要尽快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具备现代教育素质的师资队伍。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相关文件精神,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的统一指导下,各高校结合自身教师教育技术的现状,积极开展了教育技术培训。经过多年的教育技术培训,教师的现代教学理论有了一定的提高,尤其是现代教学手段得到了明显的加强。但在培训过程中,我们也看到,理论学习与教学应用相互脱节,培训实践与教学实际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个性化的、不同学科的培训内容学习也是迫在眉睫。
4.学校多媒体教学资源重复开发,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和合理的共享机制
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全面推进,数字化校园的硬件设施建设已日趋成熟、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管理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特别是校际间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機制建设,已经成为目前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许多高校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研究,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建设教学资源。高校教育技术资源开发的蓬勃发展虽然使人欣慰,但是这种过度开发导致了硬件设施的重复投资、软件平台的重复开发以及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资源的共建和共享。与此同时,由于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分类缺乏统一标准,开发人员通常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定义,这导致了不同网络教育系统和不同高校的网络教学资源自成体系,从而使校际之间无法实现有效的资源交流和共享。
● 实现教育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
1.利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融合
教育技术需要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科学解决知识问题,而技术是解决人类的技能、方法和应用的问题。技术和方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而科学理论又是技术的基础。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也是关于人类如何学习的理论。研究学习理论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有哪些规律,是什么样的过程,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教育、教学有更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可以据此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学习理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过程不仅仅是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还是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过程,这一融合过程是教育深化改革的过程,学习理论以及其教学设计方法可以为教育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最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2.运用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促进融合
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更给教育的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教育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教育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一变革的过程就是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过程,只有融合才能体现出教育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这也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
3.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进行融合
教育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实质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能实现新型教学结构的教学模式很多,需要教师结合各自学科的特点,并通过教育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去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
“融合”的过程,一方面,要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挥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还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技术提供支撑,同时也为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融合除了需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实质外,还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融合的过程中密切关注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实现有效的深层次的融合。 4.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设计融合
目前,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由于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均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優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可以支持“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仅是辅助教师教课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而且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
5.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保证融合
教育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技术理念与能力。因此,我们要着眼于转变教师观念,让教师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只有教师提高了教育技术的意识,掌握了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才能有效地使教育技术与各学科进行融合。
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与理念,首先要增强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教育技术与教学融合后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效果的反差,引导教师逐步转变教育观念,使教师以全新的视野审视当前教育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大趋势。同时,我们还可以让教师结合实际,比较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在功能上的差异,引导教师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另外,我们还可以使教师充分认识到提高自身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导他们自觉地学习教育技术理论和方法,学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用教学设计的方法设计教学内容,不断探索和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其次,通过学习来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能力。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为重要支撑的,所以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与能力,是课程整合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6.开展与其他院校的资源共建共享,实现资源融合
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课件和多媒体教学资源,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为了让教学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省市各级教育领导机构要加强资源建设的管理工作,将资源建设纳入专业建设范畴,从全省(市)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高度进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并强化具体的教学应用。积极领导各院校开展校际间的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尤其是对一些相同专业课程的资源,可实行统一规划,分工建设。这些合作方式不仅可以扩大资源建设的规模,提高资源建设的速度和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资源建设的效益,还可促进与加强校际之间其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资源融合也是一种以优化教育资源为目标的组织形式。是教育者特别是管理者通过对硬件资源的合理配置、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以及课程资源的有效建构来实现组织形式的“优化整合”,这是教学融合的保障与基础。
● 结束语
我国的教育技术经历了从20世纪20年代早期的初步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的迅速发展,又经历了从20世纪90年代的整体发展到现在的教学改革阶段。教育技术一直在不断地改革、发展和创新。教育技术从媒体和技术方面提倡的是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各种技术的整体融合;在思想和理念上体现了融合多种思想和理论;在与教学融合方面提倡的是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教育技术与教学融合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它将彻底改变传统教学的过程和模式。教育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过程将会是教育和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