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支付宝在微博上宣布,要从转发的粉丝中抽取一“条”集全球独宠于一身的“2018中国锦鲤”,并公布了一份阅读时长需要3分钟的长长礼单,瞬间引起轰动。短短几天的时间,单条微博阅读量高达2亿,300多万人参与转发,最终揭晓微博用户“信小呆”成了这个让众人艳羡不已的超级幸运兒。
一时间各类“锦鲤”的转发抽奖风靡网络,图书“锦鲤”,送你上百本好书;电影“锦鲤”,电影票、电影日历、电影周边,统统包下;美食“锦鲤”,免费体验各类美食……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的奖品让人艳羡的同时,“锦鲤”一词也成了幸运之人的代号。那么“锦鲤”梗究竟是怎么火起来的呢?
锦鲤色彩斑纹美丽,体形硕长,姿态矫健,被誉为“活的宝石”“会游泳的艺术品”。锦鲤其实是由鲤鱼经长期选育而产生的突变种,其祖先就是我们常见的食用鲤。原产地在中亚细亚,之后传入中国,在中国宫廷技师的培育下改良为锦鲤,后在日本发扬光大。
锦鲤自古就被中国人视为吉祥之物,旧时通常被饲养于寺院、庙社的池塘中,寓意吉祥富泰。崇鲤文化更是有其历史渊源。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周景王十三年,即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 33年),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为妻。一年后,亓官氏为孔子生下一子。孔子当时是管理仓库的委吏,得到鲁昭公赏识。鲁昭公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孔子以国君亲自赐物为莫大的荣幸,因此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由此可见,以鲤为祥瑞的习俗,在春秋时已经普及。
到了唐朝,由于与国姓“李”谐音,鲤鱼更是身价一跃,被视为“九五之尊”。皇帝和达官显贵,身上都佩有鲤鱼形配饰,上面刻写着官员的姓名、任职衙门及官位品级等信息,表明身份等级。朝廷发布命令或调动军队,皆用鲤鱼状的兵符。为了避讳,唐朝法律还规定:得鲤鱼不论大小,只准放生,不得杀食,敢卖鲤鱼的人要遭60杖责。民间也不得不以鲤鱼为讳,改称鲤鱼为“我鲜公”。至此,鲤鱼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已经提升到极高的高度。
随着时间推移,崇鲤文化被赋予不同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衍生出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鲤鱼的形象在年画中就经常出现。每逢过年,中国北方地区家家户户都会张贴这样一幅画:一个大胖小子,红扑扑的脸蛋,笑盈盈地抱着一条大鲤鱼。这幅年画,其实就是天津杨柳青的代表之作“年年有余”,也是中国年画之中的精品。借“鱼”寓“余”,承载着人们期望子孙绵延和丰收的心愿。此外,窗花剪纸、织品花绣、器皿描绘和建筑雕塑上也常常见到鲤鱼的经典形象。尤其是在汉代画像石中,鱼纹大多为鲤鱼,并常常与龙、凤同处一画。
景德镇陶瓷中有一作品,名为“九龙十八鲤”,就是说九条龙里边,十有八九是鲤鱼。这其实来源于“鲤鱼跃龙门”的传说。相传,每年黄河中的鲤鱼都会逆流而上,竞相跳过龙门(山西省河津市禹门口),过者便化为龙。其他没有越过的,有些触到石壁,碰伤额头,失败而返。唐朝诗人李白也曾写下诗句“黄河二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后来,“鲤鱼跃龙门”用来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功名有成。因为与古时科举入仕颇有相似之处,也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
可见,不管是“鲤鱼跃龙门”,还是“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锦鲤的祖先——鲤鱼本身就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而锦鲤相对一般的鲤鱼来讲又长寿,在社交网络上多种宣传的加持下,便越来越成为一种好运的象征。最初,人们半开玩笑地在网络上转发锦鲤、“还愿”锦鲤,分享自己所求之事。后来随着转发抽奖与锦鲤结合在一起,锦鲤开始与现实生活产生联系。从口红、电影票发展到后来直接送汽车,转发抽奖的奖品不断加码。中大奖的人被称为运气极好的“锦鲤”,人们既喜欢参与转发抽奖,也开始喜欢转发获奖的“真人锦鲤”吸“欧气”(蹭运气)。
一时间各类“锦鲤”的转发抽奖风靡网络,图书“锦鲤”,送你上百本好书;电影“锦鲤”,电影票、电影日历、电影周边,统统包下;美食“锦鲤”,免费体验各类美食……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的奖品让人艳羡的同时,“锦鲤”一词也成了幸运之人的代号。那么“锦鲤”梗究竟是怎么火起来的呢?
锦鲤色彩斑纹美丽,体形硕长,姿态矫健,被誉为“活的宝石”“会游泳的艺术品”。锦鲤其实是由鲤鱼经长期选育而产生的突变种,其祖先就是我们常见的食用鲤。原产地在中亚细亚,之后传入中国,在中国宫廷技师的培育下改良为锦鲤,后在日本发扬光大。
锦鲤自古就被中国人视为吉祥之物,旧时通常被饲养于寺院、庙社的池塘中,寓意吉祥富泰。崇鲤文化更是有其历史渊源。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周景王十三年,即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 33年),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为妻。一年后,亓官氏为孔子生下一子。孔子当时是管理仓库的委吏,得到鲁昭公赏识。鲁昭公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孔子以国君亲自赐物为莫大的荣幸,因此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由此可见,以鲤为祥瑞的习俗,在春秋时已经普及。
到了唐朝,由于与国姓“李”谐音,鲤鱼更是身价一跃,被视为“九五之尊”。皇帝和达官显贵,身上都佩有鲤鱼形配饰,上面刻写着官员的姓名、任职衙门及官位品级等信息,表明身份等级。朝廷发布命令或调动军队,皆用鲤鱼状的兵符。为了避讳,唐朝法律还规定:得鲤鱼不论大小,只准放生,不得杀食,敢卖鲤鱼的人要遭60杖责。民间也不得不以鲤鱼为讳,改称鲤鱼为“我鲜公”。至此,鲤鱼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已经提升到极高的高度。
随着时间推移,崇鲤文化被赋予不同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衍生出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鲤鱼的形象在年画中就经常出现。每逢过年,中国北方地区家家户户都会张贴这样一幅画:一个大胖小子,红扑扑的脸蛋,笑盈盈地抱着一条大鲤鱼。这幅年画,其实就是天津杨柳青的代表之作“年年有余”,也是中国年画之中的精品。借“鱼”寓“余”,承载着人们期望子孙绵延和丰收的心愿。此外,窗花剪纸、织品花绣、器皿描绘和建筑雕塑上也常常见到鲤鱼的经典形象。尤其是在汉代画像石中,鱼纹大多为鲤鱼,并常常与龙、凤同处一画。
景德镇陶瓷中有一作品,名为“九龙十八鲤”,就是说九条龙里边,十有八九是鲤鱼。这其实来源于“鲤鱼跃龙门”的传说。相传,每年黄河中的鲤鱼都会逆流而上,竞相跳过龙门(山西省河津市禹门口),过者便化为龙。其他没有越过的,有些触到石壁,碰伤额头,失败而返。唐朝诗人李白也曾写下诗句“黄河二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后来,“鲤鱼跃龙门”用来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功名有成。因为与古时科举入仕颇有相似之处,也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
可见,不管是“鲤鱼跃龙门”,还是“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锦鲤的祖先——鲤鱼本身就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而锦鲤相对一般的鲤鱼来讲又长寿,在社交网络上多种宣传的加持下,便越来越成为一种好运的象征。最初,人们半开玩笑地在网络上转发锦鲤、“还愿”锦鲤,分享自己所求之事。后来随着转发抽奖与锦鲤结合在一起,锦鲤开始与现实生活产生联系。从口红、电影票发展到后来直接送汽车,转发抽奖的奖品不断加码。中大奖的人被称为运气极好的“锦鲤”,人们既喜欢参与转发抽奖,也开始喜欢转发获奖的“真人锦鲤”吸“欧气”(蹭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