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分课堂包括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三个环节,是当前高校课程改革的有益探索,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对分课堂将讲授与交互体验结合,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促进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能力,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关注评价准确度与学生的心理需求。
关键词:对分课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
一、对分课堂
1. 对分课堂理念的提出背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在校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高等教育规模庞大,但教育质量并不理想。当前高校师资仍待增强,教师对课程的把握程度和对教学方法的运用程度参差不齐,重科研轻教学,教学主动性有待提高。同时,“95后”大学生呈现出活跃性和自控力不强并存的“新常态”。针对以上问题,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对分课堂理念,并通过小范围实践验证。
2. 对分课堂的理论基础
对分课堂是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呈现出来的新的教学模式,综合融入讲授式和讨论式课堂模式的优点,超越单纯以教为中心或以学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是适用于当前高等教育课堂的有效模式。对分课堂基于建构主义的理念,强调学生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生成新的经验,集班级授课制和翻转课堂优势,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发挥个体能动作用。
3. 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
对分课堂在课堂时间分配方面:一半时间分由教师讲授课程内容,另一半时间分由学生讨论,将讲授与讨论时间错开,为学生留有课后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以便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在课堂进程方面:包括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三个环节,又称为PAD课堂。在课程评价方面: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和学习的质量。在教学理念方面:聚焦于学生的成长,注重个人吸收和体验。
二、对分课堂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合理性
1. 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分课堂既包含集中讲授,又包含深入讨论。对分课堂强调课程与课程中的间隔时间,强调将学生课下时间的思考与讨论囊括进课堂中来,充分发挥课堂教育和课外生活的积极作用。
2. 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科的课程,其目的不只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只是操作技能的训练,而是帮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加注重情感体验、注重对象与对象之间的互动,强调以活动为载体。但在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由于师资问题普遍存在大班额情况,严重限制了课程设计形式,活动、游戏实施的可能性较小。而对分课堂讲授、吸收内化、讨论三位一体的模式,在课程结构和课程时间安排上都具有突出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三、对分课堂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性
1. 讲授与交互体验结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目前,大学生课堂状态普遍呈现主动性不强,独立思考能力不强,被动跟随教师节奏,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投入度不足等问题。课堂气氛或是停留在教师“一言堂”,学生沉闷不语,或是持续兴奋的状态。对分课堂将主导与自主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群体动力,增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互动,切实提高到课率、抬头率、受益率。
2.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结合,全面提升学生能力
针对当前学生存在“学而不习,知而不识,文而不化”的问题,对分课堂使得学生通过讨论吸收,理解知識理论;通过讨论练习,掌握心理技能。将教师传授的显性知识与学生吸收的隐性知识结合起来,能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过程评价为主,关注评价准确度与学生心理需求
对分课堂通过教师与学生,将统一的课程评价标准变为多元的、动态的、关注学生个性特点、内在需求的过程性评价。随时根据学生反馈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课程进度的调整。
参考文献: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
关键词:对分课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
一、对分课堂
1. 对分课堂理念的提出背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在校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高等教育规模庞大,但教育质量并不理想。当前高校师资仍待增强,教师对课程的把握程度和对教学方法的运用程度参差不齐,重科研轻教学,教学主动性有待提高。同时,“95后”大学生呈现出活跃性和自控力不强并存的“新常态”。针对以上问题,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对分课堂理念,并通过小范围实践验证。
2. 对分课堂的理论基础
对分课堂是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呈现出来的新的教学模式,综合融入讲授式和讨论式课堂模式的优点,超越单纯以教为中心或以学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是适用于当前高等教育课堂的有效模式。对分课堂基于建构主义的理念,强调学生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生成新的经验,集班级授课制和翻转课堂优势,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发挥个体能动作用。
3. 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
对分课堂在课堂时间分配方面:一半时间分由教师讲授课程内容,另一半时间分由学生讨论,将讲授与讨论时间错开,为学生留有课后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以便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在课堂进程方面:包括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三个环节,又称为PAD课堂。在课程评价方面: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和学习的质量。在教学理念方面:聚焦于学生的成长,注重个人吸收和体验。
二、对分课堂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合理性
1. 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分课堂既包含集中讲授,又包含深入讨论。对分课堂强调课程与课程中的间隔时间,强调将学生课下时间的思考与讨论囊括进课堂中来,充分发挥课堂教育和课外生活的积极作用。
2. 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科的课程,其目的不只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只是操作技能的训练,而是帮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加注重情感体验、注重对象与对象之间的互动,强调以活动为载体。但在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由于师资问题普遍存在大班额情况,严重限制了课程设计形式,活动、游戏实施的可能性较小。而对分课堂讲授、吸收内化、讨论三位一体的模式,在课程结构和课程时间安排上都具有突出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三、对分课堂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性
1. 讲授与交互体验结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目前,大学生课堂状态普遍呈现主动性不强,独立思考能力不强,被动跟随教师节奏,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投入度不足等问题。课堂气氛或是停留在教师“一言堂”,学生沉闷不语,或是持续兴奋的状态。对分课堂将主导与自主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群体动力,增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互动,切实提高到课率、抬头率、受益率。
2.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结合,全面提升学生能力
针对当前学生存在“学而不习,知而不识,文而不化”的问题,对分课堂使得学生通过讨论吸收,理解知識理论;通过讨论练习,掌握心理技能。将教师传授的显性知识与学生吸收的隐性知识结合起来,能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过程评价为主,关注评价准确度与学生心理需求
对分课堂通过教师与学生,将统一的课程评价标准变为多元的、动态的、关注学生个性特点、内在需求的过程性评价。随时根据学生反馈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课程进度的调整。
参考文献: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