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wenbin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五环节中起始的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如何用最短的时间、最精练的语言、选用最有效的方法将学生引入到学习天地,需要教师花大量的心血去思考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导入设计。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使用不同的课堂设计上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此为例谈一下课堂导入方式的优劣。
  一、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是最好的导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属于初中七年级下册的“童年趣事”这一单元,童年是每个孩子都有的美好回忆,趣事是学生难忘的童年故事。依据这样的学情,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导入: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你的童年吗?还记得你童年的小伙伴吗,记得童年发生的一件件囧事吗,记得童年住的房子吗,记得童年玩过的游戏吗?
  提问的问题非常详细而且笔者还用幻灯片展示了出来,这是因为初中生的年龄较小,提的问题如果太空泛,学生就可能回答不出来,出现冷场的情况。
  学生甲:小的时候,有一次我经过麦田时,看到了大片大片的麦子不知道那是什么,就问父母“田里长这么多草干什么?”父母听了都笑弯了腰。
  学生满堂大笑。
  学生乙:我有一个童年小伙伴,叫胖胖,他是一个可爱的小男孩……
  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向大家分享自己的快乐、痛苦、囧事、趣事,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而又热闹。
  教师:因为时间的限制,许多同学还没有来得及分享自己的故事,请大家在课后以童年趣事为题,写一篇300字的短文。老师将挑选优秀的文章、有趣的文章贴在后面,让大家慢慢欣赏。童年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段最美好的记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记忆中的童年。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也有自己记忆中的童年,在45岁的时候他想起了自己童年里的趣事、童年里的思考,并写成了一篇文章,这就是被收录在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相比于听教师讲故事,他们更愿意听同龄的孩子讲故事,因为他们对同龄孩子的接受感远超过对家长对老师的接受感。这种形式的课堂导入更能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快地进入到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而且这样的课堂导入还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加深了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也有利于教师以后进一步教学。
  二、想象见的永远不如看见的和听见的
  用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作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堂导入,课堂气氛活跃,但耗时太多,有意犹未尽之感。笔者在第二次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发了一份课前预习作业,希望将一部分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前去。在学生预习作业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导入:
  教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他的原名是?什么地方的人?是我国著名的?这篇文章出自他的回忆性散文集?”
  依据学生的回答,顺序板书:鲁迅,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朝花夕拾》。
  教师: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解释一下《朝花夕拾》四个字的含义。
  学生:朝与夕相对应,比喻在中年时期想起了少年时期童年时期的事,花代表书里的回忆如同晨曦里带露的鲜花一样,甜美而灿烂。
  教师:回答得很好。老师认为《朝花夕拾》里面的花,可能是甜美而灿烂的鲜花,也可能是作者心灵的浪花,是作者人到中年后对童年的再回忆,再思考。下面请大家欣赏一下老师记忆中的童年,看看你是否也做过同样的事?
  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了荡秋千、放风筝、老鹰抓小鸡、铁臂阿童木等类似于漫画的色彩鲜明的图片,然后播放了一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录像。
  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记忆,鲁迅先生也有自己的童年记忆,并在45岁的时候将自己的童年趣事写成了一篇文章,这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在本文中作者用文字描绘了哪些童年的记忆图画?
  学生分组讨论……
  这次课堂导入,用时较以前大为缩短,课堂容量也得到了扩展,学生课堂讨论也很热烈。但在学生展示讨论成果的时候,笔者却感觉到学生的讨论停留在课文的表面意思上,思考得比较肤浅,未能延展到“童年趣事”这样的主题上。那么产生这样的现象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教师引导不到位呢?
  因年龄的不同,思考方式的不同,时代背景的不同,即使是我本人讲解我的童年,学生都不一定能理解,更谈不上理解更远年代的鲁迅先生的童年了。学生即便能够读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里面描述的文字,也不一定能想象得出这篇文章里的场景,更难以想象在这样的场景里鲁迅先生的所思所想。
  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就会明白新课改的真谛。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学生,我需要什么样的课堂导入?不记得是在哪里看到了一句话:蹲下来看孩子。希望有一天我能真正地理解孩子,从而设计出真正适合这篇课文,适合孩子的课堂导入。
其他文献
【原文】  荷之美  孔 明  荷花盛开的季节,浏览博客,常有荷花的照片扑面而来,忍不住轻点鼠标,细细观赏;散步驻足水边,也是常与荷不期而遇,看半天舍不得移步。我忽发呆想:荷美,荷为何这样美?  周敦颐赞美荷:“出淤泥而不染。”只这一句,千百年来,众口啧啧,可谁曾想过,如果水底下是水泥而非淤泥,荷花会怎样呢?没有淤泥,荷花首先不能亭亭玉立;没有淤泥,荷花之藕将无处深藏其清白;没有淤泥,荷花之美无从
期刊
《目送》很容易让人想起八十多年前朱自清那篇脍炙人口的《背影》。有所不同的是,《背影》讲述的是父子两代人的情感故事,而《目送》情系三代人:看儿子们的青春生活,回忆自己的年少时代;看爹娘的老态,审视自己即将迈入老年后的状貌。今年秋天,如果每个家庭都要选择一本可供三代人共读、分享的书的话,《目送》绝对是最细腻动人的一本。  【作者介绍】  龙应台,1952年出生于台湾省高雄县,1974年毕业于台南成功大
期刊
A  Mars is the fourth planet far away from the sun in the Solar System. The planet is named after Mars, the Roman (罗马) god (神) of war. It is also called the “Red Planet” because of its reddish appeara
期刊
We were a very motley crowd of people who took the bus every day that summer 33 years ago. During the early morning ride from the suburb, we sat drowsily with our collars up to our ears, a cheerless a
期刊
美好的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在给自己创造快乐的同时,也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只有时刻保持幸福快乐的感觉,才会使自己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只有不断地创造快乐, 与快乐相伴, 才能远离痛苦与烦恼, 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1.At dusk, Grandpa is enjoying the cool when he hears the beautiful sound from far away.  傍晚,
期刊
(武汉市中考题)阳阳和明明玩上楼游戏,规定一步只能上一级或二级,玩着玩着两人发现:当楼梯的台阶数为一级、二级、三级……逐步增加时,楼梯的上法数依次为:1,2,3,5,8,13,21……(这就是著名的斐波纳契数列)。请你仔细观察这列数中的规律后回答:上10级台阶共有 种上法。  本题以数列为载体,需要探求数字之间蕴含的关系和规律。通过观察、比较、猜想、归纳,我们发现数列排列的规律是:从第3个数字开始
期刊
从知识结构来说,中小学数学教学应是紧密相联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是一种“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局面。这就导致中小学数学教学严重脱节。从下面这个案例就可看出:2013年12月4日我县大桥片片区教研活动,一位年轻女教师展示了一节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课——“鸡兔同笼”。这节课从两则谜语(一则鸡谜,一则兔谜)导入,然后用小黑板出示课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
期刊
When you’re near the summit of this climb through life, will you reach the top with wild enthusiasm or will you be hobbling with regret? You’ve climbed through storms, passed over green patches and ha
期刊
形成数学课堂教学的精彩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方向和目标,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赋予教师的职责。数学教学其精彩应当出在学生身上,必须让学生去真正“动起来”,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甚至高效互动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谈几点做法。  一、让学生“动起来”必须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取一定的发展。标准的要求给我们的启示是所教
期刊
所谓语文,就是语言文字的综合。“正确处理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母语教育的核心思想,只有在此基础上,语文教育才能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回归语文的本色。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真正深入作品,少一些修饰,多与作者对话,与作品产生共鸣,使语文课呈现出它应有的本色来。  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保持语文课的本色呢?  一、 读懂课文,夯实字词  1. 加强阅读指导  阅读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