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教育在经历了规模扩张的外延发展之后正向内涵发展转变。内涵发展模式下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需要以满足社会经济需求、传递专业课程知识、促进专业技能发展为价值取向,设计流程包括明确就业岗位、剖析专业能力、设计课程体系三个环节。
关键词:内涵发展 高职教育 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课程是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提升高职教育课程是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作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问题,课程体系的研究在职业教育界越来越受到重视。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决定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随着社会对高职教育人才需求不断扩大。如何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人才质量,成为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命题,而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是解决这个命题的落脚点。
一、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本质
内涵发展是指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规模扩张的外延发展之后正向内涵发展转变。
(一)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概念
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是高职教育发展模式的一种类型,主要以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增长模式。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思路表现为重视课堂教学质量,重视高职院校的内部效益,其实质是反对盲目的院校、学生数量扩张,强调在办学质量、规模、人才培养效益和速度之间达到均衡。在高职教育内涵发展认识上,我国学者通常采取类似于这样的认识,即在稳步地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通过创新办学理念和发展方式,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完善专业设置,最终开发并利用教育要素的潜在优势,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实现高职教育质的发展。
关于内涵发展的主要内容,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通过比较与归納认为,美国高等教育之所以走在世界前列,主要是把师资、课程、办学体制及相关制度作为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欧洲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相对缓慢,是因为课程、师资流动及办学体制的僵化;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迅速,可以归功于办学体制、制度的灵活。我国部分学者认为,教育改革、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师资队伍优化、校园环境、人才培养方案等因素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可以看出,课程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目标
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价值目标主要表现为提高“软实力”。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的约瑟夫·奈(Joseph Nye)教授首先提出“软实力”概念,其内涵广泛,包括价值和意识吸引力、文化感召力及国际结盟能力等。我们认为高职教育“软实力”的核心内涵主要指建立自主价值为核心的体制创新力、竞争力与辐射力。体制创新能力是发展高职教育软实力的基础、体制辐射能力是发展高职教育软实力的标志、体制竞争能力是发展高职教育软实力的目标,另外,体制竞争能力也是决定高职院校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高职教育内涵发展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是“特”与“精”,是以追求高职院校整体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发展,追求高职院校整体效益的提高。通过内涵建设,整合资源、科学开发课程,充分利用实训资源,从而实现学校效益的最大化,最终完成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
二、内涵发展模式下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内涵及价值取向
(一)内涵发展模式下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内涵
高职教育课程指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列出的一系列具体的课程,可以将其理解为高职教育者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高职教师所教授的各门知识和有计划的实训活动。课程体系是指学校为培养人才所确立的目标以及依据此目标所组织的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是指高职院校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组织的课程内容和实训实践教育活动的系统。简而言之,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是探讨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问题。
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是由不同课程相互整合在一起,来达到教育目标,而不是仅靠几门课程机械相加作用的结果。因此,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具备以下特点:
系统性。在构建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时,首先,确定专业课程目标和人才规格;其次,选择专业课程内容;第三,进行课程实施,并开展课程评价。将这些环节系统整合成一个整体,才能构建起一个合理的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持久性。课程体系的构建不是短时间内的工作。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形成,需要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考虑高职教育规律、社会经济需求、学生自身发展等因素,逐步完善。当然,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一旦形成,对社会经济的适应性,也是持久、稳定的。
多元性。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个体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多元性可以满足现代社会与个体的多样化需求。
开放性。课程体系作为一个系统,本身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尤其当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更加要求课程体系不断地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信息互换,充实、更新内部要素。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开放性,有利于保证高职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和先进性。
(二)内涵发展模式下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
1.满足社会经济需求
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满足社会经济需求,主要表现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构建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考虑这两个因素:一是课程定位必须考虑所在区域的人才需求和经济发展,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技术素质要求;二是课程实施对接产业、依托行业、合作企业,适应生产一线新技术应用的需要,满足区域产业、行业企业发展对从业人员的技术素质要求。
2.传递专业课程知识
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对社会知识的传承和创造。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同样担负着这一功能。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包含一定的专业知识,并且这些专业知识要体现科技发展前沿,以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3.促进专业技能发展
职业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为:①具有持续开发实践型人力资源的功能;②具有将先进的科技、设备和人力资源转化现实生产力的功能;③具有对人的职业能力的调适功能;④具有促进人的智能优势发展的功能。高职教育强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课程设置以职业需要为主线,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对应密切。因此,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形成和可持续发展。
三、内涵发展模式下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程序
与普通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不同,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要打破知识本身的逻辑,设置课程和组织课程内容并不能遵循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内涵发展模式下的高职教育专业课程體系具体设计流程如下。
1.分析社会需求,明确就业岗位
通过对区域内的产业、行业、企业进行个别与整体分析,梳理出高职院校学生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就业岗位上的异同,从而明确高职教育专业对应的主要就业岗位群,即某个高职教育专业学生潜在的就业岗位群和核心工作岗位;进一步分析出高职教育学生经过若干年的实践后,发展成长为更高一级人才可能达到的岗位,即潜在发展岗位。明确就业岗位至少包括学校市场调研、行业专家论证、毕业生信息反馈三个环节。
2. 分析职业能力,剖析专业能力
根据高职教育毕业生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要求,组织专业带头人、行业专家、专任教师进行岗位能力分析,并深刻剖析专业的能力目标。其中,岗位能力通常包括核心岗位能力和潜在岗位发展能力。核心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就是该专业学生学习的核心岗位能力,潜在发展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就是该专业学生学习的拓展能力。
3.选择课程内容,设计课程体系
根据职业能力发展的要求,系统设计基于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和通识课程,三者经过科学、系统的组合,形成现代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主要步骤如下:首先,按照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开发出一定数量的专业核心课程,建立核心课程体系;其次,依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开发出一定数量的拓展课程,建立拓展课程体系;最后,根据拓展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进行公共基础课的改革,形成通识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洪才.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发展研究,2006(7)
[2]丁金昌.基于“三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10(6)
关键词:内涵发展 高职教育 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课程是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提升高职教育课程是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作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问题,课程体系的研究在职业教育界越来越受到重视。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决定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随着社会对高职教育人才需求不断扩大。如何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人才质量,成为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命题,而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是解决这个命题的落脚点。
一、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本质
内涵发展是指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规模扩张的外延发展之后正向内涵发展转变。
(一)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概念
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是高职教育发展模式的一种类型,主要以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增长模式。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思路表现为重视课堂教学质量,重视高职院校的内部效益,其实质是反对盲目的院校、学生数量扩张,强调在办学质量、规模、人才培养效益和速度之间达到均衡。在高职教育内涵发展认识上,我国学者通常采取类似于这样的认识,即在稳步地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通过创新办学理念和发展方式,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完善专业设置,最终开发并利用教育要素的潜在优势,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实现高职教育质的发展。
关于内涵发展的主要内容,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通过比较与归納认为,美国高等教育之所以走在世界前列,主要是把师资、课程、办学体制及相关制度作为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欧洲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相对缓慢,是因为课程、师资流动及办学体制的僵化;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迅速,可以归功于办学体制、制度的灵活。我国部分学者认为,教育改革、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师资队伍优化、校园环境、人才培养方案等因素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可以看出,课程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目标
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价值目标主要表现为提高“软实力”。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的约瑟夫·奈(Joseph Nye)教授首先提出“软实力”概念,其内涵广泛,包括价值和意识吸引力、文化感召力及国际结盟能力等。我们认为高职教育“软实力”的核心内涵主要指建立自主价值为核心的体制创新力、竞争力与辐射力。体制创新能力是发展高职教育软实力的基础、体制辐射能力是发展高职教育软实力的标志、体制竞争能力是发展高职教育软实力的目标,另外,体制竞争能力也是决定高职院校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高职教育内涵发展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是“特”与“精”,是以追求高职院校整体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发展,追求高职院校整体效益的提高。通过内涵建设,整合资源、科学开发课程,充分利用实训资源,从而实现学校效益的最大化,最终完成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
二、内涵发展模式下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内涵及价值取向
(一)内涵发展模式下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内涵
高职教育课程指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列出的一系列具体的课程,可以将其理解为高职教育者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高职教师所教授的各门知识和有计划的实训活动。课程体系是指学校为培养人才所确立的目标以及依据此目标所组织的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是指高职院校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组织的课程内容和实训实践教育活动的系统。简而言之,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是探讨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问题。
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是由不同课程相互整合在一起,来达到教育目标,而不是仅靠几门课程机械相加作用的结果。因此,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具备以下特点:
系统性。在构建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时,首先,确定专业课程目标和人才规格;其次,选择专业课程内容;第三,进行课程实施,并开展课程评价。将这些环节系统整合成一个整体,才能构建起一个合理的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持久性。课程体系的构建不是短时间内的工作。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形成,需要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考虑高职教育规律、社会经济需求、学生自身发展等因素,逐步完善。当然,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一旦形成,对社会经济的适应性,也是持久、稳定的。
多元性。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个体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多元性可以满足现代社会与个体的多样化需求。
开放性。课程体系作为一个系统,本身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尤其当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更加要求课程体系不断地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信息互换,充实、更新内部要素。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开放性,有利于保证高职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和先进性。
(二)内涵发展模式下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
1.满足社会经济需求
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满足社会经济需求,主要表现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构建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考虑这两个因素:一是课程定位必须考虑所在区域的人才需求和经济发展,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技术素质要求;二是课程实施对接产业、依托行业、合作企业,适应生产一线新技术应用的需要,满足区域产业、行业企业发展对从业人员的技术素质要求。
2.传递专业课程知识
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对社会知识的传承和创造。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同样担负着这一功能。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包含一定的专业知识,并且这些专业知识要体现科技发展前沿,以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3.促进专业技能发展
职业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为:①具有持续开发实践型人力资源的功能;②具有将先进的科技、设备和人力资源转化现实生产力的功能;③具有对人的职业能力的调适功能;④具有促进人的智能优势发展的功能。高职教育强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课程设置以职业需要为主线,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对应密切。因此,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形成和可持续发展。
三、内涵发展模式下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程序
与普通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不同,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要打破知识本身的逻辑,设置课程和组织课程内容并不能遵循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内涵发展模式下的高职教育专业课程體系具体设计流程如下。
1.分析社会需求,明确就业岗位
通过对区域内的产业、行业、企业进行个别与整体分析,梳理出高职院校学生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就业岗位上的异同,从而明确高职教育专业对应的主要就业岗位群,即某个高职教育专业学生潜在的就业岗位群和核心工作岗位;进一步分析出高职教育学生经过若干年的实践后,发展成长为更高一级人才可能达到的岗位,即潜在发展岗位。明确就业岗位至少包括学校市场调研、行业专家论证、毕业生信息反馈三个环节。
2. 分析职业能力,剖析专业能力
根据高职教育毕业生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要求,组织专业带头人、行业专家、专任教师进行岗位能力分析,并深刻剖析专业的能力目标。其中,岗位能力通常包括核心岗位能力和潜在岗位发展能力。核心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就是该专业学生学习的核心岗位能力,潜在发展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就是该专业学生学习的拓展能力。
3.选择课程内容,设计课程体系
根据职业能力发展的要求,系统设计基于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和通识课程,三者经过科学、系统的组合,形成现代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主要步骤如下:首先,按照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开发出一定数量的专业核心课程,建立核心课程体系;其次,依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开发出一定数量的拓展课程,建立拓展课程体系;最后,根据拓展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进行公共基础课的改革,形成通识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洪才.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发展研究,2006(7)
[2]丁金昌.基于“三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