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历来被称为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江山”,是重点,亦是难点,许多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在提到“如何教好作文”的话题时,也总是摇头叹息。本人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十余年,也深感作文教学的尴尬。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教育形势的改变,我们的素质教育不应仅止于表面和口号,我们的语文教学思想更应该与时俱进,用全新的教学方法融入新时代的变革。依据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中学作文教学应以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为目的,激发他们的主动性与写作兴趣,写出充满个性魅力与活力的作文。本人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深感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积垢:重视工具性,忽视文学性;重视写作的训练,忽视写作兴趣的激发 ;重视共性的求同,忽视个体的求异;重视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其积弊已严重制约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学作文教学改革已刻不容缓。那么如何改革作文教学,又如何开启学生的写作之门呢?
一、高分与满分——开启学生写作的自信之门
笔者今年从事的是高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在我的眼中,或者在众多语文教师眼中不会有十全十美的作文,满分作文也就无从谈起了,一般来说,一篇优秀的作文最多会给90多分,中等的作文只给70分,甚至更低,久而久之,学生对于作文的兴趣还会有呢?试想,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突然从两唇间吐出一声美妙的“妈妈”,尽管声音是含糊不清的,但年轻的妈妈一定会激动不已,对自己的孩子大加赞扬。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很多语文老师习惯用高标准来要求和审视学生的作文,这就如同我们要求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流利的背诵一首唐诗一样,因此,好作文变得越来越少,高分作文凤毛麟角,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就越来越低。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将学生无情的推向了作文写作的边缘。因此,我一直提倡给学生的作文打高分(相对而言)甚至满分,每次的作文批改,班里出类拔萃的作文或者在立意、选材、语言某一方面有其独到之处的作文,我都会毫不犹豫的打上一百分,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班里的高分作文越来越多,我们的学生在写作上也越来越自信。当然,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不是盲目的,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更要循序渐进,否则会给学生带来分数上的心理误差,适得其反。
二、海阔天空——开启学生写作的想象之门
作文来源于现实,因此很多语文老师强调学生写作文要说真话,讲真事,诉真情,一句话:要有真情实感。其实中学生只有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他们大都过着一种平稳安静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要求篇篇作文都真情实感,实在勉为其难。如果教师强制要求,长此以往学生还会有写作乐趣吗?有一次,我在评讲一篇优秀作文的时候,学生对我说:“老师,这篇作文是我虚构的。”事实上,这篇作文情质兼具,编的有模有样,感动了班里很多学生。据此,我认为,学生在作文时在根据生活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想象,编写一些高于生活合乎情理的故事。试想,我们每天在电视机前看着那些让我们喜怒哀乐的情节和场面。又有多少是生活的真实呢?再试想,一篇以挫折、苦难为话题的作文,又怎能让那些生活宁静的中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呢?毕竟,他们没有太多的生活经历,因此,作文不必一概而论,很多作文应该给予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一味的真情实感,只会把学生赶进写作的死胡同,从而严重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当然,海阔天空的想象要有现实生活的依据,不能漫无边际的胡编乱造,虚构,是源于生活的虚构;想象,是高于生活的想象。
三、互批互改——开启学生写作的兴趣之门
在我所有的作文课中,学生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就是作文的互批互改。个人改、分组改、形式多样。改错字,改病句,加批语,给分数,学生们忙的不亦乐乎。更有很多同学站到讲台上,发表自己对于所批作文的意见和建议,并邀请其他同学一起品评,指出作文的优点和缺点,共欣赏,共品评,共进步,这种场景也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每个学生在“互批互改课”上都实实在在的过了一把“法官瘾”,也真正的在批改别人作文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在这里,每一位学生都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认真的参与性是我始料未及的。反观传统的作文批改模式,圈点、方框、波浪线、批语等等,成为语文老师最疲惫的工作,可是现实呢,很多学生视而不见。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分数,完全不领会老师的一片苦心,在我以前的作文教学中,我曾经作过抽查,发现三分之二左右的学生对老师批语视而不见,更有一部分学生对错别字不加改正,老师的精批细改几乎成了徒劳。诚然迫于学校教学检查的压力,出于老师的“好心”,但这都不是我们循规蹈矩的理由,新的教育形式,必须探索全新的教学方法。笔者的“互批互改法”既可以让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来,又可以把老师的工作转化成学生高效的写作,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把“头疼”的作文课变成学生“期待”的作文课。当然,传统的“精批细改”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师生双向交流的文字形式,是教师对学生写作的热情回应,在很大程度上关乎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健康人格。因此,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收放有度,两者兼用,互相补充,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多层次评讲——开启学生写作的希望之门
传统的作文评讲,教师往往会总评本次的写作情况,然后挑出班里几篇较好的作文分析评讲,或朗读范文,或展示范文。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此时对这堂课真正感兴趣的同学为数不多,因为只有少数的同学被老师关注,更多的同学只是陪衬。因此,台上的范文读得声情并茂,台下的多数同学则是漫不经心。这堂课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针对这种现象,笔者的做法是多层次评讲,即把本次的作文按照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角度分别找出相对优秀的作文加以品评,尽可能让班里的每一位学生带着一种期待的心理去参与这堂作文课,比如,文笔优美的,题材新颖的,真情实感的,立意深刻的等等,尽可能的涉及到班里每一位学生的作文,对于实在没有什么优点的作文,教师也要绞尽脑汁用一句闪光的话语来加以品评。这样的作文评讲模式改变了以往那种死气沉沉的场面,让更多的学生充满了希望与期待,也让更多的学生由原先的“旁听者”变成了现在的“参与者”,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明显提升。作为作文教学的实践者和探索者,我始终相信没有学生参与的作文课是一堂失败的作文课。“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新课标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定位,要求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改变传统的作文评讲模式,化单一性为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关注学生,让写作成为学生的期待和希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非一时一人所能解决,创新是一个承载明天的过程,教学是一条没有止境的道路。时代发展至今,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要大胆探索科学的作文教学模式,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打破传统作文教学的积弊,用创新来开启作文教学之门,在这条教育创新的道路上,结果让人期待,过程更令人向往。我,依然在探索创新的路上!
参考文献:
[1] 郭瑜《浅谈语文学习动机的激发》
[2] 许瑞祥《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3] 李萍《素质教育下的作文教学误区》
一、高分与满分——开启学生写作的自信之门
笔者今年从事的是高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在我的眼中,或者在众多语文教师眼中不会有十全十美的作文,满分作文也就无从谈起了,一般来说,一篇优秀的作文最多会给90多分,中等的作文只给70分,甚至更低,久而久之,学生对于作文的兴趣还会有呢?试想,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突然从两唇间吐出一声美妙的“妈妈”,尽管声音是含糊不清的,但年轻的妈妈一定会激动不已,对自己的孩子大加赞扬。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很多语文老师习惯用高标准来要求和审视学生的作文,这就如同我们要求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流利的背诵一首唐诗一样,因此,好作文变得越来越少,高分作文凤毛麟角,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就越来越低。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将学生无情的推向了作文写作的边缘。因此,我一直提倡给学生的作文打高分(相对而言)甚至满分,每次的作文批改,班里出类拔萃的作文或者在立意、选材、语言某一方面有其独到之处的作文,我都会毫不犹豫的打上一百分,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班里的高分作文越来越多,我们的学生在写作上也越来越自信。当然,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不是盲目的,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更要循序渐进,否则会给学生带来分数上的心理误差,适得其反。
二、海阔天空——开启学生写作的想象之门
作文来源于现实,因此很多语文老师强调学生写作文要说真话,讲真事,诉真情,一句话:要有真情实感。其实中学生只有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他们大都过着一种平稳安静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要求篇篇作文都真情实感,实在勉为其难。如果教师强制要求,长此以往学生还会有写作乐趣吗?有一次,我在评讲一篇优秀作文的时候,学生对我说:“老师,这篇作文是我虚构的。”事实上,这篇作文情质兼具,编的有模有样,感动了班里很多学生。据此,我认为,学生在作文时在根据生活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想象,编写一些高于生活合乎情理的故事。试想,我们每天在电视机前看着那些让我们喜怒哀乐的情节和场面。又有多少是生活的真实呢?再试想,一篇以挫折、苦难为话题的作文,又怎能让那些生活宁静的中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呢?毕竟,他们没有太多的生活经历,因此,作文不必一概而论,很多作文应该给予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一味的真情实感,只会把学生赶进写作的死胡同,从而严重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当然,海阔天空的想象要有现实生活的依据,不能漫无边际的胡编乱造,虚构,是源于生活的虚构;想象,是高于生活的想象。
三、互批互改——开启学生写作的兴趣之门
在我所有的作文课中,学生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就是作文的互批互改。个人改、分组改、形式多样。改错字,改病句,加批语,给分数,学生们忙的不亦乐乎。更有很多同学站到讲台上,发表自己对于所批作文的意见和建议,并邀请其他同学一起品评,指出作文的优点和缺点,共欣赏,共品评,共进步,这种场景也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每个学生在“互批互改课”上都实实在在的过了一把“法官瘾”,也真正的在批改别人作文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在这里,每一位学生都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认真的参与性是我始料未及的。反观传统的作文批改模式,圈点、方框、波浪线、批语等等,成为语文老师最疲惫的工作,可是现实呢,很多学生视而不见。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分数,完全不领会老师的一片苦心,在我以前的作文教学中,我曾经作过抽查,发现三分之二左右的学生对老师批语视而不见,更有一部分学生对错别字不加改正,老师的精批细改几乎成了徒劳。诚然迫于学校教学检查的压力,出于老师的“好心”,但这都不是我们循规蹈矩的理由,新的教育形式,必须探索全新的教学方法。笔者的“互批互改法”既可以让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来,又可以把老师的工作转化成学生高效的写作,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把“头疼”的作文课变成学生“期待”的作文课。当然,传统的“精批细改”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师生双向交流的文字形式,是教师对学生写作的热情回应,在很大程度上关乎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健康人格。因此,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收放有度,两者兼用,互相补充,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多层次评讲——开启学生写作的希望之门
传统的作文评讲,教师往往会总评本次的写作情况,然后挑出班里几篇较好的作文分析评讲,或朗读范文,或展示范文。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此时对这堂课真正感兴趣的同学为数不多,因为只有少数的同学被老师关注,更多的同学只是陪衬。因此,台上的范文读得声情并茂,台下的多数同学则是漫不经心。这堂课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针对这种现象,笔者的做法是多层次评讲,即把本次的作文按照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角度分别找出相对优秀的作文加以品评,尽可能让班里的每一位学生带着一种期待的心理去参与这堂作文课,比如,文笔优美的,题材新颖的,真情实感的,立意深刻的等等,尽可能的涉及到班里每一位学生的作文,对于实在没有什么优点的作文,教师也要绞尽脑汁用一句闪光的话语来加以品评。这样的作文评讲模式改变了以往那种死气沉沉的场面,让更多的学生充满了希望与期待,也让更多的学生由原先的“旁听者”变成了现在的“参与者”,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明显提升。作为作文教学的实践者和探索者,我始终相信没有学生参与的作文课是一堂失败的作文课。“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新课标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定位,要求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改变传统的作文评讲模式,化单一性为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关注学生,让写作成为学生的期待和希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非一时一人所能解决,创新是一个承载明天的过程,教学是一条没有止境的道路。时代发展至今,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要大胆探索科学的作文教学模式,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打破传统作文教学的积弊,用创新来开启作文教学之门,在这条教育创新的道路上,结果让人期待,过程更令人向往。我,依然在探索创新的路上!
参考文献:
[1] 郭瑜《浅谈语文学习动机的激发》
[2] 许瑞祥《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3] 李萍《素质教育下的作文教学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