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哲眼中的陈伯达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fx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伯达在延安经常讲他是陈嘉庚的学生,陈嘉庚是他的“恩师”。陈伯达上中学时就是上的集美中学,该校就是陈嘉庚出资兴建的,并且对贫苦学生给予补贴,陈伯达都是享受过的,因而他对陈嘉庚有感激之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陈嘉庚并没有授过课。所以他过分地同陈嘉庚套近,就有个动机问题了。
  大约是1945年,陈嘉庚访问了延安。而陈伯达兴奋得像疯了一样。他不仅参加迎接,而且整天陪着陈嘉庚不离左右,但陈嘉庚对他的过分殷勤似乎并不大欣赏。陈嘉庚到延安是晚上,他的车从川里通过,两边照映着一排排、一层层整齐的灯光(窑洞里的灯光),陈嘉庚心里异常惊讶——这里还有这么多的大高楼?!次日早晨起来一看,大高楼为什么没有了?!像这样有趣的事情陈嘉庚竟没有向守在身边的陈伯达讲,而是同其他同志接触中说的。
  毛泽东接见陈嘉庚时,陈伯达也主动陪在一旁。无非是想抬高自己的身价。
  在延安时,结婚、离婚都没有严格的法律程序,比较简单。陈伯达的第一个妻子到延安不久,无法同他生活,离开他到前方去了;第二个妻子,可能是抗大的一个学员,是个幼稚的小青年,只凭听到的陈伯达的名声(陈伯达发表了《评〈中国之命运〉》,正是名声显赫之时),便接受了他的追求。可是到一起生活之后,她受不了了,也离他而去。似乎在此之后,他还有一次婚姻(记不准了),时间更短促,女的也是跑掉了。
  陈伯达婚姻多变的原因,主要是他除了读书和写文章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生活内容,而且只想自己的需要,从来不知道还有别人。从来想不到别人,更谈不上关心照顾别人。
  陈伯达的住处,我从来不愿意去,只有一次,是曹轶欧(康生的老婆)拉我去的,我才領教了一回:他的屋里臭烘烘、乱糟糟。桌子上、床上、地上堆满了书,根本无处下脚。似这等样子,谁也无法同他生活。
  陈伯达同人接近,都是为了利用他人。就连晚饭后同谁散步,他都是有目的、有选择的,决不做无谓的“消耗”。我是常常被他选中的一个,其原因如上所述:为了我同毛泽东的工作关系和给他搞资料。
  有一个傍晚,我们好几个人在杨家岭沟口散步,其中也有陈伯达。有人提议比赛作诗。陈伯达要是会作诗,他决不会放过表现自己的机会,他立即紧张起来,但他用戏谑掩盖了自己的窘迫。他望着天空说:“东一个星星,西一个星星,南一个星星,北一个。这不就是一首诗吗?”陈伯达的脑袋,有他愚蠢的一面,也确有他灵敏的一面。
  陈伯达利用一切机会表现自己,抬高自己,的确在很大程度上他是得逞了。至少一度给人造成他是“理论家”的印象。人们也很想从他那里获得知识,于是慕名组织大报告的时有举行。可是听报告的人越多,他那口音越重。于是每次为他组织的大报告,开始时人很多,渐渐地人越来越少,能坚持到底的没有几人,也还是不知所云,仅仅是出于礼貌才坚持下来。而陈伯达自己却心安理得——“不是我没学问,只怪你们听不懂。”
  (摘自《毛泽东的翻译——师哲眼中的高层人物》)
其他文献
在全世界的元首官邸中,美国白宫无疑是最受瞩目的一处。正如乔治·布什所说,这里不只是总统权力的象征,它就是世人眼里的美国。  营建之初:总统家没柴烧  1792年6月,白宫还不存在,一位名叫詹姆斯·霍本的爱尔兰年轻建筑师去费城拜见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  霍本将要展示给华盛顿的是未来总统官邸的蓝图。他的到来源自华盛顿的召见。1791年5月,华盛顿在南加利福尼亚的查理斯顿对正在建设的县法院一见倾
辞官生涯  1861年,45岁的彭玉麟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当时,他正率领湘军水师在武汉与太平军作战。一道升官谕旨急速送到前线,皇帝要他出任安徽巡抚——这本是天大的好事,无数官僚苦熬一生,远未抵达这个位置。更难得的是,彭玉麟仅读过县学,没有科举功名。  但彭玉麟竟然毫不心动,决定要辞官。曾国藩劝他不要辞,彭玉麟根本不听。他上疏辞官,一次不行,再辞一次。  他极其认真地陈述了自己辞官的主要理由:一、自
莫扎特本是天选之人,但他在少年时代和20岁出头时,与普通人并无二致。虽然彼时他已是一个多产的作曲家,但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在家乡萨尔茨堡担任风琴演奏家和首席小提琴手。收入低、没有成就感,同时受限于自己并不出彩的演奏会,他迫切地想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音乐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质疑和权衡后,他采取了行动。先是辞职,之后在维也纳开店,终于进入了人生中最多产也是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  即便你从来都没希
研究世界史都知道,各国在不同阶段,都会有敌人。但各国的敌人都是实际上有政经冲突或领土有纠纷所致,这都是实际的行为。但只有美国是个例外,美国是个永远在寻找敌人的国家,一旦没有了敌人,美国的日子就简直过不下去。  所以在二战以后迄今,美国真是没有一天没有敌人,大国俄罗斯是它的敌人,中等国家越南也是它的敌人,甚至小小的古巴也是它的敌人。一旦被列入美国的敌人,严重的就是美国正式入侵,灭亡别人的国家,或者就
精于手艺的人,不用规矩就可以画圓或直线,那是因为他的手指和使用的工具已化合为一,可以专心致志而不受拘束。因此,忘记了有脚的存在,鞋子穿起来就舒适了;忘记了腰的存在,皮带束上也舒适了。  心志不变,便不会受外物的影响,所在之处则无不安适。   (摘自《老子的智慧》)
人们心中有很多个鲁迅的形象:“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热血青年;为孔乙己和阿Q作传,“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国民性批判家;幽默、犀利、骂人毫不留情的文坛论手;“骨头最硬”“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的民族魂……然而,1917年的他还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  1917年,36岁的周树人只是一位蛰居京城的消沉的公务员。此时的他不以写作为业,尚未用“鲁迅”这个笔名,甚至从未以白话文进行过任何文学创作。我们所熟知的那个“
采桑女从一棵桑树的洞里捡到一个孩子,抱回去交给国君有莘氏。国君把孩子交给自己的厨师抚养。据说其母亲居住在伊水之边,孩子就姓伊,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挚”。他就是后来的商朝名相“伊尹”。  伊尹从小就在国君的厨房里混。什么样的山珍海味都尝过,并且学了一手好厨艺。因为烹饪的手艺好到极致,已经到了“道”的层面,他又从这烹调里面悟出了治国之道。他趁给国君做菜送饭的机会,试试跟国君一谈。国君十分吃惊,就请他
显然,争面子就像做生意,也是要有点本钱的。  可以用来当本钱的东西、事情和条件很多。一般说来,但凡别人没有,而只有自己才有,或虽然别人也有,却不如自己的多和好,或不比自己先有,都可以视为“本钱”。比方说,阿Q看过杀革命党,未庄的其他人没有看过,这就是本钱。阿Q也因此有面子,可以有資格向他人炫耀,有资格在讲述中将唾沫飞到赵司晨(一个在未庄也多少有点面子的人)脸上,有资格在讲述中扬起右手,照着王胡的后
中国6月結售汇逆差同比增加超过六成,银行涉外收付款逆差规模创年内高位。不过,这是由于六七月的购汇高峰效应,再叠加了对外投资恢复性增长提振了总体购汇需求,但银行结汇规模的增长平衡了部分购汇需求。中国外管局新闻发言人兼外管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王春英表示,中国境内外汇供求趋向平衡,未来资本流出风险明显降低。(路透社)
平日,只要我们对社会新闻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落马官员差不多个个都有绰号,而且绰号中常会闪现数字的魅影。什么三多、三狂、三敢、三玩、四为、五毒,什么十二秒、一斤八、六百帝……随便一数,就是一堆。应该说,同僚和百姓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一旦抠出彼辈的特质来,便能使之原形毕露。  由于积习所致,我更喜欢打量历史人物,做些“切片观察”。有时,我觉得这种工作类似于医學实验室的研究,心得同样可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