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课堂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2(B)-0069-01
一、导入设计要自然、巧妙
在课堂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导入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需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精心创设话题语境,力争使设计出来的语境材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认知、实践、参与、合作、探究等新课程要求发展的能力。
常见的新课导入方法有:直观导入法、谈话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等。但是所有的这些方法,都必须围绕教学思想的中心——有效性这个基本原则来组织教学。教师在设计导入时,一定要考虑以下条件。
1.考虑学生心理及认知特征。许多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逐渐趋于成熟,且思维活跃,联想丰富,喜欢带着兴趣去探求事物的根源。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应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
2.考虑课堂导入的原则:趣味性、针对性、新颖性。教师在导入设计中,应采用那些能充分調动学生各种感观、趣味十足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的设计要针对学生,以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出发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的话题要新颖,让学生有话可说。
3.考虑教材设计。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实际能力出发,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学的重、难点,对教材进行增、减、改、编等加工处理。此时,导入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使学生重温相关知识,了解必要的、新的背景知识,并认知新的单词和句型。
二、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改革的第一步是从“还”字做起的,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实际,要优差搭配,引进竞争,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课堂活动常见的组织形式有:
1.个人活动。在安静的环境下,教师可安排一些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活动,比如阅读及朗读文章、抄写、写作练习等。这些活动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个人特征,因而运用到个人活动中效果会更好。
2.小组活动。小组活动可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机会,能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提高学习效率,为学生们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在分组时,若要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四人小组,则应以优差搭配为前提——一位优生+一位后进生+两位中等生。此外,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与同学的关系等。例如,不要把四个不善言谈的孩子安排在同一组,也不要把四个喜爱玩闹的孩子放在同一组,否则,这样的小组将会走极端,要么一言不发,要么过于吵闹,致使小组活动无法顺利开展;此外,也不要把好朋友们都放在同一组,因为组员若过于熟悉,小组活动随时可能变成日常生活中的闲聊。另外,教师还要根据小组活动情况不定期地更换组员,既保持合作的新鲜感,又能使小组活动井然有序地进行。
3.整班活动。有些活动,如歌曲学唱、猜谜游戏等比较适合于整班活动。整班活动时,学生们的反应会直接影响到身边的同学,大家互相启发,互相感染,同时缓解了学习的疲劳。这样的活动往往会调动学生的情绪,但同时又需要认真的态度,所以虽然气氛热烈,却仍然可以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效果颇好。
三、巧用课件,提高效率
改变“Chalk and Talk”的传统教学模式,使用多媒体教学,会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但教师不能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放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上,而忽略对教材的钻研、教学的设计和思考。多媒体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板书。
四、推动课堂活动至高潮
要控制好课堂高潮,需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程序要动静结合、变化有致。教师可指导学生高声朗读,或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或诱导学生质疑讨论等,在这种布局和谐、节奏明快、动静交替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着思维活动的持续性。
2.教学内容要疏密相间,节奏要缓急交错。课堂活动要遵循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规律,把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教学重点要反复强调,深入剖析;教学难点,节奏要缓,速度要慢;非重点则点到即可。
编辑:杨慧芳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2(B)-0069-01
一、导入设计要自然、巧妙
在课堂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导入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需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精心创设话题语境,力争使设计出来的语境材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认知、实践、参与、合作、探究等新课程要求发展的能力。
常见的新课导入方法有:直观导入法、谈话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等。但是所有的这些方法,都必须围绕教学思想的中心——有效性这个基本原则来组织教学。教师在设计导入时,一定要考虑以下条件。
1.考虑学生心理及认知特征。许多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逐渐趋于成熟,且思维活跃,联想丰富,喜欢带着兴趣去探求事物的根源。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应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
2.考虑课堂导入的原则:趣味性、针对性、新颖性。教师在导入设计中,应采用那些能充分調动学生各种感观、趣味十足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的设计要针对学生,以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出发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的话题要新颖,让学生有话可说。
3.考虑教材设计。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实际能力出发,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学的重、难点,对教材进行增、减、改、编等加工处理。此时,导入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使学生重温相关知识,了解必要的、新的背景知识,并认知新的单词和句型。
二、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改革的第一步是从“还”字做起的,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实际,要优差搭配,引进竞争,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课堂活动常见的组织形式有:
1.个人活动。在安静的环境下,教师可安排一些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活动,比如阅读及朗读文章、抄写、写作练习等。这些活动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个人特征,因而运用到个人活动中效果会更好。
2.小组活动。小组活动可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机会,能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提高学习效率,为学生们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在分组时,若要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四人小组,则应以优差搭配为前提——一位优生+一位后进生+两位中等生。此外,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与同学的关系等。例如,不要把四个不善言谈的孩子安排在同一组,也不要把四个喜爱玩闹的孩子放在同一组,否则,这样的小组将会走极端,要么一言不发,要么过于吵闹,致使小组活动无法顺利开展;此外,也不要把好朋友们都放在同一组,因为组员若过于熟悉,小组活动随时可能变成日常生活中的闲聊。另外,教师还要根据小组活动情况不定期地更换组员,既保持合作的新鲜感,又能使小组活动井然有序地进行。
3.整班活动。有些活动,如歌曲学唱、猜谜游戏等比较适合于整班活动。整班活动时,学生们的反应会直接影响到身边的同学,大家互相启发,互相感染,同时缓解了学习的疲劳。这样的活动往往会调动学生的情绪,但同时又需要认真的态度,所以虽然气氛热烈,却仍然可以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效果颇好。
三、巧用课件,提高效率
改变“Chalk and Talk”的传统教学模式,使用多媒体教学,会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但教师不能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放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上,而忽略对教材的钻研、教学的设计和思考。多媒体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板书。
四、推动课堂活动至高潮
要控制好课堂高潮,需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程序要动静结合、变化有致。教师可指导学生高声朗读,或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或诱导学生质疑讨论等,在这种布局和谐、节奏明快、动静交替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着思维活动的持续性。
2.教学内容要疏密相间,节奏要缓急交错。课堂活动要遵循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规律,把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教学重点要反复强调,深入剖析;教学难点,节奏要缓,速度要慢;非重点则点到即可。
编辑:杨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