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气控系统油气分离器安装在打气泵和干燥器之间,用于滤除压缩空气中携带的润滑油雾,避免润滑油进入干燥器使干燥器失效。原来气控系统油气分离器安装的是手动排污阀,要经常手动打开阀门排除滤出的润滑油和冷凝水,在操作过程中易出现排污不及时的情况,从而造成油、水混合物继续进入干燥器,导致干燥器失效。本文提出了通过给油气分离器加装自动排污系统,使油气分离器实现到压自动排污,可有效避免排污不及时情况的发生,使油气分离器功能得以完善,更好地服务于油田生产。
[关键词]油气分离器;废液;失效;排污系统;方案;应用
中图分类号:TG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2-0136-01
1.引言
手動排污不及时,会导致滤出的润滑油雾和冷凝水越来越多,当集聚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这些废液会越过隔离挡板进入油气分离器出气口,通过管线进入干燥器。润滑油的进入,会使干燥剂失效,无法滤出压缩空气中所携带的水份,从而使油气分离器失去了应有的过滤效能。而修井、作业现场忘记排污的情况时有发生,无法彻底避免。因此,给油气分离器加装自动排污系统显得非常有必要。
2.油气分离器手动排污
原始设计中,在油气分离器壳体下部预留一个1/2英寸的接口,安装一手动阀门。正常运转时阀门关闭,待施工间隙或施工结束时,将阀门打开,将虑出的水分及润滑油排出。正常情况下,因虑出的润滑油流动性差,应将阀门保持较长时间开启状态,以达到排出全部虑出的润滑油的目的。当空气湿度过大或打气泵排油量比较大时,滤出的废液量会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充满分离器储存腔,并越过出气端挡板。
2.1手动排污系统存在问题
2.1.1由于手动操作,工作人员稍有疏忽易造成排污不及时;
2.1.2排污不及时致使油、水混合物继续进入干燥器,导致干燥器失效;
2.1.3干燥器失效,无法滤除压缩空气中携带的水份;
2.1.4水份进入气控系统,对气控阀件产生腐蚀或冻结;
2.1.5存在使防气控系统无法操作,以及防碰刹车失灵,发生顶天车掉大钩的重大安全事故。
2.1.6增加设备维护成本,延误生产,降低工作效率。
3.油气分离器电动自动排污系统方案设计
电动自动排污系统主要由防爆电磁阀门超流保护、车载电源、管线等组成。
3.1防爆电磁阀门的选择
3.1.1因为电磁阀处在2级防爆区内,为确保安全,选择防爆电磁阀门;
3.1.2为确保每次作业完成后及时进行排污,选择常开阀门,开机关闭,停机开启;
3.1.3与设备相匹配,电磁阀功率为9W;
3.1.4由于常用气压为0.7-0.8MPa,为此阀门承压选择1.6MPa,保险系数为2;
3.2车载电源的选择24V;
3.3阀门接口选用与分离器接口相同的1/2英寸锥管螺纹;
3.4电源接口取自保险盒,加装超流保险。
3.5关键参数
3.5.1选择防爆电磁阀;
3.5.2阀门为常开型;
3.5.3车载电源24V;
3.5.4电源系统加装超流保险;
3.5.5启动钥匙控制电磁阀电源;
3.5.6发动机供电时,电磁阀门关闭;
3.5.7阀门最大承压能力1.6MPa;
3.5.8保险系数2;
3.5.9阀门接口为1/2英寸锥管螺纹;
3.5.10由发动机启动钥匙控制电磁阀电源,在发动机供电检测时,电磁阀门关闭;
3.5.11分离器排污口处于电磁排污阀并联一个手动排污阀,用于带压状态排污。
4.油气分离器气动自动排污系统方案设计
气控自动排污系统主要由气控阀、继器器、排污接头、排污管路、气控管路、气控接头等组成。
4.1气控阀的选择
4.1.1为了保证阀件的通用性,选择修井机和作业机常用两位三通阀作为气控阀;
4.1.2为了及时排污,防止虑出的水份和润滑油混合物冻结,将干燥器排污控制管线与油气分离器排污控制管路并联,以控制分离器排污阀与干燥器排污阀同时打开,同时进行自动排污;
4.1.3两位三通阀与干燥器的连接管线长度与自动排污阀的连接长度相同,以免一侧充气时间过长,导致排污时间变短,无法将滤出物排出干净;
4.1.4两位三通阀与打气泵排污控制管线相连,管线长度保持原始设计尺寸,以免充气时间过长,使干燥器与分离器排污时间变短;
4.1.5从储气瓶处取一气源与两位三通阀相连,作为控制气源;
4.1.6为了防止两位三通阀内进入杂质,在其呼吸口处安装呼吸滤网;
4.1.7将两位三通阀和各部连接管线与其它管线束固定在一起,防止管线因震动磨损或断裂。
4.1.8将排污控制气压调整至0.75MPa,以使系统压缩空气达到额定压力时排气。
4.2排污阀的选择
4.2.1排污阀接口选择1/2英寸锥管螺纹连接,保证连接的密封性;
4.2.2排污阀的承压能力为1.6MPa;
4.2.3在排污阀呼吸口处安装过滤筛网,防止杂质进入;
4.2.4分离器排污口处与气控排污阀并联一个手动排污阀,用于带压状态排污。
4.2.5安装排污阀时,将排污口水平安装,保证在极低温度下排污阀不被冻结。
5.结语
油气分离器配备上自动排污系统后,可有效避免排污不及时情况的发生,实现自动排污,使分离器使用可靠性得以增强;避免干燥器无效更换,节约设备维护成本;保证生产顺利进行,同时消除生产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张圣锋液压与气压传动,2015,机械工业出版社
[2].徐文琴液压与气动技术,2014,机械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油气分离器;废液;失效;排污系统;方案;应用
中图分类号:TG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2-0136-01
1.引言
手動排污不及时,会导致滤出的润滑油雾和冷凝水越来越多,当集聚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这些废液会越过隔离挡板进入油气分离器出气口,通过管线进入干燥器。润滑油的进入,会使干燥剂失效,无法滤出压缩空气中所携带的水份,从而使油气分离器失去了应有的过滤效能。而修井、作业现场忘记排污的情况时有发生,无法彻底避免。因此,给油气分离器加装自动排污系统显得非常有必要。
2.油气分离器手动排污
原始设计中,在油气分离器壳体下部预留一个1/2英寸的接口,安装一手动阀门。正常运转时阀门关闭,待施工间隙或施工结束时,将阀门打开,将虑出的水分及润滑油排出。正常情况下,因虑出的润滑油流动性差,应将阀门保持较长时间开启状态,以达到排出全部虑出的润滑油的目的。当空气湿度过大或打气泵排油量比较大时,滤出的废液量会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充满分离器储存腔,并越过出气端挡板。
2.1手动排污系统存在问题
2.1.1由于手动操作,工作人员稍有疏忽易造成排污不及时;
2.1.2排污不及时致使油、水混合物继续进入干燥器,导致干燥器失效;
2.1.3干燥器失效,无法滤除压缩空气中携带的水份;
2.1.4水份进入气控系统,对气控阀件产生腐蚀或冻结;
2.1.5存在使防气控系统无法操作,以及防碰刹车失灵,发生顶天车掉大钩的重大安全事故。
2.1.6增加设备维护成本,延误生产,降低工作效率。
3.油气分离器电动自动排污系统方案设计
电动自动排污系统主要由防爆电磁阀门超流保护、车载电源、管线等组成。
3.1防爆电磁阀门的选择
3.1.1因为电磁阀处在2级防爆区内,为确保安全,选择防爆电磁阀门;
3.1.2为确保每次作业完成后及时进行排污,选择常开阀门,开机关闭,停机开启;
3.1.3与设备相匹配,电磁阀功率为9W;
3.1.4由于常用气压为0.7-0.8MPa,为此阀门承压选择1.6MPa,保险系数为2;
3.2车载电源的选择24V;
3.3阀门接口选用与分离器接口相同的1/2英寸锥管螺纹;
3.4电源接口取自保险盒,加装超流保险。
3.5关键参数
3.5.1选择防爆电磁阀;
3.5.2阀门为常开型;
3.5.3车载电源24V;
3.5.4电源系统加装超流保险;
3.5.5启动钥匙控制电磁阀电源;
3.5.6发动机供电时,电磁阀门关闭;
3.5.7阀门最大承压能力1.6MPa;
3.5.8保险系数2;
3.5.9阀门接口为1/2英寸锥管螺纹;
3.5.10由发动机启动钥匙控制电磁阀电源,在发动机供电检测时,电磁阀门关闭;
3.5.11分离器排污口处于电磁排污阀并联一个手动排污阀,用于带压状态排污。
4.油气分离器气动自动排污系统方案设计
气控自动排污系统主要由气控阀、继器器、排污接头、排污管路、气控管路、气控接头等组成。
4.1气控阀的选择
4.1.1为了保证阀件的通用性,选择修井机和作业机常用两位三通阀作为气控阀;
4.1.2为了及时排污,防止虑出的水份和润滑油混合物冻结,将干燥器排污控制管线与油气分离器排污控制管路并联,以控制分离器排污阀与干燥器排污阀同时打开,同时进行自动排污;
4.1.3两位三通阀与干燥器的连接管线长度与自动排污阀的连接长度相同,以免一侧充气时间过长,导致排污时间变短,无法将滤出物排出干净;
4.1.4两位三通阀与打气泵排污控制管线相连,管线长度保持原始设计尺寸,以免充气时间过长,使干燥器与分离器排污时间变短;
4.1.5从储气瓶处取一气源与两位三通阀相连,作为控制气源;
4.1.6为了防止两位三通阀内进入杂质,在其呼吸口处安装呼吸滤网;
4.1.7将两位三通阀和各部连接管线与其它管线束固定在一起,防止管线因震动磨损或断裂。
4.1.8将排污控制气压调整至0.75MPa,以使系统压缩空气达到额定压力时排气。
4.2排污阀的选择
4.2.1排污阀接口选择1/2英寸锥管螺纹连接,保证连接的密封性;
4.2.2排污阀的承压能力为1.6MPa;
4.2.3在排污阀呼吸口处安装过滤筛网,防止杂质进入;
4.2.4分离器排污口处与气控排污阀并联一个手动排污阀,用于带压状态排污。
4.2.5安装排污阀时,将排污口水平安装,保证在极低温度下排污阀不被冻结。
5.结语
油气分离器配备上自动排污系统后,可有效避免排污不及时情况的发生,实现自动排污,使分离器使用可靠性得以增强;避免干燥器无效更换,节约设备维护成本;保证生产顺利进行,同时消除生产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张圣锋液压与气压传动,2015,机械工业出版社
[2].徐文琴液压与气动技术,2014,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