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紧紧围绕富民强市目标,全力做好建设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两篇文章”,精心打造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区域商贸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开放活力南昌、文明和谐南昌、诚信创业南昌和生态园林南昌。
“十一五”以来,南昌市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路线方针指引下,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紧紧围绕富民强市目标,全力做好建设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两篇文章”,精心打造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区域商贸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开放活力南昌、文明和谐南昌、诚信创业南昌和生态园林南昌,大力实施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三大工程”,特别是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弘扬井冈山精神,全力以赴保增长、千方百计保民生、加大力度保稳定”的要求,战胜了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次前移,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有所提高,经济发展态势总体回升向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加快科学发展、进位赶超、跨越崛起的步伐,实现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在六个方面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南昌先后荣获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中国十佳会展城市等称号,连续6年被福布斯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连续6年被台湾电公会评为台商投资“极力推荐城市”;是新中国60周年“32个特大城市代表”和“最具投资潜力城市”。
开放活力不断彰显。坚持大开放,开展大招商;充分利用独特的资源、生态、区位等优势,积极对接长珠闽、联结港澳台、融入全球化;开通了至首尔、台北的直航航线,开通了南昌至香港、深圳、上海、宁波的海铁联运;加强与东盟各国的合作交流,巩固“泛珠三角”省会城市合作平台,与南京、合肥携手打造“宁合昌”新三角合作。南昌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建成投运。大力推进产业招商和小分队招商,积极参加98厦门投资贸易洽谈会、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广交会、华交会、西洽会、广西东盟博览会;连续多年举办中国南昌金秋经贸活动月、赣台经贸恳谈会、中国“五会”、南昌(香港)招商引资活动周,承办了首次世界低碳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等重大招商推介会、洽谈会、恳谈会。2006—2009年实际利用外资52.75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1508. 21亿元;新批外商投资项目611个,其中超千万美元项目134个;新批内资项目2665个,其中超亿元项目219个;外贸进出口总值124.95亿美元,其中出口86.92亿美元。截至目前,已有37家世界500强企业、39家国内200强企业落户南昌。外商投资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南昌市的比重逐年加大,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推动南昌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与法国第戎市、巴西索罗卡巴市、韩国罗州市、阿根廷基尔梅斯市、德国派尼地区正式建立国际友好城市关系,国际友城达到10对。
工业经济实力夯实。实施了“3010”重点工程,即投资建设10个30亿元和30个10亿元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截至目前,共确认南昌航空工业城、实德(安义)型材园、南昌宝迪、南昌印钞厂扩建工程项目(二期)等“3010”工程项目42个,总投资839.45亿元;其中“30”项目7个,“10”项目35个;新昌电厂、赛维BEST太阳能薄膜电池、南钢技改、海立电器、人民电器、江铃V348全顺系列车生产线改造、赣江海螺水泥等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太阳能光伏、LED照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已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86家,上市公司17家。2007年,工业增加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在2004年的基础上实现了第二个“三年翻番”;2009年,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迈上2000亿元新台阶,达210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15亿元;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60%。园区的工业经济主载体作用更加明显,高新区、经开区、昌东工业区、小蓝经济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538亿元、326亿元、276亿元和218亿元。
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泰豪科技、先锋软件、思创数码进入全国软件百强。引进贝塔斯曼、用友红谷滩产业基地、泰豪国际动漫产业园等一批服务外包项目。被评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最具潜力城市”。制定了商贸物流发展规划和配套措施;蓝天碧水购物广场、洪大服装大世界、大润发超市等大型商业中心开业,已有超万平方米商场38个、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市场8个;完成19家集贸市场升级改造,新建改造1223家“万村千乡”农家店,设立“家电下乡”销售网点697家,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网点3250个;华南城等10个物流项目加快建设,形成了8大物流中心和3大物流基地。引进渣打银行、大新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九江银行、光大银行、赣州银行等金融机构,形成了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强化与国开行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合作,金融对经济的血脉作用更为凸显。完成《南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出台《加快旅游产业大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天香园、八大山人梅湖景区、安义古村群、宝葫芦农庄等一批旅游景区景点加快建设,已有A级景区7个,其中4A级景区3个;国内外游客人数和旅游业总收入持续增长,累计分别达4081.74万人次和284.01亿元。成功举办包括第22届全国医疗器械展、第38届全国制药机械博览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全国品牌展会在内的会展活动280余项,连续四年荣获中国十佳会展城市称号。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全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基本完成,摸清了土地资源家底。坚持规划先行,市、县二级2006—2020年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基本完成,编制了高新区、经开区、红谷滩新区、桑海开发区、英雄开发区等5个非行政区域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完成了一批重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应急备用水源、城市水系等专项规划,乡镇总体规划覆盖率100%;进一步明确了“一江两岸、南北两城、双核拥江、组团发展”的城市框架格局。加快推进红谷滩滨江新城建设,建成了东、西外环高速公路,昌南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改造了机场路、打通了阳明路、整修了街巷路;英雄大桥、青山湖隧道、阳明路隧道建成通车;新昌电厂、昌九城际、向莆铁路、昌北机场扩建、朝阳片区改造、南昌国际体育中心、湾里射击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天然气进昌进展顺利;新开通公交线路49条,现有公交车达2606辆。实行建管分离,组建城管委。开通城市管理12319热线,开辟城市管理专栏;建立实行“日巡查、周调度、月排名、季考核、年奖励”的城市管理考核机制,推进数字化综合城市管理体系建设。注重标本兼治,扎实推进污染减排工作,象湖、红谷滩和四县、桑海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大力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森林城乡、花园南昌”建设和国省道环境整治、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城市绿化覆盖率42.66%;绿地率40.16%;人均公园绿地8.49平方米。2009年,化学需氧量减排9329吨,排放总量控制在6.11万吨,完成年度减排任务105%;二氧化硫减排2904吨,排放总量控制在3.33万吨,二氧化硫提前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5%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按照省、市关于“六改四普及”、“三绿一处理”、“三化(划)三改一习惯”的要求,抓好了2950个村点的整治建设,共完成村庄道路硬化5200公里,改建农民户用自来水12.5万户,改建农民户用水冲厕12.3万户,建设村组文化长廊1500个、新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1万户、建设村民文化活动室980个,实现了让村点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清洁能源”的目标。在全市80个乡镇建设乡镇垃圾中转站88座,其中压缩式中转站47座,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区统一处理”,农村环境面貌大为改观。在重点镇开展“五整治、三建设”达标活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以“鄱湖清水美”荣获中国十大最美丽城市称号。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坚持共建共享,把关注民生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来抓,自2007年起,正式提出实施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扶贫开发、济困助学等八个方面的“民生工程”,三年共投入专项资金59.51亿元,其中省级资金43.41亿元,市级资金16.1亿元。181件民生工程实事全面落实。新增城镇就业33.12万人,“零就业家庭”安置率100%;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05万人。统筹范围内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00%按时足额发放。城区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190元提高到300元(四县及桑海开发区从150元提高到260元);从2006年开始建立农村居民低保制度,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75元提高到120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80%。建立完善了城乡一体化的医疗救助制度,实现了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全覆盖,两次提高上世纪六十年代精简退职老职工生活救济标准,建立了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为配合国企改革,对68家市属国有工业企业困难人员实施专项临时救助。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从 万人增加到104.9万人;从2007年开始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员已达61.26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7.27%,提高住院补偿标准,封顶达到5万元。投入资金2.1亿元,解决65.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设农家书屋452家。对185.24万人次公办、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地方通用教材;对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家庭寄宿学生、困难家庭高中生及大学新生发放资助金6991.055万元;“春蕾助学行动”顺利实施。完善计生利导机制。2007年开始,市、县两级共投入1369.5万元,为城乡17.7万人(次)独生子女办理“爱心保险”,为3090个农村独女、二女不再生育家庭办理补充养老保险。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费接种覆盖面100%,五苗常规接种率和新增疫苗接种率90%以上。对妇女儿童、残疾人、外来民工等群体专设法律援助工作站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经济适用住房实物住房建设13924套、货币补贴6200套;对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施廉租住房租金配租12360户、实物配租2066户。2010年又投入47亿元将办好66件实事。
“十一五”以来,南昌市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路线方针指引下,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紧紧围绕富民强市目标,全力做好建设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两篇文章”,精心打造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区域商贸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开放活力南昌、文明和谐南昌、诚信创业南昌和生态园林南昌,大力实施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三大工程”,特别是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弘扬井冈山精神,全力以赴保增长、千方百计保民生、加大力度保稳定”的要求,战胜了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次前移,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有所提高,经济发展态势总体回升向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加快科学发展、进位赶超、跨越崛起的步伐,实现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在六个方面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南昌先后荣获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中国十佳会展城市等称号,连续6年被福布斯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连续6年被台湾电公会评为台商投资“极力推荐城市”;是新中国60周年“32个特大城市代表”和“最具投资潜力城市”。
开放活力不断彰显。坚持大开放,开展大招商;充分利用独特的资源、生态、区位等优势,积极对接长珠闽、联结港澳台、融入全球化;开通了至首尔、台北的直航航线,开通了南昌至香港、深圳、上海、宁波的海铁联运;加强与东盟各国的合作交流,巩固“泛珠三角”省会城市合作平台,与南京、合肥携手打造“宁合昌”新三角合作。南昌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建成投运。大力推进产业招商和小分队招商,积极参加98厦门投资贸易洽谈会、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广交会、华交会、西洽会、广西东盟博览会;连续多年举办中国南昌金秋经贸活动月、赣台经贸恳谈会、中国“五会”、南昌(香港)招商引资活动周,承办了首次世界低碳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等重大招商推介会、洽谈会、恳谈会。2006—2009年实际利用外资52.75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1508. 21亿元;新批外商投资项目611个,其中超千万美元项目134个;新批内资项目2665个,其中超亿元项目219个;外贸进出口总值124.95亿美元,其中出口86.92亿美元。截至目前,已有37家世界500强企业、39家国内200强企业落户南昌。外商投资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南昌市的比重逐年加大,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推动南昌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与法国第戎市、巴西索罗卡巴市、韩国罗州市、阿根廷基尔梅斯市、德国派尼地区正式建立国际友好城市关系,国际友城达到10对。
工业经济实力夯实。实施了“3010”重点工程,即投资建设10个30亿元和30个10亿元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截至目前,共确认南昌航空工业城、实德(安义)型材园、南昌宝迪、南昌印钞厂扩建工程项目(二期)等“3010”工程项目42个,总投资839.45亿元;其中“30”项目7个,“10”项目35个;新昌电厂、赛维BEST太阳能薄膜电池、南钢技改、海立电器、人民电器、江铃V348全顺系列车生产线改造、赣江海螺水泥等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太阳能光伏、LED照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已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86家,上市公司17家。2007年,工业增加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在2004年的基础上实现了第二个“三年翻番”;2009年,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迈上2000亿元新台阶,达210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15亿元;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60%。园区的工业经济主载体作用更加明显,高新区、经开区、昌东工业区、小蓝经济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538亿元、326亿元、276亿元和218亿元。
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泰豪科技、先锋软件、思创数码进入全国软件百强。引进贝塔斯曼、用友红谷滩产业基地、泰豪国际动漫产业园等一批服务外包项目。被评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最具潜力城市”。制定了商贸物流发展规划和配套措施;蓝天碧水购物广场、洪大服装大世界、大润发超市等大型商业中心开业,已有超万平方米商场38个、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市场8个;完成19家集贸市场升级改造,新建改造1223家“万村千乡”农家店,设立“家电下乡”销售网点697家,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网点3250个;华南城等10个物流项目加快建设,形成了8大物流中心和3大物流基地。引进渣打银行、大新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九江银行、光大银行、赣州银行等金融机构,形成了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强化与国开行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合作,金融对经济的血脉作用更为凸显。完成《南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出台《加快旅游产业大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天香园、八大山人梅湖景区、安义古村群、宝葫芦农庄等一批旅游景区景点加快建设,已有A级景区7个,其中4A级景区3个;国内外游客人数和旅游业总收入持续增长,累计分别达4081.74万人次和284.01亿元。成功举办包括第22届全国医疗器械展、第38届全国制药机械博览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全国品牌展会在内的会展活动280余项,连续四年荣获中国十佳会展城市称号。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全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基本完成,摸清了土地资源家底。坚持规划先行,市、县二级2006—2020年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基本完成,编制了高新区、经开区、红谷滩新区、桑海开发区、英雄开发区等5个非行政区域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完成了一批重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应急备用水源、城市水系等专项规划,乡镇总体规划覆盖率100%;进一步明确了“一江两岸、南北两城、双核拥江、组团发展”的城市框架格局。加快推进红谷滩滨江新城建设,建成了东、西外环高速公路,昌南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改造了机场路、打通了阳明路、整修了街巷路;英雄大桥、青山湖隧道、阳明路隧道建成通车;新昌电厂、昌九城际、向莆铁路、昌北机场扩建、朝阳片区改造、南昌国际体育中心、湾里射击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天然气进昌进展顺利;新开通公交线路49条,现有公交车达2606辆。实行建管分离,组建城管委。开通城市管理12319热线,开辟城市管理专栏;建立实行“日巡查、周调度、月排名、季考核、年奖励”的城市管理考核机制,推进数字化综合城市管理体系建设。注重标本兼治,扎实推进污染减排工作,象湖、红谷滩和四县、桑海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大力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森林城乡、花园南昌”建设和国省道环境整治、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城市绿化覆盖率42.66%;绿地率40.16%;人均公园绿地8.49平方米。2009年,化学需氧量减排9329吨,排放总量控制在6.11万吨,完成年度减排任务105%;二氧化硫减排2904吨,排放总量控制在3.33万吨,二氧化硫提前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5%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按照省、市关于“六改四普及”、“三绿一处理”、“三化(划)三改一习惯”的要求,抓好了2950个村点的整治建设,共完成村庄道路硬化5200公里,改建农民户用自来水12.5万户,改建农民户用水冲厕12.3万户,建设村组文化长廊1500个、新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1万户、建设村民文化活动室980个,实现了让村点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清洁能源”的目标。在全市80个乡镇建设乡镇垃圾中转站88座,其中压缩式中转站47座,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区统一处理”,农村环境面貌大为改观。在重点镇开展“五整治、三建设”达标活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以“鄱湖清水美”荣获中国十大最美丽城市称号。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坚持共建共享,把关注民生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来抓,自2007年起,正式提出实施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扶贫开发、济困助学等八个方面的“民生工程”,三年共投入专项资金59.51亿元,其中省级资金43.41亿元,市级资金16.1亿元。181件民生工程实事全面落实。新增城镇就业33.12万人,“零就业家庭”安置率100%;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05万人。统筹范围内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00%按时足额发放。城区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190元提高到300元(四县及桑海开发区从150元提高到260元);从2006年开始建立农村居民低保制度,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75元提高到120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80%。建立完善了城乡一体化的医疗救助制度,实现了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全覆盖,两次提高上世纪六十年代精简退职老职工生活救济标准,建立了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为配合国企改革,对68家市属国有工业企业困难人员实施专项临时救助。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从 万人增加到104.9万人;从2007年开始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员已达61.26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7.27%,提高住院补偿标准,封顶达到5万元。投入资金2.1亿元,解决65.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设农家书屋452家。对185.24万人次公办、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地方通用教材;对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家庭寄宿学生、困难家庭高中生及大学新生发放资助金6991.055万元;“春蕾助学行动”顺利实施。完善计生利导机制。2007年开始,市、县两级共投入1369.5万元,为城乡17.7万人(次)独生子女办理“爱心保险”,为3090个农村独女、二女不再生育家庭办理补充养老保险。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费接种覆盖面100%,五苗常规接种率和新增疫苗接种率90%以上。对妇女儿童、残疾人、外来民工等群体专设法律援助工作站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经济适用住房实物住房建设13924套、货币补贴6200套;对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施廉租住房租金配租12360户、实物配租2066户。2010年又投入47亿元将办好66件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