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着重强调情境教学,因为这可以引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在“奇”中“问”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好动爱玩是他们的本性,并且求知欲强,好奇心强。我在教学的时候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对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密的问题意识。例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时候,我采取的方式是游戏教学法,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一上课,我就对同学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看看大家能不能考倒老师,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不用计算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可以找一个同学用电子计算机验证。”游戏开始了,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争先恐后,都想考到老师,有的说158,有的说12568,有的说3625847等等,我却对他们出的每一個数字都对答如流。同学们很震惊,为什么老师这么厉害呢,他们都急于想知道我的秘密,我趁此机会又说:“大家是不是很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厉害?那么,这节课我老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你们也会掌握这个绝招的。”于是同学们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带着疑问进入了新知的探求过程。
2.用新颖的教材吸引学生
每学期开学,学生一拿到教科书,就惊喜不已,个个爱不释手。有一位学生在周记里写道:“当我领到数学新课本时,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哇!好酷啊,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我被课本中的各种各样的图形及卡通深深地吸引住了……”小学生也有着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对周围的事物有着特殊的敏感性。新颖的课本,能使学生印象深刻,不仅能唤起他们的联想,还能激发他们的情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了这种“兴趣”,就能促使学生更积极、更持久地潜泳到知识的海洋中去。所以,“兴趣”作为学习的动机,是学生乐于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在这种动力的作用下,一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知识,最终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授图形一节时,用多媒体出示各种各样的图形,让学生走上讲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图形的某些特征,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点、线、面的有关知识,感受到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根据课本的内容,自己设计画图。师生共同评出优秀作品,举办展览。寓教于画,“思”在其中,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从而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又如二年级上册的余数的除法单元教学时,可以开展摆一摆、圈一圈、算一算、涂一涂等活动,还可以开展“快乐星期天”这样的综合性探究活动。
3.正确处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校往往片面强调尊师重道,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常常居高临下,老师一味灌输知识,学生只知道听,只知道看,只知道抄。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处于被动的地位,只知道机械接受知识。为了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需要调整,积极创造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素质发展不全面,老师的言行举止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不能以自己为中心,在交流中应该友善和气,改变旧的教学方式,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平时的辅导接触中都应该充分地尊重每一个学生,积极引导他们成长。此外,老师还应该努力与学生做朋友,师生之间是平等友好的关系,老师要放下架子,多与学生沟通联系,在学习和生活上都给予必要的关心,与他们成为朋友,从而换来学生对老师的尊敬。老师在教学中要有平等的教学理念,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应该偏爱少数好学生,而忽略学习不好的学生。要想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老师就要多去了解学生,知道学生的想法,并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引导作用,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互助学习,努力营造一个民主的学习氛围,使课堂变得愉悦轻松。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这样良好的氛围和轻松的师生关系都会不断地鼓舞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会乐学,教学效果也会不断地增强。
4.“主导”加强训练,“主体”变知识为智能
学生能够学会并逐渐形成能力,不是由教师单方面说教就能做到的,必须在教师精心设计和指导下,通过经常、反复的学习活动逐渐领悟而达成的。例如,在学过“分数乘法应用题”和“分数除法应用题”后,部分学生容易混淆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和分数除法两步应用题的做法。课上,我和同学们共同分析了判断两种应用题做法的关键是从题意中弄清“已知量”“中间量”和“被求量”之间的关系:在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中,当把“已知量”看作单位“1”时,“中间量”是“已知量”的一部分;当把“中间量”看作单位“1”时,“被求量”就是“中间量”的一部分。在分数除法两步应用题中则是相反的:当把“被求量”看作单位“1”时,“中间量”是“被求量”的一部分,当把“中间量”看作单位“1”时,“已知量”就是“中间量”的一部分。于是我提问:做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学生答:是找出题中应把什么量看作单位“1”。我趁机赞扬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又能补充一点:还要熟练掌握分数乘、除法一步应用题的做法。之后,学生先是练习找出各题中应看作单位“1”的量,当学生熟练且不再出现错误后,通过交叉反复练习比较两种应用题的三个数量关系的异同。学生在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练习活动中,逐渐掌握了做题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变学习知识为掌握方法的智能活动。
5.通过启发诱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结合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和探索最佳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循循善诱,以旧导新,深入浅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掌握知识,达到发展学生的智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生动活泼地学习,逐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不仅爱学、会学,而且学得津津有味,学得积极主动,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来增强和提高同学们的数学能力。
1.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在“奇”中“问”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好动爱玩是他们的本性,并且求知欲强,好奇心强。我在教学的时候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对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密的问题意识。例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时候,我采取的方式是游戏教学法,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一上课,我就对同学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看看大家能不能考倒老师,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不用计算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可以找一个同学用电子计算机验证。”游戏开始了,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争先恐后,都想考到老师,有的说158,有的说12568,有的说3625847等等,我却对他们出的每一個数字都对答如流。同学们很震惊,为什么老师这么厉害呢,他们都急于想知道我的秘密,我趁此机会又说:“大家是不是很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厉害?那么,这节课我老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你们也会掌握这个绝招的。”于是同学们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带着疑问进入了新知的探求过程。
2.用新颖的教材吸引学生
每学期开学,学生一拿到教科书,就惊喜不已,个个爱不释手。有一位学生在周记里写道:“当我领到数学新课本时,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哇!好酷啊,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我被课本中的各种各样的图形及卡通深深地吸引住了……”小学生也有着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对周围的事物有着特殊的敏感性。新颖的课本,能使学生印象深刻,不仅能唤起他们的联想,还能激发他们的情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了这种“兴趣”,就能促使学生更积极、更持久地潜泳到知识的海洋中去。所以,“兴趣”作为学习的动机,是学生乐于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在这种动力的作用下,一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知识,最终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授图形一节时,用多媒体出示各种各样的图形,让学生走上讲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图形的某些特征,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点、线、面的有关知识,感受到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根据课本的内容,自己设计画图。师生共同评出优秀作品,举办展览。寓教于画,“思”在其中,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从而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又如二年级上册的余数的除法单元教学时,可以开展摆一摆、圈一圈、算一算、涂一涂等活动,还可以开展“快乐星期天”这样的综合性探究活动。
3.正确处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校往往片面强调尊师重道,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常常居高临下,老师一味灌输知识,学生只知道听,只知道看,只知道抄。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处于被动的地位,只知道机械接受知识。为了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需要调整,积极创造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素质发展不全面,老师的言行举止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不能以自己为中心,在交流中应该友善和气,改变旧的教学方式,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平时的辅导接触中都应该充分地尊重每一个学生,积极引导他们成长。此外,老师还应该努力与学生做朋友,师生之间是平等友好的关系,老师要放下架子,多与学生沟通联系,在学习和生活上都给予必要的关心,与他们成为朋友,从而换来学生对老师的尊敬。老师在教学中要有平等的教学理念,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应该偏爱少数好学生,而忽略学习不好的学生。要想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老师就要多去了解学生,知道学生的想法,并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引导作用,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互助学习,努力营造一个民主的学习氛围,使课堂变得愉悦轻松。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这样良好的氛围和轻松的师生关系都会不断地鼓舞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会乐学,教学效果也会不断地增强。
4.“主导”加强训练,“主体”变知识为智能
学生能够学会并逐渐形成能力,不是由教师单方面说教就能做到的,必须在教师精心设计和指导下,通过经常、反复的学习活动逐渐领悟而达成的。例如,在学过“分数乘法应用题”和“分数除法应用题”后,部分学生容易混淆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和分数除法两步应用题的做法。课上,我和同学们共同分析了判断两种应用题做法的关键是从题意中弄清“已知量”“中间量”和“被求量”之间的关系:在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中,当把“已知量”看作单位“1”时,“中间量”是“已知量”的一部分;当把“中间量”看作单位“1”时,“被求量”就是“中间量”的一部分。在分数除法两步应用题中则是相反的:当把“被求量”看作单位“1”时,“中间量”是“被求量”的一部分,当把“中间量”看作单位“1”时,“已知量”就是“中间量”的一部分。于是我提问:做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学生答:是找出题中应把什么量看作单位“1”。我趁机赞扬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又能补充一点:还要熟练掌握分数乘、除法一步应用题的做法。之后,学生先是练习找出各题中应看作单位“1”的量,当学生熟练且不再出现错误后,通过交叉反复练习比较两种应用题的三个数量关系的异同。学生在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练习活动中,逐渐掌握了做题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变学习知识为掌握方法的智能活动。
5.通过启发诱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结合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和探索最佳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循循善诱,以旧导新,深入浅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掌握知识,达到发展学生的智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生动活泼地学习,逐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不仅爱学、会学,而且学得津津有味,学得积极主动,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来增强和提高同学们的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