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应成为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可是,目前我们已经逐渐淡化了朗读的作用。“讲问教学”盛行,琅琅的读书声渐渐离我们远去,教育现象不容乐观。找出不足,揭露弊病,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刻不容缓。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朗读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朗读应成为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朗读,不仅要求读得准确,而且还要求对作品内容有准确的理解。新课标所倡导的“读”是有感情地读,是主动将自己融入作品的美读,是要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真切感受,是要读出自己的个性。然而,目前我们的朗读教学却存在以下问题。
一、现代教学中朗读的现状不容乐观
1.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朗读所占比重越来越轻。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具体表现在:在教师授课的时候,不管是讲读课文还是自读课文,都采用了注重讲解和传授的教学模式,最常见的是“讲问教学”。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走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有40-45分钟,可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许多老师在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的自读预习中,往往是学生连一篇课文都未读完,就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读,仿佛成为“讲问教学”中的一个若有若无的环节。
2.朗读的目的模糊,读书的随意性很明显
教师在叫学生读书的时候,没有对学生做出要求,或者要求不清晰。学生的朗读没有得到必要的指导,学生读起书来不得要领。综观现在的一些阅读课堂,虽然“没有琅琅读书声”的阅读教学很少,但是“为朗读而朗读”“朗读走过场”等“照本宣科”式的“无感情朗读”却很多,教师的朗读指导的随意性更是充斥着整个语文课堂。我们应该知道,朗读需要情境,需要引领,需要训练,需要激励。如果没有这些,也就没有孩子朗读水平的有效提高。
如果学生在读的时候没有注意内心的体验,在读的时候注重读的表面技巧,没有注重语言的内涵,老师在学生读之后不做必要和中肯的评价,那么读就成了一种形式,学生只为读书而读书,往往忽略了课文表情达意的要义。“阅读习惯不良,一定会影响到表达,就是说,写作能力不容易提高。因此,必须好好教阅读课。” (叶圣陶语)
3.朗读淡化评价,朗读训练显无序化
在学生读书的时候,不少教师简单地“作壁上观”,没有给予及时的点评,也没有要求学生进行相互评价,更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读后反思。这样,学生对自己读得好坏都不知道。即使在表演课的时候,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只是停留在“读得大声”上,没有进一步评价朗读的“效果”以及注意问题。再有,在朗读训练的时候,有些教师没有遵守循序渐进的规律,即把由读准,到读通,到读到位,到读出情感这个过程淡化了。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读失去了,兴趣。
4.教师对范读的作用不重视,热衷依赖录音机或者其他音像资料
许多教师对所谓的“机”和“资源”吃深吃透,运用自如,却忽略了教师的最有效的言传身教的作用。在学生听录音机朗读的时候,教师就忙于板书或者准备下一个环节了,甚至学生是否在听都不太在意。比如笔者曾经听一位老师上课,他上的是《安塞腰鼓》,运用多媒体资料上课。他播放的音像资料音质效果非常好,笔者为朗读的感情所震撼,可是,这个时候的他却忙着翻看他的备课本,关心下一个环节是什么,没有注意看学生听时候的反应。末了,只是轻描淡写的问一下:“是不是读得很有气势呢?”学生回答:“是。”“好,我们接下去看课文……”读,就这样草草地开始,草草地收场了。上课的环节紧凑了,可是,效果呢?想想委实有些可惜啊。
5.在课堂上朗读的参与面越来越窄了
这个问题几乎是老师的通病。无论是平常的课,还是优质课、示范课或者公开课,教师在叫学生朗读时,眼睛总是盯着那几个为数不多的尖子生,叫来叫去总是那么几个人,而绝大多数学生就只有老老实实地做听众了。笔者经常去听一些老师上课,他们为了把那节“示范课”“优质课”上得精彩,总是叫那些优等生来读,甚至专门培训一些学生,刻意“表演”给来听课的领导和老师看。这种做法实际上不利于大多数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也会让学生产生厌读情绪。
二、改变朗读误区的几点建议
1.每个老师都要正确对待朗读,注重朗读
老师们的每节阅读课必有朗读,千万不要怕朗读耽误授课时间。其实,多读可以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语言的意味,又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口到,手到,脑到,情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甚至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叶圣陶先生曾说:“朗读自有它的目的,主要在真正理解所读的东西,从而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从而提高觉悟,丰富知识。”“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课外更读选本,用意亦复如是。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篇之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绪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我谓阅读为写作之基础,其意在此。”
更有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都说明了朗读之重要。
2.对于学生的朗读要有明确的目标
这就是说,在初读时要做到读准字音,读顺语句。或者在读之前设计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做到读中有感悟。在初读的基础上,则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气氛,并朗读出情意,速度中肯。尽量做到声情并茂,让大家能进人情境。在分角色朗读时,学生要读出角色任务的性格特点;在个别朗读时,其他学生要则要求边听边思考,完成老师设计的问题任务;在齐读时,则要注意读出气势。总之,朗读要有目的,不能随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让大家读得有意义,读得有收获,进而对写作产生更好的帮助。“所谓善读善写,非可求成于一旦,端宜积之于平时。” (叶圣陶语)
3.老师不能光使用那些先进的科学设备
科学设备有它的局限性,毕竟它是不能与人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机器。教师要明白,自己的声情并茂的浸透力和影响力远远比那些机器里那些生硬的声音来得更有感情、更有特色。这当然要求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高,对朗读的内容胸有成竹。示范时要读出停顿、重音、语调、意味。要做到这点,我们做老师的首先要对课文读熟读好,正确处理好语言的断和连(停顿),轻和重(重读),扬和抑(语调)。这样的范读,能让学生在自己的训练中有效地模仿,从而学会读的技巧。
4.朗读训练要面对全体学生
要全面发展学生,给每个学生一个平等的学习、锻炼的机会。要知道,将来的演讲家、评论家、政治家,也许就出自这个课堂之中。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朗读中的闪光点,发掘学生朗读的潜能,因材施教,充分体现优劣得所的教学理念。以笔者为例,平时在上课过程中,有时哪怕是一个片段,都会叫上不同层次的学生读,让他们都有机会表现自己,也让全体学生对朗读的高下作个比较。
5.对学生朗读要注重评价
朗读应成为学生情感的一种释放,应成为学生对于文本自由体察、体验、体悟的一个机会。因此,对于学生朗读的评价,首先应着眼学生的情意状态,其次才是关切学生的表达与文本之间的契合品质。可以采用评读、赛读、美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学生朗读之后使用新课标进行恰当的评价。比如,字音是否读准,声音是否洪亮,节奏是否明朗,感情是否丰富……在评价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自我评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读得好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还可以让学生把那个精彩重现一两次,让学生在精神上得到一种满足,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平时也可以多举行朗读表演活动或者朗读比赛,让学生的朗读能力更上一层楼。
俗话说,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不朗读则是语文的百病之源。在新课标实行的今天,不要再让我们宝贵经验成为遗忘的东西,而应该让朗读成为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让我们大家都来大声地朗读吧,读出我们的精神,读出我们的气势,读出我们的感情,读出我们教育的希望。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朗读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朗读应成为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朗读,不仅要求读得准确,而且还要求对作品内容有准确的理解。新课标所倡导的“读”是有感情地读,是主动将自己融入作品的美读,是要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真切感受,是要读出自己的个性。然而,目前我们的朗读教学却存在以下问题。
一、现代教学中朗读的现状不容乐观
1.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朗读所占比重越来越轻。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具体表现在:在教师授课的时候,不管是讲读课文还是自读课文,都采用了注重讲解和传授的教学模式,最常见的是“讲问教学”。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走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有40-45分钟,可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许多老师在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的自读预习中,往往是学生连一篇课文都未读完,就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读,仿佛成为“讲问教学”中的一个若有若无的环节。
2.朗读的目的模糊,读书的随意性很明显
教师在叫学生读书的时候,没有对学生做出要求,或者要求不清晰。学生的朗读没有得到必要的指导,学生读起书来不得要领。综观现在的一些阅读课堂,虽然“没有琅琅读书声”的阅读教学很少,但是“为朗读而朗读”“朗读走过场”等“照本宣科”式的“无感情朗读”却很多,教师的朗读指导的随意性更是充斥着整个语文课堂。我们应该知道,朗读需要情境,需要引领,需要训练,需要激励。如果没有这些,也就没有孩子朗读水平的有效提高。
如果学生在读的时候没有注意内心的体验,在读的时候注重读的表面技巧,没有注重语言的内涵,老师在学生读之后不做必要和中肯的评价,那么读就成了一种形式,学生只为读书而读书,往往忽略了课文表情达意的要义。“阅读习惯不良,一定会影响到表达,就是说,写作能力不容易提高。因此,必须好好教阅读课。” (叶圣陶语)
3.朗读淡化评价,朗读训练显无序化
在学生读书的时候,不少教师简单地“作壁上观”,没有给予及时的点评,也没有要求学生进行相互评价,更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读后反思。这样,学生对自己读得好坏都不知道。即使在表演课的时候,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只是停留在“读得大声”上,没有进一步评价朗读的“效果”以及注意问题。再有,在朗读训练的时候,有些教师没有遵守循序渐进的规律,即把由读准,到读通,到读到位,到读出情感这个过程淡化了。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读失去了,兴趣。
4.教师对范读的作用不重视,热衷依赖录音机或者其他音像资料
许多教师对所谓的“机”和“资源”吃深吃透,运用自如,却忽略了教师的最有效的言传身教的作用。在学生听录音机朗读的时候,教师就忙于板书或者准备下一个环节了,甚至学生是否在听都不太在意。比如笔者曾经听一位老师上课,他上的是《安塞腰鼓》,运用多媒体资料上课。他播放的音像资料音质效果非常好,笔者为朗读的感情所震撼,可是,这个时候的他却忙着翻看他的备课本,关心下一个环节是什么,没有注意看学生听时候的反应。末了,只是轻描淡写的问一下:“是不是读得很有气势呢?”学生回答:“是。”“好,我们接下去看课文……”读,就这样草草地开始,草草地收场了。上课的环节紧凑了,可是,效果呢?想想委实有些可惜啊。
5.在课堂上朗读的参与面越来越窄了
这个问题几乎是老师的通病。无论是平常的课,还是优质课、示范课或者公开课,教师在叫学生朗读时,眼睛总是盯着那几个为数不多的尖子生,叫来叫去总是那么几个人,而绝大多数学生就只有老老实实地做听众了。笔者经常去听一些老师上课,他们为了把那节“示范课”“优质课”上得精彩,总是叫那些优等生来读,甚至专门培训一些学生,刻意“表演”给来听课的领导和老师看。这种做法实际上不利于大多数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也会让学生产生厌读情绪。
二、改变朗读误区的几点建议
1.每个老师都要正确对待朗读,注重朗读
老师们的每节阅读课必有朗读,千万不要怕朗读耽误授课时间。其实,多读可以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语言的意味,又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口到,手到,脑到,情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甚至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叶圣陶先生曾说:“朗读自有它的目的,主要在真正理解所读的东西,从而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从而提高觉悟,丰富知识。”“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课外更读选本,用意亦复如是。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篇之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绪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我谓阅读为写作之基础,其意在此。”
更有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都说明了朗读之重要。
2.对于学生的朗读要有明确的目标
这就是说,在初读时要做到读准字音,读顺语句。或者在读之前设计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做到读中有感悟。在初读的基础上,则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气氛,并朗读出情意,速度中肯。尽量做到声情并茂,让大家能进人情境。在分角色朗读时,学生要读出角色任务的性格特点;在个别朗读时,其他学生要则要求边听边思考,完成老师设计的问题任务;在齐读时,则要注意读出气势。总之,朗读要有目的,不能随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让大家读得有意义,读得有收获,进而对写作产生更好的帮助。“所谓善读善写,非可求成于一旦,端宜积之于平时。” (叶圣陶语)
3.老师不能光使用那些先进的科学设备
科学设备有它的局限性,毕竟它是不能与人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机器。教师要明白,自己的声情并茂的浸透力和影响力远远比那些机器里那些生硬的声音来得更有感情、更有特色。这当然要求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高,对朗读的内容胸有成竹。示范时要读出停顿、重音、语调、意味。要做到这点,我们做老师的首先要对课文读熟读好,正确处理好语言的断和连(停顿),轻和重(重读),扬和抑(语调)。这样的范读,能让学生在自己的训练中有效地模仿,从而学会读的技巧。
4.朗读训练要面对全体学生
要全面发展学生,给每个学生一个平等的学习、锻炼的机会。要知道,将来的演讲家、评论家、政治家,也许就出自这个课堂之中。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朗读中的闪光点,发掘学生朗读的潜能,因材施教,充分体现优劣得所的教学理念。以笔者为例,平时在上课过程中,有时哪怕是一个片段,都会叫上不同层次的学生读,让他们都有机会表现自己,也让全体学生对朗读的高下作个比较。
5.对学生朗读要注重评价
朗读应成为学生情感的一种释放,应成为学生对于文本自由体察、体验、体悟的一个机会。因此,对于学生朗读的评价,首先应着眼学生的情意状态,其次才是关切学生的表达与文本之间的契合品质。可以采用评读、赛读、美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学生朗读之后使用新课标进行恰当的评价。比如,字音是否读准,声音是否洪亮,节奏是否明朗,感情是否丰富……在评价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自我评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读得好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还可以让学生把那个精彩重现一两次,让学生在精神上得到一种满足,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平时也可以多举行朗读表演活动或者朗读比赛,让学生的朗读能力更上一层楼。
俗话说,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不朗读则是语文的百病之源。在新课标实行的今天,不要再让我们宝贵经验成为遗忘的东西,而应该让朗读成为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让我们大家都来大声地朗读吧,读出我们的精神,读出我们的气势,读出我们的感情,读出我们教育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