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钟泰,一位几乎被当今学术界遗忘的学者,在传统文化面临分崩离析之危的年代,他以不趋时流,立足传统,力摒空疏,见识独到的治学风格,获得了众多学界中人的高度认可。钟泰友朋信札,就向我们展示了他与同道和社会名人的密切交往,从这些交往中,也可让我们探寻到学术界众多鲜为人知的内幕。
这批信札总数多达330余通,时间跨度从上世纪20年代初至80年代末。通信人则多达100余位。其中,不仅有马一浮、熊十力、柳诒征、吕思勉、钱基博、夏承焘等一批名闻遐迩的大师,也不乏如李宗仁、陈铭枢、江彤侯、江朝宗等耳熟能详的民国名流。至于在文史、经济、建筑、医学等领域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名家权威,更是多达数十位,如马宗霍、王焕镳、陆渊雷、任铭善等。他们或是钟泰在学业上的长辈,或是钟泰的同窗好友,更多的则是曾经师从钟泰的门生弟子。
钟泰(1888年至1979年),字讱斋,号钟山,别号待庵。江苏南京人。早年师从太谷学派传人黄葆年,就读于江南格致书院。后留学日本,毕业后受李瑞清邀,任两江师范学堂日文译教。1924年起先后任之江大学国学系教授、系主任,大夏大学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44年入蜀,与熊十力并任书院主讲兼协纂。1948年到上海,任光华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转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同时受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1979年以89岁高龄病逝。
晚近之世,中国文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方面,直接导致了新文化运动的诞生,但同时也引发了文化虚无主义的泛滥。钟泰生逢其时,毕生致力于传统哲理之学的探究,在执教之余,先后著有《中国哲学史》、《荀注订补》、《国学概论》、《庄子发微》等。其中,192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代表了他早期的学术立场,产生过重要影响。此书既不同于当时流行的“以西释中”的方法,也没有步谢无量的后尘,而是立足于“以中释中”,试图回归中国式的话语系统。在钟泰友朋信札中,我们看到的正是与他的人生轨迹和学术经历息息相关的种种记述、议论、品评,其内容不仅真切可信,而且感人至深。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批信札中,并不仅仅只有坐而论道之辞,还时时透露出学者们对当时社会、政治的看法。这类针砭时事的文字,虽也有隐晦曲折的,但更多的是相当激烈尖锐的,全无不闻窗外事的书生意气。细细阅读这一通通书信,真可谓置身于山阴道上,目不暇接。钟泰及其友朋在数十年间的治学准则,学术声望,处世原则,品格风范,无不赫然在目,令人肃然起敬。
这批信札总数多达330余通,时间跨度从上世纪20年代初至80年代末。通信人则多达100余位。其中,不仅有马一浮、熊十力、柳诒征、吕思勉、钱基博、夏承焘等一批名闻遐迩的大师,也不乏如李宗仁、陈铭枢、江彤侯、江朝宗等耳熟能详的民国名流。至于在文史、经济、建筑、医学等领域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名家权威,更是多达数十位,如马宗霍、王焕镳、陆渊雷、任铭善等。他们或是钟泰在学业上的长辈,或是钟泰的同窗好友,更多的则是曾经师从钟泰的门生弟子。
钟泰(1888年至1979年),字讱斋,号钟山,别号待庵。江苏南京人。早年师从太谷学派传人黄葆年,就读于江南格致书院。后留学日本,毕业后受李瑞清邀,任两江师范学堂日文译教。1924年起先后任之江大学国学系教授、系主任,大夏大学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44年入蜀,与熊十力并任书院主讲兼协纂。1948年到上海,任光华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转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同时受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1979年以89岁高龄病逝。
晚近之世,中国文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方面,直接导致了新文化运动的诞生,但同时也引发了文化虚无主义的泛滥。钟泰生逢其时,毕生致力于传统哲理之学的探究,在执教之余,先后著有《中国哲学史》、《荀注订补》、《国学概论》、《庄子发微》等。其中,192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代表了他早期的学术立场,产生过重要影响。此书既不同于当时流行的“以西释中”的方法,也没有步谢无量的后尘,而是立足于“以中释中”,试图回归中国式的话语系统。在钟泰友朋信札中,我们看到的正是与他的人生轨迹和学术经历息息相关的种种记述、议论、品评,其内容不仅真切可信,而且感人至深。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批信札中,并不仅仅只有坐而论道之辞,还时时透露出学者们对当时社会、政治的看法。这类针砭时事的文字,虽也有隐晦曲折的,但更多的是相当激烈尖锐的,全无不闻窗外事的书生意气。细细阅读这一通通书信,真可谓置身于山阴道上,目不暇接。钟泰及其友朋在数十年间的治学准则,学术声望,处世原则,品格风范,无不赫然在目,令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