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入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目前跃居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但外贸发展仍面临内外部诸多障碍和瓶颈,外贸结构亟需优化升级,实现贸易强国的任务仍任重道远。在此背景下,本文关于外贸竞争力研究的评述对政府出台相关的外贸政策措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外贸竞争力;技术;优势
外贸竞争力体现了一国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能力。虽然,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但我国的外贸发展模式亟需积极调整以适应当前国内的经济“新常态”和海外市场需求低迷的特征,外贸结构需要加快转型升级以提升自身竞争力。研究如何提升我国的外贸竞争力对改变全球分工地位和经济转型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与外贸竞争力现有研究进行整理归纳,以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外贸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外贸竞争力从构成要素上可分成产品、产业和企业三个层面,学者在研究此类问题时主要运用定量分析法对具体要素的外贸竞争力进行了测算比较。
1.产品层面
许继琴(2006)分析了我国主要出口商品的竞争优势,结果显示纺织服装类产品有很强的外贸竞争力,机械、运输设备类产品的竞争优势有所提高,农产品、钢铁和矿物类产品不具有外贸竞争优势,初级产品的优势则不断减弱。此外,学者也对具体的产品分类进行了外贸竞争力测算,如刘宁、郑亚玲(2015),李二敏(2011),梅楠、孙良媛(2014)。
2.产业层面
文东伟、冼国明(2011)比较分析了我国制造业中不同行业产品占世界市场的份额,发现我国出口竞争力主要来自纺织服装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信息通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两者分别为低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而中低、中高技术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较少,反映了我国资本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不足。
3.企业层面
程春梅等(2001)研究了国有外贸企业国际化经营状况,认为外贸企业营销观念不适应市场竞争变化,仍处于传统思维模式,以及产品成长战略选择失误和营销渠道不畅,然后从企业经营层面对国有外贸企业提出提升外贸竞争力的建议,其一是要完成从采购商到供应链管理商的角色转换;其二是依靠发达的信息和贸易网络,创新供应链管理方式。柴敏(2006)认为外资企业能够提升内资企业绩效,尤其是对东部地区的企业,我国外贸企业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学习海外先进技术能力。
二、影响外贸竞争力因素
学者研究影响外贸竞争力因素一般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展开。前者将国际贸易的前沿理论和我国外贸竞争力相结合,后者研究某一具体要素如何有效提升外贸竞争力。
理论层面,曹秋菊(2004)分析阐述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和新贸易理论,提出融合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来提升外贸竞争力的策略。张盛伟(2005)运用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分析了我国贸易现状的问题,并提出了提升外贸竞争力的途径。程春梅、刘洪顺(2005)运用加权平均法,综合影响因素和不同等级两个指标建立了外贸竞争力体系评价模型。
实证层面,学者主要考察了技术创新和外国直接投资如何提升外贸竞争力。一方面,技术创新有助于促进我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向两端延伸。在我国的科技实力大幅提升,科研创新基础条件不断完善的前提下,技术创新显著增强了我国的贸易竞争力优势,体现在高科技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产品有一定的全球影响力,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许建业,2009);另一方面,叶耀明(2002)提出外资流入改善了资源配置,使劳动力比较优势由隐形转为显性,因此从比较优势方面提升了外贸竞争力,同时FDI所引入的技术及其“溢出”也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工业实力。但长期来看,由于FDI中存在资金和技术的隔离,技术溢出不明显,FDI对外贸竞争力的正向作用有待进一步论证。因为我国出口加工企业中外资企业占80%的比重,该类企业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企业合作方式上外资独资企业增幅大于其他方式(蒋瑛、谭新生,2012)。
三、国外经验
不同国家的外贸竞争力的提升路径不尽相同,对典型国家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更好地吸取国外成功经验,实现自身实力的快速提升。
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长期以来保持着贸易强国地位,贸易竞争力遥遥领先他国。陈继勇、胡艺(2006)实证研究了美国外贸商品的外贸竞争指数,认为美国的优势产业为高科技产业,美国产品虽然没有价格优势,但有高技术含量的核心优势。蒋和平(2011)考察了德国的外贸状况,认为其竞争力源自其商品的高市场占有率、高科技产品的高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整体产品的高贸易内指数。德国外贸成功的政策措施主要有完整的贸易促进和企业支持体系,以及大力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吴海民(2011)对“金砖四国”在1999-2005年期间的贸易竞争力作了排名,结果为竞争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俄罗斯、印度、巴西、中国。李永刚(2013)利用2002-2012年的数据,从贸易竞争力角度实证分析了不同经济变量对“金砖五国”贸易量的影响,发现经济增长、人口、财政赤字、汇率升值对我国贸易量扩增的正向作用大于其他四国,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影响则微乎其微。
四、国内不同地区外贸竞争力
国内不同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外贸竞争力状况也受到了学者的关注。吴进红等(2002)运用外贸竞争力分析范式研究了长江三角洲的外贸现状,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调整产业结构、利用外资和区域内部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提升该地区外贸竞争力的途径。广东省外贸竞争力较强的商品主要是轻工类的工业制成品,但由于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很难再有所提升,高科技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则快速增强,竞争力较弱的产品主要为资源密集类的产品。广东的外贸商品主要销往香港、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粤港台经贸圈有望成为新的增长发力点(张昱,2006)。
参考文献:
[1] 喻志军,姜万军.中国产业内贸易发展与外贸竞争力提升[J].管理世界,2009(4).
[2] 文东伟,冼国明. 中国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及其国际比较[J].国际经济合作,2011(2).
[3] 柴敏.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内资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6(4).
作者简介:
张福心(1989-),中央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政策;杨英俊(1993-),中央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投资;赵鹏宇(1992-),中央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关键词】外贸竞争力;技术;优势
外贸竞争力体现了一国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能力。虽然,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但我国的外贸发展模式亟需积极调整以适应当前国内的经济“新常态”和海外市场需求低迷的特征,外贸结构需要加快转型升级以提升自身竞争力。研究如何提升我国的外贸竞争力对改变全球分工地位和经济转型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与外贸竞争力现有研究进行整理归纳,以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外贸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外贸竞争力从构成要素上可分成产品、产业和企业三个层面,学者在研究此类问题时主要运用定量分析法对具体要素的外贸竞争力进行了测算比较。
1.产品层面
许继琴(2006)分析了我国主要出口商品的竞争优势,结果显示纺织服装类产品有很强的外贸竞争力,机械、运输设备类产品的竞争优势有所提高,农产品、钢铁和矿物类产品不具有外贸竞争优势,初级产品的优势则不断减弱。此外,学者也对具体的产品分类进行了外贸竞争力测算,如刘宁、郑亚玲(2015),李二敏(2011),梅楠、孙良媛(2014)。
2.产业层面
文东伟、冼国明(2011)比较分析了我国制造业中不同行业产品占世界市场的份额,发现我国出口竞争力主要来自纺织服装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信息通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两者分别为低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而中低、中高技术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较少,反映了我国资本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不足。
3.企业层面
程春梅等(2001)研究了国有外贸企业国际化经营状况,认为外贸企业营销观念不适应市场竞争变化,仍处于传统思维模式,以及产品成长战略选择失误和营销渠道不畅,然后从企业经营层面对国有外贸企业提出提升外贸竞争力的建议,其一是要完成从采购商到供应链管理商的角色转换;其二是依靠发达的信息和贸易网络,创新供应链管理方式。柴敏(2006)认为外资企业能够提升内资企业绩效,尤其是对东部地区的企业,我国外贸企业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学习海外先进技术能力。
二、影响外贸竞争力因素
学者研究影响外贸竞争力因素一般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展开。前者将国际贸易的前沿理论和我国外贸竞争力相结合,后者研究某一具体要素如何有效提升外贸竞争力。
理论层面,曹秋菊(2004)分析阐述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和新贸易理论,提出融合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来提升外贸竞争力的策略。张盛伟(2005)运用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分析了我国贸易现状的问题,并提出了提升外贸竞争力的途径。程春梅、刘洪顺(2005)运用加权平均法,综合影响因素和不同等级两个指标建立了外贸竞争力体系评价模型。
实证层面,学者主要考察了技术创新和外国直接投资如何提升外贸竞争力。一方面,技术创新有助于促进我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向两端延伸。在我国的科技实力大幅提升,科研创新基础条件不断完善的前提下,技术创新显著增强了我国的贸易竞争力优势,体现在高科技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产品有一定的全球影响力,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许建业,2009);另一方面,叶耀明(2002)提出外资流入改善了资源配置,使劳动力比较优势由隐形转为显性,因此从比较优势方面提升了外贸竞争力,同时FDI所引入的技术及其“溢出”也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工业实力。但长期来看,由于FDI中存在资金和技术的隔离,技术溢出不明显,FDI对外贸竞争力的正向作用有待进一步论证。因为我国出口加工企业中外资企业占80%的比重,该类企业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企业合作方式上外资独资企业增幅大于其他方式(蒋瑛、谭新生,2012)。
三、国外经验
不同国家的外贸竞争力的提升路径不尽相同,对典型国家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更好地吸取国外成功经验,实现自身实力的快速提升。
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长期以来保持着贸易强国地位,贸易竞争力遥遥领先他国。陈继勇、胡艺(2006)实证研究了美国外贸商品的外贸竞争指数,认为美国的优势产业为高科技产业,美国产品虽然没有价格优势,但有高技术含量的核心优势。蒋和平(2011)考察了德国的外贸状况,认为其竞争力源自其商品的高市场占有率、高科技产品的高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整体产品的高贸易内指数。德国外贸成功的政策措施主要有完整的贸易促进和企业支持体系,以及大力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吴海民(2011)对“金砖四国”在1999-2005年期间的贸易竞争力作了排名,结果为竞争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俄罗斯、印度、巴西、中国。李永刚(2013)利用2002-2012年的数据,从贸易竞争力角度实证分析了不同经济变量对“金砖五国”贸易量的影响,发现经济增长、人口、财政赤字、汇率升值对我国贸易量扩增的正向作用大于其他四国,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影响则微乎其微。
四、国内不同地区外贸竞争力
国内不同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外贸竞争力状况也受到了学者的关注。吴进红等(2002)运用外贸竞争力分析范式研究了长江三角洲的外贸现状,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调整产业结构、利用外资和区域内部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提升该地区外贸竞争力的途径。广东省外贸竞争力较强的商品主要是轻工类的工业制成品,但由于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很难再有所提升,高科技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则快速增强,竞争力较弱的产品主要为资源密集类的产品。广东的外贸商品主要销往香港、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粤港台经贸圈有望成为新的增长发力点(张昱,2006)。
参考文献:
[1] 喻志军,姜万军.中国产业内贸易发展与外贸竞争力提升[J].管理世界,2009(4).
[2] 文东伟,冼国明. 中国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及其国际比较[J].国际经济合作,2011(2).
[3] 柴敏.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内资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6(4).
作者简介:
张福心(1989-),中央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政策;杨英俊(1993-),中央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投资;赵鹏宇(1992-),中央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