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叙述了中国古代染织技术的历史发展概况,探讨了中国古代染织工艺中的纹样类型、印染技术和染织服饰制度、款式及设计。提出了在不同历史阶段我国染织工艺及其作品具有不同的技术特色和具体内容,体现着时代特征、文化背景、社会制度、民族特色等,对今天的染织工艺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是发展和创新现代染织工艺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染织工艺 纹样 印染
中图分类号:F41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8-0101-01
中国古代的染织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从广义来讲,绘、绣、织、印(染)四种技术构成了染织,即在纺织品上产生花纹、色彩的一种工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染织工艺在丝织、印染等技术方面有所不同和发展,从而出现了丰富多彩、各式各样的染织纹样、色彩及作品,如服饰、刺绣、地毯、丝绸等,这些作品对于今天我国的染织工艺发展及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1 染织技术发展简史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人就会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和印染的原料。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遗址中曾发现红色矿物颜料,说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就已经知道染色,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现了织物痕迹,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发现了当时的“织布机”— 骨梭。“三代”时期,染织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商代,蚕已经家养,从安阳殷商墓出土的青铜器上发现的绢纹痕迹中证实了当时已经掌握了提花和斜纹织花技术;西周时期养蚕、织染等更是有了专业分工,丝织品种类有所增加,其中锦的织造特别突出,丝帛染色技艺和提花技艺也达到了一定水平。春秋战国时期,城市中作坊业的繁荣促使织染业焕发活力,技术上脚踏提综的斜织机代替了距织机。汉代丝织手工业非常兴盛,丝织生产飞跃发展,织造方法有平纹、斜纹以及罗纹,花纹设计和织造技术很高,印染工艺已有蜡染和刻花镂版印染等。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纺织工艺家马钧对提花绫机进行了改进,提高了织造效率。唐代印染技术主要包括蜡缬、夹缬、绞缬等种,织物用泥金银粉画衣裙和堆绫贴绢装饰手法等,刺绣针法细腻丰富,五色彩绣和金绣流行,直针、缠针、平金和退晕绣等技法被广泛运用。宋代花罗织造技术精湛,缂丝技巧高超,刺绣工艺细密精致。
2 纹样与印染
我国染织工艺中的纹样与印染要从春秋战国时期说起,这一时期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和生产力的解放,社会思潮逐渐活跃,艺术风格变得活泼开放。几何纹、人物纹、动植物纹、龙凤纹或几者交插结合纹样成为染织图案纹样的主要题材,织锦色彩有朱红、暗红、黄、棕等,一般为二至三色。汉代染织品的装饰纹样有云气纹、几何纹、花鸟异兽纹如游龙、仙鹤、豹子之类,以及文字纹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乘云绣,图案为纵向的连续菱纹,再在菱纹内填以横向的花纹,每组三层,分别为对鸟和两种不同的菱花,几何纹、植物纹和动物纹相互交替分布。刺绣花纹主要为朱红、浅棕红、橄榄绿三色丝线绣出带有眼状的桃形花纹和云纹,有“凤鸟乘云”之寓意。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染织机的改进,织出的花纹千姿百态、变化无穷。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传统的汉式山、云、动物纹;在圆形、方格、菱形及对称的波状线组成几何骨格内填充花叶纹或动物纹。隋唐五代时期的生活服装图案花纹丰富多样,主要有联珠团窠纹、宝相花纹、瑞锦纹、散点式小簇花、小朵花、穿枝花、鸟衔花草纹、狩猎纹、几何纹。唐时印染技术主要有蜡缬、夹缬、绞缬等。宋代织品的纹样风格特点是自然清淡、端庄贤淑,受画院写生花鸟画的影响,造型比较写实、构图严密。花纹有组合型几何纹、几何填花纹、器物人物纹、花卉纹、动物纹等。宋代防染技术不断发展,民间已有石灰和豆粉调成浆,作为防染剂代替蜡,产生“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时称"药斑布"。同时,开始将镂空花版改作桐油竹纸代替以前的木板,使印花纹更加精细。到了元代,丝织品的装饰纹样以龙凤、花卉、八吉祥、暗八仙及各种几何纹为代表。明清以来,纺织、印染、刺绣的装饰纹样中除了传统的花鸟、山水、人物、几何形状外,流行吉祥纹样,通过寓意、表号、文字等手法赋予作品祥瑞主题,表现喜庆、升官、发财等美好的愿望。在这些纹样图案构思过程中,融入了我国历史、文化、民俗、宗教、哲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和涵义。
3 染织服饰
三代时期帝王冕服分为六冕,即大裘冕、兖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春秋战国时期服饰款式主要有袍、禅衣、巯衣、单裙和绵袴等,十分流行“深衣制”。秦汉服饰款式中,男子穿袍为贵,女子则以深衣为尚;色彩设计中以中心黄色为皇帝所服,正青色为高贵者所服,单青、绿色为百姓所服。魏晋南北朝时期,男装常见款式有袍服与禅衣、大衫以及北方游牧民族传入的裤褶、半袖衫和裲裆衫,晋代男子服饰设计大形为“上俭下丰”,具体表现为窄衣宽裙,文人则以宽衣长裙为雅,体现了风流浪漫的情怀;女装主要款式有纤肖、长衫、短襦、小衫、帔子及各种下装等,设计上亦采用上俭下丰的大形,上衣紧身合体,袖筒肥大,裙长且多折,下摆宽松,并配以艳丽的佩饰,给人以浪漫俏丽之感。幞头袍衫为隋唐五代士庶、官宦男子的常服,襦、衫、袄、裙则为唐妇女日常服饰。中唐以后,“性感设计”理念首次出现,流行一种袒领,半露胸部,领线上下足设计功夫,有圆领、方领、斜领、鸡心领等以勾画胸部细节,足见当时设计理念的大胆与开放。宋代文人衣装以道衣、鹤氅、直裰为代表,女装常见款式有襦、袄、衫、褙子、半臂、背心、裲裆、对襟旋袄、围腰、抹胸、裹肚、裤、裩,这些款式设计风格上变的保守、追求端庄秀雅的气质。元代男子以袍服为主要服装款式,其设计领右衽,窄袖,长且宽大,另有质孙服为特舒服饰,设计为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加襞积于腰间,肩背挂大珠,色彩以红色为主;女子服饰分贵族和平民两种,前者多为蒙古人,以皮衣皮帽为民族装,貂鼠和羊皮制衣广泛,后者继承汉族的襦群式及半臂,男女常服则为“比肩”、“比甲”。袍衫为明代男子便服,设计为大襟、右衽、宽袖,下长过膝;妇女基本款式有衫、袄、霞帔、褙子、比甲及裙子等,大多模仿唐宋服饰。到了清代,男子服饰一般为长袍马褂,贵族长袍前后左右开衩,百姓则为左右两侧开衩或不开衩长袍,外出袍套马褂并戴帽,帽檐中有明显标志作“帽正”;女子服饰主要分旗装和裙衫,贵妇服饰绣纹用龙凤、八宝平水、万福万寿等,装饰以珠宝玉石,色彩高贵典雅,一般女子服饰中满族妇女着民族服饰旗袍,汉族妇女主要以氅衣和衬衣为日常服饰。
4 结语
中国古代的染织工艺是悠久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世界上独有的和先进的,并对推动世界染织技术的发展和交流发挥着重大作用,汉代“丝绸之路”的出现更是对中西方染织工艺的沟通学习乃至国家间经济文化的發展有着极大的促进,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纵观中国古代染织工艺的发展历程,每一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创新、进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宗教制度、文化背景、民俗民风及人们对于自然的理解和情感等方方面面。如果说中国古代染织工艺发展史是源远的长河,那么现代的染织工艺研究则如涓涓的细流,等待后人去开拓和挖掘。
参考文献
[1] 王兆熊.论古代染织工艺与纹样[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5(2):59-64.
[2] 刘安定,邱夷平.中国传统工艺的保护研究—以染织工艺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52-57.
[关键词]染织工艺 纹样 印染
中图分类号:F41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8-0101-01
中国古代的染织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从广义来讲,绘、绣、织、印(染)四种技术构成了染织,即在纺织品上产生花纹、色彩的一种工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染织工艺在丝织、印染等技术方面有所不同和发展,从而出现了丰富多彩、各式各样的染织纹样、色彩及作品,如服饰、刺绣、地毯、丝绸等,这些作品对于今天我国的染织工艺发展及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1 染织技术发展简史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人就会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和印染的原料。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遗址中曾发现红色矿物颜料,说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就已经知道染色,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现了织物痕迹,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发现了当时的“织布机”— 骨梭。“三代”时期,染织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商代,蚕已经家养,从安阳殷商墓出土的青铜器上发现的绢纹痕迹中证实了当时已经掌握了提花和斜纹织花技术;西周时期养蚕、织染等更是有了专业分工,丝织品种类有所增加,其中锦的织造特别突出,丝帛染色技艺和提花技艺也达到了一定水平。春秋战国时期,城市中作坊业的繁荣促使织染业焕发活力,技术上脚踏提综的斜织机代替了距织机。汉代丝织手工业非常兴盛,丝织生产飞跃发展,织造方法有平纹、斜纹以及罗纹,花纹设计和织造技术很高,印染工艺已有蜡染和刻花镂版印染等。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纺织工艺家马钧对提花绫机进行了改进,提高了织造效率。唐代印染技术主要包括蜡缬、夹缬、绞缬等种,织物用泥金银粉画衣裙和堆绫贴绢装饰手法等,刺绣针法细腻丰富,五色彩绣和金绣流行,直针、缠针、平金和退晕绣等技法被广泛运用。宋代花罗织造技术精湛,缂丝技巧高超,刺绣工艺细密精致。
2 纹样与印染
我国染织工艺中的纹样与印染要从春秋战国时期说起,这一时期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和生产力的解放,社会思潮逐渐活跃,艺术风格变得活泼开放。几何纹、人物纹、动植物纹、龙凤纹或几者交插结合纹样成为染织图案纹样的主要题材,织锦色彩有朱红、暗红、黄、棕等,一般为二至三色。汉代染织品的装饰纹样有云气纹、几何纹、花鸟异兽纹如游龙、仙鹤、豹子之类,以及文字纹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乘云绣,图案为纵向的连续菱纹,再在菱纹内填以横向的花纹,每组三层,分别为对鸟和两种不同的菱花,几何纹、植物纹和动物纹相互交替分布。刺绣花纹主要为朱红、浅棕红、橄榄绿三色丝线绣出带有眼状的桃形花纹和云纹,有“凤鸟乘云”之寓意。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染织机的改进,织出的花纹千姿百态、变化无穷。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传统的汉式山、云、动物纹;在圆形、方格、菱形及对称的波状线组成几何骨格内填充花叶纹或动物纹。隋唐五代时期的生活服装图案花纹丰富多样,主要有联珠团窠纹、宝相花纹、瑞锦纹、散点式小簇花、小朵花、穿枝花、鸟衔花草纹、狩猎纹、几何纹。唐时印染技术主要有蜡缬、夹缬、绞缬等。宋代织品的纹样风格特点是自然清淡、端庄贤淑,受画院写生花鸟画的影响,造型比较写实、构图严密。花纹有组合型几何纹、几何填花纹、器物人物纹、花卉纹、动物纹等。宋代防染技术不断发展,民间已有石灰和豆粉调成浆,作为防染剂代替蜡,产生“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时称"药斑布"。同时,开始将镂空花版改作桐油竹纸代替以前的木板,使印花纹更加精细。到了元代,丝织品的装饰纹样以龙凤、花卉、八吉祥、暗八仙及各种几何纹为代表。明清以来,纺织、印染、刺绣的装饰纹样中除了传统的花鸟、山水、人物、几何形状外,流行吉祥纹样,通过寓意、表号、文字等手法赋予作品祥瑞主题,表现喜庆、升官、发财等美好的愿望。在这些纹样图案构思过程中,融入了我国历史、文化、民俗、宗教、哲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和涵义。
3 染织服饰
三代时期帝王冕服分为六冕,即大裘冕、兖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春秋战国时期服饰款式主要有袍、禅衣、巯衣、单裙和绵袴等,十分流行“深衣制”。秦汉服饰款式中,男子穿袍为贵,女子则以深衣为尚;色彩设计中以中心黄色为皇帝所服,正青色为高贵者所服,单青、绿色为百姓所服。魏晋南北朝时期,男装常见款式有袍服与禅衣、大衫以及北方游牧民族传入的裤褶、半袖衫和裲裆衫,晋代男子服饰设计大形为“上俭下丰”,具体表现为窄衣宽裙,文人则以宽衣长裙为雅,体现了风流浪漫的情怀;女装主要款式有纤肖、长衫、短襦、小衫、帔子及各种下装等,设计上亦采用上俭下丰的大形,上衣紧身合体,袖筒肥大,裙长且多折,下摆宽松,并配以艳丽的佩饰,给人以浪漫俏丽之感。幞头袍衫为隋唐五代士庶、官宦男子的常服,襦、衫、袄、裙则为唐妇女日常服饰。中唐以后,“性感设计”理念首次出现,流行一种袒领,半露胸部,领线上下足设计功夫,有圆领、方领、斜领、鸡心领等以勾画胸部细节,足见当时设计理念的大胆与开放。宋代文人衣装以道衣、鹤氅、直裰为代表,女装常见款式有襦、袄、衫、褙子、半臂、背心、裲裆、对襟旋袄、围腰、抹胸、裹肚、裤、裩,这些款式设计风格上变的保守、追求端庄秀雅的气质。元代男子以袍服为主要服装款式,其设计领右衽,窄袖,长且宽大,另有质孙服为特舒服饰,设计为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加襞积于腰间,肩背挂大珠,色彩以红色为主;女子服饰分贵族和平民两种,前者多为蒙古人,以皮衣皮帽为民族装,貂鼠和羊皮制衣广泛,后者继承汉族的襦群式及半臂,男女常服则为“比肩”、“比甲”。袍衫为明代男子便服,设计为大襟、右衽、宽袖,下长过膝;妇女基本款式有衫、袄、霞帔、褙子、比甲及裙子等,大多模仿唐宋服饰。到了清代,男子服饰一般为长袍马褂,贵族长袍前后左右开衩,百姓则为左右两侧开衩或不开衩长袍,外出袍套马褂并戴帽,帽檐中有明显标志作“帽正”;女子服饰主要分旗装和裙衫,贵妇服饰绣纹用龙凤、八宝平水、万福万寿等,装饰以珠宝玉石,色彩高贵典雅,一般女子服饰中满族妇女着民族服饰旗袍,汉族妇女主要以氅衣和衬衣为日常服饰。
4 结语
中国古代的染织工艺是悠久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世界上独有的和先进的,并对推动世界染织技术的发展和交流发挥着重大作用,汉代“丝绸之路”的出现更是对中西方染织工艺的沟通学习乃至国家间经济文化的發展有着极大的促进,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纵观中国古代染织工艺的发展历程,每一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创新、进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宗教制度、文化背景、民俗民风及人们对于自然的理解和情感等方方面面。如果说中国古代染织工艺发展史是源远的长河,那么现代的染织工艺研究则如涓涓的细流,等待后人去开拓和挖掘。
参考文献
[1] 王兆熊.论古代染织工艺与纹样[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5(2):59-64.
[2] 刘安定,邱夷平.中国传统工艺的保护研究—以染织工艺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