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现品味的角度重构《装在套子里的人》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19801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导语设计
   中国古代文人“学而优则仕”,当感到做官是一种人生负担,就像陶渊明感到“心为形役”时,先前孜孜追求的儒家功利就成了“套子”。这时,他们就会寻找一种解脱的办法,像王羲之那样遁迹山林、放浪形骸,其实,他们无意中又钻入了另一种套子——道家放旷的套子。至于现代人,就像钱钟书所说“城外的想进去,城内的想出来”,没有几人不是在流浪与回归的套子中钻来钻去的。可见,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是在套子中钻来钻去,最终又装在某个套子中的人,我们也不例外。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以套中人的身份去看望俄国作家契诃夫笔下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
   二、合作探究
   (一)联系语言点品味形象“可恨”的一面:
   生1语言点及分析: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
   ——我想扣这句话中的“政府”、“报纸上的文章”来说。“政府”是沙皇专制政府、反动没落的政府。“报纸”是反动政府的喉舌,是御用文人的舞台,打压进步人士,禁锢进步思想。别里科夫唯“政府”是从,可见其在思想上自觉和反动政府看齐,骨子里满是反动思想,是沙皇专制的卫道士。
   师点评:联系写作背景,知人论世,这是分析人物通常用到的方法。
   生2语言点及分析:那种多疑,那种纯粹套子式的论调,简直压得我们透不出气。
   ——别里科夫不仅用套子套自己,也套别人,给全城人造成巨大的精神上压力。
   师点评:善于把握词语的深层含义。“透不过气”在这里显然不是指生理上的,而是指精神上的。
   生3语言点及分析:可是这个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全城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
   ——浅层含义:他一直用政府的法令、法规、制度来约束别人,因为他的存在,人们不敢做这做那,他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深层含义:人们怕这个“不堪一击”的人,因为沙皇专制制度是他坚强的后台,他代表的是沙皇专制。
   师点评: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到了“怕”的深刻原因。
   生4语言点及分析:只是我得跟您预先声明一下: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我不能不这样做。
   ——打小报告,行为可耻,人格卑劣,可恨。
   师点评:从言语细节中透视到了人物的灵魂,这需要有一双慧眼。
   生5语言点及分析:埋葬别里科夫,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众人“大快人心”,间接描写突出别里科夫的可恨。可恨人死了,人们才会感到解脱,快乐。
   师点评:文学离不开写作技巧,能联系写作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是内行人的本事。
   生6语言点及分析: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
   ——文章起句中“才”字,应是契诃夫的匠心之笔,足以说明人们对他恨之入骨,巴不得他死得更早。
   师点评:万事开头难,作家写文章也不例外。文章的第一句话,一定凝聚了作家的心力与笔力。你对第一句话的独有发现,无疑是以上发现中“最亮的一颗”。
   师小结:别里科夫是沙皇反动专制政府的忠诚卫道士,人们怕他,实则是怕沙皇专制;人们透不过气来,实则折射出沙皇专制对自由民主的严重压制。
   (二)联系语言点品味形象“可怜”的一面:
   生7语言点及分析: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无主。
   ——现实生活现实环境危及到了他,他想用套子来保护自己。他戴上套子,不是自愿的,更多的是出于自我保护,出于无奈、被迫。我们想象他躲在套子里面一定有辛酸、痛苦、无奈,这是他可怜的一面,他其实也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受害者。
   师点评:确实如此,他连睡觉都是战战兢兢;全城的人也“战战兢兢”,两者的原因是共同的,他们内心的恐慌是沙皇专制制度造成的。
   生8语言点及分析: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
   ——“第一个”言外之意是:从来没有人待他诚恳而亲热过。说明他内心无比孤独,说明现实社会无比冷漠。契诃夫有意加上“第一个”,意在启示人们对别里科夫这个人更多地应给予同情和关注。
   师点评:美学家朱光潜认为词语没有一等二等三等之分。但在实际运用中,看似很平常的词语却可以成为绝好的词语。“第一个”它不是华丽词语,很平常,当属于我们平时眼中的三等词语,在契诃夫这里却“华丽转身”,成为了一等词语。因为它有言外之意,能引导人思考。
   生9语言点及分析:只是我得跟您预先声明一下: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我不能不这样做。
   ——他报告的方式是“预先声明”,即公然声称,而非背后告密,为人并不虚伪。他报告的目的是“为了……起见”,是怕“被人误解”,怕被人误解为在一起说上司的坏话。要知道,说上司的坏话意味着打破了套子,闹出了乱子,结果是丢饭碗、遭囚禁、掉脑袋,所以他说“我不能不这样做”,是什么逼着他这样做的?是沙皇专制统治。他说这话更多考虑的是自我保护。出于自我保护,他为自己编织套子,好隔绝人世。他非自愿钻进套子,而是出于无奈、被迫,因此他龟缩于套子中,一定也有过许多血泪和无奈。他胆小怕事、畏手畏脚的奴性思想是沙皇专制统治长期对人民镇压与愚民政策造成的。
   师点评:先前有同学从这处语言点看出了别里科夫的“可恨”,你却品出了“可怜”,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师小结:不要只看到别里科夫可恨的一面,认为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卫道士。其实作者也意在启示人们对这个人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同情,他是受害者,该恨的应是沙皇专制制度,而不是别里科夫本人。这篇小说的主题具有二重性。    三、发现品味
   (一)学生的发现
   发现1:别里科夫从又高又陡的楼梯上滚下去,结果为什么不是“鼻青脸肿”或“摔断了胳膊腿儿,别里科夫叫苦连天”,而是“安然无恙”?
   生10:说明套子厚实严密。他钻进套子,是为了保护自己,在关键时刻套子真的保护了他。
   生11:说明套子之多。各个部位都有套子,头、脸、脚等都有套子,否则这些部位会出现伤痕。
   生12:突显别里科夫的强大。但这个强大的人最终在华连卡的哈哈大笑声中结束了人间生活,他表面上看似强大,实际上却不堪一击。
   生13:科瓦连科代表的是一种新生力量,别里科夫代表的是旧势力。科瓦连科“使劲一推”,别里科夫从又高又陡的楼梯摔下去,却安然无恙,可见新生力量还不够强大,启示人们要推翻旧势力还需要一个不断壮大的过程,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
   师点评:这是一个把自己严密包裹在套子里的人。同学们的再度发现,加深了对有形套子的认识。
   发现2:别里科夫从地上站起来之后,为什么先摸鼻子,而不是别的什么部位?
   生14:看眼镜在没在。
   生15:眼镜对他来说是套子,能遮掩自己,与世隔绝,他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却不能透过墨镜看到他的眼睛和心灵,再次揭示了他封闭保守的本质。
   生16:摔下后关心的不是身体受伤没有,关心的不是生命,而是眼镜——套子,说明他至死也不能从套子中钻出来。
   师点评:对这个发现的解读,让我们加深了对无形套子的认识。
   (二)老师的发现
   幻灯片呈现发现点:人们对别里科夫恨之入骨,甚至对其死也表现得“高高兴兴”,如此恨他,为什么却热心地撮合他和华连卡的恋爱关系?
   老师个人认为:更多地出于想把这样一对性格大异其趣的男女放在一起互相映衬,使其出洋相闹笑话,从中寻找开心果和调味品(如同冯骥才笔下的《一个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所造出的喜剧效果),如同后面用漫画讽刺他的人一样,对他显示的不是关心,而是冷漠。这是老师的理解,同学们对这个发现肯定有自己的理解,课后我们再交流。抓住疑惑,发现品味,其实是对文本的再度开掘、深度开掘,它往往能带给我们意外的收获,别样的审美愉悦。
   四、结束语
   生活中,任何生命个体都不可能达到庄子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境界,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戴上了“套子”,成为了“套中人”,但我们不应也不可能成为别里科夫。只要我们能适时智慧地找到生命的出口,就一定能让自由、快乐、祥和的阳光照彻心灵的每一片疆域,活出生命的羽翼永远呈飞翔姿态的人生精彩。
   彭铁明,教师,现居湖南汨罗。
其他文献
初中文言文教学很多老师采取固定的路数,先“词句串讲”,后“内容分析”,尤其是在词句串讲时,“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事实上,这种看似切实、有效的“串讲加分析”的模式,到了学生那里,除了令他们头晕目眩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外,剩下的就是要记住段落大意、主要内容,毫无欣赏传诵千古美文时的那种发自于内心深处的轻松、愉悦之感。对于文言文教学,学生普遍反应枯燥单调,提不起兴趣,而没有兴趣
《博览群书》2011年第6期上刊载了潘小松先生所撰《清末民初英汉成语辞典三序》一文。潘先生在文中指出:“朱树蒸和陈荫明的生平资料我没有见到,望博雅之学者有教于我。”本人不敢自称博雅,但碰巧了解朱树蒸的一些情况,特补充于下。    朱树蒸字企云    商务印书馆出版过朱树蒸编译的两种词典,一种是《袖珍英华成语辞典》,另一种就是潘小松为我们介绍的《增广双解袖珍英华成语辞典》。《袖珍英华成语辞典》的英文
著名明清史学家、徽学研究的奠基者张海鹏教授辞世已经十年了,同他交往的件件往事仍不时浮现于眼前,引起我对他的深切怀念。  我同张海鹏教授相识较晚。“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转向明史研究,陆续在报刊、杂志上读过张海鹏教授关于马皇后、朱升和徽商等的论文,知道他有着深厚的史学功底和精辟的学术见解,但一直无缘谋面。1985年金秋时节,我应邀奔赴皖南的黄山,参加张海鹏教授承办的第一届中国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这才
我们华夏民族对于风景园林,有一种迥异于西方的审美文化传统,就是爱从某地众多风景园林里选出一定数量的“景”,通过寓有美学意味的品题来使其获得景名,将其作为某地风景园林的突出代表,从而使之成为以“数”(一般为八或十)来贯穿、约束并得以有效地增值的品题系列,并体现出特定的美学思想。  金学智先生的《风景园林品题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2月版。以下简称《品题美学》),是一部具有独特民族美学内涵
《溜索》是部编版教材九下小说单元的课文,选自当代著名作家阿城的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该文讲述了“我”跟随马帮,乘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经过。与本单元前两篇传统典范小说《孔乙己》《变色龙》不同,《溜索》是一篇在继承古典笔记小说基础上开拓创新的新笔记体小说。新笔记体小说作家一方面自觉追求志怪等古典笔记小说的传统审美范畴,另一方面也写当今的现实生活或今人眼中的故人往事,尝试新的文体实验,体现着新的时代精
目前,在日本和我国都极具人气的推理小说作家东野圭吾,有两部影响深远的小说正在国内读者中流传,即《白夜行》和《幻夜》。我慕名读后,除去对小说的艺术表现力深感佩服,也对其思想的主旨颇感兴趣。这主旨在本人看来,即:女人,是祸水吗?或曰:生活中哪些女人会成为“祸水”?为什么这些女人会成为“祸水”?人们该怎样看待这些成为“祸水”的女人?    以性媚人的女主人公    《白夜行》中的女主人公名雪穗,父早亡,
我几乎没有请过别人为我的书写序,也很少有人请我给他们的书写序,原因在于我们一帮朋友都得了“假清高”的毛病,既不愿意吹捧别人,也不愿意被别人吹捧。前者也是怕万一没有拍对地方,好事变了坏事;后者则是怕人家明明找不到什么可以说好的地方,还要勉强说好,痛苦之状,跃然纸上。  几次无法推脱为别人的书写序之事,似乎都与民俗学有关。开句玩笑,民俗学当然不能免俗,如果研究者都“超凡脱俗”,那怎么理解民俗?说认真的
2004年,传记作家梅尔斯(Jeffrey Meyers)一推出《毛姆传》,立即受到瞩目。梅氏能够完成这部传记,背后的助力要归功于犹太家族罗斯查尔德,因为这个家族收藏很多毛姆的手稿以及相关的资料。  回顾过去,毛姆受到读者的垂爱时,并没有获得文评家的赞赏。毕竟20世纪初期意识流小说当道,善于说故事的毛姆被贬为通俗作家,缺乏创意。等到二战结束后。毛姆终于获得平反。很多作家开始正面肯定毛姆的成就,如欧
解放前丰子恺画过几幅关于教育的漫画,六十多年过去,今天读之仍然觉得是在针砭时弊,能不令人深思?    “捏泥人”式的教育  丰子恺有两幅以“教育”为题的漫画,画的却是用模子捏泥人。在第一幅画上,泥巴无知、无觉、无思想,捏出来的玩偶一个个都按捏制者的意图傻乎乎地笑着。第二幅也以教育为题,我们看到一双大手正把一个孩子当泥巴往模子里按。孩子不同于泥巴,所以他又哭又喊又挣扎。画家在孩子脸上还点了几滴墨,想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第一个学习任务群,其学习目标与内容第(3)点指出“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讀一部学术著作”,所以高中阶段必须完成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但高中生所处地域不同,学校不同,个体不同,其语文学科素养必定不一样。所以对同样的一个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要求、学习情况及结果必然会有差异。只有给予学生适切的指导,才能让学生既完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