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杨慎对云南文学创作的引领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lin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云南作为汉文化的边缘地区,汉文学创作发展极为缓慢,到明代中叶,云南文士才异军突起,成绩斐然,云南汉文学发展由此进入了兴盛期。云南古代汉文学的兴盛与杨慎的积极引领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杨慎在充军云南期间,一直活跃于文坛,他大力宣扬科举,汇聚文人创作,迅速带动了汉文学创作的兴盛,对后世的云南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杨慎 云南 汉文学 引领
  云南地处偏僻的西南边陲,远离汉文化中心,众多民族聚居于此。历史上,云南与中原王朝的联系时断时续,云南对内地朝廷也是“叛服靡常”,因而,汉文化在云南的传播过程极其漫长曲折,汉文学创作者如凤毛麟角,汉文学作品也鲜有流传,云南被人们视为蛮夷之地、文学荒漠。入明后,明王朝对云南加强了政治统治,加快了社会结构调整,加紧了文化教育传播,促使云南汉文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此时的云南汉文学仍处于自发自为的发展状态,云南既没有产生叱咤文坛的作家,没有形成影响深远的作家群体,亦没有产生声名远扬的诗文著述,更没有自觉独立的地域文学观念。直至明朝嘉靖年间,杨慎(1488—1559)因“大礼议”充军云南,作为有明一代状元,杨慎于盛年远戍边陲,在文学荒芜的云南,他不甘沦为 “天地之一蠹”,于是聚集滇云士绅酬和诗文,著述不辍,使云南文士在异军突起,至明中叶,云南文坛才人辈出,文林佳话频传,文学创作特点鲜明,诗文著述远播中原,云南汉文学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奠定了云南古代汉文学的历史地位。
  一、大力宣扬科举,提振文学创作精神
  與汉文化高度发达的中原地区相比,云南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区域,汉文化属于外来文化,汉文学是外来的文学形式,一直以来,云南都处于汉文化圈的边缘,云南人对汉文学的接触、接受、学习和创作实践经过了艰难而缓慢的过程。明以前,云南少数民族人口远远超过汉族,少数民族文化是云南的主流文化,云南并没有形成汉文学创作的氛围,云南人也没有参与汉文学创作的积极态度,没有清晰的地域文学观念,更没有形成完整的云南地域文学传统。到了明代,杨慎充军云南时期,因为人口的迁徙流动,汉族已逐渐成为云南的主体民族,汉文化在云南的传播已非常广泛,在这样的背景下,杨慎大力宣扬科举制度,提振云南文士的诗文创作热情,对推动云南汉文学的兴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读书科举和入仕为官是推动中国古代文人学习和参与汉文学创作最重要的动力源,而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云南人整体上对科举入仕并没有表现出像中原内地文人那样的积极与热情。对于世居云南的少数民族来说,掌握汉语已经极为困难,要熟练掌握汉文学创作技巧并与各地文士在科举考试中争强角胜,显然存在较大的劣势。即使是从域外迁移到云南来的汉族人子弟,虽然有了一定的汉文化基础,但云南的教育条件和水平也无法和内地相比。因此,云南文士在文学创作上一直显得士气不振,动力不足。面对这样的情形,杨慎以状元的身份为滇云士子摇旗呐喊,振奋文士读书仕进之心,他在《云南乡试录序》中言“今皇上远述唐虞,近法圣祖,屡下明诏,锐意作新……是千年之期,而一朝之遇也”,劝告云南士子积极响应朝廷号召,通过科举抓住施展抱负、为国效力的大好机遇;又言“况尔滇云,圣祖尝有谕言曰‘气厚风和,君子道行之所’,尔诸士子,生其乡邦,久佩谟训矣。一人之身,且有新吾,三日之士,尚犹刮目。矧曰涵泳已百七十载,济济数三五六经,诸士勖哉!今日之滇云,非昔日之滇云矣,勖哉!不以一第自满,而以三代之英自献”。杨慎以乡邦之荣誉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号召滇云士子参加科考,为滇云士子助威。当滇云文士在科举中取得成绩时,杨慎欣喜万分,备加褒扬,其《云贵乡试录后序》云:“粤嘉靖甲午秋,云贵大比,登贤书成。某也当后录以终义,则临文旴衡而赞曰:‘唶,蔚矣哉,滇之文乎!其士之修辞崇古,齐轨中州,近则有唱第胪句,魁选於春官矣!兹举也,一一焉,彬彬焉,限于额计而弗获兼登者,尚繁有士,蔚矣哉,滇之文乎!恒言目滇曰遐域,某也窃载稽古,滇域非遐也。’”查明代刘文征《滇志》,嘉靖甲午(1534)云南府朱文质等共十三人中举,相比此前戊子(1528)科薛炳等十人中举和辛卯(1531)科郝大宾等八人中举,嘉靖甲午科已是云南府乡试成绩最好的一次,杨慎由衷地为滇云士子的成绩喝彩,赞美滇云文化之兴盛可与中原地区媲美,认为士子们取得的成就完全改变了人们对滇云是汉文化边缘的偏见,这对树立云南文化声誉、振奋云南文士信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杨慎的倡导和鼓励大大增强了滇云文士参加科举的信心与勇气。同时,杨慎通过开馆授徒为云南培养了大批的文士,以自己的实际努力带动滇云地区的崇文学、尚科考的风气。据载,杨慎在昆明、大理、开远等地区开馆授徒,广收门生,同时他遍游云南,所至之处,各地读书人都来从游求学。杨慎在《大理府志序》中曾说:“慎也恩谴裔土,流戍滇阴,紫城苍麓,夙尝授馆僦廛。”他在大理开设学馆,以文学创作与士绅学子往还,大理地区的文学因此盛极一时,产生了巨大影响,大理文人李元阳《送升庵先生还螳川客寓诗序》就生动记录了杨慎与大理文士交往的情形:“成都太史升庵杨先生谪居博南二十四年,为嘉靖丙午,访山水于点苍、叶榆之间。坐青拥绿,日以追逐云月、钓弄溪屿为事。榆之士人,无问识不识,咸载酒从先生游。当其意有所欣,拈笔伸纸,藻思逸发,亹亹数千言。而笔意殷美,出入二王、松雪,故片纸只字,人争得之如天球大弓。以是,从之游者日益以众。”杨慎频繁的文学活动,奠定了其云南文坛领袖的地位,杨慎在增强其文化影响力的之时,正是带动云南士绅文学创作之时,也正是培养云南文士之时。明代云南巡抚游居敬曾说杨慎的弟子门生遍及“滇之东西,地以千里计,及门而受业者恒千百人”,较为出名的就有董难、梁佐、杨元达、冷珂、朱曰藩、左明理、朱寰、张璧、陈凤、冯璇、丘文举、项书籍、李世芳、杨富春、张九言、李东儒等,其中许多是云南的少数民族人士。董难,字西羽,号凤伯山人,白族,自幼聪敏,嗜吟咏,杨慎至大理时得执弟子礼,伴同杨慎游历苍洱山水,陪侍笔墨诗文,他不乐仕进,以布衣终身,著有《韵凤唱集》等,已佚,今仅传其《玉局寺》《点苍山》《百濮考》等诗文。杨元达续刻了杨慎的诗文理论著作《诗话补遗》。梁佐将杨慎《丹铅总录》编刻发行。杨慎培养的门生弟子大多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杨慎及其弟子的努力,对传播中原文化,促进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流融合做出了积极贡献。   杨慎为科举体制呐喊鼓吹,激发滇云文士的乡邦意识,推动滇云文士的文学创作,为云南汉文学的兴盛培养了人才,也为云南汉文学创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凝聚云南文士,积极推动诗文创作
  在杨慎渊博才学的吸引、谦和人格的感召、频繁文学活动的推动下,原本散居滇云各地且互不相识的文人士绅凝聚联系起来。他游历滇云各地,通过师友、家族等关系不断扩大其文化影响力,通过诗文酬唱带动滇云文士的创作,通过身体力行的著述,激励滇云文士开展文学著述实践。“杨升庵的所到之处,许多云南文化人士与他唱和,或向他求教,在他周围形成了一种文化氛围,一种习诗作文的风气,也团结了一批文学家……杨慎在云南的影响已超出诗坛而流向整个文化界了”。在杨慎影响下,滇云诗文创作蓬勃兴起,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诗人作家,滇云文士的声名亦远播中原内地,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为“杨门七子”。“杨门七子”出于杨慎《病中永诀李张唐三公》诗的附言:“吴高河懋,尝以杨弘山士云、王钝庵廷表、胡在轩廷禄、张半谷含、李中溪元阳、唐池南錡,為杨门六学士,以拟苏门秦黄晁张廖略云。余曰得非与子而七乎。七子文藻,皆在滇云,一时盛事。”在杨慎的极力赞誉与推荐下,“杨门七子”之盛堪比宋代苏门学士的名声随之远播域外,滇云诗文著述也成为明代文学中极为引人注目的部分。笔者根据刘文征《滇志》梳理“杨门七子”著述情况:
  明代以前的云南,汉文学作品较为零散,汉文学作家极少,汉文学著述也极少。杨慎充军云南后,在他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推动下,云南出现了汉文学著述繁荣的局面,与明朝以前的云南文学著述情况相比,“杨门七子”的这些创作已经是蔚为壮观了。以杨慎为中心汇聚起来的云南士绅是云南古代汉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文人群体,这些文士年辈不同,才华各异,他们不仅著述丰富,佳作如云,而且还带动了家族文学的繁荣和区域文学的兴盛,对当时以及后世的文坛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永昌张氏家族,“诗文遍及海内”的张含与其父张志淳、其弟张合父子三人诗文著述名冠滇西,世人以“三苏”来比拟,称为“三张”,张志淳有《南园漫录》等行世,张合有《贲所诗文集》传世,张氏后人也人才辈出,诗文不断,成为永昌地区的诗书望族。晋宁唐氏家族,从唐锜及其兄唐金开始,整个家族科举不断,著述联翩,唐金之子唐尧官为嘉靖辛酉科乡试解元,有《五龙山人集》行世,唐尧官之子唐懋德为万历辛卯科举人,著有《十渔诗集》等传世;唐懋德之子唐泰,即担当和尚,是著名学者和书画家,有《翛园集》《橛庵草》《罔措斋联语》等存世,唐氏家族成为晋宁地区科举望族。大理文人李元阳与杨慎唱和往还,培养大理文士,毕生勤奋著述,带动大理地区的文学创作,创造了“大理文化史上的盛世”,被誉为“史上白族第一文人”。可以说,在杨慎的引领下,云南人自觉参与文学创作的意识大大提高了,诗书传家的观念也增强了,带动了云南古代汉文学创作的兴盛。
  杨慎充军云南三十多年,机缘凑泊,他在各地开馆授徒,大力宣扬科举制度,以伸展抱负、荣耀乡邦来激励云南士子努力学习汉文化,提振了云南读书人文学创作的信心;他遍访云南文士,把散居各地的文士聚集起来,唱和诗文,切磋学问,直接推动了云南汉文学创作的繁荣,后人评说“滇中风雅,实开于升庵”,并非虚言。
  参考文献:
  [1]杨慎.杨升庵丛书[M].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
  [2] 李元阳.李元阳集(散文卷)[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3] 张福三 主编.云南地方文学史(古代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4]刘文征.滇志[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5] 朱庭珍.筱园诗话/张国庆选编.云南古代诗文论著辑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1.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4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杨慎与明代云南文学研究》(项目编号:2014Z162)系列成果之一
  作 者: 彭新有,文学硕士,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明清文学。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 网络文学对中国神话的转化,既是满足广大读者群体信仰意识与沉浸娱乐的需要,同时也是网络文学对中华民族文化探寻与呼应的主要路径。从当前来看,网络文学对中国神话的转化主要是依托镜像化反映、历史架空以及历史补白三种主要的方式,并在传统网络阅读媒介的基础上,通过IP化的传播发展,进行短视频制作、影视剧改编拍摄等方式,进一步为社会大众提供集合视听一体的网络文学体验,也在此过程中推动了网络文学本身对中
陈姨打电话来说,林总住院了,我和同事赶去医院探望。  林总今年92岁,是我们系统内的老领导,尽管退休多年,每逢传统节日,我们都会去看望他。  在重症病房见到林总,他躺在病床上,插着鼻管。是脑出血,经抢救后暂无生命危险,右边手脚暂时不能动弹,需要做康复治疗。迷糊中的林总见到我们,应该是还认得出来,很费力地伸出左手来跟我们握手,虽然不能说话,看得出他面部有极力想表达的微笑。  和陈姨寒暄了一会儿后,护
摘 要: 作家的文学创作常受到其人生形态的影响与制约,在葛水平新作《养子如虎》中,这点显得尤为突出。《养子如虎》延续了葛水平一直以来的民间叙事、苦难叙事、返乡叙事、乡愁叙事等模式。模式化的叙事既是作家独特艺术风格的体现,为作者打上自己的独特烙印,同时也会让创作陷入固定套路的瓶颈之中。  关键词:人生形态 叙事模式 葛水平 《养子如虎》  作家自身的人生形态总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其文学创作,每个作家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门户网站的打造也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选取了数家知名中国企业的中英版本门户网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跨文化交流学在英译文本中的应用,本文总结出商业门户网站英译困境的两大方面,分别为文化方面的困境和价值方面的困境。最后,笔者得出商业门户网站英译的三大策略,分别为认同策略、适应策略和自信策略。  关键词:商业门户 网站翻译 跨文化交际 英译策略  一、商业门户网站翻译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柬埔寨首相洪森是在柬埔寨将近30年动荡的政治风云中出现的一位颇有建树的领袖人物。尽管外界对他的看法存在争议,但舆论总的评价是:洪森是个强人,是柬埔寨的铁腕人物,为柬埔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戎马一生  1952年洪森出生于柬埔寨磅湛省一個农民家庭。他在家乡读完小学后,由于当地没有中学,13岁的洪森只身来到首都金边就读。当时,因为家里十分贫苦,洪森便住在不花钱的寺庙里,当起
摘 要: 《自觉诗集》内容包罗万象,风格各异,但其作品呈现出诗歌生活化,生活诗歌化的总体倾向。其不刻意不强求的创作特点体现了作者的真性情,真旨归。其诗作可以用“回归”二字总结,概括起来有三个层面:回归自然,在对自然的咏叹中聚敛失落的灵魂,洗涤世俗的尘垢;回归故乡,在对故乡的回忆中追溯“我之为我”的刻痕;回归永恒的精神家园,在艺术和梦境的“瞬间”中寻找生命的“永恒”。  关键词:自然 故乡 艺术 梦
2014年2月11日,海天味业在A股上市,市值当天逼近500亿元,造就了34个亿万富翁。  一家酱油企业居然成了造富工厂,这让很多人感到惊讶,更让人惊讶的是,这家企业的市值随后像坐了火箭一样蹭地往上涨,2017年一度超过1600亿元,涨了整整3倍。  这种上涨,也让34个亿万富翁的的身家水涨船高,在2017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海天老总庞康以近400亿元的身家排名第31位,离排名第25位的雷军只差
摘 要:图书编辑要努力寻找“好作者”,与作者共同“劳动”。儿童科普读物要有自己的特色,要用文学的笔触、儿童喜闻乐见的语言,生动活泼、浅显易懂地讲述科学,增加趣味性,弘扬科学精神。  关键词:少儿科普读物 出版 科学 真善美  少儿科普读物的成长与发展,关系到我们国家儿童科学素养的提升。尽管现在图书市场的儿童图书不少,但是普遍缺乏原创性,无法形成自身个性,从而感染读者,争取更大规模的读者群。  针对
那是个星期五的傍晚,同学们都欢呼雀跃地收拾书包,准备回家,而我却闷闷不乐。老师新建了班级群,二维码贴在墙上,许多家长都围在那边,捧着闪亮的智能机急匆匆地加入班级群。而我呢,从小没见过妈妈,爸爸常年在外,偶尔才联系一下,陪伴我的奶奶早已落伍,她无知的神情和爬楼梯时气喘吁吁的笨拙模样,都让我无所适从。   回家后,我躲进房间一句话也不愿说,老人机报数的响亮声透过房门,刺耳极了。我知道她在打电话寻求补
这一天,穆朔告别了居住20年的老屋,驶向另一种崭新的生活,这种生活将是富足而安逸的。它在此刻已经揭开了一角。穆朔昔日的家位于东坝乡焦庄村。21世纪初的东坝,与咫尺之遥的北京市区在心理上有鲜明的隔绝感。2014年,一张“东坝拆迁天价补偿表”在网上流传,“一夜暴富”“千万身家”“新贵”等字眼,一度把这种关注推到潮头。随之而至的种种好奇、艳羡、甚至嫉妒的揣测,却让这些站在城市边缘不知所措的村民,再一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