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凉如水,我喜欢在写完作业后读书,跟着书中的节奏,想像着一丛丛长满花蕾的花枝,它每天开出一朵雪白的花,沿着那些花朵往上攀援,会走上生命中精神家园的阶梯。不知该怎样形容这样的唯美意向,只是觉得一本本经典的书籍,都如这指尖的藤,绕满生命的绿意。我始终用仰望一朵花的姿态,用一朵花开的时间虔诚地读书。我的心是一朵千瓣莲花,思考着生命的意义。
此间曾有我,年少终有梦。流光易逝,仿佛在转身之间,高中两年的几百个日子就打马而过了。想着我曾读过的珠玑文字,有深沉、有激扬、有明媚、有忧伤、有深邃、有睿智……无论怎样的情怀,让我在那些晦涩的日子拨云见日,让我在栉风沐雨之后收获清明的大同世界。或许只有在沉浸于文字之时,我才能真的做到心不为行役。
有人说,这世上有两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一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二是读进大脑的书。让一个人持续优秀的唯一途径就是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持续不断地读书,会让你脱颖而出。读书是非常有益的。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高尔基说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书籍在你寂寞时陪伴着你,在失败时给你鼓励,在伤心时给予你安慰。书籍,是一个永远不会抛弃、背叛你的朋友。
读书,当然必须勤奋。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小时候的天赋却并不高。有一天晚上,夜深人静之时,万籁俱寂,少年曾国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朗读很多遍了,还是背不下来。背不下来不能睡觉,他只好一直诵读此文。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小偷,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去睡觉,只听他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实在忍不住了,跳出来大声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曾国藩目瞪口呆:只见那贼人将那文章很流畅地背诵了一遍,然后轻蔑地看了曾国藩一眼,扬长而去。
这件事对曾国藩触动很深。这个小偷是很聪明,至少其天赋要比曾国藩高许多,但是他却荒废了天赋,沦落为“梁上君子”;而曾国藩从此知耻而后勇,刻苦治学,奋发图强,通过后天的不懈努力,终于成为封建社会中罕有的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奇才。
朱熹《训学斋规》云:“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道,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道,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读书,当然更是为了经世致用,源头活水,君子之学以美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学问体系分为了经、史、子、集四部,大体来看,经是指儒家典籍,史是指历代史书,子是指诸子百家,集是指文学艺术。经为纲,因为“经”这个字本身就有恒常不动的意思,中国历史中的治国者、理政者,在主体上皆以儒家经典思想为指导理念,因此史部中所记录的历史风云、朝代变迁,也就在以事实说话、在以史料佐证,反映着历朝历代对于经部的理论运用情况、得失成败教训。这种对于历史的重视、对于历史的学习,是中华民族历来的传统。
读书,当然是为了以史为鉴。古代的治国理政者,十分注重总结历史、以史为鉴,很多出色的政治家同时也是史学家,比如司马光,北宋宰相,官历四朝,主持编纂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而唐太宗说“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晋书》说“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韩诗外传》说“故殷可以鉴于夏,而周可以鉴于殷”,这都是在表明,要以历史的前车之鉴,作为当今的后事之师。虽然,并非历史的就是要承袭的,并非本土的就是要恪守的,但是发展必须要立足于历史,正如创新必须要来源于传统,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治理,也都要对待它的传统文化。
《明心宝鉴》有云:“天听寂无音,苍苍何处寻。非高亦非远,都只在人心。”宋代大理学家邵康节的诗句是说,渴望主宰自己的命运,要虔诚学习倍受奉行的道理。听天无声,苍茫的大地如何去寻找,不高也不远,都在一个人知识丰盈的内心,善于消化从各方面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而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善于应用所学,这是一个由“术”提升到“道”的过程,也是每一个读书人都力求达到的层次。
读书读到深处,便有一轮明月挂在心头,拥有一种宁静的心绪和一种宽泓的胸怀。心若琴弦,纵然千千阙歌,倾诉不尽万物生长的秘密。心有玉阶,满阶香囊珮瑶和锦言妙语,日子不再寥寥,岁月竟如此丰盈而富足。知识的圣殿,供奉着真诚、善良、高贵、尊严、梦想和追求。人间有味是清欢,青灯苦茶,拥有静水流深的世界和内心丰盈的自己,我都在用欣赏一朵花的姿态,用一朵花开的时间读书,深爱着这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始终真挚而虔诚!
(作者系北京市第二中学高二(9)班学生)
此间曾有我,年少终有梦。流光易逝,仿佛在转身之间,高中两年的几百个日子就打马而过了。想着我曾读过的珠玑文字,有深沉、有激扬、有明媚、有忧伤、有深邃、有睿智……无论怎样的情怀,让我在那些晦涩的日子拨云见日,让我在栉风沐雨之后收获清明的大同世界。或许只有在沉浸于文字之时,我才能真的做到心不为行役。
有人说,这世上有两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一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二是读进大脑的书。让一个人持续优秀的唯一途径就是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持续不断地读书,会让你脱颖而出。读书是非常有益的。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高尔基说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书籍在你寂寞时陪伴着你,在失败时给你鼓励,在伤心时给予你安慰。书籍,是一个永远不会抛弃、背叛你的朋友。
读书,当然必须勤奋。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小时候的天赋却并不高。有一天晚上,夜深人静之时,万籁俱寂,少年曾国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朗读很多遍了,还是背不下来。背不下来不能睡觉,他只好一直诵读此文。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小偷,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去睡觉,只听他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实在忍不住了,跳出来大声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曾国藩目瞪口呆:只见那贼人将那文章很流畅地背诵了一遍,然后轻蔑地看了曾国藩一眼,扬长而去。
这件事对曾国藩触动很深。这个小偷是很聪明,至少其天赋要比曾国藩高许多,但是他却荒废了天赋,沦落为“梁上君子”;而曾国藩从此知耻而后勇,刻苦治学,奋发图强,通过后天的不懈努力,终于成为封建社会中罕有的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奇才。
朱熹《训学斋规》云:“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道,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道,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读书,当然更是为了经世致用,源头活水,君子之学以美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学问体系分为了经、史、子、集四部,大体来看,经是指儒家典籍,史是指历代史书,子是指诸子百家,集是指文学艺术。经为纲,因为“经”这个字本身就有恒常不动的意思,中国历史中的治国者、理政者,在主体上皆以儒家经典思想为指导理念,因此史部中所记录的历史风云、朝代变迁,也就在以事实说话、在以史料佐证,反映着历朝历代对于经部的理论运用情况、得失成败教训。这种对于历史的重视、对于历史的学习,是中华民族历来的传统。
读书,当然是为了以史为鉴。古代的治国理政者,十分注重总结历史、以史为鉴,很多出色的政治家同时也是史学家,比如司马光,北宋宰相,官历四朝,主持编纂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而唐太宗说“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晋书》说“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韩诗外传》说“故殷可以鉴于夏,而周可以鉴于殷”,这都是在表明,要以历史的前车之鉴,作为当今的后事之师。虽然,并非历史的就是要承袭的,并非本土的就是要恪守的,但是发展必须要立足于历史,正如创新必须要来源于传统,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治理,也都要对待它的传统文化。
《明心宝鉴》有云:“天听寂无音,苍苍何处寻。非高亦非远,都只在人心。”宋代大理学家邵康节的诗句是说,渴望主宰自己的命运,要虔诚学习倍受奉行的道理。听天无声,苍茫的大地如何去寻找,不高也不远,都在一个人知识丰盈的内心,善于消化从各方面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而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善于应用所学,这是一个由“术”提升到“道”的过程,也是每一个读书人都力求达到的层次。
读书读到深处,便有一轮明月挂在心头,拥有一种宁静的心绪和一种宽泓的胸怀。心若琴弦,纵然千千阙歌,倾诉不尽万物生长的秘密。心有玉阶,满阶香囊珮瑶和锦言妙语,日子不再寥寥,岁月竟如此丰盈而富足。知识的圣殿,供奉着真诚、善良、高贵、尊严、梦想和追求。人间有味是清欢,青灯苦茶,拥有静水流深的世界和内心丰盈的自己,我都在用欣赏一朵花的姿态,用一朵花开的时间读书,深爱着这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始终真挚而虔诚!
(作者系北京市第二中学高二(9)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