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国抗衡:俄第五代战斗机“提速”

来源 :军事世界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sic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斗机是军用飞机中数量最多、发展最快的机种,具有速度快、机动灵活、杀伤力强、隐蔽性好等优势,历来是军用飞机发展的重申之重。战斗机通常按作战任务分为用于空战的歼击机、用于拦截敌机的截击机,以及用于突击敌战役战术纵深目标的歼击轰炸机和强击机。
  从目前世界战斗机的发展趋势看,多数国家已不再发展专用的截击机和歼击轰炸机,而着重发展任务复合型的多用途战斗机——一种作战飞机能执行多种任务,或一项任务为主兼顾其他,能满足多军种的需要。
  
  I-90工程对ATF工程
  
  目前,世界各国投入巨资对现役第三代战斗机进行改进、提升其作战能力,同时抓紧研制和装备新一代战斗机。
  

如美国同时研制第四代战斗机F/A-22和F-35“联合攻击战斗机”(JSF);俄罗斯也在两型技术验证机“苏,47”(原代号为S-37)和“米格-1.44”的基础上,着力发展第五代战斗机。
  需要说明的是,俄罗斯对战斗机的分代方法与西方国家不同:把“米格”-19、-21、-23分别划为第一、二、三代,把“苏-27”和“米格-29”划为第四代,而把“苏-47”和“米格-1.44”划作第五代。就技术性能而言,俄罗斯的第四代战斗机“苏-27”和“米格-29”分别与美国的第三代战斗机F-15和F-16相当,而第五代战斗机相当于美国的第四代战斗机。
  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苏-47”飞机和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米格-1.44”飞机作为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的技术验证机,是苏联为了与美国的“先进战术战斗机”(ATF)相抗衡而着手开发设计的。80年代初,美苏冷战对抗仍在继续。为夺取来来军事对抗的主动权,美国于1981年开始了ATF工程。不久,苏联也将发展先进战斗机作为重点项目列入国家五年发展计划。
  


  实际上,自7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的米高扬设计局和苏霍伊设计局就已经开始了新一代战斗机的设计工作。当时苏联打算进行三项大的研究和发展工程:I-90(Ⅱ-90)、Sh-90(Ⅲ-90)和B-90(Б-90),分别研发新一代战斗机、强击机和战略轰炸机,并计划于90年代装备苏联空军和防空军。
  I-90战斗机工程用来对付美国ATF工程。参与单位及其主要职责如下:国防部有关部门拟定对未来战斗机的需求;茹科夫斯基空气流体动力学研究所研究备选方案,衡量方案的优劣并确定战斗机的几何尺寸;中央航空发动机制造研究所确定动力装置的参数、进气量和喷口类型等;国家航空系统科学研究所评估作战效能和作战生存力,对瞄准系统、机载雷达和武器系统提出要求。
  
  艰难前行,近年“提速”
  
  在第五代战斗机的概念设计阶段,苏联研究人员充分借鉴了美国ATF工程的经验,提出了两种并行的方案:一种是配备高性能雷达、能携带大量导弹的双发重型远程战斗机(MFI);另一种是具有重型战斗机特征的单发轻型战斗机(LFI)。由于经费等原因,苏联决定先开发重型战斗机验证机,即现在的“米格-1.44”和“苏-47”。
  


  苏联解体后,虽然受到经费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这两型验证机的研制计划拖延,但俄罗斯还是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于90年代末完成了研制工作。1997年9月25日,“苏-47”战斗机的前身S-37“金雕”前掠翼战斗机首次试飞。2000年2月29日,“米格-1.44”也进行了首飞试验。通过这两型飞机的试验验证,俄罗斯基本掌握了隐身、超声速巡航、过失速机动、综合航空电子等第五代战斗机所需要的关键技术。整个研制过程曲折而艰巨:
  


  1998年,俄罗斯空军正式提出第五代多用途战斗机的研制任务。
  2001年初,俄空军正式提出了采购第五代战斗机的要求,用于替换“苏-27”和“米格-29”战斗机。
  2001年5月18日,米格、苏霍伊、雅克夫列夫设计局以及俄罗斯航空工业主要研究所的代表在苏霍伊设计局共同签署了 “关于参加第五代新型战斗机总体制造工作的总协定”,新型战斗机的总体前期研制方案由苏霍伊设计局在2001年底完成。
  


  2002年1月23日,俄罗斯总统昔京正式批准《2010年前俄罗斯武器装备发展规划》,将第五代战斗机列为发展重点,明确规定2008~2009年间完成第五代歼击机的设计定型工作,此后开始系列生产。
  2002年4月26日,俄罗斯副总理兼工业和科技部长克列巴诺夫正式宣布,俄第五代战斗机的研制工作由苏霍伊设计局负责,米格航空公司和雅科夫列夫设计局也将参与这一项目。
  2002年8月,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正式宣布研制第五代战斗机,研制计划终于启动。俄罗斯国防部发布了第五代战斗机的工程代号为I-21。
  2003年1月,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在访问莫斯科期间就一些新的军技合作项目与俄达成一致,其中包括确定印度参加俄第五代战斗机的科研设计和制造工作。这是俄罗斯首次向外国投资者打开制造21世纪作战装备的大门。
  


  2003年,进行第五代战斗机的草图设计工作,对各项机载设备进行了招标,制造了机载无线电设备实物模型,开展了新型火控系统、应急离机系统、驾驶舱和先进复合材料的研制工作。俄罗斯还与法国探讨联合制造第五代战斗机、由法方提供机载设备的可能性。
  2004年11月,苏霍伊飞机制造公司完成第五代战机的草图设计工作,并提交俄罗斯空军进行研究。
  2004年12月12日,俄罗斯空军总司令弗拉基米尔·米哈伊洛夫披露,俄第五代战斗机将在2007年飞上天空。
  
  加速研制,事出有因
  
  俄罗斯之所以加速研制第五代战斗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与美国第四代战斗机相抗衡,争夺21世纪的制空权。90年代中期,美国正式开始研制新一代多用途“联合攻击战斗机”(JSF),后命名为F-35。JSF项目是要在保证经济可承受的前提下,研制具有高度通用性的低成本多用途战斗机族。它采用一机多型设计,有常规型、航母型和短距起飞垂直降落型三种型号,能同时满足美国空军、海军、海军陆战队及盟军的需要,计划取代美空军的F-15E、F-16、A-10和F-117,海军的F-14,海军陆战队的AV-8B,英海军的“海鹞”式和空军的“鹞”式等飞机。而俄罗斯现有的第四代战斗机不能与“联合攻击战斗机”同日而语,因此,为了取得21世纪的制空权,俄罗斯加快子第五代战斗机的研制速度。
  二是应对F-35的挑战,与美争夺国际战斗机市场。众所周知,俄罗斯战机一直是俄军火出口的主力,高居俄对外军售的首位。2003年,俄罗斯对外军售的最大项目是“苏-27”、“苏-30”飞机以及 “米”、“卡”系列直升机。其中,仅“苏”式飞机的出口额就达15亿美元。按照美国的计划,F-35将于2010年开始生产,预计在生产的5000~6000架中,有近一半用于出口。届时,俄罗斯赖以出口的主导产品“苏”和“米格”战机将失去竞争力,被迫退出全球市场。俄罗斯只有研制出新的性能更先进、更具竞争力的战斗机,才能保住俄罗斯战斗机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F-35目前估算每架约为3500万美元,进入生产阶段后大概会上涨。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应该不高于这个价格,还要有更优良的性能,才能更具有竞争力。
  


  基于以上原因,俄罗斯加快了第五代战斗机的研制进程。如果所需资金能及时到位,预计首架飞机于2006年问世,2010年前完成试验并开始批量生产,2011~2012年开始装备俄空军,并与美国F-35几乎同时投放到世界飞机市场。
  
  全新设计,技术先进
  
  


  由于“米格-1.44”和“苏-47”研发和测试时间拖延得太久,无论是俄罗斯空军的需求还是第五代战斗机的概念本身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一代战机成本高昂,即使是财大气粗的美国也不得不大大削减F/A-22的采购数量。因此,如何使第五代战斗机的成本降低到俄空军和国外潜在用户的承受范围之内,便成为摆在俄罗斯飞机设计师面前的艰巨任务。俄罗斯在近期内不可能将其第五代重型战斗机验证机“苏-47”和“米格-1.44”发展为生产型,与美国的F-22展开竞争;而是要把发展俄第五代战斗机的重点转向轻型前线战斗机,旨在与美国的“联合攻击战斗机”展开“生存权”和军火市场的角逐。
  目前,俄罗斯官方还没有正式公布新型战斗机的准确技术外形。但据有关专家透露,第五代战斗机将具有全新的设计概念,并吸取“米格-1.44”和“苏-47”的优点,作战能力较俄现役多用途飞机高1.5~2倍,总体性能可以与美国的“联合攻击战斗机”相媲美,甚至超过后者。
  根据俄罗斯空军的有关资料判断,这种新型战斗机属于单发多用途战斗机,飞行重量为20吨,介于“米格-29”和“苏-27”之间,安装AL-41F型推力矢量发动机。苏霍伊现将其设计样机暂定名为“S-54”。新型战斗机还将满足所谓的“4S”标准,即超机动性、超声速巡航、超视距空战和隐身能力,可在300~400米的短距离上起降,利用卫星导航技术。新机机体的25%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将采用新型复合材料技术、涂层技术、等离子技术、纳米技术,使该机具有隐身能力。等离子体隐身是当前最前沿的隐身技术,能够使任何雷达的探测波失效,做到完全“隐身”。
  


  该机的机载火控系统具有对空、对地、对海不同的工作模式并具有地形跟随、回避能力。它能在100~150千米范围内发现目标,在50~70千米内进行定位,在40千米内精确测定并且同时锁定8个目标,同时攻击其中威胁最大的4个目标。它有8个武器挂点,载弹量约8吨。它可以携带各类远、中、近程空空导弹,执行各种距离的空中打击任务,攻击空中预誓机和战略轰炸机;而美国的F-35只能携带中近程空空导弹,缺乏远程和超视距作战能力。机上还将装配相控阵雷达。飞行员可借助头盔上的目标指示系统选择所要攻击的目标。机上的火力系统包括新研制的各种射程的空空导弹和空地导弹。
  
  “米格-1.44”技术验证机
  
  “米格-1.44”是俄罗斯米高扬设计局为研制第五代双发重型单座多用途战斗机而设计制造的一种技术验证机,也称“多用途前线战斗机”(MFI)。
  验证机长22.83米,高5.72米,翼展17.03米,总重约26吨,采用低阻三角翼/鸭翼、翼身融合体、外倾双垂尾气动布局和可调S型进气道。装2台AL-41F推力矢量喷管涡扇发动机,单台全加力推力17700千克,推重比约为11,最大起飞重量35吨,高空最大飞行速度2.6马赫,能以1.5~1.8马赫的速度作超声速巡航,实用升限20000米,最大航程4500千米,具有优异的机动能力和超声速性能。
  
  “米格-1.44”的研制历程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开始了先进战术战斗机(ATF)规划的科研设计工作。为应对美国人发起的挑战,米高扬设计局、苏霍伊设计局和雅克夫列夫设计局等受命研发能与美国ATF相抗衡的第五代战斗机。
  1983年,苏联空军和航空工业部共同委托米高扬设计局起草第五代战斗机工程设计书。米高扬设计局同时开展了重型和轻型两个设计方案的研究——临时标号为MFI的双发重型多用途战斗机和标号为LFI的早发轻型战斗机。后来,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同时支持重轻两型第五代战斗机的研制,米高扬设计局的轻型战斗机(LFI)方案被暂时搁置,把重点放在了MFI的研发上。在此阶段,MFI被正式命名为1.42,而技术验证机则被命名为1.44。
  1989年,米高扬设计局完成了对MFI全套图纸的设计工作,随后开始了首架MFI的生产。苏联解体后,由于缺少必要的经费支撑,1.44的研制计划被拖延。
  1994年12月,MFI战斗机在茹科夫斯基格罗莫夫飞行试验中心机场进行了前起落架离地快速滑跑试验。此后,由于经费严重短缺,研制工作被迫搁浅。
  


  1998年初,米格航空工业联合公司在筹集了少量经费的情况下,又重新启动了该机的研制工作。
  1999年1月12日是世界航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天:俄罗斯新型第五代战斗机“米格-1.44”首次向世人亮相。俄罗斯米格和莫斯科飞机生产联合企业在莫斯科城郊茹科夫斯基格罗莫夫飞行试验研究所基地,向俄罗斯高官、部分国家驻俄使馆的空军武官和国内外记者,展出了MFI第五代多用途战斗机,关于米高扬MFI的许多谜底终于揭晓。
  2000年2月29日,莫斯科郊外茹科夫斯基航空城,著名的老飞行员加波洛夫驾驶着“米格-1.44”战斗机(MFI)开始了人们期待已久的首飞。该机爬上了1000米高度,以500~600千米/小时的速度在机场上空盘旋两周后着陆, 飞行时间只持续了18分钟。
  2000年的4月27日,该机进行了第二次飞行测试,飞机在22分钟的飞行中爬升到2000米高度。
  
  “米格-1.44”的主要特点
  
  (1)高机动性。 包括全动式鸭翼在内的可调翼面达16个之多,借助计算机控制可对各种飞行状态和飞行条件做出灵活反应。AL-41F圆形尾喷口矢量控制装置与三角形鸭式布局相配合,确保在高速飞行时的稳定性与低速飞行时的机动性。高空最大巡航速度达2.6马赫(2500千米/时),超声速航程达2000千米,亚声速航程超过4000千米。
  (2)超强的隐身性。雷达截面积仅为 0.3米2,机载武器可全部挂在机腹弹舱内。机体大量采用复合材料和综合红外特征控制技术,暴露在机腹的进气道采用独特的设计和吸波涂层。由于采用V形垂尾,垂直安定面外倾角大、面积小,大大提高了垂直尾翼的效能和隐身性。在提高隐身能力的同时,并未降低对重要作战性能的要求。
  (3)机载武器多样、火力强,可担负空中截击和对地攻击任务。可挂载俄军现役所有型号机载武器, 包括第五代远距空空导弹和多种空地导弹、集束炸弹和制导导弹,1门内置式301型30毫米单管航炮和12~14个外挂点,必要时可增大战斗载荷量。
  (4)机载电子设备先进,具有超视距多目标攻击能力。装有后视自卫雷达、“塔康”卫星导航系统等先进导航设备及电子战系统,并配备了新型N-014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可同时跟踪20多个目标,并可对6个以上目标同时进行超视距攻击。后视雷达可与R-73后射型空空导弹配合使用,对后方敌机实施导弹攻击。
  (5)功能多样,具有预誓指挥能力。能同时探测和识别多个目标,为其他飞机指示目标,并对它们发射的导弹进行制导。
  布局:双发重型单座战术战斗机,采用低阻三角翼/鸭翼、翼身融合体、外倾双垂尾气动布局,机身采用重量轻、强度高的铝锂合金(占35%)、钢和钛合金(30%)、碳纤维增强材料和其他复合材料(30%),以及其他结构材料(5%)。设计中充分考虑了飞机的隐身性能,尽量减少飞机的雷达信号和热信号特性。
  机体:尽量优化和缩小机身横截面积,以最大限度减小飞行阻力。机身具有相当大的承载空间,发动机进气道被放置在一个整流罩中,发动机也尽可能地紧凑安装。前机身横截面为类椭圆状,往后逐渐过渡为矩形,尾部又恢复为椭圆形。绝缘锥形机头上安装了一个非常规的叉状空速管,机身中段装有主油箱。
  前翼:采用悬臂式安装的全动复合材料结构鸭翼,前缘后掠角58°、后缘后掠角23°,根部设置锯齿以增加大迎角飞行时机翼上的气流能量。
  主翼:悬臂式中置直前缘无翼刀三角翼,前缘后掠角52°、后缘后掠角0°。机翼内配装电子对抗/电子支持设备,机翼后缘向后延伸。机翼有前缘全翼展襟翼,副翼由两部分组成,并内置“升降舵”。每个机翼下各有3个外部挂架。
  尾翼:采用外倾双垂尾布局。垂尾平面形状为梯形、后缘略向外倾,安装在空间较大的翼梁上。安定面外倾14°以减少飞机侧面雷达反射面积。安定面罩和腹鳍安定面的固定前端是绝缘的,装有导航通信天线。
  起落架:前三点式起落架。杆控悬置半支臂前起落架有两个620 × 180毫米轮,可向后移动收入进气道垂直分离板内。杆控悬臂主起落架为单个1030 ×350毫米轮,可向前收入机身内。
  动力装置:装有两台AL-41F推力矢量喷管涡扇发动机,单台全加力推力17700千克。该发动机配有轴对称推力矢量喷管,在俯仰和航向方向上均可产生推力。净重1585~1600千克,推重比达到11。AL-41F发动机的首翻期为1000小时,喷管可用部分的使用寿命为250小时。
  飞控系统:采用数字式电传控制系统并有多种备用系统,包括传统控制面和推力矢量控制。滚转由两部分副翼控制;俯仰由全动鸭翼、升降舵、推力矢量控制;方向控制由主、副方向舵和推力矢量完成。数字式发动机控制系统也被综合到飞行控制系统中。
  航电系统:装配火力控制系统、导航设备、通信设备和电子对抗/支持装置等。火控系统的关键设备是专为空战设计的N-014型多功能脉冲多普勒相控阵火控雷达。还装配后视自卫雷达和光电瞄准系统。光电瞄准系统由红外搜索、跟踪系统和激光测距仪以及头盔瞄准具组成,可使飞行员在低能见度情况下,不必开启雷达就能跟踪瞄准目标,尽量不暴露自己。头盔瞄准具的“瞄准和攻击”性能提高了飞机近距格斗效能,飞行员只要简单地转动头部就可以传出攻击目标的信息。先进导航设备包括惯性导航仪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短距无线电导航仪和着陆系统;电子对抗和电子支持设备等。
  防护救生系统:配有几何可变0-0弹射座椅。几何可变指的是弹射座椅的斜度在飞行中是可调的,这提高了飞行员的抗过载能力。
  机载武器:该机可携带俄罗斯空军使用的所有种类的武器,包括专门为该机研制的中远程空空导弹。带主动雷达导引头的R-77M(BVV-AE,西方称为AA-12“蛙蛇”) 中程空空导弹,是一种可与美国的“先进中程空空导弹”相媲美的中程拦截导弹,采用短翼和可折叠的格栅式尾翼,最大有效射程90千米,飞行速度4马赫。R-73M(AA-11“射手”)红外制导近距空空导弹,最大有效射程60千米,可实施全向攻击,具有发射后不用管及同时攻击多目标的能力。它不仅能攻击飞行中的飞机,也可拦截中、远程空空导弹,要比英、 美两国发展中的“近距空空导弹”(ASRAAM)和AIM-9X先进10年左右。导弹主要挂载在机内武器舱中,大大减小了飞机的雷达反射面积,适于超声速巡航;必要时也可挂载在外部挂架上。该机还装有内置式30毫米单管航炮,可使用集束炸弹和精确制导炸弹。
  


  
  “苏-47”技术验证机
  
  “苏-47”是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按照苏联空军对第五代战斗机的要求而设计制造的一种前掠翼双发重型战术战斗验证机。原代号为S-37(俄文为C-37),绰号为“金雕”(БepxyT)。
  


  “苏-47”验证机采用前掠翼及鸭翼、双垂尾串列式气动布局,长22.6米,高6.4米,翼展16.7米,正常起飞重量2567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34000千克,高空最大速度220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8000米,航程3300千米。装备两台D-30F-6型涡扇发动机,全加力时推力可达20000千克。这种发动机不但推重比大,可为歼击机提供强劲的飞行动力;而且采用了先进的转向喷口设计,使飞机具有推力矢量控制能力,可实现超常的高难度机动飞行。
  
  “苏-47”的研制历程
  
  前掠翼飞机是机翼前、后缘均向前伸展的飞机。其最大优点是机翼气动效率高、低速性能好、可用升力大、起降性能好、机动性和灵敏性优异,能以90°甚至更大的迎角飞行,而且比传统后掠翼具有更低的前半球雷达反射面积。但是前掠翼飞机会出现气动“发散”问题,机翼会在气动力作用下向上扭转变形,当速度超过一定值时可造成机翼折断。因此很长时间以来,前掠翼布局未被实际应用于型号研制中。20世纪40年代开始尝试设计前掠翼飞机,但直到70年代出现了重量轻、强度高的新型复合材料,上述弊端才得以克服。此后,美苏几乎同时开始了新一代战斗机的外形研究工作。   


  1981年,美国格鲁曼公司开始研制X-29A前掠翼验证机,当时制造了2架原型机。1984年12月14日,X-29A进行了首飞试验,并于1985年12月13日成功实现了世界上首次前掠翼飞机的超声速飞行。到1991年,2架飞机总共试飞了616次。应该说X-29A的研制是成功的,但前掠翼技术最终并没有在型号上应用,原因是在新一代战斗机上采用这种机翼有较大的技术风险,另外在试验中还发现它有阻力大的缺点。
  俄罗斯茹科夫斯基空气流体动力学研究所和西伯利亚航空科学研究所都参与了前掠翼技术的基础研究工作。前者在风洞试验中测试了“米格-23”前掠翼改型机,后者在“苏-27”战斗机上进行过使用前掠翼的试验研究。苏霍伊设计局先是搞了一种S-32(俄文为C-32)方案,后来根据空军的要求对设计进行了重大修改,形成了现在的S-37。
  90年代初期,苏霍伊设计局完成了1架S-37样机制造。1996年春,苏霍伊向俄空军高层展示了S-37前掠翼战斗机模型。
  1997年夏,第一架S-37样机运抵茹科夫斯基试飞中心。1997年9月25日,试飞员沃金采夫驾驶S-37“金雕”进行首飞试验,共持续了30分钟。S-37的首飞时间只比美国的F-22“猛禽”晚18天。此后,S-37被正式称为“苏-47”。
  1997年10月23日,俄罗斯《独立报》和《商务报》首次公开刊登了“苏-47”飞机的照片和部分特性数据。
  


  1999年8月17日,在第四届莫斯科国际航空航天展上,“苏-47”做了精彩的飞行表演。以后又多次在国际航展上公开展示并进行飞行表演。
  2000年2月,该机完成了超声速飞行试验,很轻松地突破了声障,飞到1.3马赫。试验表明,“苏-47”操纵性能良好。
  2002年4月26日,经过和米高扬设计局“米格-1.44”验证机的激烈竞争,苏霍伊设计局在俄第五代战斗机的招标中胜出,负责俄新一代战斗机的研制工作。
  “苏-47”验证机采用非传统的前掠翼布局,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世界航空界的广泛关注,看过“苏-47”飞行表演的人都为它所表现出的高超机动性能感叹不已。“金雕”技术验证机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俄罗斯在新一代战机研制上的强大实力。
  
  “苏-47”的主要特点
  
  (1)成功地采用了前掠翼技术,并使这一技术接近实用水平。
  (2)具有超机动性。由于采用前掠翼和三翼面布局,改善了大迎角时的飞行操纵性,极大提高了飞机的机动性能(尤其是低速飞行性能),并提高了飞机的亚声速航程,获得良好的短距起降能力和独特的近距格斗机动性。“苏-47”近距空战机动性能是包括F-22在内的所有飞机都无法比拟的。
  (3)良好的隐身性能,是俄第一种全隐身战斗机。该机的机身、机翼使用复合材料达90%,机体表面涂有吸波材料,采用整体曲面防弹玻璃座舱、管道弯曲的半圆形进气道、外倾式双立尾设计,武器尽量安装在机体内部挂载等,都大大提高了飞机的隐身能力。
  (4) 具有超声速巡航和短距起降能力。在发动机不开加力时可作超声速巡航,起降距离比现役战斗机缩短35%。
  (5)攻击能力强,具有先敌发现、先敌攻击的超视距攻击能力,可在敌防空火力圈外实施攻击。内埋式武器舱可配挂AAM-L高超声速远程空空导弹、R-77中程空空导弹,及R-73E、R-37近程空空导弹,可进行远、中、近距离空战;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可配备各种高精度导弹和集束炸弹。此外,S-37还拟装备先进的复合式假目标系统,以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苏-47”的技术特征
  
  布局:采用“纵向一体化”三翼面布局和前掠翼设计。从飞机三面图看,前翼、主翼和平尾完全在一个平面上。此布局保证飞机在更宽范围内的气动特性。采用全新蒙皮壁板制造技术,机翼和机身蒙皮用预先加工的整块金属片成型为彼此精密配合的双曲面,使得飞机表面极为光滑,不但提高了气动特性、减轻了重量,还减小了雷达反射面积。
  机身:运用翼身融合设计技术,机身承载能力大。机身为铝钛合金结构,共有28个大面积蒙皮壁板。前机身截面由雷达罩后端的圆形过渡为座舱后端的倒梯形,中段基本上是椭圆形截面,两个发动机舱并肩放置。机翼中段与机身中段融为一体,其中是带有两排相邻腹部舱门的武器舱。
  前翼:悬挂于主翼边条上的全动结构,平面形状为梯形,前缘后掠角50°、后缘后掠角-16°,每个前翼前缘内部有绝缘电子对抗/电子支持天线整流罩。
  主翼:前掠翼,有大曲率边条和带尾翼的后缘梁。内侧前缘后掠角62°,外侧为-20°,后缘后掠角保持-37°。
  尾翼:与“苏-27”结构相似的梯形双垂尾,但面积相对较小。安定面整流罩和右侧安定面前缘为绝缘的,安装了导航和通信天线。
  起落架:液压可收放三点式,所有部件都向前收。直接采用“苏-27”飞机前起落架,配有2个无制动680 × 260毫米轮胎。主起落架为1030 × 350毫米的单个制动轮,可水平收入机翼尾部。
  动力装置:装备2台改型D-30F-6型涡扇发动机,全加力时推力可达20000千克,装于机身后两侧。最终要装2台单台加力推力达17700千克的AL-41F推力矢量发动机。
  飞控系统:采用四余度电传操作系统。滚转由副翼和水平尾翼控制,俯仰由全动鸭翼和水平尾翼控制,航向由方向舵控制。配装AL-41F推力矢量发动机后,在各个方向上都能够进行推力矢量控制。
  航电系统:装备有人工智能数字式电子计算机、脉冲多昔勒相控阵多模式火控雷达、改进型光电瞄准系统、卫星通信系统及电子对抗系统、电视和红外成像以及激光测距仪。在发动机侧梁内装有后视告警雷达。
  救生防护系统:计划配装先进的适应于低空倒飞安全弹射逃生的0-0弹射座椅。
  机载武器:内埋式武器舱可配挂AAM-L高超声速远程空空导弹、R-77中程空空导弹,及R-73E、R-37近程空空导弹,可进行远、中、近距离空战;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可配备高精度导弹和集束炸弹。机翼下也设有挂载副油箱和武器的挂点。配装1门30毫米单管内置航炮,射速为1500发/分钟。
其他文献
尽管个人防护装备对飞行员保护自己并顺利执行任务非常重要,但普通人对飞行员的个人防护装备及其功效可能知之甚少,甚至充满疑问。当今飞机座舱都有复杂的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而且对机内各种环境可靠性的要求也已达到苛刻的程度,但为了安全可靠地执行任务,并考虑应急救生的需要,飞行员还需穿戴一些特殊的个人保护装备,如高空代偿服或抗荷服、抗浸服、通风服,头戴飞行保护头盔或密闭头盔等。  人们或许会认为,飞机座舱
期刊
              
期刊
美国X-CRAFT型濒海战斗舰紧锣密鼓建造中    根据美国海军网站2004年11月12日的报道,美中海军作战部长弗恩·克拉克对海军的舰船制造设施进行了视察,其中在视察尼科尔斯兄弟船厂时,可以看到作不海军末来的濒海战斗舰重要构型的X-CRAFT双体舰正在紧锣密鼓地建造中。该舰为铝合金制双体船,其船体采用了先进的几何学设计,两台经验证的MTU16V595TE90柴油机和2台GELM2005燃气轮机将
期刊
一提起间谍,许多人脑海里马上会浮现出美国电影《007》中邦德的形象,觉得间谍似乎都身手不凡、智慧过人,能杀人于无形、窃物于无声。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间谍一直蒙着层神秘的面纱:间谍靠什么家伙来“吃饭”?以获取情报为职业的间谍有什么秘密武器?间谍又是怎样展开谍报活动的?在这里,读者将看到那些令人称奇的秘密武器。昔日荧幕上不可想象的间谍武器将跃然纸上,与你近距离“亲密接触”。      间谍武器包括近战
期刊
榴弹发射器是一种以枪炮原理发射小型榴弹的轻武器。这种武器最早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在20世纪60年代美军侵越战争期间。嗣后,各国相继推出许多新型号,口径多为40毫米。从诞生至今的40年里,榴弹发射器已成为战场和冲突地区最常见的武器。本文概述40毫米榴弹发射器的发展历程,俾众周知。      早期的榴弹发射器    40毫米榴弹发射器的先驱是美国柯尔特公司的M79式单发榴弹发射器。该发射器于1 954年
期刊
2004年12月14日,台湾地区“国防部”公布了2004年版“国防报告书”。报告除对台海局势以及我军事实力、攻台战法等加以分析之外,还重点介绍了台湾的“国防”政策与军事战略、“国防部”组织、台军建设及装备等内容。    “国防报告书”的概貌    台湾的“国防报告书”始自1992年,每两年出版一次,它反映出台湾当局在一段时期内对国际与台海形势的分析、政治军事等政策的调整以及台军的未来发展方向。20
期刊
在当今世界为数不多的执预警雷达型号中,瑞典的“爱立曙”可谓独树一帜,独特的“平衡本”结构与其他型号有着明显的不同。它是量早投入使用的采用相控阵脉冲多譬勒体制的机载预警雷达系统,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机载预警和指挥控制系统之一。    预警机的作用毋庸质疑,现代战尹中,空中预警及指挥控制系统扮演着“力量倍增器”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预警机作为国防建设的最优先采购项目。在当今世界为数不多型号中,
期刊
2004年12月10日, 日本政府内阁会议通过新版《防卫计划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大纲》在周边安全环境判断上首次公开渲染“中国军事威胁”,积极扩大“国际和平合作”,大力推进导弹防御系统建设,极力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则”,充分暴露出日本“防卫”走向世界的军事野心。《大纲》与《计划》公布后,受到世界各国政府与媒体的广泛关注与激烈批评,认为日本彻底放
期刊
2004年11月,德国F124型“萨克森”级护卫舰的首舰“萨克森”号正式服役,成为德国海军战斗群的新旗舰,同时也成为了德国海军新的象征和骄傲。“萨克森”级作为欧洲颇具代表性的新一代水面作战舰艇而备受世人瞩目。尽管德国称之为护卫舰,但根据5600吨的排水量及所履行的作战职能,称之为驱逐舰实不为过。  “萨克森”级护卫舰除担任旗舰外还能执行单舰防空、反水面舰、反潜以及两栖作战等任务,或与其他国家海军共
期刊
致命的关系    2005年1月23日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报道,印度和以色到已同意在今年晚些时候举行一次联合空战学习,以军的美制F-16I战斗机特在学习中对此印度空军的俄制“苏-30MKI”多用途战机。这个决定是在2004年12月举行的印以政府间第三次联合工作组会议上做出的,会议还讨论了印度向以色列购买“苍鹭”中空无人机,以及扩大印度海军使用的以色列“巴拉克”舰载点防空系统射程的议题。    在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