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发挥着优化资源配置、融通存量要素供需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循序渐进,成果卓著,保持了开放节奏与风险防控的良好平衡。未来,随着中国经济以全新的结构和姿态融入世界,中国金融业开放将更加蹄疾步稳。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业居于重要的枢纽地位,小到个人存款理财,大到企业融资扩大再生产,都离不开金融。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金融业在改革开放中经历了深刻变化。
如今,在中国不少城市的街头,人们都会看到花旗、汇丰、渣打、摩根大通、三井住友、法兴等外资银行的招牌。截至2016年12月末,外资银行已在华设立39家法人机构、121家母行直属分行和166家代表处,机构数量持续增加,营业性机构总数达到1000多个,分布在全国70个城市。
最初,外资银行主要从事与母国相关的联络、市场调查、咨询等活动。随着中国开放政策的深入,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由外币延伸至人民币项下,经营范围也日益宽泛。
针对开放外国银行来华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与中资银行效率水平正相关,外资银行的进入改善了中国银行市场竞争条件。具体来看,一是加强行业竞争,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可获得性;二是促进银行监管理念和手段的完善;三是提高了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接触程度。
无独有偶,作为专门负责风险配置的保险业也从开放中获得了活力。据了解,如今对于外资保险公司而言,除不得经营法定保险业务以及设立寿险公司必须采取合资形式以外,基本没有明确的其他限制。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保险市场,越来越多的外资保险公司纷纷将区域总部迁至中国。
从股票到债券,越来越多的中国金融资产被纳入海外投资者的视野。与此同时,境外投资者投资种类比较多,而且市场操作、投资策略和理念相对比较先进。他们更便利地参与中国资本市场,将带来更多资金,也有助于中国金融业继续市场化、国际化改革,提升全球资本对人民币资产的关注度,带动人民币国际化不断向前。
值得注意的是,在金融业开放的问题上,一直有声音认为中国金融业开放的步伐较慢。对此,业内人士指出,金融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当,其对外开放水平必须与足够强大的经济基础、市场经验与监管制度相适应。
金融業开放节奏过快引发风险乃至金融危机的案例,其实殷鉴不远。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包括泰国在内的东盟各国积极推行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战略,泰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实现高速增长,并一度被很多人称为亚洲“第五只老虎”。在经济繁荣的背景下,泰国信贷过度扩张、房地产热、股市热造成通胀急升,经济泡沫越来越大,最终引发了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多年之后,很多分析者都将金融领域对外开放过急过快以至于本国监管无法跟上业务变化需要视为诱发金融危机重要的原因之一。
中国金融行业开放必须探索渐进、稳健、有次序的路线,以保证经济和社会稳定向好的形势不为“输入型”金融风险所累。金融业开放要注意找准切入点,把握好节奏,有序稳步推进。这样一来,才能更好地发挥为实体经济配置好资源、平衡好国际收支和内外需求的作用。
在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的同时,要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分析和预警,完善外汇管理制度,严防跨境资本异动对中国经济金融稳定带来的冲击。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与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金融业在全球金融体系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海外金融机构也日益看重中国金融市场的商机与潜力。
中国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将进一步对外开放。通过对外开放,中国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学习国外风险控制的最佳实践,同时通过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也可以化解国际上尤其是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开放逆转的质疑。
金融业开放就是在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同时,吸收更多的海外资金到中国来投资,包括券商、基金、征信、信用评级等金融服务业相关的子行业都需要吸收海外投资,同时也包括鼓励金融机构走出去。
如今,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金融市场的建立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继续争取国际话语权,继续提高国家竞争力,不仅需要健全自身金融体系,还应该着手建立与国际金融市场同步的资本市场,积累与国际金融市场相适应的人才资源与市场经验。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业居于重要的枢纽地位,小到个人存款理财,大到企业融资扩大再生产,都离不开金融。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金融业在改革开放中经历了深刻变化。
如今,在中国不少城市的街头,人们都会看到花旗、汇丰、渣打、摩根大通、三井住友、法兴等外资银行的招牌。截至2016年12月末,外资银行已在华设立39家法人机构、121家母行直属分行和166家代表处,机构数量持续增加,营业性机构总数达到1000多个,分布在全国70个城市。
最初,外资银行主要从事与母国相关的联络、市场调查、咨询等活动。随着中国开放政策的深入,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由外币延伸至人民币项下,经营范围也日益宽泛。
针对开放外国银行来华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与中资银行效率水平正相关,外资银行的进入改善了中国银行市场竞争条件。具体来看,一是加强行业竞争,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可获得性;二是促进银行监管理念和手段的完善;三是提高了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接触程度。
无独有偶,作为专门负责风险配置的保险业也从开放中获得了活力。据了解,如今对于外资保险公司而言,除不得经营法定保险业务以及设立寿险公司必须采取合资形式以外,基本没有明确的其他限制。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保险市场,越来越多的外资保险公司纷纷将区域总部迁至中国。
从股票到债券,越来越多的中国金融资产被纳入海外投资者的视野。与此同时,境外投资者投资种类比较多,而且市场操作、投资策略和理念相对比较先进。他们更便利地参与中国资本市场,将带来更多资金,也有助于中国金融业继续市场化、国际化改革,提升全球资本对人民币资产的关注度,带动人民币国际化不断向前。
值得注意的是,在金融业开放的问题上,一直有声音认为中国金融业开放的步伐较慢。对此,业内人士指出,金融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当,其对外开放水平必须与足够强大的经济基础、市场经验与监管制度相适应。
金融業开放节奏过快引发风险乃至金融危机的案例,其实殷鉴不远。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包括泰国在内的东盟各国积极推行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战略,泰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实现高速增长,并一度被很多人称为亚洲“第五只老虎”。在经济繁荣的背景下,泰国信贷过度扩张、房地产热、股市热造成通胀急升,经济泡沫越来越大,最终引发了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多年之后,很多分析者都将金融领域对外开放过急过快以至于本国监管无法跟上业务变化需要视为诱发金融危机重要的原因之一。
中国金融行业开放必须探索渐进、稳健、有次序的路线,以保证经济和社会稳定向好的形势不为“输入型”金融风险所累。金融业开放要注意找准切入点,把握好节奏,有序稳步推进。这样一来,才能更好地发挥为实体经济配置好资源、平衡好国际收支和内外需求的作用。
在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的同时,要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分析和预警,完善外汇管理制度,严防跨境资本异动对中国经济金融稳定带来的冲击。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与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金融业在全球金融体系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海外金融机构也日益看重中国金融市场的商机与潜力。
中国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将进一步对外开放。通过对外开放,中国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学习国外风险控制的最佳实践,同时通过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也可以化解国际上尤其是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开放逆转的质疑。
金融业开放就是在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同时,吸收更多的海外资金到中国来投资,包括券商、基金、征信、信用评级等金融服务业相关的子行业都需要吸收海外投资,同时也包括鼓励金融机构走出去。
如今,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金融市场的建立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继续争取国际话语权,继续提高国家竞争力,不仅需要健全自身金融体系,还应该着手建立与国际金融市场同步的资本市场,积累与国际金融市场相适应的人才资源与市场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