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决定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改进德育课教学模式,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是目前一项紧迫的任务。作者以分析德育课教学的现状为基础,结合教学实践,阐述改进德育课教学模式的体会。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德育教学模式 体会
发展经济需要科学家、经济学家等高级人才,但更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一线劳动者、操作者。德国的职业教育在世界上堪称模范,被称为二战后创造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德国学生30%就读于普通高校,70%就读于职业院校,一流的劳动力队伍造就了世界一流的产品。而近几年我们国家有些地方出现的“民工荒”、“技工荒”,说明了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紧迫性。我国现在每年有约两千万的中职学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后将直接跨进社会,步入职业生涯。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无“门槛”教育,进入中职校园的学生大多是中考中的失利者,本身在文化素养、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上整体低于普高学生,大多就读职业学校是无奈的选择。这样一来,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就可想而知了,要把这样一群文化基础差、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经过两年的培养,成为有一定专业知识、较好的道德品质的职业劳动者,教育的难度可想而知。
中职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对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形式。德育课程教学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对德育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在德育课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许多德育课存在内容单调乏味、课堂沉闷现象;教师缺乏激情,学生缺少主动性、积极性,厌学、逃课现象比较普遍;学生对待作业考试无所谓,考试成绩较差。因此,如何创新德育课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德育课的教学实效,充分发挥其育人教化功能,是摆在每一位德育课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对此,我在上述德育课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改进德育课教学模式的几点体会。
一、加强德育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对这些学习能力较差的中职学生进行德育课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怎样阅读德育课教材,分析归纳课文的含义;怎样提高听课效率,识记、理解基本事实、概念、观点;怎样记课堂笔记,做家庭作业;怎样分析考试题目,掌握答题方法等。让学生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进而实现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多种教法并举,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1.对于学生普遍感觉难懂的框题,在学生粗读课文知道该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由教师讲授。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跟随自己的思路开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双边活动和课堂练习使学生识记、理解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掌握课文内容。
2.对于学生感觉较难懂的课文或与当前社会热点有关的内容,主要用讨论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几个较有代表性的问题,组织各学习小组展开讨论。讨论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畅所欲言,发言必须有据,充分说理,并要求从教材中找依据,而不是想当然。教师只以普通发言者身份参加讨论,与学生一起切磋,不搞一锤定音,必要时做些启发、解释和评论。由于讨论中学生思维的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因而学习的潜力得到较充分的挖掘,教师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3.对学生感觉较容易的课文,则采用“小先生”讲课法。由一至两名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讲述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然后由其他同学举手发言提问或补充,最后教师对“小先生”的讲课和其他同学的配合助阵进行评讲,并针对同学们掌握的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画龙点睛的点拨和总结。采用这种方法,教师要认真细致地做到课前指导小先生,设计好课堂教学程序及每一个环节讲述的主要内容,详细写好教案等工作,以免出现失误。
不管采用上述何种方法,教师都应注意紧密联系实际,注意把握时代脉搏,及时补充国内外最新动态,将时事政策引进德育课堂。同时,得益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日益广泛的应用,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收集信息、素材,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运用录音、幻灯、录像等电教媒体,通过图表、图片、漫画等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教学效果,让德育课的教学内容丰富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德育课堂活动。
三、开展第二课堂,提高德育课教学实效
德育教学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单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体验,才能使学生对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消化,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和扩展,也才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真正实现德育课教学的高效率。因此,政治教师要采取主动态度,争取学校、社会各方的力量,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第二课堂活动,具体形式主要有两种。
1.学生自我教育形式,即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自我教育的活动。一是结合国内重大时事开展活动,例如:航天知识抢答比赛、我与中国梦知识竞赛、为受灾地区献爱心活动等。二是针对学生的问题开展活动。例如:举办“心理知识自测及讲座”、“如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演讲比赛等。
2.“请进来,走出去”的社会教育形式。这种形式主要是借助社会力量来启发、教育学生。“请进来”,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邀请有关人士来校作专题讲座。如老师可以将优秀毕业生请进德育课堂。今天的在校生,明天的实习生,后天的毕业生,这是每一名中职学生都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将优秀毕业生的事迹变成“活”的德育课素材,让他们现身说法,让德育教学更具有说服力。“走出去”,是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疑惑的问题,组织学生到农村或工厂参观、调查,学生通过亲身耳闻目睹,取得第一手材料,写出听后感或调查报告,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不仅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而且提高了思想觉悟。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情感的投入,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提高教学效率中比较容易忽视但行之有效的方法。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课前必须认真调整好心理状态,不把不良情绪带入课堂。只有教师生气勃勃精神饱满地上课,才能使学生的兴奋状态得以激发,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其次,教师要将自身的情感熔铸于教学之中,或深沉、或激昂、或哀婉,用自己情感的巨浪去冲击学生情感的堤坝,产生感情共鸣。情感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对提高教学效率有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
总之,德育课教师必须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让德育课“活”、让学生“动”起来,充分表现自己,使学生课内所学,课外有用;课外见闻,课内升华。这样内外结合,课堂就大了,学生的能力就能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就会不断提高,学生就会在乐学、好学、善学中实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的有机统一,成为适应国家需要、企业欢迎的高素质劳动者。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德育教学模式 体会
发展经济需要科学家、经济学家等高级人才,但更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一线劳动者、操作者。德国的职业教育在世界上堪称模范,被称为二战后创造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德国学生30%就读于普通高校,70%就读于职业院校,一流的劳动力队伍造就了世界一流的产品。而近几年我们国家有些地方出现的“民工荒”、“技工荒”,说明了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紧迫性。我国现在每年有约两千万的中职学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后将直接跨进社会,步入职业生涯。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无“门槛”教育,进入中职校园的学生大多是中考中的失利者,本身在文化素养、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上整体低于普高学生,大多就读职业学校是无奈的选择。这样一来,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就可想而知了,要把这样一群文化基础差、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经过两年的培养,成为有一定专业知识、较好的道德品质的职业劳动者,教育的难度可想而知。
中职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对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形式。德育课程教学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对德育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在德育课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许多德育课存在内容单调乏味、课堂沉闷现象;教师缺乏激情,学生缺少主动性、积极性,厌学、逃课现象比较普遍;学生对待作业考试无所谓,考试成绩较差。因此,如何创新德育课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德育课的教学实效,充分发挥其育人教化功能,是摆在每一位德育课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对此,我在上述德育课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改进德育课教学模式的几点体会。
一、加强德育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对这些学习能力较差的中职学生进行德育课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怎样阅读德育课教材,分析归纳课文的含义;怎样提高听课效率,识记、理解基本事实、概念、观点;怎样记课堂笔记,做家庭作业;怎样分析考试题目,掌握答题方法等。让学生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进而实现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多种教法并举,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1.对于学生普遍感觉难懂的框题,在学生粗读课文知道该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由教师讲授。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跟随自己的思路开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双边活动和课堂练习使学生识记、理解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掌握课文内容。
2.对于学生感觉较难懂的课文或与当前社会热点有关的内容,主要用讨论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几个较有代表性的问题,组织各学习小组展开讨论。讨论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畅所欲言,发言必须有据,充分说理,并要求从教材中找依据,而不是想当然。教师只以普通发言者身份参加讨论,与学生一起切磋,不搞一锤定音,必要时做些启发、解释和评论。由于讨论中学生思维的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因而学习的潜力得到较充分的挖掘,教师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3.对学生感觉较容易的课文,则采用“小先生”讲课法。由一至两名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讲述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然后由其他同学举手发言提问或补充,最后教师对“小先生”的讲课和其他同学的配合助阵进行评讲,并针对同学们掌握的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画龙点睛的点拨和总结。采用这种方法,教师要认真细致地做到课前指导小先生,设计好课堂教学程序及每一个环节讲述的主要内容,详细写好教案等工作,以免出现失误。
不管采用上述何种方法,教师都应注意紧密联系实际,注意把握时代脉搏,及时补充国内外最新动态,将时事政策引进德育课堂。同时,得益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日益广泛的应用,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收集信息、素材,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运用录音、幻灯、录像等电教媒体,通过图表、图片、漫画等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教学效果,让德育课的教学内容丰富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德育课堂活动。
三、开展第二课堂,提高德育课教学实效
德育教学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单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体验,才能使学生对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消化,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和扩展,也才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真正实现德育课教学的高效率。因此,政治教师要采取主动态度,争取学校、社会各方的力量,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第二课堂活动,具体形式主要有两种。
1.学生自我教育形式,即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自我教育的活动。一是结合国内重大时事开展活动,例如:航天知识抢答比赛、我与中国梦知识竞赛、为受灾地区献爱心活动等。二是针对学生的问题开展活动。例如:举办“心理知识自测及讲座”、“如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演讲比赛等。
2.“请进来,走出去”的社会教育形式。这种形式主要是借助社会力量来启发、教育学生。“请进来”,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邀请有关人士来校作专题讲座。如老师可以将优秀毕业生请进德育课堂。今天的在校生,明天的实习生,后天的毕业生,这是每一名中职学生都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将优秀毕业生的事迹变成“活”的德育课素材,让他们现身说法,让德育教学更具有说服力。“走出去”,是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疑惑的问题,组织学生到农村或工厂参观、调查,学生通过亲身耳闻目睹,取得第一手材料,写出听后感或调查报告,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不仅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而且提高了思想觉悟。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情感的投入,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提高教学效率中比较容易忽视但行之有效的方法。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课前必须认真调整好心理状态,不把不良情绪带入课堂。只有教师生气勃勃精神饱满地上课,才能使学生的兴奋状态得以激发,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其次,教师要将自身的情感熔铸于教学之中,或深沉、或激昂、或哀婉,用自己情感的巨浪去冲击学生情感的堤坝,产生感情共鸣。情感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对提高教学效率有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
总之,德育课教师必须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让德育课“活”、让学生“动”起来,充分表现自己,使学生课内所学,课外有用;课外见闻,课内升华。这样内外结合,课堂就大了,学生的能力就能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就会不断提高,学生就会在乐学、好学、善学中实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的有机统一,成为适应国家需要、企业欢迎的高素质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