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清热解毒、滋气养阴、活血化瘀、镇惊安神“四法一体”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根据病情发展阶段及临床证侯,审证求因,“四法一体”或四法各有侧重,清养结合,通补兼施,辨证施治。
关键词 四法一体 清热解毒 益气养阴 活血化瘀 镇惊安神 辨证施治。
我院自2003年始采用“四法一体”法则治疗该病,并成功研制“益气养心丸”(鲁药制字Z0720030041),经临床数千例验证,疗效确切。
“益气养心丸”治则及药物组成
治则:益气养心、活血安神。
药物组成:板蓝根、太子参、黄芪、麦冬、丹参、川芎、酸枣仁、远志、五味子、茯苓、甘草。
“四法一體”法则:四法即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镇惊安神,依据病情发展阶段及临床症状,辨证施治。本病外感温热邪毒早期,以清热解毒为主,佐以其他三法,中后期紧扣气阴双亏、邪毒瘀结、心神失养之病机,以益气养阴、活血解毒为主,佐以安神定志之法,四法合一或分而治之,灵活运用,不拘一法。
清热解毒法:病毒性心肌炎主要是感受温热邪毒,袭侵肺心所致,发病早期多表现为外感实热证,如发热恶寒,头身痛,舌质红,苔黄,脉浮数等,或者先出现心系症状伴有外感实热证,在急性期或反复发作伴有外感症状时,治疗以祛邪为原则,清热解毒为常法,常选用板蓝根、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苦参、黄柏、黄芩、栀子、黄连等为主组方。据现代药理研究:清热解毒药物能清除由于病毒感染心肌而发生的炎症,促进炎症吸收,减少渗出,特别是本病早期,温热邪毒入侵,多以实证多见,即使素体气阴不足或心阳亏损,也应以清热解毒为主,或佐益气安神之品。
益气养阴法:“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感受温热邪毒,其关键是正气不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体亏损,心肺不足,故而温邪上受。温热邪毒侵袭人体,又易耗气伤阴而致气阴两亏,在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过程中,气阴两虚存在于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治疗上多采取益气养阴法,常用药物如:太子参、五味子、麦冬、黄芪、生地、玄参、黄精、山茱萸、枸杞子、何首乌、玉竹等组成方剂。据现代研究证实益气养阴药物能显著改善免疫机制,增强抗病能力,改善免疫状态,对全身免疫调节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活血化瘀法:病毒性心肌炎气阴两虚是本,外感温热邪毒是标,温邪上受侵犯心络,致使正气不足,运血无力,血行不畅而形成血瘀,“心主血”心血瘀阻,脉络阻塞,心气鼓动无力,而形成因瘀致虚或因虚致瘀,治疗应宽胸理气,活血化瘀,常用药物如丹参、红花、当归、赤芍、川芎、葛根、降香、虎杖、丹皮、三七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在活血化瘀的同时,佐以宽胸理气之品,如枳壳、全蒌、薤白、陈皮、柴胡等。现代医学研究显示:病毒性心肌炎病变过程中,病毒侵害心肌发生炎证、变性、坏死,而形成“瘀血”这一病理产物,而活血祛瘀有效改善血小板聚集,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炎性病灶的血液循环,减少渗出,促进炎症吸收,对心肌的“瘀血”病理变化有显著改善和修复作用。
镇惊安神法: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由于温热邪毒侵犯心络,心神被扰,出现心神不宁,心不安则五脏六腑皆摇,心气鼓动乏力,心阴不足,心失所养,本病多数伴有心悸、失眠、多梦、自汗或盗汗、心胸烦闷,情绪易于波动等心神不安的症状,治疗上宜在其他三法的基础上佐以安神定志,根据病毒性心肌炎的虚实情况选用药物:如酸枣仁、夜交藤等组成方剂。心动过速或期前收缩加万年青,心动过缓加附子、仙茅,心力衰竭加附子、红参,阴虚火旺、五心烦热加生地、玄参、龟板,心悸不安、烦躁加珍珠母、龙骨、牡蛎、琥珀,使邪去神清,心胸得舒,心神得养。
本虚标实,气阴亏虚、邪毒瘀阻是主因。本病早、中期以感受温热邪毒为主,以外感实热证为多见,治疗以清热解毒为先,虽为气阴为足,但以祛邪为主,在清热解毒基础上,兼以活血扶正,但清热解毒宜彻底,本病中后期根据患者情况,因人因证施治,正亏邪重者,以祛邪为主兼以益气养阴,虚重邪轻者,以益气养阴为主,兼以祛邪。
标本兼顾,通补调理为大法:根据病毒性心肌炎有温热邪毒、瘀滞、气阴不足的复杂病因病机,概而言之乃本虚标实,临床表现以标证多见,而本虚相兼,若治标不顾本,恐因病程愈后而后患益显。故治当标本兼顾,即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治标,益气补阴,养心安神以固本。临证之时,根据患者阴阳气血、虚实寒热、邪正盛衰而制定通补大法,四法之中或单用一法,或数法并用,当“审证求因”,明辨虚实,而行通补调理法则。
典型病例
患者,女,42岁,2005年12月12日初诊,发热、胸闷、心慌乏力3天,证因3天前感受风邪引起恶寒、鼻塞流涕,曾服“复方大青叶”后恶寒减轻,而出现低热,胸闷心慌,气短乏力,自汗出,夜间心胸烦闷,易怒,失眠多梦,纳差,头晕,小便正常,大便稍干,舌淡红边有齿痕,苔白稍黄,脉弦细。查体:T37.6℃,BP100/62mmHg,心率102次/分,律不整,各瓣膜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早搏,STⅡ、Ⅲ、aVF、V5、V6下移0.10~0.15mV,TⅡ、Ⅲ、aVF、V5、V6平。心肌酶谱:AST65U/L,LDH345U/L,CK64U/L,CK-MB54U/L,HBDH164U/L。
西医诊断: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诊断:心悸(气阴不足,邪毒瘀滞)。治法: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益气养阴,安神定悸。处方:“益气养心丸”加减。药用:板蓝根30g,芦根15g,苦参12g,黄连10g,太子参12g,麦冬10g,五味子10g,丹参10g,川芎9g,当归12g,云苓12g,枳壳10g,远志12g,炙甘草10g。5剂,水煎服。5日后复诊,低热已退,自汗止,胸闷烦躁减轻,仍失眠多梦,心悸。值经期第2天,经量少色黑夹块,伴腰酸腹坠,脉结代。原方易芦根、黄连、枳壳加熟地15g,赤、白芍各12g,甘松12g,继服7剂。又诊经期已过,诸症消失,惟觉稍有心慌乏力,夜寐已安,偶有自汗,舌淡苔白脉细。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检查已正常,嘱其服本院自制治剂“益气养心丸”1个月,而收全功。
关键词 四法一体 清热解毒 益气养阴 活血化瘀 镇惊安神 辨证施治。
我院自2003年始采用“四法一体”法则治疗该病,并成功研制“益气养心丸”(鲁药制字Z0720030041),经临床数千例验证,疗效确切。
“益气养心丸”治则及药物组成
治则:益气养心、活血安神。
药物组成:板蓝根、太子参、黄芪、麦冬、丹参、川芎、酸枣仁、远志、五味子、茯苓、甘草。
“四法一體”法则:四法即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镇惊安神,依据病情发展阶段及临床症状,辨证施治。本病外感温热邪毒早期,以清热解毒为主,佐以其他三法,中后期紧扣气阴双亏、邪毒瘀结、心神失养之病机,以益气养阴、活血解毒为主,佐以安神定志之法,四法合一或分而治之,灵活运用,不拘一法。
清热解毒法:病毒性心肌炎主要是感受温热邪毒,袭侵肺心所致,发病早期多表现为外感实热证,如发热恶寒,头身痛,舌质红,苔黄,脉浮数等,或者先出现心系症状伴有外感实热证,在急性期或反复发作伴有外感症状时,治疗以祛邪为原则,清热解毒为常法,常选用板蓝根、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苦参、黄柏、黄芩、栀子、黄连等为主组方。据现代药理研究:清热解毒药物能清除由于病毒感染心肌而发生的炎症,促进炎症吸收,减少渗出,特别是本病早期,温热邪毒入侵,多以实证多见,即使素体气阴不足或心阳亏损,也应以清热解毒为主,或佐益气安神之品。
益气养阴法:“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感受温热邪毒,其关键是正气不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体亏损,心肺不足,故而温邪上受。温热邪毒侵袭人体,又易耗气伤阴而致气阴两亏,在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过程中,气阴两虚存在于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治疗上多采取益气养阴法,常用药物如:太子参、五味子、麦冬、黄芪、生地、玄参、黄精、山茱萸、枸杞子、何首乌、玉竹等组成方剂。据现代研究证实益气养阴药物能显著改善免疫机制,增强抗病能力,改善免疫状态,对全身免疫调节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活血化瘀法:病毒性心肌炎气阴两虚是本,外感温热邪毒是标,温邪上受侵犯心络,致使正气不足,运血无力,血行不畅而形成血瘀,“心主血”心血瘀阻,脉络阻塞,心气鼓动无力,而形成因瘀致虚或因虚致瘀,治疗应宽胸理气,活血化瘀,常用药物如丹参、红花、当归、赤芍、川芎、葛根、降香、虎杖、丹皮、三七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在活血化瘀的同时,佐以宽胸理气之品,如枳壳、全蒌、薤白、陈皮、柴胡等。现代医学研究显示:病毒性心肌炎病变过程中,病毒侵害心肌发生炎证、变性、坏死,而形成“瘀血”这一病理产物,而活血祛瘀有效改善血小板聚集,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炎性病灶的血液循环,减少渗出,促进炎症吸收,对心肌的“瘀血”病理变化有显著改善和修复作用。
镇惊安神法: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由于温热邪毒侵犯心络,心神被扰,出现心神不宁,心不安则五脏六腑皆摇,心气鼓动乏力,心阴不足,心失所养,本病多数伴有心悸、失眠、多梦、自汗或盗汗、心胸烦闷,情绪易于波动等心神不安的症状,治疗上宜在其他三法的基础上佐以安神定志,根据病毒性心肌炎的虚实情况选用药物:如酸枣仁、夜交藤等组成方剂。心动过速或期前收缩加万年青,心动过缓加附子、仙茅,心力衰竭加附子、红参,阴虚火旺、五心烦热加生地、玄参、龟板,心悸不安、烦躁加珍珠母、龙骨、牡蛎、琥珀,使邪去神清,心胸得舒,心神得养。
本虚标实,气阴亏虚、邪毒瘀阻是主因。本病早、中期以感受温热邪毒为主,以外感实热证为多见,治疗以清热解毒为先,虽为气阴为足,但以祛邪为主,在清热解毒基础上,兼以活血扶正,但清热解毒宜彻底,本病中后期根据患者情况,因人因证施治,正亏邪重者,以祛邪为主兼以益气养阴,虚重邪轻者,以益气养阴为主,兼以祛邪。
标本兼顾,通补调理为大法:根据病毒性心肌炎有温热邪毒、瘀滞、气阴不足的复杂病因病机,概而言之乃本虚标实,临床表现以标证多见,而本虚相兼,若治标不顾本,恐因病程愈后而后患益显。故治当标本兼顾,即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治标,益气补阴,养心安神以固本。临证之时,根据患者阴阳气血、虚实寒热、邪正盛衰而制定通补大法,四法之中或单用一法,或数法并用,当“审证求因”,明辨虚实,而行通补调理法则。
典型病例
患者,女,42岁,2005年12月12日初诊,发热、胸闷、心慌乏力3天,证因3天前感受风邪引起恶寒、鼻塞流涕,曾服“复方大青叶”后恶寒减轻,而出现低热,胸闷心慌,气短乏力,自汗出,夜间心胸烦闷,易怒,失眠多梦,纳差,头晕,小便正常,大便稍干,舌淡红边有齿痕,苔白稍黄,脉弦细。查体:T37.6℃,BP100/62mmHg,心率102次/分,律不整,各瓣膜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早搏,STⅡ、Ⅲ、aVF、V5、V6下移0.10~0.15mV,TⅡ、Ⅲ、aVF、V5、V6平。心肌酶谱:AST65U/L,LDH345U/L,CK64U/L,CK-MB54U/L,HBDH164U/L。
西医诊断: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诊断:心悸(气阴不足,邪毒瘀滞)。治法: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益气养阴,安神定悸。处方:“益气养心丸”加减。药用:板蓝根30g,芦根15g,苦参12g,黄连10g,太子参12g,麦冬10g,五味子10g,丹参10g,川芎9g,当归12g,云苓12g,枳壳10g,远志12g,炙甘草10g。5剂,水煎服。5日后复诊,低热已退,自汗止,胸闷烦躁减轻,仍失眠多梦,心悸。值经期第2天,经量少色黑夹块,伴腰酸腹坠,脉结代。原方易芦根、黄连、枳壳加熟地15g,赤、白芍各12g,甘松12g,继服7剂。又诊经期已过,诸症消失,惟觉稍有心慌乏力,夜寐已安,偶有自汗,舌淡苔白脉细。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检查已正常,嘱其服本院自制治剂“益气养心丸”1个月,而收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