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语文,强调积累。学数学,重在自信。要想学好数学,必须让孩子把自信心培养起来。如同攻克城堡一样,一座接着一座,他自然开心又有成就感地进入良性轨道了。下面本人从克服粗心、拖拉、题海战术等话题中寻找教育的盲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顺利升入初中打好基础。
话题一 关键词:粗心
很多孩子数学学不好,其实都归结为一个比较大的毛病——粗心。粗心是怎么回事?是能力上的问题还是哪方面的问题?该怎样去克服?
孩子的“粗心”或许并不是家长所认为的那个“粗心”。孩子的“粗心”很多时候是因为数学概念还没达到一定层次。而家长却把这种现象简单归结为粗心,从而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们从生理学角度来看,“粗心”其实是一种生理问题。例如,孩子抄错字,把106抄成109和166等,颠三倒四多一笔或少一笔。这是一种感知缺陷,如果你的孩子恰好有这样的现象,请不要硬性地把它归结为“粗心”。
如果要把“粗心”做个界定,我认为分为两类:一是过失性,本身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就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如果孩子考了98分,家长说:“恩,懂了嘛,不错。”就行了,千万不要说:“哎呀,真遗憾,没有考到100分。”对于这种过失性我们要适度宽容。还有一种是理解上的问题。举例来说,算除法时,238÷8和823÷8哪一个比较容易错?我们要看孩子本身的定位和计算能力,如果孩子不会算,他当然会错。这时候就不是粗心不粗心的问题了,这种看似粗心的背后,其实是对知识点理解是否到位的问题,也可能是一种知识结构的缺陷。
我还想说明两点。第一,孩子粗心是不是与他的性格和生活习惯有关?做数学题粗心的孩子,他的书包和抽屉是不是也乱七八糟的?如果孩子在生活上也表现得没有条理性,那么这样的孩子在做题时往往也是乱糟糟的。所以,我觉得家长们可以着眼于培养孩子生活的条理性,这会隐性地对孩子纠正粗心有帮助。
第二,不要经常对你的孩子说:“你怎这么粗心,又做错了。”这样会强化“粗心”这个概念。从心理学角度上看,这叫潜意识的“暗示”, 长时间的不良“暗示”往往会造成负面的作用,孩子也会给自己这样定位:“我是一个粗心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粗心”并不是无药可救的。我们也可以做一些针对性训练。如果孩子的观察能力比较弱,经常犯把106写成166之类的错误,我们就可以让他多做些类似于“找不同”这样的游戏,去帮他寻找一些细微的差别,提高观察能力。
还有一种现象,往往越到中学越严重:孩子看题目一目十行。也许他觉得这道题似曾相识,但有些关键的地方却没有理解透。这种粗心,其实是思维习惯上的问题,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帮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
话题二 关键词:拖拉
孩子拖拉时,家长在看电视打麻将吗?┉
孩子拖拉时,家长在看电视打麻将吗?拖拉难道全是孩子的责任吗?会不会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合理?会不会是家长的原因?作为家长,应该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帮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假如孩子正在做作业,家长却在一旁看电视、打麻将,让嘈杂声充斥孩子的耳朵,他当然会分心,做作业怎么会不拖拉?
我一直在想,孩子拖拉的毛病是不是和家長有关。如果一个孩子半小时,比如在七点半就完成了作业,家长们往往会这样想:八点半才睡觉呢,还有一个小时啊,干什么呢?于是就继续找题目给孩子做。有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一点自由,让孩子这样想:“我只要完成作业就可以玩。”那么孩子学得踏实,玩得也会痛快。
话题三 关键词:题海战术
数学老师和专家一直强调数学思维训练,但是怎样训练才是最好的?家长去书店买来大量的习题集,“题海战术”这样的训练是否科学?
数学训练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不一定非要做习题才算训练。比如在家里和孩子一起吃饭,可以问孩子:你估算下筷子有多长?让孩子说出一个大概的数,然后你再让他测量出准确的数。这两个数比较一下,看看数值差多少?这其实也是训练。因此,想让学生跳出“题海”,老师得先“下海”。题目是肯定要做的,但要以精练为主,只有老师先“下海”摸索,为学生挑选出一组由浅入深的精华题,才能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在平常教学中,每天我只让学生做四道题,但这四道题必须认真去完成。学生做不出来也没关系,但必须要经过读题和认真思考,而且做错了一定要订正,同时还要反问自己:问题是出在审题上还是解题方法上?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求得答案?假如学生按我的要求完成了,那么他每天就完成了一个思考的全过程,日久天长,不愁学不到本领。
很多家长喜欢一厢情愿地去买习题集。我想告诉家长们:如果真想给孩子买,最好事先和孩子任课老师交流一下,搞清楚,你的孩子哪些方面需要强化训练。我想任课老师肯定比家长更清楚孩子弱项,千万不要盲目、跟风地买习题集,既浪费钱也浪费孩子时间。
另外,参考书辅导书并非版本越新越好,要挑选那些经过历史沉淀的、出版次数和年月相对久些的。你想:过了这么多年都还有人买,这书肯定是实用的、经典的。
最佳方法和孩子一起体验考试竞争。兴趣主要来源于生活。培养孩子数学兴趣,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例如摄影用的三脚架,为什么是三个脚的,而不是五个脚、六个脚?这就是小学数学里的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多用这些好玩的问题引起孩子思考,自然而然地他就来兴趣了。
家长培养孩子数学兴趣可以做两方面工作。第一,配合老师把孩子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呵护好,多和孩子交流学习上的得失与快乐。第二,多方面培养,比如和孩子一起用扑克牌玩24点游戏,在轻松的娱乐中帮孩子提高心算能力。
我有个学生的妈妈,给我印象特别深。孩子每张试卷,妈妈都会拿来做一遍,妈妈和孩子一起体验考试,体验成长。有时候妈妈考得没有孩子好,孩子就会特别高兴地说:“哎呀,妈妈比我还少5分呢!”假如妈妈比自己多,孩子就会暗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超过妈妈。长期如此下去,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兴趣都能提高。
话题四 关键词:初小衔接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与中学数学学习的过渡?这中间有无窍门?
衔接好不好,家长很关键。数学的初小接,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充满自信地走进初中。刚刚步入初中,孩子将面临一个全新开始,将面临一次全新的机遇。在这个重要的转折点,希望家长不要过早地去评价、定位孩子,让孩子充满信心地走进去。数学里很多概念有别于常识,接受它需要一个过程。小学入门阶段,孩子有其自身的思维特点,老师只能用一些描述性语言解答。举个例子,长方形和正方形,孩子早期认识了正方形,那么在刚开始学习时就很难接受它也是个长方形。认知需要过程,孩子对这种包含关系还没形成意识时,接受起来就有困难。随着学习深入,老师会帮他们适应。
家长能做的就是充分信任老师。孩子升入初中时,家长可以适当和老师沟通,告诉老师你孩子的特点,缩短老师认知孩子的时间。
其实初中数学内容并不多,往往走过了回头看发现就那么一点。学生刚接触新知识,在知识结构上混乱,做了很多题考试却成绩不好,老师就要在适当时候帮他梳理知识体系和漏洞。另一方面,学生自己要改善。有一次,我让学生把上学期错题再拿出来做一遍,依然有很多学生不会做。我把它总结为“假订正”——他只是就题订正题,是被动的,订正完了仍没有理解题目真正含义。应该让学生主动订正,把每题都理解一遍,找出错在哪,为什么错。
孩子的自主学习意识至关重要。小学时,老师扮演的可能是类似老母鸡式的角色,孩子则接受“圈养”式教学;但到了初中,可能就演变成“放养”式教学了。课业加重的同时,老师在管理上却给孩子“松绑”了。怎样去适应“圈养”到“放养”的过程呢?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自主能力的培养。 此外,小学时主课是2门,到初中后突然变成4门,要教孩子学会合理分配时间。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相信自己能行。能学好数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我们教师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教法,新的评价理念,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你的学生会是充满活力的,充满自信心的。
参考文献
[1]名师面对面
[2]经典学堂一周年
话题一 关键词:粗心
很多孩子数学学不好,其实都归结为一个比较大的毛病——粗心。粗心是怎么回事?是能力上的问题还是哪方面的问题?该怎样去克服?
孩子的“粗心”或许并不是家长所认为的那个“粗心”。孩子的“粗心”很多时候是因为数学概念还没达到一定层次。而家长却把这种现象简单归结为粗心,从而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们从生理学角度来看,“粗心”其实是一种生理问题。例如,孩子抄错字,把106抄成109和166等,颠三倒四多一笔或少一笔。这是一种感知缺陷,如果你的孩子恰好有这样的现象,请不要硬性地把它归结为“粗心”。
如果要把“粗心”做个界定,我认为分为两类:一是过失性,本身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就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如果孩子考了98分,家长说:“恩,懂了嘛,不错。”就行了,千万不要说:“哎呀,真遗憾,没有考到100分。”对于这种过失性我们要适度宽容。还有一种是理解上的问题。举例来说,算除法时,238÷8和823÷8哪一个比较容易错?我们要看孩子本身的定位和计算能力,如果孩子不会算,他当然会错。这时候就不是粗心不粗心的问题了,这种看似粗心的背后,其实是对知识点理解是否到位的问题,也可能是一种知识结构的缺陷。
我还想说明两点。第一,孩子粗心是不是与他的性格和生活习惯有关?做数学题粗心的孩子,他的书包和抽屉是不是也乱七八糟的?如果孩子在生活上也表现得没有条理性,那么这样的孩子在做题时往往也是乱糟糟的。所以,我觉得家长们可以着眼于培养孩子生活的条理性,这会隐性地对孩子纠正粗心有帮助。
第二,不要经常对你的孩子说:“你怎这么粗心,又做错了。”这样会强化“粗心”这个概念。从心理学角度上看,这叫潜意识的“暗示”, 长时间的不良“暗示”往往会造成负面的作用,孩子也会给自己这样定位:“我是一个粗心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粗心”并不是无药可救的。我们也可以做一些针对性训练。如果孩子的观察能力比较弱,经常犯把106写成166之类的错误,我们就可以让他多做些类似于“找不同”这样的游戏,去帮他寻找一些细微的差别,提高观察能力。
还有一种现象,往往越到中学越严重:孩子看题目一目十行。也许他觉得这道题似曾相识,但有些关键的地方却没有理解透。这种粗心,其实是思维习惯上的问题,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帮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
话题二 关键词:拖拉
孩子拖拉时,家长在看电视打麻将吗?┉
孩子拖拉时,家长在看电视打麻将吗?拖拉难道全是孩子的责任吗?会不会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合理?会不会是家长的原因?作为家长,应该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帮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假如孩子正在做作业,家长却在一旁看电视、打麻将,让嘈杂声充斥孩子的耳朵,他当然会分心,做作业怎么会不拖拉?
我一直在想,孩子拖拉的毛病是不是和家長有关。如果一个孩子半小时,比如在七点半就完成了作业,家长们往往会这样想:八点半才睡觉呢,还有一个小时啊,干什么呢?于是就继续找题目给孩子做。有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一点自由,让孩子这样想:“我只要完成作业就可以玩。”那么孩子学得踏实,玩得也会痛快。
话题三 关键词:题海战术
数学老师和专家一直强调数学思维训练,但是怎样训练才是最好的?家长去书店买来大量的习题集,“题海战术”这样的训练是否科学?
数学训练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不一定非要做习题才算训练。比如在家里和孩子一起吃饭,可以问孩子:你估算下筷子有多长?让孩子说出一个大概的数,然后你再让他测量出准确的数。这两个数比较一下,看看数值差多少?这其实也是训练。因此,想让学生跳出“题海”,老师得先“下海”。题目是肯定要做的,但要以精练为主,只有老师先“下海”摸索,为学生挑选出一组由浅入深的精华题,才能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在平常教学中,每天我只让学生做四道题,但这四道题必须认真去完成。学生做不出来也没关系,但必须要经过读题和认真思考,而且做错了一定要订正,同时还要反问自己:问题是出在审题上还是解题方法上?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求得答案?假如学生按我的要求完成了,那么他每天就完成了一个思考的全过程,日久天长,不愁学不到本领。
很多家长喜欢一厢情愿地去买习题集。我想告诉家长们:如果真想给孩子买,最好事先和孩子任课老师交流一下,搞清楚,你的孩子哪些方面需要强化训练。我想任课老师肯定比家长更清楚孩子弱项,千万不要盲目、跟风地买习题集,既浪费钱也浪费孩子时间。
另外,参考书辅导书并非版本越新越好,要挑选那些经过历史沉淀的、出版次数和年月相对久些的。你想:过了这么多年都还有人买,这书肯定是实用的、经典的。
最佳方法和孩子一起体验考试竞争。兴趣主要来源于生活。培养孩子数学兴趣,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例如摄影用的三脚架,为什么是三个脚的,而不是五个脚、六个脚?这就是小学数学里的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多用这些好玩的问题引起孩子思考,自然而然地他就来兴趣了。
家长培养孩子数学兴趣可以做两方面工作。第一,配合老师把孩子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呵护好,多和孩子交流学习上的得失与快乐。第二,多方面培养,比如和孩子一起用扑克牌玩24点游戏,在轻松的娱乐中帮孩子提高心算能力。
我有个学生的妈妈,给我印象特别深。孩子每张试卷,妈妈都会拿来做一遍,妈妈和孩子一起体验考试,体验成长。有时候妈妈考得没有孩子好,孩子就会特别高兴地说:“哎呀,妈妈比我还少5分呢!”假如妈妈比自己多,孩子就会暗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超过妈妈。长期如此下去,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兴趣都能提高。
话题四 关键词:初小衔接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与中学数学学习的过渡?这中间有无窍门?
衔接好不好,家长很关键。数学的初小接,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充满自信地走进初中。刚刚步入初中,孩子将面临一个全新开始,将面临一次全新的机遇。在这个重要的转折点,希望家长不要过早地去评价、定位孩子,让孩子充满信心地走进去。数学里很多概念有别于常识,接受它需要一个过程。小学入门阶段,孩子有其自身的思维特点,老师只能用一些描述性语言解答。举个例子,长方形和正方形,孩子早期认识了正方形,那么在刚开始学习时就很难接受它也是个长方形。认知需要过程,孩子对这种包含关系还没形成意识时,接受起来就有困难。随着学习深入,老师会帮他们适应。
家长能做的就是充分信任老师。孩子升入初中时,家长可以适当和老师沟通,告诉老师你孩子的特点,缩短老师认知孩子的时间。
其实初中数学内容并不多,往往走过了回头看发现就那么一点。学生刚接触新知识,在知识结构上混乱,做了很多题考试却成绩不好,老师就要在适当时候帮他梳理知识体系和漏洞。另一方面,学生自己要改善。有一次,我让学生把上学期错题再拿出来做一遍,依然有很多学生不会做。我把它总结为“假订正”——他只是就题订正题,是被动的,订正完了仍没有理解题目真正含义。应该让学生主动订正,把每题都理解一遍,找出错在哪,为什么错。
孩子的自主学习意识至关重要。小学时,老师扮演的可能是类似老母鸡式的角色,孩子则接受“圈养”式教学;但到了初中,可能就演变成“放养”式教学了。课业加重的同时,老师在管理上却给孩子“松绑”了。怎样去适应“圈养”到“放养”的过程呢?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自主能力的培养。 此外,小学时主课是2门,到初中后突然变成4门,要教孩子学会合理分配时间。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相信自己能行。能学好数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我们教师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教法,新的评价理念,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你的学生会是充满活力的,充满自信心的。
参考文献
[1]名师面对面
[2]经典学堂一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