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乡镇林业规划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乡镇林业更好的发展,针对其规划设计策略以及造林技术措施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乡镇规划;林业规划;造林技术;设计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断削减着植被面积,在高楼大厦数量越来越多的同时,恶劣天气状况也越来越多。近年来,人类饱受沙尘暴,气候异常的侵扰。异常的天气对人类社会的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干扰人类稳定日常活动进行。乡镇地区可使用土地多,第一产业从业者大多集中在乡镇,有丰富的种植经验,适宜进行林业种植;乡镇政府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林业种植。因此,探讨乡镇林业的規划设计,能为扩展我国植被面积做出贡献,缓解气候异常对人类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研究造林技术能够提升造林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植被对环境的净化作用。
1 乡镇林业规划设计的策略
1.1因地制宜选方位
乡镇地区面积广阔的土地资源十分适宜进行大面积林业种植,但在乡镇林业规划设计的具体实践中,更精确地选择种植方位,能提高种植效率,使得林业种植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被发挥出来。合理精确地选择种植林业的方位,要遵循以下三点原则:
1.1.1保证种植方位能够进行大范围、连续性的种植。具体的造林实践表明,连续的、范围广的种植才能够对环境起到可观测的正向作用,才能缓解异常气候对人类生活带来的不便,弥补气候恶化对人类经济社会造成的损失。
1.1.2种植方位应与乡镇居民的生活区保持较远的距离。进行连续性、大规模的种植作业,容易对乡镇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种植作业时机械噪音和大量外来人员会破坏乡镇居民的日常生活秩序,种植方位远离居民的生活区,也能保证种植作业的高效进行,避免居民日常活动对于种植作业产生负面影响。
1.1.3种植方位应与实际研究方向相吻合。在选择种植方位时,应严格地按照研究计划进行选择,具体实践与研究计划差距越小,越方便研究人员进行观测研究,有利于我国林业科学的发展,能够为植树造林的实践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1.2因地制宜选树种类型
因地制宜选择树种类型是乡镇林业规划设计策略中最重要的一条。植树造林的方位,树种自身的生长特点,适宜树种生长的环境条件等,在选择树种类型时都需要被充分考虑。
种植区域的土壤肥沃程度、空气湿度、海拔高度、地质类型对树苗的生长都有着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将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结合起来,选择在此区域生长状态最佳的树种类型,使得该地区的生态系统不会受到破坏,也能将林业种植对环境的优化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提高植树造林工程的资金利用率。
2 如何在实践中应用造林技术
2.1树种类型与土地类型相适应
造林技术适地化,是指在进行植树造林作业时,需要选在完全适应土地类型、气候条件、地质条件的树种类型,并根据具体实践情况选用最利于树苗生长的种植方法对其进行培育,例如日照时长、日照角度、地下水被污染的程度等条件,在具体实践中各有不同。在进行树种类型选择时,应优先选择本土生长的植被,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本土植被根据本土的气候、土壤、地质条件进化出了应对本土环境缺陷的相应生物机制,种植起来技术难度小,成活率高,造成的环境收益大。
池杉和桃李偏好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生长,在具体的种植实践中,需要将其种植在林池最外围;松柏和银杏偏好在干燥的土壤中生长,需要被种植在坡度较高的区域。若要根据研究计划选择外地或者外国的树种,应对树种自身的属性格外关注:用错误的方法进行种植,容易使树木在生长过程中营养不良,病虫灾害将在林区中蔓延,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与优化环境的种植初衷背道而驰。例如,我国北方曾对南方的楠木进行引进,北方碱性过大的土壤不适宜喜酸的楠木生长,楠木在遭遇严寒天气时,树叶会变黄,也容易被松树感染松材线虫的病虫灾害。
2.2树种类型应尽可能多元
保持物种的多样化是植树造林作业中值得重视的策略。选择树种类型应以模拟森林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为目标,在种植选区人工栽植多种类型的树木,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使得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的数量处于平衡的状态,不对当地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使得生态系统间的生物能够进行能量转换和生态循环。在实施植树造林工程的初始阶段,选择单一的树种类型能够节约种植成本,提高树苗的成活率,使得种植的环境收益在初期能够有所展现;但讲时间尺度拉长,种植多元的树种类型能带来的环境收益更多,能够使得后期维护所需资金减少。种植区域的生态系统进入自我循环的阶段后,当地的环境质量能够显著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属性能为后期维护节省人力物力,使得种植成本进一步减小。
2.3树种结构应尽可能复层化
在进行植树造林作业时,保证树种类型的多元化是远远不够的。造林技术复层化要求工程人员参与在进行造林设计时,保证种植树木的层次丰富,使得各品种树木能够进行杂交。需注意的是,在丰富树木种类的同时,不可放宽对气候、土壤、地质条件的考量,要使得种植树木的适宜生产条件保持基本一致。要同时满足种植植被种类,适应当地土地条件两个要求,就需要事先对选中树苗进行观察性培育:易感染的虫害类型、抗寒能力、对于光线和湿度的偏好等因素都需要被实时观察。在观察一定周期后,选取40%的样本树苗进行实验,使用插穗或者扩繁的方式将其繁殖,与剩下60%没有进行实验的树苗形成对照。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大植树造林的面积有利于维护我国生态系统的稳定,优化我国气候状况,缓解异常气候对人类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我国国情决定,在乡镇地区进行大规模造林能够在花费较小的成本的同时,获得较大的环境收益。进行乡镇林业规划设计时,需要注意的是,因地制宜选方位、因地制宜选树种类型;类型与土地类型相适应、树种类型应尽可能多元、树种结构应尽可能复层化等措施是提升造林技术树种应用水准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桂贤,刘荣荣.探讨乡镇林业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策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08):41.
[2]韦宗华.探讨乡镇林业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之我见[J].农家参谋,2017(06):77.
[3]翟运力,贺超锋.乡镇林业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探析[J].江西农业,2016(19):68.
关键词:乡镇规划;林业规划;造林技术;设计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断削减着植被面积,在高楼大厦数量越来越多的同时,恶劣天气状况也越来越多。近年来,人类饱受沙尘暴,气候异常的侵扰。异常的天气对人类社会的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干扰人类稳定日常活动进行。乡镇地区可使用土地多,第一产业从业者大多集中在乡镇,有丰富的种植经验,适宜进行林业种植;乡镇政府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林业种植。因此,探讨乡镇林业的規划设计,能为扩展我国植被面积做出贡献,缓解气候异常对人类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研究造林技术能够提升造林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植被对环境的净化作用。
1 乡镇林业规划设计的策略
1.1因地制宜选方位
乡镇地区面积广阔的土地资源十分适宜进行大面积林业种植,但在乡镇林业规划设计的具体实践中,更精确地选择种植方位,能提高种植效率,使得林业种植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被发挥出来。合理精确地选择种植林业的方位,要遵循以下三点原则:
1.1.1保证种植方位能够进行大范围、连续性的种植。具体的造林实践表明,连续的、范围广的种植才能够对环境起到可观测的正向作用,才能缓解异常气候对人类生活带来的不便,弥补气候恶化对人类经济社会造成的损失。
1.1.2种植方位应与乡镇居民的生活区保持较远的距离。进行连续性、大规模的种植作业,容易对乡镇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种植作业时机械噪音和大量外来人员会破坏乡镇居民的日常生活秩序,种植方位远离居民的生活区,也能保证种植作业的高效进行,避免居民日常活动对于种植作业产生负面影响。
1.1.3种植方位应与实际研究方向相吻合。在选择种植方位时,应严格地按照研究计划进行选择,具体实践与研究计划差距越小,越方便研究人员进行观测研究,有利于我国林业科学的发展,能够为植树造林的实践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1.2因地制宜选树种类型
因地制宜选择树种类型是乡镇林业规划设计策略中最重要的一条。植树造林的方位,树种自身的生长特点,适宜树种生长的环境条件等,在选择树种类型时都需要被充分考虑。
种植区域的土壤肥沃程度、空气湿度、海拔高度、地质类型对树苗的生长都有着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将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结合起来,选择在此区域生长状态最佳的树种类型,使得该地区的生态系统不会受到破坏,也能将林业种植对环境的优化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提高植树造林工程的资金利用率。
2 如何在实践中应用造林技术
2.1树种类型与土地类型相适应
造林技术适地化,是指在进行植树造林作业时,需要选在完全适应土地类型、气候条件、地质条件的树种类型,并根据具体实践情况选用最利于树苗生长的种植方法对其进行培育,例如日照时长、日照角度、地下水被污染的程度等条件,在具体实践中各有不同。在进行树种类型选择时,应优先选择本土生长的植被,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本土植被根据本土的气候、土壤、地质条件进化出了应对本土环境缺陷的相应生物机制,种植起来技术难度小,成活率高,造成的环境收益大。
池杉和桃李偏好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生长,在具体的种植实践中,需要将其种植在林池最外围;松柏和银杏偏好在干燥的土壤中生长,需要被种植在坡度较高的区域。若要根据研究计划选择外地或者外国的树种,应对树种自身的属性格外关注:用错误的方法进行种植,容易使树木在生长过程中营养不良,病虫灾害将在林区中蔓延,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与优化环境的种植初衷背道而驰。例如,我国北方曾对南方的楠木进行引进,北方碱性过大的土壤不适宜喜酸的楠木生长,楠木在遭遇严寒天气时,树叶会变黄,也容易被松树感染松材线虫的病虫灾害。
2.2树种类型应尽可能多元
保持物种的多样化是植树造林作业中值得重视的策略。选择树种类型应以模拟森林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为目标,在种植选区人工栽植多种类型的树木,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使得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的数量处于平衡的状态,不对当地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使得生态系统间的生物能够进行能量转换和生态循环。在实施植树造林工程的初始阶段,选择单一的树种类型能够节约种植成本,提高树苗的成活率,使得种植的环境收益在初期能够有所展现;但讲时间尺度拉长,种植多元的树种类型能带来的环境收益更多,能够使得后期维护所需资金减少。种植区域的生态系统进入自我循环的阶段后,当地的环境质量能够显著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属性能为后期维护节省人力物力,使得种植成本进一步减小。
2.3树种结构应尽可能复层化
在进行植树造林作业时,保证树种类型的多元化是远远不够的。造林技术复层化要求工程人员参与在进行造林设计时,保证种植树木的层次丰富,使得各品种树木能够进行杂交。需注意的是,在丰富树木种类的同时,不可放宽对气候、土壤、地质条件的考量,要使得种植树木的适宜生产条件保持基本一致。要同时满足种植植被种类,适应当地土地条件两个要求,就需要事先对选中树苗进行观察性培育:易感染的虫害类型、抗寒能力、对于光线和湿度的偏好等因素都需要被实时观察。在观察一定周期后,选取40%的样本树苗进行实验,使用插穗或者扩繁的方式将其繁殖,与剩下60%没有进行实验的树苗形成对照。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大植树造林的面积有利于维护我国生态系统的稳定,优化我国气候状况,缓解异常气候对人类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我国国情决定,在乡镇地区进行大规模造林能够在花费较小的成本的同时,获得较大的环境收益。进行乡镇林业规划设计时,需要注意的是,因地制宜选方位、因地制宜选树种类型;类型与土地类型相适应、树种类型应尽可能多元、树种结构应尽可能复层化等措施是提升造林技术树种应用水准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桂贤,刘荣荣.探讨乡镇林业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策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08):41.
[2]韦宗华.探讨乡镇林业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之我见[J].农家参谋,2017(06):77.
[3]翟运力,贺超锋.乡镇林业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探析[J].江西农业,2016(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