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困生的形成主要原因是长期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学习过程中缺乏成功的体验,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教师要有爱心,更要有耐心,培养学困生的学习信心,提升学困生的认知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激发学困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学困生;赏识;信心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3-015-1
一、学困生转化过程中的几点误区
1.“兵”教“兵”的误区。教师的出发点是利用优秀生带动学困生。在实际过程中,往往形成优生是监督员,学困生是被管理的对象。学困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被强迫的学习”,加重了学困生的心理负担。
2.学困生课堂小动作的误区。学生在课堂上的小动作大多数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但也有一些无意识的小动作是认真思考的表现。如果教师简单地提出批评,无疑是对学生的干扰,对学困生而言就是一种打击。
3.利用家庭、社会因素的误区。家庭、社会无疑是影响教育的重要因素。家长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在听到孩子犯什么错误时,往往产生急躁的情绪。孩子回家后常常受到训斥甚至打骂。所以,家校联系要讲究方法,学困生的进步更应及时告诉家长,让学困生有一个快乐的家校环境。
二、学困生转化的途径
1.融洽师生关系,打好转化的基础。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教师必须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因此教师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特别要尊重和关心“学困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对待“学困生”,教师要经常与他们接触,多參加他们开展的一些活动,使他们感觉到教师对他们寄予厚望,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责任。用人格的魅力去吸引他们,感化他们,身体力行,为人师表。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非常需要得到老师的指导和爱护,由于自卑心理沉重,却怯于接近老师,更羞于讨教问题,这时候教师要多关心他们,鼓励并要求他们定期向教师问答。让学困生明白,学习有困难不要怕,重要的是积极主动与老师配合,共同去把学习大道上的障碍物搬掉,尽量避免教师语言或态度的不慎,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脆弱的自尊心。这样学生就会喜欢你,同时也会慢慢喜欢你所教的学科。
2.赏识、激励学困生,挖掘其身上的闪光点。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一个成功的教育者需要懂得如何去赏识每一位学生,需要懂得如何使教育过程充满智慧;他善于把一切意外化为积极因素,善于发现并保护每一位学生一切美好品质的种子;他不仅能够传授知识同时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更可贵的是,他能够避免摧毁孩子的自信心,学会欣赏学困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比如,学生举手,就表示他有学习的愿望和表达的渴望。尽管他的理解存在误区、有待引领,但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它,也不要急于将正确的答案和盘托出,而要明知故问、循循善诱。因此老师对学困生要多加赞赏,时刻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善于发现他们身上所闪现出的亮点。
3.获得成功的愉悦是转化的动力。
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就会激起无数次追求成功的努力,对于“学困生”来说也是如此,但是大部分“学困生”在学习上有严重的惰性,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必须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习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克服思维上的惰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分层教学,要创设情境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创造机会让“学困生”表现自己的才能,减少“学困生”学习中的挫折感,使他们尽可能多地获得老师的肯定、表扬和同学们的赞许。
4.课堂教学是转化的主战场。
改进课堂教学是转化“学困生”工作的主要措施。老师备课时,要多为“学困生”着想。上课时,要尽量给他们创造一些提问、回答问题的机会,切忌教师和优秀生一对一的活动。进行课内练习时,对“学困生”应做到优先看作业,优先辅导。特别是在“学困生”完成练习遇到困难,迫切希望有人帮助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辅导。在他们产生错误前帮助扫除障碍,其效果比课后补课要好得多。实践表明:坚持课堂巩固才能有效地防止“学困生”日益落后、积重难返现象的出现,才有可能稳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5.改变评价方式是转化的关键。
传统的教学评价观是以分数为标准。如果用这样的尺度来衡量,一部分“学困生”永远无法达到成绩优秀的标准。这种评价方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不适合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同时,也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教师所做的是适合于人才的教育,而不是适合于教育的人才。衡量“学困生”的进步,要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比,今天与昨天比。允许学生出现反复,充分相信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在评价“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时,注意将其现在的成绩与自己原来的成绩相比较,如果有进步就应该加以鼓励,让他知道努力就能提高,就会成功。对“学困生”的评价,要客观,承认差距,不唯分数论,教师评价的尺度,随着“学困生”的提高而提高,让他们既感到有压力,也有希望。
6.量体裁衣、持之以恒是转化的保证。
在确定“学困生”的教学要求时不能急于求成和“一刀切”。应分清轻重缓急、区别对待,教师可以采取减缓坡度增加台阶,小步子前进的策略,使“学困生”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逐步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当“学困生”的转变出现反复时,我们老师不能急躁、气馁,应找出反复的原因,“教不厌,诲不倦”,坚持面授教学方法,同时还应做好深入细致的家长工作,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和帮助,教育学生学会评价,不要歧视学困生,提倡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发挥集体的力量,促进学困生进步。
“学困生”一旦有思想上的转化,教师就要趁热打铁,围绕这一点,要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变厌学为乐学,同时还要防止逆向转化,必须持之以恒,对于出现的漏洞给予坚决的堵死,毫不松懈,长期以来,“学困生”的潜力得以发挥,兴趣愈来愈高,成绩就不断提高。
关键词:学困生;赏识;信心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3-015-1
一、学困生转化过程中的几点误区
1.“兵”教“兵”的误区。教师的出发点是利用优秀生带动学困生。在实际过程中,往往形成优生是监督员,学困生是被管理的对象。学困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被强迫的学习”,加重了学困生的心理负担。
2.学困生课堂小动作的误区。学生在课堂上的小动作大多数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但也有一些无意识的小动作是认真思考的表现。如果教师简单地提出批评,无疑是对学生的干扰,对学困生而言就是一种打击。
3.利用家庭、社会因素的误区。家庭、社会无疑是影响教育的重要因素。家长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在听到孩子犯什么错误时,往往产生急躁的情绪。孩子回家后常常受到训斥甚至打骂。所以,家校联系要讲究方法,学困生的进步更应及时告诉家长,让学困生有一个快乐的家校环境。
二、学困生转化的途径
1.融洽师生关系,打好转化的基础。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教师必须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因此教师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特别要尊重和关心“学困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对待“学困生”,教师要经常与他们接触,多參加他们开展的一些活动,使他们感觉到教师对他们寄予厚望,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责任。用人格的魅力去吸引他们,感化他们,身体力行,为人师表。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非常需要得到老师的指导和爱护,由于自卑心理沉重,却怯于接近老师,更羞于讨教问题,这时候教师要多关心他们,鼓励并要求他们定期向教师问答。让学困生明白,学习有困难不要怕,重要的是积极主动与老师配合,共同去把学习大道上的障碍物搬掉,尽量避免教师语言或态度的不慎,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脆弱的自尊心。这样学生就会喜欢你,同时也会慢慢喜欢你所教的学科。
2.赏识、激励学困生,挖掘其身上的闪光点。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一个成功的教育者需要懂得如何去赏识每一位学生,需要懂得如何使教育过程充满智慧;他善于把一切意外化为积极因素,善于发现并保护每一位学生一切美好品质的种子;他不仅能够传授知识同时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更可贵的是,他能够避免摧毁孩子的自信心,学会欣赏学困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比如,学生举手,就表示他有学习的愿望和表达的渴望。尽管他的理解存在误区、有待引领,但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它,也不要急于将正确的答案和盘托出,而要明知故问、循循善诱。因此老师对学困生要多加赞赏,时刻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善于发现他们身上所闪现出的亮点。
3.获得成功的愉悦是转化的动力。
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就会激起无数次追求成功的努力,对于“学困生”来说也是如此,但是大部分“学困生”在学习上有严重的惰性,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必须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习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克服思维上的惰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分层教学,要创设情境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创造机会让“学困生”表现自己的才能,减少“学困生”学习中的挫折感,使他们尽可能多地获得老师的肯定、表扬和同学们的赞许。
4.课堂教学是转化的主战场。
改进课堂教学是转化“学困生”工作的主要措施。老师备课时,要多为“学困生”着想。上课时,要尽量给他们创造一些提问、回答问题的机会,切忌教师和优秀生一对一的活动。进行课内练习时,对“学困生”应做到优先看作业,优先辅导。特别是在“学困生”完成练习遇到困难,迫切希望有人帮助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辅导。在他们产生错误前帮助扫除障碍,其效果比课后补课要好得多。实践表明:坚持课堂巩固才能有效地防止“学困生”日益落后、积重难返现象的出现,才有可能稳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5.改变评价方式是转化的关键。
传统的教学评价观是以分数为标准。如果用这样的尺度来衡量,一部分“学困生”永远无法达到成绩优秀的标准。这种评价方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不适合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同时,也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教师所做的是适合于人才的教育,而不是适合于教育的人才。衡量“学困生”的进步,要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比,今天与昨天比。允许学生出现反复,充分相信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在评价“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时,注意将其现在的成绩与自己原来的成绩相比较,如果有进步就应该加以鼓励,让他知道努力就能提高,就会成功。对“学困生”的评价,要客观,承认差距,不唯分数论,教师评价的尺度,随着“学困生”的提高而提高,让他们既感到有压力,也有希望。
6.量体裁衣、持之以恒是转化的保证。
在确定“学困生”的教学要求时不能急于求成和“一刀切”。应分清轻重缓急、区别对待,教师可以采取减缓坡度增加台阶,小步子前进的策略,使“学困生”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逐步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当“学困生”的转变出现反复时,我们老师不能急躁、气馁,应找出反复的原因,“教不厌,诲不倦”,坚持面授教学方法,同时还应做好深入细致的家长工作,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和帮助,教育学生学会评价,不要歧视学困生,提倡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发挥集体的力量,促进学困生进步。
“学困生”一旦有思想上的转化,教师就要趁热打铁,围绕这一点,要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变厌学为乐学,同时还要防止逆向转化,必须持之以恒,对于出现的漏洞给予坚决的堵死,毫不松懈,长期以来,“学困生”的潜力得以发挥,兴趣愈来愈高,成绩就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