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许多高校在后勤改革过程中逐渐地建立了适应新形势的社会化运作方式。我校也采用了这一方式,但在具体的环节上又有很大的不同,依据自身的情况,我们对学生社区的教育、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的功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合本校、具有特色的高校学生社区管理路子。
【关键词】高校后勤改革;学生社区;社区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13-0124-0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我校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积极响应高校后勤改革的精神,按照我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整体部署和要求,针对我校学生居住区的现状,结合我校学生住宿的特点,本着“育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和“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素质化教育”的理念,就学生居住区的教育、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职能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发挥学生社区整体资源优势,推进高校学生社区文明建设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推进,大部分高校都建立起了适应这一改革趋势的企业化经营运作实体。这种走社会化经营运作的理念和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高校的后勤管理体制,减轻了高校后勤的负担,促进了高校的良性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其积极意义是值得肯定的[1]。我校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整体布局上也贯彻了这一精神,但在改革的具体方案上则有所变化,针对不同的实体又做了适当的灵活变通。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的做法就是如此:没有将学生社区的建设完全定位于物业化管理,而是将学生社区视为一个整体资源,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贯彻“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素质化教育”的理念,坚持“物业管理打基础,育人铸才为根本”的方针和“思想教育进社区,文化建设为龙头”的具体措施。在社区中心投入必要的经济扶持的前提下,借助由社会化带来的经济投入的多元化,对社区思想教育、文化建设给予大力支持,推动社区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进而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并通过社区文化来扩大社区影响,吸引更多的商家、企业等社会力量支持社区工作和社区文化建设,实现“反哺”效应。即在原有侧重行政管理、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向服务、育人、管理的建设模式转变,具体做法如下:
(一)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社区文化骨干队伍
学生社区作为学生的群居区,不仅仅是学生生活休息的主要场所,而且是学生修身、养性、处世的重要环境依托。社区建设的好坏,社区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关系到为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2]。针对社区的主体——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成熟的不定型阶段,他们思想的形成,方向的选择,德性的培育,理念的积淀,品行的铸造,社区中心都需要予以积极的有倾向性的引导。要实现育人工程系统的良性循环,首先必须建立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思想信念执着,富有工作艺术、适应知识经济要求,掌握网络知识的新型思想文化建设队伍[3]。
基于此,学校在许多部门减员压编的情况下,仍对学生社区给予政策倾斜,不仅没在教育管理队伍上进行压编,反而根据社区的实际需要和改革的思路予以增编添员。即在原学生处宿管科维修组(4个编制)并入新组建的建筑及维修中心的情况下,把教育管理干部由3个增加到12个。同时在聘任标准上严格要求,把标准提高到按学生政工干部的要求实行,严把入口关:进入社区从事教育管理的干部,必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且必须为中共党员,并有基层一线的学生工作经验,或在大学期间担任过副班长以上职务的学生干部(这个标准比组织部门选调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要求还要高)。中心成立后,学校通过校内公开竞争和向校内外应届优秀毕业生公开招聘两种方式,录用了一批思想政治过硬、熟悉学生工作、专业知识搭配合理的优秀人才。他们已走上了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的岗位,正发挥并将进一步发挥他们的优势,为社区美好家园的建设添砖加瓦。
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职队伍的同时,社区中心还重视加强兼职队伍建设。社区中心根据有利于了解学生动态,有利于加强自己与院系的配合衔接的原则,建立了以院系政工干部队伍为主,并适当招聘热心并熟悉学生工作的离退休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的制度,专兼结合,共同参与社区的建设管理。而且学校还明确要求所有院系的政工干部都必须入住学生宿舍,担任社区楼栋辅导员,并将其在社区的工作表现、工作业绩纳入到学校年度教师和干部的考核中,作为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一段时间以来的实践和初步取得的成效,进一步证明了这种做法的积极意义。
(二)成立社区学生互助辅导小组,建立一支适合社区工作的学生文化骨干队伍
我们知道:行为由动机引起,但影响行为的因素还同周围的环境以及环境主体参与的程度有关[4]。在学生社区里,学生是主体,是主人。如果社区的管理建设离开了学生的参与,失去了学生的声音,缺少了学生的自律,一切都将黯然失色。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在建设社区的过程中,始终把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主体性作为社区工作的大事来抓。具体说就是:让学生参与管理。
过去,学生的住宿主要依院系、专业和班级进行安排。社区中心成立后,我们改变了这种住宿格局,按照公寓式管理的办法,以学生的经济负担能力和个人意愿的组合方式为主,逐步将学生由“单位人(班级人)”转变为“社区人(宿舍人)”。同时在学生自律管理上,也打破了原来以院系集中居住、院系学生干部负责宿舍工作的局面。而是针对社区分散性居住的现状,大力着手成立社区互助辅导小组,建立了一支熟悉社区工作的学生干部队伍。通过学生的自愿报名、院系推荐、公开竞聘和严格考核,相继组建了社区学生自律委员会(与校学生自律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将社区的学生活动与全校的学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社区学生文化宣传队、社区学生助理协管队,以及社区各楼栋楼管会等组织。它们主要承担着社区思想教育、文化建设、秩序管理、卫生评比和沟通师生的重要角色,力争达到“教育一个人,带动一个宿舍;建立一支队伍,带动一个片区,推进整个社区”的良好效应。
(三)依托学生社区,以社区学生为主构筑社区文化平台,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在社区文化建设上,我们坚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时尚的大众文化为重点,以边缘文化为点缀,从最贴近学生宿舍文化、制度文化和生态文化三个方面入手,依托学生社区这个大舞台,凭借社区学生主体的优势,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和喜人的成绩。
学生社区公寓化后,针对社区是不同院系、专业学生的聚居地,我们运用优秀的社区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消除了人为因素分割而造成的心理不平衡、心情难放松这一不良现象。将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视为一个素质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社区的生活功能,甚至经济功能,而忽视教育功能、文化功能和服务功能的做法,以及任凭学生良莠不齐,一味“灌输”的“荒原文化”施教方式。在经过认真的调查分析和借鉴兄弟院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以“文化育人”为导向的社区文化建设思路。现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梳理,整个社区的施教方式正从“荒原文化”向“田园文化”转变,学生社区已呈现出盎然生机并将继续沿着这个大好方向发展。
1.依托学生宿舍,精心组织健康向上、丰富多采的社区第二课堂活动。宿舍文化是社区文化的核心,宿舍文化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区文化的建设。在学校的支持下,先后在学生宿舍安装了有线电视、程控电话、宽带网络线路,并在社区各主要进出口和各楼栋设置了社区教育宣传栏,以便对学生进行引导。这些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接受文化教育,极大地方便了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文化品位。在软件建设上,我们先后创办了《华园之声》、《社区快报》等融导向性、群众性于一体的社区教育宣传专刊,并及时制作和开放了社区专门网页。
2.加强社区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学生社区是学生生活休息的主要场所,其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社区的整体面貌。针对这种状况,我们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社区中心协助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大力搞好社区生态环境建设,将绿色环境和健康的人文环境融为一体。在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社区中心全力筹措资金,对社区的空地栽种了草坪、花草树木,修建了停车棚,添设了废旧电池回收箱,并在社区道路旁张挂了具有人文气息的文明用语牌和路名路牌以及装饰美观的名人警句和字画,营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绿色世界”;并经常在社区开展绿色环保宣传、灭鼠大战等青年志愿者活动,以及创建“安全、文明、整洁、温馨”的社区家园活动。这些都为社区的规范化建设、制度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科学的学生社区管理体系,并和学校现有的教育体系相衔接
实行社会化管理后的学生社区,其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已不同于改革前的学生宿舍管理体制。因此,建立并完善适应新形势的学生社区规章制度、制订学生品行的评价体系以及加强社区学生的思想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没有尺度,无以丈量。我们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结合社区管理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章,并把它与学校教育管理相结合衔接,将学生在社区活动的品行评价体系与学校对学生的品行评价体系、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有机结合在一起,极大地促进了制度建设。
(一)推行品行学分制度,规范学生的言行,塑造良好的品行
为把学生培养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必须使其先养成从“扫屋做起”的良好德习[5]。我们先后选派中心的骨干到上海、广东、湖南和省内兄弟院校取经学习,引进借鉴先进经验,并结合我校“一校两生制”的侨校特色,及时制定了《华侨大学住宿生品行学分实施细则(试行)》,在社区推行品行学分制,针对学生在宿舍安全、卫生、内务、秩序、思想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按月量化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学生评奖、推优、毕业、申请学位等的重要依据和标准――采取“一票否决制”,即凡品行学分没达到要求的,一律不得评奖推优等。
(二)明确与院系的分工协作,落实严格的责任制
社区学生的身份具有双重性质。他们既是社区教育管理部门的施教对象,又是院系“属人”教育管理的对象。因此,社区管理部门便不可能大包大揽,实行单一的教育管理。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院系和社区职能部门的作用相互交替、相互补充,但却不能相互替代。因为他们的职能各有侧重,两者之间是一种分工协作的关系。为此,我们和院系及相关职能部门明确了各自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分工与责任细化,把学生的教育、社区的文化建设条割归属,实行责任管理制,并同保卫处、学生处以及各院系的专职学生政工干部签定了社区学生安全责任书等协议,以加强协作,明确责任。此举推动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社区的进程,促进了社区校园文明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构筑信息交流反馈渠道,加强师生间的了解信任
一所大学,在教学方面,教授治学、学术自由是必不可少的。同样,在涉及学生成长等切身利益的事物上,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也显得十分重要的。这些不同声音包括对我们教育、服务、管理等各方面工作,以及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以及处事行为的建议、意见等。
(一)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开创新型教育管理方式
针对学生社区幅面广、人员多、居住分散的特点,我们大力改变原来以院系为单位利用教室等固定场所进行教育管理的传统施教方式,大力推进网络思想教育进社区、网络文化建设进宿舍工程。先后开通了社区专门教育网站,制作了专门网页,并创办了《华园之声》、《社区快报》等社区专刊。同时,还注重利用校报、广播台、有线电视、宣传栏等对学生进行施教。这样,中心只需进行宏观决策和引导,就能将“图文并茂,声像具显”的施教内容、管理规定等传递给学生,并和他们进行交流沟通。一段时间以来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不但有效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而且也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施教方式被动“灌输”的局面,是一种良好的切实可行的施教捷径。
(二)设立社区投诉箱,广泛收集师生建议
社区中心成立后,我们在学校公共区域和社区各楼栋设立了投诉箱,以便广大师生对我们的工作广提建议、诉说意见,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信箱开通以来,先后收到了师生们的许多宝贵建议和对一些存在的问题的意见。这些建议、意见,促使我们对工作进行自查和反省,并尽可能地解决问题、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如针对学生反映天气渐热学生宿舍太闷太热的问题,我们马上就向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反映报告,申请给普通宿舍安装电风扇,并实行“熄灯不断电申报制”,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三)建立学生社区交心夜谈制度,广泛听取学生心声
中心成立以来,我们在和学生处共同建立学生工作夜谈制度的同时,还建立了社区中心自己的学生工作交心夜谈制度。每天安排中心老师值班,同学生进行夜谈交流,广泛听取学生对中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利用中心现有管理干部在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法学等专业知识的优势,进行心理咨询,化解学生纠纷矛盾,释解学生压力。
总之,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和学生社区管理社会化进程的推进,社区对完成学校育人铸才功能的作用,将显得越来越重要。社区职能部门的管理与教育育人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学生社区文化也会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并在实践中显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我们在建设社区的过程中,必须理顺社区文明建设与社区管理服务的关系,促进两者的结合;理顺社区文明建设与学校学生工作的关系,推进其链接;理顺文明社区建设与文明校园创建的关系,促使其互动。同时又要因情而论、量力而行,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兼物业化管理与育人铸才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夏卫东.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2]廖丹琴,刘松.关于高等院校学生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科[J].技创业月刊,2005,(1).
[3]陶宇,李志林,王颖,潘道广.以学生为本做好高校学生工作[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5,(3).
[4]孙少森.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问题探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1).
[5]覃宪儒,覃思鼎.基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工作的新问题、新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2005,(2).
作者简介:赖志淮(1978-),男,福建泉州人,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团委书记,研究方向:高校学生工作。
【关键词】高校后勤改革;学生社区;社区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13-0124-0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我校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积极响应高校后勤改革的精神,按照我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整体部署和要求,针对我校学生居住区的现状,结合我校学生住宿的特点,本着“育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和“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素质化教育”的理念,就学生居住区的教育、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职能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发挥学生社区整体资源优势,推进高校学生社区文明建设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推进,大部分高校都建立起了适应这一改革趋势的企业化经营运作实体。这种走社会化经营运作的理念和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高校的后勤管理体制,减轻了高校后勤的负担,促进了高校的良性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其积极意义是值得肯定的[1]。我校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整体布局上也贯彻了这一精神,但在改革的具体方案上则有所变化,针对不同的实体又做了适当的灵活变通。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的做法就是如此:没有将学生社区的建设完全定位于物业化管理,而是将学生社区视为一个整体资源,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贯彻“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素质化教育”的理念,坚持“物业管理打基础,育人铸才为根本”的方针和“思想教育进社区,文化建设为龙头”的具体措施。在社区中心投入必要的经济扶持的前提下,借助由社会化带来的经济投入的多元化,对社区思想教育、文化建设给予大力支持,推动社区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进而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并通过社区文化来扩大社区影响,吸引更多的商家、企业等社会力量支持社区工作和社区文化建设,实现“反哺”效应。即在原有侧重行政管理、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向服务、育人、管理的建设模式转变,具体做法如下:
(一)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社区文化骨干队伍
学生社区作为学生的群居区,不仅仅是学生生活休息的主要场所,而且是学生修身、养性、处世的重要环境依托。社区建设的好坏,社区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关系到为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2]。针对社区的主体——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成熟的不定型阶段,他们思想的形成,方向的选择,德性的培育,理念的积淀,品行的铸造,社区中心都需要予以积极的有倾向性的引导。要实现育人工程系统的良性循环,首先必须建立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思想信念执着,富有工作艺术、适应知识经济要求,掌握网络知识的新型思想文化建设队伍[3]。
基于此,学校在许多部门减员压编的情况下,仍对学生社区给予政策倾斜,不仅没在教育管理队伍上进行压编,反而根据社区的实际需要和改革的思路予以增编添员。即在原学生处宿管科维修组(4个编制)并入新组建的建筑及维修中心的情况下,把教育管理干部由3个增加到12个。同时在聘任标准上严格要求,把标准提高到按学生政工干部的要求实行,严把入口关:进入社区从事教育管理的干部,必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且必须为中共党员,并有基层一线的学生工作经验,或在大学期间担任过副班长以上职务的学生干部(这个标准比组织部门选调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要求还要高)。中心成立后,学校通过校内公开竞争和向校内外应届优秀毕业生公开招聘两种方式,录用了一批思想政治过硬、熟悉学生工作、专业知识搭配合理的优秀人才。他们已走上了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的岗位,正发挥并将进一步发挥他们的优势,为社区美好家园的建设添砖加瓦。
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职队伍的同时,社区中心还重视加强兼职队伍建设。社区中心根据有利于了解学生动态,有利于加强自己与院系的配合衔接的原则,建立了以院系政工干部队伍为主,并适当招聘热心并熟悉学生工作的离退休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的制度,专兼结合,共同参与社区的建设管理。而且学校还明确要求所有院系的政工干部都必须入住学生宿舍,担任社区楼栋辅导员,并将其在社区的工作表现、工作业绩纳入到学校年度教师和干部的考核中,作为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一段时间以来的实践和初步取得的成效,进一步证明了这种做法的积极意义。
(二)成立社区学生互助辅导小组,建立一支适合社区工作的学生文化骨干队伍
我们知道:行为由动机引起,但影响行为的因素还同周围的环境以及环境主体参与的程度有关[4]。在学生社区里,学生是主体,是主人。如果社区的管理建设离开了学生的参与,失去了学生的声音,缺少了学生的自律,一切都将黯然失色。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在建设社区的过程中,始终把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主体性作为社区工作的大事来抓。具体说就是:让学生参与管理。
过去,学生的住宿主要依院系、专业和班级进行安排。社区中心成立后,我们改变了这种住宿格局,按照公寓式管理的办法,以学生的经济负担能力和个人意愿的组合方式为主,逐步将学生由“单位人(班级人)”转变为“社区人(宿舍人)”。同时在学生自律管理上,也打破了原来以院系集中居住、院系学生干部负责宿舍工作的局面。而是针对社区分散性居住的现状,大力着手成立社区互助辅导小组,建立了一支熟悉社区工作的学生干部队伍。通过学生的自愿报名、院系推荐、公开竞聘和严格考核,相继组建了社区学生自律委员会(与校学生自律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将社区的学生活动与全校的学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社区学生文化宣传队、社区学生助理协管队,以及社区各楼栋楼管会等组织。它们主要承担着社区思想教育、文化建设、秩序管理、卫生评比和沟通师生的重要角色,力争达到“教育一个人,带动一个宿舍;建立一支队伍,带动一个片区,推进整个社区”的良好效应。
(三)依托学生社区,以社区学生为主构筑社区文化平台,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在社区文化建设上,我们坚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时尚的大众文化为重点,以边缘文化为点缀,从最贴近学生宿舍文化、制度文化和生态文化三个方面入手,依托学生社区这个大舞台,凭借社区学生主体的优势,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和喜人的成绩。
学生社区公寓化后,针对社区是不同院系、专业学生的聚居地,我们运用优秀的社区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消除了人为因素分割而造成的心理不平衡、心情难放松这一不良现象。将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视为一个素质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社区的生活功能,甚至经济功能,而忽视教育功能、文化功能和服务功能的做法,以及任凭学生良莠不齐,一味“灌输”的“荒原文化”施教方式。在经过认真的调查分析和借鉴兄弟院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以“文化育人”为导向的社区文化建设思路。现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梳理,整个社区的施教方式正从“荒原文化”向“田园文化”转变,学生社区已呈现出盎然生机并将继续沿着这个大好方向发展。
1.依托学生宿舍,精心组织健康向上、丰富多采的社区第二课堂活动。宿舍文化是社区文化的核心,宿舍文化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区文化的建设。在学校的支持下,先后在学生宿舍安装了有线电视、程控电话、宽带网络线路,并在社区各主要进出口和各楼栋设置了社区教育宣传栏,以便对学生进行引导。这些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接受文化教育,极大地方便了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文化品位。在软件建设上,我们先后创办了《华园之声》、《社区快报》等融导向性、群众性于一体的社区教育宣传专刊,并及时制作和开放了社区专门网页。
2.加强社区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学生社区是学生生活休息的主要场所,其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社区的整体面貌。针对这种状况,我们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社区中心协助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大力搞好社区生态环境建设,将绿色环境和健康的人文环境融为一体。在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社区中心全力筹措资金,对社区的空地栽种了草坪、花草树木,修建了停车棚,添设了废旧电池回收箱,并在社区道路旁张挂了具有人文气息的文明用语牌和路名路牌以及装饰美观的名人警句和字画,营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绿色世界”;并经常在社区开展绿色环保宣传、灭鼠大战等青年志愿者活动,以及创建“安全、文明、整洁、温馨”的社区家园活动。这些都为社区的规范化建设、制度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科学的学生社区管理体系,并和学校现有的教育体系相衔接
实行社会化管理后的学生社区,其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已不同于改革前的学生宿舍管理体制。因此,建立并完善适应新形势的学生社区规章制度、制订学生品行的评价体系以及加强社区学生的思想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没有尺度,无以丈量。我们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结合社区管理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章,并把它与学校教育管理相结合衔接,将学生在社区活动的品行评价体系与学校对学生的品行评价体系、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有机结合在一起,极大地促进了制度建设。
(一)推行品行学分制度,规范学生的言行,塑造良好的品行
为把学生培养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必须使其先养成从“扫屋做起”的良好德习[5]。我们先后选派中心的骨干到上海、广东、湖南和省内兄弟院校取经学习,引进借鉴先进经验,并结合我校“一校两生制”的侨校特色,及时制定了《华侨大学住宿生品行学分实施细则(试行)》,在社区推行品行学分制,针对学生在宿舍安全、卫生、内务、秩序、思想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按月量化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学生评奖、推优、毕业、申请学位等的重要依据和标准――采取“一票否决制”,即凡品行学分没达到要求的,一律不得评奖推优等。
(二)明确与院系的分工协作,落实严格的责任制
社区学生的身份具有双重性质。他们既是社区教育管理部门的施教对象,又是院系“属人”教育管理的对象。因此,社区管理部门便不可能大包大揽,实行单一的教育管理。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院系和社区职能部门的作用相互交替、相互补充,但却不能相互替代。因为他们的职能各有侧重,两者之间是一种分工协作的关系。为此,我们和院系及相关职能部门明确了各自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分工与责任细化,把学生的教育、社区的文化建设条割归属,实行责任管理制,并同保卫处、学生处以及各院系的专职学生政工干部签定了社区学生安全责任书等协议,以加强协作,明确责任。此举推动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社区的进程,促进了社区校园文明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构筑信息交流反馈渠道,加强师生间的了解信任
一所大学,在教学方面,教授治学、学术自由是必不可少的。同样,在涉及学生成长等切身利益的事物上,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也显得十分重要的。这些不同声音包括对我们教育、服务、管理等各方面工作,以及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以及处事行为的建议、意见等。
(一)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开创新型教育管理方式
针对学生社区幅面广、人员多、居住分散的特点,我们大力改变原来以院系为单位利用教室等固定场所进行教育管理的传统施教方式,大力推进网络思想教育进社区、网络文化建设进宿舍工程。先后开通了社区专门教育网站,制作了专门网页,并创办了《华园之声》、《社区快报》等社区专刊。同时,还注重利用校报、广播台、有线电视、宣传栏等对学生进行施教。这样,中心只需进行宏观决策和引导,就能将“图文并茂,声像具显”的施教内容、管理规定等传递给学生,并和他们进行交流沟通。一段时间以来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不但有效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而且也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施教方式被动“灌输”的局面,是一种良好的切实可行的施教捷径。
(二)设立社区投诉箱,广泛收集师生建议
社区中心成立后,我们在学校公共区域和社区各楼栋设立了投诉箱,以便广大师生对我们的工作广提建议、诉说意见,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信箱开通以来,先后收到了师生们的许多宝贵建议和对一些存在的问题的意见。这些建议、意见,促使我们对工作进行自查和反省,并尽可能地解决问题、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如针对学生反映天气渐热学生宿舍太闷太热的问题,我们马上就向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反映报告,申请给普通宿舍安装电风扇,并实行“熄灯不断电申报制”,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三)建立学生社区交心夜谈制度,广泛听取学生心声
中心成立以来,我们在和学生处共同建立学生工作夜谈制度的同时,还建立了社区中心自己的学生工作交心夜谈制度。每天安排中心老师值班,同学生进行夜谈交流,广泛听取学生对中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利用中心现有管理干部在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法学等专业知识的优势,进行心理咨询,化解学生纠纷矛盾,释解学生压力。
总之,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和学生社区管理社会化进程的推进,社区对完成学校育人铸才功能的作用,将显得越来越重要。社区职能部门的管理与教育育人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学生社区文化也会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并在实践中显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我们在建设社区的过程中,必须理顺社区文明建设与社区管理服务的关系,促进两者的结合;理顺社区文明建设与学校学生工作的关系,推进其链接;理顺文明社区建设与文明校园创建的关系,促使其互动。同时又要因情而论、量力而行,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兼物业化管理与育人铸才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夏卫东.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2]廖丹琴,刘松.关于高等院校学生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科[J].技创业月刊,2005,(1).
[3]陶宇,李志林,王颖,潘道广.以学生为本做好高校学生工作[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5,(3).
[4]孙少森.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问题探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1).
[5]覃宪儒,覃思鼎.基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工作的新问题、新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2005,(2).
作者简介:赖志淮(1978-),男,福建泉州人,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团委书记,研究方向:高校学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