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内部审计风险是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或人员通过审计发表的不恰当的审计结论,由此引起审计主体承担相关责任的风险。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通过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等措施应对审计风险,从而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审计风险;独立性;内部控制;重要性水平;审计抽样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概念
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在企业内部审计的过程中,由于审计操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不够或者被迫违背审计原则,从而会造成审计报表出现错报等漏洞,同时还会由于审计报告的误导而对审计对象造成损害,这就是内部审计风险。内部审计风险的责任必须有审计主体承担。对于经营管理审计来说,由于它是一种建设性更强的审计活动,其风险还包括对存在的妨碍企业有效运营的一系列内控缺失、效率低下、决策失误、舞弊欺诈等问题不能有效识别和恰当揭示,从而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和结论,给审计报告使用者带来损失和风险,而追究审计人员责任的可能性。
二、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1.主观原因
(1)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高
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不高是产生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审计活动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活动,这就对审计操作人员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然而,由于我国内部审计是在上个世界80年代才真正起步,审计队伍人员少,经验不足这就造成审计人员在知识方面储备不足,加之我国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没有得到普及,审计制度在企业层面的适应性有待提升。这些因素都在客观上催生了审计风险的产生。
(2)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较低
职业道德是确保特定职业准确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审计事务中,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审计风险的产生和大小。由于缺乏谨慎的工作态度和高度、责任心,盲目接受委托、擅自缩小审计范围、简化审计程序导致审计结论错误的不在少数。对职业关注缺乏热情也是产生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因。
(3)审计方法的选择不当
一是审计方法模式的滞后,仍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阶段,而国外已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阶段;二是审计操作不规范,审计方法的选择不科学,审计报告的编写不明确、不公允等。
(4)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由于内部审计制度建立较晚,各单位在借鉴国外经验方面不尽相同,导致我国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存在多种模式。我国企业的内审机构实际上就是企业的一个内部部门,独立性差,客观上成为本单位利益服务的依附品,使得内审人员执纪执法的程度直接受单位领导的影响其审计工作能否顺利展开也会受到来自于直接领导的干扰。
(5)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很多国内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很低的层次上,简单地将内部审计视同为内部简单。在审计实践中,很多企业的领导层仅仅将内部审计视为形式上必须有的管理制度,而不是将其视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和保障;有企业领导层将内部审计制度视为“确保企业资产安全的制度”,从而任意修改审计规则以及干预审计活动;甚至由企业将内部审计视为多余,视为对企业活动的干扰。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我国内部审计制度出现较晚,并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在社会中树立起内部审计的正确认识,由此导致企业资产大规模流失等现象的频繁产生。
(6)审计成本风险
在审计中审计人员对审计成本与效益的选择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在风险未暴露之前,往往会注重成本的低廉,注重随之而来的效益,这也迫使审计人员采取更节省人力和时间的方法,因此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7)审计取证存在风险
审计证据是形成和支持审计意见的基础。错误、失真的审计证据必然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不全面、不充分的审计证据必然得到片面、不可靠的审计结论。证据的可靠性及证明力直接影响审计风险,目前的取证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审计证据要素不全,过程不清,引用法规不当;二是重基本证据轻辅助证据;三是忽视见证前审计证据的内部审核和鉴证后对鉴证意见的分析。特别是鉴证意见,被审计单位或明确地表示异议,或含糊其辞,审计人员对此稍不留意,就会造成风险;四是审计资源利用不恰当,如直接运用企业的自我陈述,未加以判断,分析、复核,而作为本次审计的证据,造成审计风险。
(8)重要性水平控制缺陷
在审计过程中,会对审计对象富裕不同的重要性,从而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因此,重要性水平也是影响内部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讲,将审计对象的重要性设置得越高,审计风险就会被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在对审计对象进行重要性判断时,一般会根据金额大小并结合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偏好来确定,这就需要审计人员一方面了解账户的真实金额;另一方面对报表的使用对象进行调查。在确定重要性水平以后,审计人员需要严格遵循审计程序,确保对审计对象的客观认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从而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2.客观原因
(1)内部审计的法律不健全
制度是确保经济活动效率和效果的关键。我国现行有关内部审计的法律规范许多只有原则性的条款规定,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不强,致使实践操作五花八门,影响了内部审计的规范性和严肃性。这些因素难以对审计人员形成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并会使审计人员面临具体审计问题时无所适从,从而影响审计效果,审计风险的产生也“顺理成章” 。
(2)内部行政环境的制约
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不能有效保证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在业务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就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长期以来,政府过多地干预审计工作、误导审计结论,使审计结论失真、失实,进一步加剧了审计风险。
(3)会计人员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信用制度的重要性得到愈加广泛的认可。在这种背景下,会计信息失真成为我国当前法律界关注的热点。然而,不可否定的一个现实是:会计信息质量仍然处于低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与会计人员的财务知识不完善,财务操作技能不成熟,会计核算薄弱所导致的。专业人才队伍尚且存在这种客观不足,对其所制作的报表进行审计,也就难以确保客观性和准确性,审计风险的产生也就在所难免。
(4)内部审计对象业务的多元化
我国经济环境变得复杂多样,使审计对象也日益复杂化,随着受托责任的发展,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突出,审计对象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审计报告的使用范围也不在仅仅局限于“确保内部资产安全”,而是扩展到评价特定企业、特定资产的安全,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咨询。这种内部审计对象业务的多元化就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多元的要求,也为内部审计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新的风险。
(5)社会各界对内部审计认识的偏差
随着经济界对经济活动越来越细化的控制,这就要求审计工作越来越数据化、全面性,甚至很多经济决策依赖于审计报告。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企业层面,在政府层面同样存在,而且社会层面(如股票、证券的买入,股民也会参考审计报告)也同样存在。这就是典型的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偏差。如果使用者过度地依赖于内部审计报告,那么就会使得内部审计的范围被过度扩展,这就会加剧内部审计风险。
(6)被审计单位配合不默契
在内部审计中,资料和信息的获取是确保审计准确性,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保证。如果在内部审计中获得的数据不全面,不准确或者是被认为篡改过的数据,这就会严重加剧内部审计风险。可见,审计单位配合对于降低内部审计风险十分重要。而由于诸多原因,审计单位会有意或者无意地干扰资料的提供,对提供资料的完整性进行修改,并会隐匿对其不利的经济信息,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审计工作,从而造成内部审计风险。
作者简介:
宋建军(1986—),汉族,甘肃兰州,本科,中级审计师,甘肃省水文水资源局 研究方向:内部审计。
【关键词】审计风险;独立性;内部控制;重要性水平;审计抽样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概念
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在企业内部审计的过程中,由于审计操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不够或者被迫违背审计原则,从而会造成审计报表出现错报等漏洞,同时还会由于审计报告的误导而对审计对象造成损害,这就是内部审计风险。内部审计风险的责任必须有审计主体承担。对于经营管理审计来说,由于它是一种建设性更强的审计活动,其风险还包括对存在的妨碍企业有效运营的一系列内控缺失、效率低下、决策失误、舞弊欺诈等问题不能有效识别和恰当揭示,从而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和结论,给审计报告使用者带来损失和风险,而追究审计人员责任的可能性。
二、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1.主观原因
(1)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高
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不高是产生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审计活动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活动,这就对审计操作人员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然而,由于我国内部审计是在上个世界80年代才真正起步,审计队伍人员少,经验不足这就造成审计人员在知识方面储备不足,加之我国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没有得到普及,审计制度在企业层面的适应性有待提升。这些因素都在客观上催生了审计风险的产生。
(2)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较低
职业道德是确保特定职业准确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审计事务中,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审计风险的产生和大小。由于缺乏谨慎的工作态度和高度、责任心,盲目接受委托、擅自缩小审计范围、简化审计程序导致审计结论错误的不在少数。对职业关注缺乏热情也是产生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因。
(3)审计方法的选择不当
一是审计方法模式的滞后,仍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阶段,而国外已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阶段;二是审计操作不规范,审计方法的选择不科学,审计报告的编写不明确、不公允等。
(4)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由于内部审计制度建立较晚,各单位在借鉴国外经验方面不尽相同,导致我国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存在多种模式。我国企业的内审机构实际上就是企业的一个内部部门,独立性差,客观上成为本单位利益服务的依附品,使得内审人员执纪执法的程度直接受单位领导的影响其审计工作能否顺利展开也会受到来自于直接领导的干扰。
(5)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很多国内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很低的层次上,简单地将内部审计视同为内部简单。在审计实践中,很多企业的领导层仅仅将内部审计视为形式上必须有的管理制度,而不是将其视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和保障;有企业领导层将内部审计制度视为“确保企业资产安全的制度”,从而任意修改审计规则以及干预审计活动;甚至由企业将内部审计视为多余,视为对企业活动的干扰。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我国内部审计制度出现较晚,并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在社会中树立起内部审计的正确认识,由此导致企业资产大规模流失等现象的频繁产生。
(6)审计成本风险
在审计中审计人员对审计成本与效益的选择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在风险未暴露之前,往往会注重成本的低廉,注重随之而来的效益,这也迫使审计人员采取更节省人力和时间的方法,因此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7)审计取证存在风险
审计证据是形成和支持审计意见的基础。错误、失真的审计证据必然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不全面、不充分的审计证据必然得到片面、不可靠的审计结论。证据的可靠性及证明力直接影响审计风险,目前的取证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审计证据要素不全,过程不清,引用法规不当;二是重基本证据轻辅助证据;三是忽视见证前审计证据的内部审核和鉴证后对鉴证意见的分析。特别是鉴证意见,被审计单位或明确地表示异议,或含糊其辞,审计人员对此稍不留意,就会造成风险;四是审计资源利用不恰当,如直接运用企业的自我陈述,未加以判断,分析、复核,而作为本次审计的证据,造成审计风险。
(8)重要性水平控制缺陷
在审计过程中,会对审计对象富裕不同的重要性,从而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因此,重要性水平也是影响内部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讲,将审计对象的重要性设置得越高,审计风险就会被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在对审计对象进行重要性判断时,一般会根据金额大小并结合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偏好来确定,这就需要审计人员一方面了解账户的真实金额;另一方面对报表的使用对象进行调查。在确定重要性水平以后,审计人员需要严格遵循审计程序,确保对审计对象的客观认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从而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2.客观原因
(1)内部审计的法律不健全
制度是确保经济活动效率和效果的关键。我国现行有关内部审计的法律规范许多只有原则性的条款规定,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不强,致使实践操作五花八门,影响了内部审计的规范性和严肃性。这些因素难以对审计人员形成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并会使审计人员面临具体审计问题时无所适从,从而影响审计效果,审计风险的产生也“顺理成章” 。
(2)内部行政环境的制约
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不能有效保证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在业务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就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长期以来,政府过多地干预审计工作、误导审计结论,使审计结论失真、失实,进一步加剧了审计风险。
(3)会计人员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信用制度的重要性得到愈加广泛的认可。在这种背景下,会计信息失真成为我国当前法律界关注的热点。然而,不可否定的一个现实是:会计信息质量仍然处于低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与会计人员的财务知识不完善,财务操作技能不成熟,会计核算薄弱所导致的。专业人才队伍尚且存在这种客观不足,对其所制作的报表进行审计,也就难以确保客观性和准确性,审计风险的产生也就在所难免。
(4)内部审计对象业务的多元化
我国经济环境变得复杂多样,使审计对象也日益复杂化,随着受托责任的发展,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突出,审计对象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审计报告的使用范围也不在仅仅局限于“确保内部资产安全”,而是扩展到评价特定企业、特定资产的安全,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咨询。这种内部审计对象业务的多元化就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多元的要求,也为内部审计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新的风险。
(5)社会各界对内部审计认识的偏差
随着经济界对经济活动越来越细化的控制,这就要求审计工作越来越数据化、全面性,甚至很多经济决策依赖于审计报告。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企业层面,在政府层面同样存在,而且社会层面(如股票、证券的买入,股民也会参考审计报告)也同样存在。这就是典型的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偏差。如果使用者过度地依赖于内部审计报告,那么就会使得内部审计的范围被过度扩展,这就会加剧内部审计风险。
(6)被审计单位配合不默契
在内部审计中,资料和信息的获取是确保审计准确性,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保证。如果在内部审计中获得的数据不全面,不准确或者是被认为篡改过的数据,这就会严重加剧内部审计风险。可见,审计单位配合对于降低内部审计风险十分重要。而由于诸多原因,审计单位会有意或者无意地干扰资料的提供,对提供资料的完整性进行修改,并会隐匿对其不利的经济信息,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审计工作,从而造成内部审计风险。
作者简介:
宋建军(1986—),汉族,甘肃兰州,本科,中级审计师,甘肃省水文水资源局 研究方向:内部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