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综合赏析巴金《春天里的秋天》。《春天里的秋天》是巴金先生基于当时泉州社会现实创作的小说,细腻的文笔处处体现着他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控诉。
关键词:春天里的秋天;爱情;自由;平等
《春天里的秋天》是巴金在二十八岁创作的中篇小说。讲述了一对恋人的爱情最终消逝在了封建礼教的屠刀之下的凄楚动人的爱情故事。
“这个世界是压迫我们女人的。”瑢忽然痛苦地说。——《春天里的秋天·十》。“对着嘉宝的像片,你就会认识女人的伟大。在整个社会的轻视和压迫下面挣扎,受苦,灭亡,这就是我们以爱为生命的女人的命运。”——《春天里的秋天·十二》。瑢是一個怎样的人呢?敢于为爱与家庭反抗,甚至不惜用死来证明自己对于爱情的忠贞。然而在笔者看来,瑢为爱痴狂也太过于痴傻。她爱上的人如果是一个像她一样勇敢的人,那么这个故事可能就会有一个更为美好的结局。为林而死,或者说是为爱而死,这更像是自己对自己的安慰,但她却忽视了自己除了爱情还有的别的责任。就像林的哥哥,自杀给亲人带来的伤痛远比失去爱人要痛苦的多,但陷入爱情而近乎痴狂的人总是忽略掉这一点,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凄美的爱情故事也便更为凄美。瑢是一个有着先进思想的人,或许她若是生在现在,那可能就是一个积极的女权分子。但这个世界是“压迫我们女人的”吗?笔者认为,或许是对的,父权社会承袭了一年又一年,仿佛成了不可撼动的规律。但压迫还是说不上的,笔者作为一名女性,始终坚信要依靠自己独立的活。“我们以爱为生的女人的命运”也可以说是无稽之谈了。爱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对抗不公的武器,而并非是既定的命运。无论是男是女,都是为爱而生。我们因为爱出生,在爱的环境下成长,也最终变成了一个会爱的人。社会上或许确实存在着对于男女不公平的待遇,但是在爱情中绝没有男强女弱一说。而平等一词用于感情也不太准确,大概是谁付出得多便成为了弱者。
我哭他,不仅因为他是我的哥哥,不仅因为他曾经爱过我,还因为他是被女人抛弃了的男子。……在这个社会里不仅是做女人的命运悲惨。我的哥哥也是一生得不到春天的。春天,为什么春天不是为着每个人而存在的呢?——《春天里的秋天·十三》。“然而在我这一生里还会有春天这样一个季节么?”——《春天里的秋天·二十六》。在笔者眼中,林是一个懦弱的,甚至不配得到爱情的人。虽然是封建礼教阻止了他们在一起,但瑢的勇气足以让他们冲破这层束缚。是他的懦弱把他们的爱情葬送了。林总是在感慨自己的春天为何如此短暂,感慨为何不能长长久久的拥有着春天,但却从没有为了得到春天去做出努力。但说林不爱瑢吗?不,他深爱着瑢,但封建的思想让他本能的逃避。这应该就是封建礼教下最无奈而又最可怕的一面,就算已经暂时脱离了家庭的掌控,但是根深蒂固的思想还是会存在,无论时间,无论地点,这种可怕的习惯就如同梦魇时刻缠绕身边。
虽说《春天里的秋天》是巴金基于当时泉州社会现实创作的小说,体现着当时封建礼教对于年轻人爱情的压迫。但笔者一向是不相信现实,或者说是命运一说的。什么所谓的由于社会的压迫致使两人或是分开或是遭遇不幸,在笔者看来都可以归结于个人原因,一味的归咎于当时的社会可以说是愚蠢了。二人的分开在读者看来与瑢封建专制的家庭是有着直接的关系的,但却不是二人分开的全部原因。林的懦弱与对问题的逃避,尤其是在他看到瑢在和另一个男人接触时选择逃避,而不是沟通。二人面对家中反对不是毅然决然反对,而是用一种近乎逃亡的方式逃到了一个世外桃源。而这个世外桃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是一个长期的定身之所。
再说作者巴金,巴金对待作品就像对待他的孩子一样,用自己的爱浇灌文字,把自己的思想浸润其中。我的许多年来的努力,我的用血和泪写成的书,我的生活的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人,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我给人唤起了渴望,对于光明的渴望;……然而我的一切努力都给另一种势力摧残了。在唤起了一个年轻的灵魂以后,只让他或她去受更难堪的蹂躏和折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不自由的婚姻,传统观念的束缚,家庭的专制,不知道摧残了多少正在开花的年轻的灵魂,我的二十八年的岁月里,已经堆积了那么多、那么多的阴影了。——《春天里的秋天·序》巴金 1932年5月。文学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呢?叙事说情、给人以美的感受和体验还是针砭时弊?在《春天里的秋天》这本书中,巴金把爱情受迫于社会的现况赤裸裸的展现出来,并借此呼吁平等自由和幸福。这本书写于巴金二十八时的年岁,没有受到文革的摧残和迫害,也没有历经爱情的甜蜜,只看到了一幕幕封建礼教下造成的血的场景。凭借着一腔专属于年轻人的热情,巴金写下了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人们常说“成名文人,大多滥情”,但能写出如此凄美爱情故事的巴金,却是一深情之人。不同于林和瑢的爱情,巴金和他的妻萧珊可谓一段佳话。他曾在妻子离世后说:“人死犹如灯灭。我不相信有鬼。但是我又多么希望有一个鬼的世界。倘使真有鬼的世界,那么我同萧珊见面的日子就不太远了。”其中深情让人动容,甚至也让笔者也开始憧憬鬼的世界。也许是因为凄凉的爱情故事写的多了,便格外珍惜身边的那个人,珍惜在一起的日子。爱情,真的是一种美好而又若即若离的东西。
小说总是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的,所以,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巴金笔下的林和瑢极有可能是很多年轻爱情的缩影。或许结局并不都是一人死去一人遗憾终生这样的壮烈,但因封建礼教而被拆散的情侣也比比皆是。笔者的姨姥姥就在笔者小时候讲过她的爱情故事,已是满头银丝的老太太在讲起她的初恋时,脸上的光晕也恰似那二八年岁的少女。只可惜他们的结局也是被各自的家庭拆散,姨姥姥在讲述的时候眼中的光也黯淡下去,也许连她都不知道,自己仍爱着那个在她芳华正茂时与她共度风花雪月的男子。当下,我们虽已经不被封建礼数所束缚,但爱情也并不完全是两个人的事情,或许年轻人的爱情可以不顾一切,可以只顾自己和对方的个人享受。但是,童话故事结束的时候就是我们要面对现实的时候。婚姻往往是不受年轻一代人的控制的。有人喜欢用这么一句话说,爱情是两个人的事,但是婚姻是两家人的事情。巴金那个时代的秋日已经去了,现在到我们了,我们的爱情会是由自己做主的吗?我们的春天会来到吗?
参考文献
[1]巴金.《春天里的秋天》.[M].开明书店.1932年。
关键词:春天里的秋天;爱情;自由;平等
《春天里的秋天》是巴金在二十八岁创作的中篇小说。讲述了一对恋人的爱情最终消逝在了封建礼教的屠刀之下的凄楚动人的爱情故事。
“这个世界是压迫我们女人的。”瑢忽然痛苦地说。——《春天里的秋天·十》。“对着嘉宝的像片,你就会认识女人的伟大。在整个社会的轻视和压迫下面挣扎,受苦,灭亡,这就是我们以爱为生命的女人的命运。”——《春天里的秋天·十二》。瑢是一個怎样的人呢?敢于为爱与家庭反抗,甚至不惜用死来证明自己对于爱情的忠贞。然而在笔者看来,瑢为爱痴狂也太过于痴傻。她爱上的人如果是一个像她一样勇敢的人,那么这个故事可能就会有一个更为美好的结局。为林而死,或者说是为爱而死,这更像是自己对自己的安慰,但她却忽视了自己除了爱情还有的别的责任。就像林的哥哥,自杀给亲人带来的伤痛远比失去爱人要痛苦的多,但陷入爱情而近乎痴狂的人总是忽略掉这一点,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凄美的爱情故事也便更为凄美。瑢是一个有着先进思想的人,或许她若是生在现在,那可能就是一个积极的女权分子。但这个世界是“压迫我们女人的”吗?笔者认为,或许是对的,父权社会承袭了一年又一年,仿佛成了不可撼动的规律。但压迫还是说不上的,笔者作为一名女性,始终坚信要依靠自己独立的活。“我们以爱为生的女人的命运”也可以说是无稽之谈了。爱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对抗不公的武器,而并非是既定的命运。无论是男是女,都是为爱而生。我们因为爱出生,在爱的环境下成长,也最终变成了一个会爱的人。社会上或许确实存在着对于男女不公平的待遇,但是在爱情中绝没有男强女弱一说。而平等一词用于感情也不太准确,大概是谁付出得多便成为了弱者。
我哭他,不仅因为他是我的哥哥,不仅因为他曾经爱过我,还因为他是被女人抛弃了的男子。……在这个社会里不仅是做女人的命运悲惨。我的哥哥也是一生得不到春天的。春天,为什么春天不是为着每个人而存在的呢?——《春天里的秋天·十三》。“然而在我这一生里还会有春天这样一个季节么?”——《春天里的秋天·二十六》。在笔者眼中,林是一个懦弱的,甚至不配得到爱情的人。虽然是封建礼教阻止了他们在一起,但瑢的勇气足以让他们冲破这层束缚。是他的懦弱把他们的爱情葬送了。林总是在感慨自己的春天为何如此短暂,感慨为何不能长长久久的拥有着春天,但却从没有为了得到春天去做出努力。但说林不爱瑢吗?不,他深爱着瑢,但封建的思想让他本能的逃避。这应该就是封建礼教下最无奈而又最可怕的一面,就算已经暂时脱离了家庭的掌控,但是根深蒂固的思想还是会存在,无论时间,无论地点,这种可怕的习惯就如同梦魇时刻缠绕身边。
虽说《春天里的秋天》是巴金基于当时泉州社会现实创作的小说,体现着当时封建礼教对于年轻人爱情的压迫。但笔者一向是不相信现实,或者说是命运一说的。什么所谓的由于社会的压迫致使两人或是分开或是遭遇不幸,在笔者看来都可以归结于个人原因,一味的归咎于当时的社会可以说是愚蠢了。二人的分开在读者看来与瑢封建专制的家庭是有着直接的关系的,但却不是二人分开的全部原因。林的懦弱与对问题的逃避,尤其是在他看到瑢在和另一个男人接触时选择逃避,而不是沟通。二人面对家中反对不是毅然决然反对,而是用一种近乎逃亡的方式逃到了一个世外桃源。而这个世外桃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是一个长期的定身之所。
再说作者巴金,巴金对待作品就像对待他的孩子一样,用自己的爱浇灌文字,把自己的思想浸润其中。我的许多年来的努力,我的用血和泪写成的书,我的生活的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人,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我给人唤起了渴望,对于光明的渴望;……然而我的一切努力都给另一种势力摧残了。在唤起了一个年轻的灵魂以后,只让他或她去受更难堪的蹂躏和折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不自由的婚姻,传统观念的束缚,家庭的专制,不知道摧残了多少正在开花的年轻的灵魂,我的二十八年的岁月里,已经堆积了那么多、那么多的阴影了。——《春天里的秋天·序》巴金 1932年5月。文学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呢?叙事说情、给人以美的感受和体验还是针砭时弊?在《春天里的秋天》这本书中,巴金把爱情受迫于社会的现况赤裸裸的展现出来,并借此呼吁平等自由和幸福。这本书写于巴金二十八时的年岁,没有受到文革的摧残和迫害,也没有历经爱情的甜蜜,只看到了一幕幕封建礼教下造成的血的场景。凭借着一腔专属于年轻人的热情,巴金写下了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人们常说“成名文人,大多滥情”,但能写出如此凄美爱情故事的巴金,却是一深情之人。不同于林和瑢的爱情,巴金和他的妻萧珊可谓一段佳话。他曾在妻子离世后说:“人死犹如灯灭。我不相信有鬼。但是我又多么希望有一个鬼的世界。倘使真有鬼的世界,那么我同萧珊见面的日子就不太远了。”其中深情让人动容,甚至也让笔者也开始憧憬鬼的世界。也许是因为凄凉的爱情故事写的多了,便格外珍惜身边的那个人,珍惜在一起的日子。爱情,真的是一种美好而又若即若离的东西。
小说总是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的,所以,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巴金笔下的林和瑢极有可能是很多年轻爱情的缩影。或许结局并不都是一人死去一人遗憾终生这样的壮烈,但因封建礼教而被拆散的情侣也比比皆是。笔者的姨姥姥就在笔者小时候讲过她的爱情故事,已是满头银丝的老太太在讲起她的初恋时,脸上的光晕也恰似那二八年岁的少女。只可惜他们的结局也是被各自的家庭拆散,姨姥姥在讲述的时候眼中的光也黯淡下去,也许连她都不知道,自己仍爱着那个在她芳华正茂时与她共度风花雪月的男子。当下,我们虽已经不被封建礼数所束缚,但爱情也并不完全是两个人的事情,或许年轻人的爱情可以不顾一切,可以只顾自己和对方的个人享受。但是,童话故事结束的时候就是我们要面对现实的时候。婚姻往往是不受年轻一代人的控制的。有人喜欢用这么一句话说,爱情是两个人的事,但是婚姻是两家人的事情。巴金那个时代的秋日已经去了,现在到我们了,我们的爱情会是由自己做主的吗?我们的春天会来到吗?
参考文献
[1]巴金.《春天里的秋天》.[M].开明书店.193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