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黄河故道情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okie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乡愈久,乡情愈浓,对故乡一草一木的回忆,也更加浓郁。老家附近的那条废黄河,承载着我童年的梦想与欢乐。就像我之前在文章中写道:
  “清清的水,弯弯的河,流出多少呀呀的儿语,天真的梦幻。那棵垂柳下,拉鱼的破网,逮虾的虾笼,是否还有?飞溅的水花,可是光着屁腚,戏水的欢歌?不绝的搓衣声,和着明快的节奏,诉说母亲的辛苦,搓去父亲的汗渍无数。河畔小凉床,记载着奶奶讲过,无数遍牛郎织女的传说,星星闪亮,凉风悠悠,童年的我,已在梦的国土遨游,嘴角荡漾满意的笑容。清清的水,弯弯的河,不尽的欢乐,不尽的歌”。
  废黄河绵延经过我们庄子边上,在地图上叫黄河故道,没有现在黄河的气势磅礴,就是一条普通的河流,与京杭大运河隔堤相望,是我们小时候玩乐的天堂。那时水质清澈,春天一到,长满青苔的河里,不时会有成群小蝌蚪优哉游哉到处游弋。河滩上芳草萋萋,各种野花点缀其间。夏日来临,河水渐涨,微风过处,起伏的青草丛中偶尔有洁白的羊群闪现,一朵朵盛开的野荷花在逶迤的芦苇丛中显得格外出众。这条河承载着全村人的洗涮和牲畜饮用。随着外出求学和工作,关于这条河的记忆渐渐离开我的脑海,只是在回乡的行程中一闪而过。
  十几年前,废黄河变化很大,早就没有往日的清澈,河面上飘浮着泡沫,塑料袋,甚至牲口的尸体;黑黝黝的水面散发着油光,在落日的余晖下,显得灰败凄凉;标志性的老垂柳,耷拉着枝条,大部分已经枯萎;河道原本挺有诗意的弯曲,被各种各样的垃圾堵塞得水泄不通。河边灰黄的水草,似乎在诉说生的无奈。一阵阵难闻的气味,让人窒息得喘不过气来。只能选择逃离,眼睁睁地看着附近的养殖场和胶合板厂肆无忌惮地把污水往河里排放。河水没有了生命与灵动,击碎我对童年美好时光的回望。很多年来,每次回老家,我都有意无意地躲着这条河,怕失望影响我回家的心情。老妈跟我们到城里生活以后,我更是很少回老家,废黄河自然而然消失在话题之外。
  前些天,打电话给回老家的老妈,希望她早点回来。哪知她说城里没意思,楼上楼下不方便,早早晚晚连个聊天的街坊邻居都没有。不如在老家,吃完饭还可以到河边转转,老亲世故地在一起拉拉呱,看看人家跳广场舞。我感到很奇怪,就那臭烘烘的河还能散步?
  带着疑惑,我驱车赶往老家,鼓足勇气去直面可能臭气熏天的那条河。废黄河的变化让我差点认不出来,秋天的早晨,薄雾弥漫在没有一丝杂物的清冽水面上,水莲在微风中微微颤抖,葱翠的芦苇不屈地抖落身上的露珠,河畔的草坪水汽中露着碧绿。两排垂柳轻轻摇曳,鹅卵石铺成的小径沿着河边弯弯曲曲,三三两两晨练的老人在拉着闲呱。
  “这不是涛子吗?”一句苍劲的问候,惊得我一下子回過神来。
  “三大爷,您老早呀,您这身体还用锻炼?”这个看起来身子骨硬朗的老人是我远房的叔叔。
  “年纪大睡不着,河边空气好,正好逛逛。”三大爷很健谈。
  “以前这条河不是臭烘烘的吗?现在大不一样呀。”我惊诧于这条河“前世今生”的变迁。
  “这都要感谢国家呀。上面搞河长制,这条河现在正常有人清理,原来的养猪场、板皮厂都被拆掉啦。我们村是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堵塞的河道被疏通,河里有了活水,边上还搞风光带。你看那告示牌,都有领导的电话。如果发现河里有垃圾,打个电话就派人来处理。”到底是老三届毕业的老人,说话一套一套的。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一块河长制公示牌伫立在河边。
  “现在人的觉悟也高,几户门口放一个垃圾桶,专门人拖送,那么干净的地方,谁还好意思乱扔乱撂呀。这事得亏国家政策好,干部心里有老百姓,能做实事。几个和你妈一样的人,不习惯城里生活,都回来啦。”三大爷感慨万千。
  尽管岁月沧桑变换,放眼望去的这条废黄河依然静静流淌,而且比过去更加妩媚端庄。
其他文献
桑之遐想  小学的后门旁有一棵挺拔的桑树,约莫是当时身高的缘故,记忆中的桑树高大得不可思议。很少有人愿意费力仰起头打量它巨伞般的宽阔树冠,似乎个个都只喜欢阳光穿过它茂密的枝叶在地上投下的片片光斑与婆娑的树影。  但在每年春天的时候,桑树都会迎来不同往常的热闹。  不知是三年级还是四年级的科学课,内容涉及蚕的养殖,开学初下发的科学学具袋里居然配有一小袋蚕卵。多少同学对此跃跃欲试,眼巴巴地等着老师赶紧
期刊
嘉峪关,南依祁连雪峰,北凭黑山险阻,处西域前沿,扼丝绸咽喉,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据说在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征西大将军冯胜,修建关防,建立此城,历时一百六十八年。而他率二十余万将众,凯旋时,等待他的却是贬谪和死亡。  如今的嘉峪关,人头攒动,接踵而至。数百年前,走出嘉峪关便为出关,出关即为出国。浩浩驼队,穿越黄沙,抵达西域,数月、数年归来时,再返回此关,会有一种荣光,归心似箭。手抚着
期刊
吃了元宵节的汤圆,年就远了,孩子们又要去外地读书,一走就是半年,这让我心里有点酸酸的。于是,我想趁孩子们离家前再做些好吃的,也算安慰下自己吧。  做什么美食呢?我心里盘算了一下,炖排骨、椒盐虾、炒肉丸等等,这些菜在假期里轮番做过,实在翻不出什么新花样,于是就去问孩子们。女儿说:“妈,只要是你做的菜,我都爱吃。”说完,抬头给了我一个温暖的笑脸,又把头埋进正在看的《苏东坡传》里了。  “妈妈,那就做一
期刊
这是一个真实而又悲苦的故事。  时光倒流,思绪飘飞,那年,我任教小学四年级,班里有个女孩叫许晴,瘦瘦小小,有些内向自卑,偶尔不完成作业,成绩较差,有时我让她请家长来校面谈,她总是支支吾吾,说家长没空。  临近期末,已是寒冬,有暖阳,也有寒冷。许晴连续三天不来学校上学,我担心她出了什么事,加上没有她家庭电话,我决定去家访,班里一位男同学认识她家,于是自告奋勇带我去她家。  夕阳已下,落日的余晖照在小
期刊
我们是谁?我们是浩瀚夜空里的一颗星,虽然渺小普通,却一样可以穿透黑暗,俯瞰大地。  ——题记  “希望和悲伤,都是一缕光。”这是张嘉佳说的,是对每一个人说的。  讲故事的人咀嚼著岁月的苦涩,搅拌着流动的时光,典当了记忆的匣子,把最真挚的情感输送给干瘪的文字,于是横平竖直里有了冷暖的人情,一撇一捺间画出了人生的模样。看故事的人,手捧着温婉的月色,调动起所有的情绪,随着故事的起伏,或欢笑或感叹或泪目,
期刊
一  刘学渊博学多才,不但会写文章,并且还是一位专业心理医生。方圆几百里的父老乡亲们,凡遇上了疑难杂事,心里不顺畅的,都纷纷登门求他排忧解惑。  二〇〇九年初夏的一天上午,刘学渊正在家中用电脑忙着修改一篇抒情散文,忽然手机铃声响起,他急忙接起,原来是有朋友推荐,让他抓紧时间到莱州市三元镇王家埠村,户主叫王立秋的人家出诊,他们的儿子因为婚姻不顺,心理上出现了点问题,老两口怕而儿子排斥就医,因此需要心
期刊
有一次,我给学生讲课,说到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事迹。他在读书求学期间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和切成细末的咸菜一起吃,吃完之后继续读书,这就是成语“划粥割齑”的由来。为了省出时间,他睡觉甚至不脱衣服,困了就躺在床上睡一会儿,醒来又接着学习。  此时,有同学问我:“老师,您怎么知道?”我说:“老师也是在书上看到的。”她说:“那您也没有试过。”话音刚落,
期刊
不语,不动,像一块石头,堆在僻静处。  雨来了,雨就是思念的泪。风来了,风就是不变的誓言。而纸钱,烧了一把又一把,那些都是秘密。  逝去的亲人,一定在天空的某个位置,在期待,也在呼唤。运转的星辰为证,那么多的沉吟和诗篇,都是草木的命脉。  被唤醒,被抵达,也被记忆。  梦中的某些地方,开辟了路。天的高度,更高了。海的深度,更深了。  而我孤身一人,站在路旁,等一个回答。  油菜花开  年年开,年年
期刊
习惯于一双眼睛藏进手电筒  聚一束光芒耀眼于千里  習惯于点着只剩半截的香烟  缭绕于脑海任思绪万里  习惯于用右手托着下巴靠着黑暗  僵尸行走于荒野如神魂附体  思想者永远是一个人在思想  囚禁于斗室行空于天下  智慧是思想者的钥匙  真理和谬论是一对孪生兄弟  聋人  用眼睛看窗外  窗外恬美  用耳朵听世界  世界静谧  看得见的还是墙上那幅画  听不见的是上帝赐予你的福  别再揣摩别人嘴唇
期刊
兼任社区民警的马教导,为人古道热肠,智慧幽默。我在基层派出所见习时,是他的小跟班。  派出所人少事多,用马教导的话说,什么张家长、李家短,鸡毛蒜皮儿小事数不完,但是一件件都被他处理得一了百当。最令我佩服的就是他的第六感特灵。  一次,我便装跟马教导去街上,走着走着,他突然奔向一名高大的男子,将其扑倒制服。原来男子手中攥着刚得手的钱包。还有一天傍晚,我和他一起车巡时,一名衣着时髦的女子,抱着一个哭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