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列宁曾说:“没有年轻的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的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此话揭示了劳动和教育的本质,劳动与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的紧密联系,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其社会主人翁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发扬我国传统美德艰苦奋斗的精神,刻不容缓。劳动教育已逐渐提到学校的教育发展日程。
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落实“五育”齐举的教育方针有重要作用,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
劳动教育有利于提高农业院校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劳动教育是一个广阔的课堂,农业院校大学生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劳动实践,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他们投身改革,献身四化建设的热情。同时,农业院校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能够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懂得劳动的价值,树立起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乐于奉献,以及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等优良品德,从根本上激发起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品质。
劳动教育有利于提高农业院校大学生的知识素养。知识素质包括知识、智力和技能三个方面,而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指导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奉献社会。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农业院校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只有指导学生结合书本知识开展劳动实践,在劳动实践中不断探索,将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发展和应用,进而转化成服务社会的劳动技能。
此外,劳动教育还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
劳动教育存在的缺失
现代社会注重文化素质的高低,学校、家庭、社会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劳动教育,造成现阶段的大学生多数不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大多不愿或不屑于参加劳动实践。
第一,家庭教育中没有营造劳动教育的环境。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相对优越,特殊的生活历程决定了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过分依赖父母,习惯了舒适的生活方式,不愿亲自动手参与劳动实践。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们对孩子包办过多、娇宠溺爱,造成了他们对劳动的理解和认识比较片面,劳动意识比较淡薄,普遍缺乏生活的自理能力。
第二,学校教育对劳动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很多学校一味抓升学率,重智力教育、轻劳动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劳动课,但往往被一些考试科目挤占,而有些学校则干脆不开课。此外,劳动在一些学校被个别老师扭曲异化成惩罚“问题”学生的手段,导致更多学生对正常劳动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进而躲避、厌恶劳动。
第三,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社会观念依然存在。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差异的客观存在,导致社会上存在职业三六九等划分的思想,轻视普通劳动职业的观念普遍存在。大学生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会将受教育当作脱离劳动的途径,而不是为了更好地劳动,而是把受教育当作脱离劳动的特权。此外,还有些大学生存在眼高手低、好逸恶劳的心理。
加强农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势在必行
高校要不断改进、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正确引导,积极转变观念,努力提高认知,完善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兴趣和劳动习惯,提高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是要把劳动教育列入农业院校的教学计划。农业院校应制定完整的劳动教育计划,有规范的教育大纲,考核标准与制度,有稳定的老师队伍,并与学生的评定奖励、考核挂钩,开展适合学生素质发展的生产劳动锻炼,达到劳动育人的目标。劳技课教师要持证上岗,根据当地的地理特点、气候特点及种植、养殖结构,因地制宜编写劳动技术和劳动实践方面的校本教材。
二是有效地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农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应当充分突出农科专业的特点,通过实习、科学研究、社团活动、暑期“三下乡”、毕业设计等设计劳动教育方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组织能力、写作能力等。学校应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通过专业化的社会实践可以使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的目的。
三是加强学生劳动实践场所的建设。农业院校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劳动场所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加强学农基地建设,为大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基地秉承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开设的课程联系生产实际、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基地实践课程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突出实践性、科学性、技术性、人文性、和创造性。
(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落实“五育”齐举的教育方针有重要作用,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
劳动教育有利于提高农业院校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劳动教育是一个广阔的课堂,农业院校大学生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劳动实践,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他们投身改革,献身四化建设的热情。同时,农业院校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能够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懂得劳动的价值,树立起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乐于奉献,以及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等优良品德,从根本上激发起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品质。
劳动教育有利于提高农业院校大学生的知识素养。知识素质包括知识、智力和技能三个方面,而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指导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奉献社会。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农业院校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只有指导学生结合书本知识开展劳动实践,在劳动实践中不断探索,将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发展和应用,进而转化成服务社会的劳动技能。
此外,劳动教育还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
劳动教育存在的缺失
现代社会注重文化素质的高低,学校、家庭、社会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劳动教育,造成现阶段的大学生多数不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大多不愿或不屑于参加劳动实践。
第一,家庭教育中没有营造劳动教育的环境。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相对优越,特殊的生活历程决定了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过分依赖父母,习惯了舒适的生活方式,不愿亲自动手参与劳动实践。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们对孩子包办过多、娇宠溺爱,造成了他们对劳动的理解和认识比较片面,劳动意识比较淡薄,普遍缺乏生活的自理能力。
第二,学校教育对劳动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很多学校一味抓升学率,重智力教育、轻劳动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劳动课,但往往被一些考试科目挤占,而有些学校则干脆不开课。此外,劳动在一些学校被个别老师扭曲异化成惩罚“问题”学生的手段,导致更多学生对正常劳动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进而躲避、厌恶劳动。
第三,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社会观念依然存在。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差异的客观存在,导致社会上存在职业三六九等划分的思想,轻视普通劳动职业的观念普遍存在。大学生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会将受教育当作脱离劳动的途径,而不是为了更好地劳动,而是把受教育当作脱离劳动的特权。此外,还有些大学生存在眼高手低、好逸恶劳的心理。
加强农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势在必行
高校要不断改进、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正确引导,积极转变观念,努力提高认知,完善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兴趣和劳动习惯,提高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是要把劳动教育列入农业院校的教学计划。农业院校应制定完整的劳动教育计划,有规范的教育大纲,考核标准与制度,有稳定的老师队伍,并与学生的评定奖励、考核挂钩,开展适合学生素质发展的生产劳动锻炼,达到劳动育人的目标。劳技课教师要持证上岗,根据当地的地理特点、气候特点及种植、养殖结构,因地制宜编写劳动技术和劳动实践方面的校本教材。
二是有效地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农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应当充分突出农科专业的特点,通过实习、科学研究、社团活动、暑期“三下乡”、毕业设计等设计劳动教育方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组织能力、写作能力等。学校应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通过专业化的社会实践可以使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的目的。
三是加强学生劳动实践场所的建设。农业院校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劳动场所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加强学农基地建设,为大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基地秉承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开设的课程联系生产实际、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基地实践课程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突出实践性、科学性、技术性、人文性、和创造性。
(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