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人们意识到,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做法是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练习、反思等几个环节来提高实效性。下面就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模块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说明课堂有效教学的具体实施措施。
一、课前的有效准备
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
(1)目标的有效:清晰、简明。目标是方向,方向正确才能保证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学任务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备课时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优化教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根据本原则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的知识教学目标设定为:①运用地图,从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②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③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
(2)内容的有效:适量、适度。一节课教师讲多少内容,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讲多了学生嚼不烂,讲少了学生又不够吃。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在本节课中包含了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大部分内容,但若一课时完成学生就会吃不消。所以只选择第一部分内容进行讲解。
(3)教法的有效:灵活、恰当。同一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教法。教法贴切,教方有效。故将教法定位为:①通过读图对比、分析,根据教师给出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归纳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读图对比归纳法;②根据归纳出来的分布规律,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分组合作学习法、自主评价法;③学生对比自己画出的模式图与课本模式图的不同,师生共同分析洋流的主要成因——合作探究法。
二、课堂的有效组织
(1)语言组织有效。要做到:语言组织准确、简练。纵观那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无一例外都是教师的喋喋不休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练、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2)时间组织有效。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不言而喻,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节课的时间安排大致如下:新课导入3分钟,新课程讲解10分钟,活动20分钟,答疑2~3分钟,练习9~10分鐘。
(3)组织全体有效。一位好的教师应该得到全体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一位好的教师应该使所有学生都受益。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节课中,回忆全球风带模式图时运用个别提问法,绘制洋流模式图时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之后师生共同修改订正,最后再以刚刚绘图时的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给出部分洋流图要求学生补充剩余部分,对于胜出的小组给予奖励。
三、课后的有效练习
课后练习不在多,贵在精。现在有的教师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搞“题海战”,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反复的抄写上,思维与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节课重难点就在于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的记忆与绘制,所以将在世界轮廓图的基础上熟练绘制洋流图作为本节课的基础作业;引用“泰坦尼克号”海难案例,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造成这次海难的因素,其中哪些是与洋流有关的?指出该航线不合理的地方,尝试为其重新设计一条新航线,并说明原因为本节课能力提升作业。
四、课后的有效教学反思
新课标呼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本节课力图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阳县柳城高级中学)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做法是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练习、反思等几个环节来提高实效性。下面就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模块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说明课堂有效教学的具体实施措施。
一、课前的有效准备
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
(1)目标的有效:清晰、简明。目标是方向,方向正确才能保证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学任务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备课时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优化教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根据本原则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的知识教学目标设定为:①运用地图,从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②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③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
(2)内容的有效:适量、适度。一节课教师讲多少内容,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讲多了学生嚼不烂,讲少了学生又不够吃。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在本节课中包含了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大部分内容,但若一课时完成学生就会吃不消。所以只选择第一部分内容进行讲解。
(3)教法的有效:灵活、恰当。同一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教法。教法贴切,教方有效。故将教法定位为:①通过读图对比、分析,根据教师给出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归纳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读图对比归纳法;②根据归纳出来的分布规律,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分组合作学习法、自主评价法;③学生对比自己画出的模式图与课本模式图的不同,师生共同分析洋流的主要成因——合作探究法。
二、课堂的有效组织
(1)语言组织有效。要做到:语言组织准确、简练。纵观那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无一例外都是教师的喋喋不休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练、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2)时间组织有效。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不言而喻,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节课的时间安排大致如下:新课导入3分钟,新课程讲解10分钟,活动20分钟,答疑2~3分钟,练习9~10分鐘。
(3)组织全体有效。一位好的教师应该得到全体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一位好的教师应该使所有学生都受益。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节课中,回忆全球风带模式图时运用个别提问法,绘制洋流模式图时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之后师生共同修改订正,最后再以刚刚绘图时的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给出部分洋流图要求学生补充剩余部分,对于胜出的小组给予奖励。
三、课后的有效练习
课后练习不在多,贵在精。现在有的教师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搞“题海战”,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反复的抄写上,思维与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节课重难点就在于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的记忆与绘制,所以将在世界轮廓图的基础上熟练绘制洋流图作为本节课的基础作业;引用“泰坦尼克号”海难案例,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造成这次海难的因素,其中哪些是与洋流有关的?指出该航线不合理的地方,尝试为其重新设计一条新航线,并说明原因为本节课能力提升作业。
四、课后的有效教学反思
新课标呼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本节课力图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阳县柳城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