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理念在数学日常教学中的主要体现。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核心,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在具体的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思维能力对学生全面素养和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有着显著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当前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理念的影响,尽管新课改明确提出了加强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但部分教师都已经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不仅表现在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不重视方面,更多的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典型的课堂现象就是教师说什么,学生就做什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散思维根本得不到有效地锻炼。因此为了完善当前数学教学的课堂模式,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师就必须要从创设问题情境和改变教学的方式,以及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出发点加以创新。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与实践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前提。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比如,在方程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我们现在家庭用电都是分平时段和谷时段计费的,两个时段的电价分别是每千瓦时0.8元和0.4元。老师家上个月一共用了45度电,一共交了33.9块钱的电费,但是具体两个时段分别用了多少度电老师不记得了,你们能帮老师算一算吗?”问题一出学生们都非常积极地想要帮助老师解决问题,他们不仅利用所学知识算出了平时段和谷时段的用电量,还制定出了一份省电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能够体会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数学思维的习惯。再比如我们在学习“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作圆”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张破碎的镜子的图片,一面圆形的镜子,现在只有边缘的一块碎片,希望学生思考如何才能让“破镜重圆”。多媒体图片的展示本就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破镜重圆”问题更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会积极参与到数学思考中来,数学思维也会在其中得到增强。
二、 改变授课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是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与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在以往数学课堂上,教师注重对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传授,“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学生学习十分被动,知识的灌输让学生很难有自己思考、理解、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就难以实现。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将培养学生的數学思维作为教学核心,将教学侧重点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转移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上来,在授课过程中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归纳的数学习惯。比如,我们在学习“黄金分割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几张图片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古埃及金字塔是这样的,它的底和高有怎样的比例?为什么芭蕾舞演员跳舞踮起脚尖会更优美?为什么二胡的“千斤”要码在那个位置?为什么国旗的长、宽是那样的?为什么很多人练字时会喜欢用启功字帖,启功体有什么特点;等等。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和思考会有一个猜想,那就是国旗的长宽比、人的上半身和下半身的比例以及字体结构的比例等是一个定数,越接近这个定数的事物我们看上去就会越和谐越美好。当学生有了猜想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对猜想进行分析求证,学生们纷纷对教室的门窗、课本乃至同学的身体进行测量,通过计算他们发现长、宽比大多接近一个定数“1∶0.618”。这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四条长短相同的线段AB,并分别在不同的位置上用点P进行分割,让学生观察点P在什么位置上分割会感觉更美观。通过测量学生找出的最美观的线段,我们得出AP∶AB≈PB∶AP≈0.618。当得出这个答案后,学生之前的猜想便得以验证,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出“黄金分割数”这个数学概念,帮助学生加强理解,并让学生留意生活中存在的黄金分割的例子。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占据着主导地位,他们自行猜想、分析和验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猜想求证思维能力,还能够让学生了解数学美,了解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学生的学习趣味。
三、 开展数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数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但是初中生普遍存在纸化数学的现象,对于试卷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可以很好地解答出来,可到了实际生活中就一筹莫展,这都是由于教师平时忽略对学生实践应用意识的培养造成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之中,帮助学生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比如,我们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后,教师可以开展测量学校旗杆长度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结成数学小组自己想办法测量旗杆的长度。学生来到操场上一开始看着高高的旗杆一筹莫展,但通过讨论很快就找到了解决策略,学生们发现旗杆在地上的影子与旗杆以及地面之间构成了一个三角形,只需要用一支笔代替旗杆,让笔和笔在地面上的影子以及地面之间也形成一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相似,就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和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计算出旗杆的长度,由此一来问题就解决啦。在这次数学实践活动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四、 结语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教学过程,给予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机会,让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能力得以良好的锻炼与提高。
参考文献:
[1]盛保和.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3(6):96-97.
[2]柏华敏.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15,22(29):55.
[3]张玲.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理科考试研究,2015,22(14):14.
作者简介:
张树勇,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六中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在具体的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思维能力对学生全面素养和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有着显著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当前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理念的影响,尽管新课改明确提出了加强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但部分教师都已经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不仅表现在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不重视方面,更多的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典型的课堂现象就是教师说什么,学生就做什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散思维根本得不到有效地锻炼。因此为了完善当前数学教学的课堂模式,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师就必须要从创设问题情境和改变教学的方式,以及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出发点加以创新。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与实践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前提。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比如,在方程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我们现在家庭用电都是分平时段和谷时段计费的,两个时段的电价分别是每千瓦时0.8元和0.4元。老师家上个月一共用了45度电,一共交了33.9块钱的电费,但是具体两个时段分别用了多少度电老师不记得了,你们能帮老师算一算吗?”问题一出学生们都非常积极地想要帮助老师解决问题,他们不仅利用所学知识算出了平时段和谷时段的用电量,还制定出了一份省电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能够体会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数学思维的习惯。再比如我们在学习“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作圆”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张破碎的镜子的图片,一面圆形的镜子,现在只有边缘的一块碎片,希望学生思考如何才能让“破镜重圆”。多媒体图片的展示本就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破镜重圆”问题更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会积极参与到数学思考中来,数学思维也会在其中得到增强。
二、 改变授课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是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与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在以往数学课堂上,教师注重对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传授,“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学生学习十分被动,知识的灌输让学生很难有自己思考、理解、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就难以实现。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将培养学生的數学思维作为教学核心,将教学侧重点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转移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上来,在授课过程中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归纳的数学习惯。比如,我们在学习“黄金分割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几张图片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古埃及金字塔是这样的,它的底和高有怎样的比例?为什么芭蕾舞演员跳舞踮起脚尖会更优美?为什么二胡的“千斤”要码在那个位置?为什么国旗的长、宽是那样的?为什么很多人练字时会喜欢用启功字帖,启功体有什么特点;等等。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和思考会有一个猜想,那就是国旗的长宽比、人的上半身和下半身的比例以及字体结构的比例等是一个定数,越接近这个定数的事物我们看上去就会越和谐越美好。当学生有了猜想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对猜想进行分析求证,学生们纷纷对教室的门窗、课本乃至同学的身体进行测量,通过计算他们发现长、宽比大多接近一个定数“1∶0.618”。这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四条长短相同的线段AB,并分别在不同的位置上用点P进行分割,让学生观察点P在什么位置上分割会感觉更美观。通过测量学生找出的最美观的线段,我们得出AP∶AB≈PB∶AP≈0.618。当得出这个答案后,学生之前的猜想便得以验证,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出“黄金分割数”这个数学概念,帮助学生加强理解,并让学生留意生活中存在的黄金分割的例子。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占据着主导地位,他们自行猜想、分析和验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猜想求证思维能力,还能够让学生了解数学美,了解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学生的学习趣味。
三、 开展数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数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但是初中生普遍存在纸化数学的现象,对于试卷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可以很好地解答出来,可到了实际生活中就一筹莫展,这都是由于教师平时忽略对学生实践应用意识的培养造成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之中,帮助学生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比如,我们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后,教师可以开展测量学校旗杆长度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结成数学小组自己想办法测量旗杆的长度。学生来到操场上一开始看着高高的旗杆一筹莫展,但通过讨论很快就找到了解决策略,学生们发现旗杆在地上的影子与旗杆以及地面之间构成了一个三角形,只需要用一支笔代替旗杆,让笔和笔在地面上的影子以及地面之间也形成一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相似,就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和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计算出旗杆的长度,由此一来问题就解决啦。在这次数学实践活动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四、 结语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教学过程,给予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机会,让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能力得以良好的锻炼与提高。
参考文献:
[1]盛保和.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3(6):96-97.
[2]柏华敏.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15,22(29):55.
[3]张玲.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理科考试研究,2015,22(14):14.
作者简介:
张树勇,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