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约有2000多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无论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还是现实需求上,都必须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以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鉴于此,笔者仅对近年来的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就相关的研究现状和主要成果作简要述评。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内容取向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党中央、国务院对此也高度重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新方案已经开始逐步实施。针对新方案的实施,学界对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真正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研究。近几年来,学界从开始比较宏观地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转到了从多角度多层次具体地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同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研究也不断拓宽,学校的、家庭的、社会的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影响,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心理咨询、发挥网络教育功能、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都是学者们围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研究的重点。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也在不断丰富研究内容和方法,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跟上时代步伐而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
1.始终强调鲜明的思想和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社会宣传和维护特定阶段的意识形态,抵制敌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影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也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无论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还是学者们的研究都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指导,坚持党的领导,紧跟和反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特别是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实施以来,研究者们更加重视这一问题的研究,相关论著较多。
2.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载体的研究。改革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载体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从近年的研究看,这已经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在研究中,除了强调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正面灌输的作用以外,学者们更多地开始关注和研究间接的、隐蔽的、渗透式的教育方式和载体,比如校园媒体、校园网络、校内社团、校内图书馆、学生宿舍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努力挖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影响的正面因素加以分析和研究。
3.注重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文本教育与人本教育的对立。前者以书为本,在教育过程中只讲抽象的理论,忽视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现实;只注重文本逻辑性,忽视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只强调文本意义阐释,脱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发展产生了很大矛盾,致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难以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而对其产生了质疑与疏离。以人为本,在教育过程中把代表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作为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潮流,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近几年来学者围绕这方面的研究也很丰富,但通过何种方法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真正落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实践中,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论研究上,还需要学者结合实际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1.研究更加紧扣时代背景和主题。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背景和文化环境、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信息化智能化迅速发展的社会环境;社会经济成份多样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国内环境:在这些环境的影响下,学者们都有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这些研究既突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功能,大力宣传党的政治路线和方针政策,为党在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和理论创新成果服务,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党的领导下紧跟时代的步伐,同时,学者们还注意运用新技术手段的作用和影响,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功能和凝聚人心、引导发展和稳定社会的功能的发挥。
2.研究中学科交叉的现象越来越多。心理学、政治学、管理学、伦理学、教育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渗透的越来越多,这些学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对象、内容、环境、手段、效果等进行不同层次和角度的研究,给予实践活动以有力的指导,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学科的交叉研究呈现出研究者思维活跃、视角独特的一面,但有的学者也指出,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已的地”的倾向,这种情形走向极端是不可取的,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边缘化”和“空壳化”。
3.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逐步兴起。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进行着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非常相近的思想教育活动,由此学届也把研究的视角转向了国外,借鉴和利用国外公民教育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来改革和创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研究随着国内外交流活动的日渐深入,一部分学者利用出国访问和学术交流的机会对其他的国家公民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相关论著和调查报告不断涌现,目前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中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法国等国家的公民教育问题上,比较研究的内容多为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成效等。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必将对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有益的成分。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学界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角度不断拓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产生了一批有份量的学术成果,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关注根本性、全局性、原则性的大问题研究比较多,对实际问题关注的相对较少,应从实际出发,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案和案例研究。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偏重于经验型、思辨性的比较多,实效性、客观分析的研究不足,缺乏对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长效机制的深入研究。三是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研究是一个热点,但是真正有创新质量的并不多见,很多所谓的创新只是对新出现的社会环境的描述,以及对未来工作的一些缺乏可操作性的设计。这些应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作者单位: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内容取向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党中央、国务院对此也高度重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新方案已经开始逐步实施。针对新方案的实施,学界对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真正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研究。近几年来,学界从开始比较宏观地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转到了从多角度多层次具体地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同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研究也不断拓宽,学校的、家庭的、社会的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影响,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心理咨询、发挥网络教育功能、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都是学者们围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研究的重点。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也在不断丰富研究内容和方法,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跟上时代步伐而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
1.始终强调鲜明的思想和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社会宣传和维护特定阶段的意识形态,抵制敌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影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也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无论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还是学者们的研究都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指导,坚持党的领导,紧跟和反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特别是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实施以来,研究者们更加重视这一问题的研究,相关论著较多。
2.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载体的研究。改革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载体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从近年的研究看,这已经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在研究中,除了强调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正面灌输的作用以外,学者们更多地开始关注和研究间接的、隐蔽的、渗透式的教育方式和载体,比如校园媒体、校园网络、校内社团、校内图书馆、学生宿舍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努力挖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影响的正面因素加以分析和研究。
3.注重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文本教育与人本教育的对立。前者以书为本,在教育过程中只讲抽象的理论,忽视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现实;只注重文本逻辑性,忽视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只强调文本意义阐释,脱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发展产生了很大矛盾,致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难以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而对其产生了质疑与疏离。以人为本,在教育过程中把代表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作为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潮流,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近几年来学者围绕这方面的研究也很丰富,但通过何种方法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真正落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实践中,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论研究上,还需要学者结合实际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1.研究更加紧扣时代背景和主题。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背景和文化环境、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信息化智能化迅速发展的社会环境;社会经济成份多样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国内环境:在这些环境的影响下,学者们都有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这些研究既突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功能,大力宣传党的政治路线和方针政策,为党在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和理论创新成果服务,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党的领导下紧跟时代的步伐,同时,学者们还注意运用新技术手段的作用和影响,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功能和凝聚人心、引导发展和稳定社会的功能的发挥。
2.研究中学科交叉的现象越来越多。心理学、政治学、管理学、伦理学、教育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渗透的越来越多,这些学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对象、内容、环境、手段、效果等进行不同层次和角度的研究,给予实践活动以有力的指导,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学科的交叉研究呈现出研究者思维活跃、视角独特的一面,但有的学者也指出,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已的地”的倾向,这种情形走向极端是不可取的,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边缘化”和“空壳化”。
3.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逐步兴起。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进行着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非常相近的思想教育活动,由此学届也把研究的视角转向了国外,借鉴和利用国外公民教育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来改革和创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研究随着国内外交流活动的日渐深入,一部分学者利用出国访问和学术交流的机会对其他的国家公民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相关论著和调查报告不断涌现,目前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中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法国等国家的公民教育问题上,比较研究的内容多为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成效等。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必将对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有益的成分。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学界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角度不断拓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产生了一批有份量的学术成果,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关注根本性、全局性、原则性的大问题研究比较多,对实际问题关注的相对较少,应从实际出发,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案和案例研究。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偏重于经验型、思辨性的比较多,实效性、客观分析的研究不足,缺乏对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长效机制的深入研究。三是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研究是一个热点,但是真正有创新质量的并不多见,很多所谓的创新只是对新出现的社会环境的描述,以及对未来工作的一些缺乏可操作性的设计。这些应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作者单位: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