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新的研究生综合评价体系的理论模型,该体系针对研究生的主要特点及培养目标,能够更为科学、合理地反映研究生的综合表现;同时,确立各年级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以便能够全面、动态的评价研究生在不同阶段的综合素质。最后,介绍该评价体系在我校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研究生测评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为该体系的进一步推广提供实践依据。
关键词:研究生 综合素质 评价 模型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2-150-03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一项牵动研究生教育深刻变革的系统工程,是培养创新人才和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开展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则是研究生培养必要的管理环节,也是调动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构建一套科学的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研究生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就成为稳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长效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1 目前高校研究生考核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数量大幅增加,研究生管理工作的电子化、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效率;然而,在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合理性与公平性方面,目前的评价手段还存在一些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评价的指标体系存在缺陷。高校对研究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第一年的课程考试、第二年的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第三年的论文答辩这几方面进行。这些评价方式能起到一定监督作用,但评价体系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由于各高校对研究生的课程考试管理相对比较宽松,课程成绩差异较小,参考价值有限,却忽视了定位研究生高层次人才非常重要的一些指标因子,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心理素质等。
(2)评价程序过于繁琐,手工评价操作机制不透明。现行大部分综合评价手段具体操作中或多或少会存在评分不够民主的缺陷,导致综合评价变相地成为了“综合调整”,产生了许多“关系分”、“情谊分”,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公平性和有效性。
2 高校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新体系模型构建
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属于多属性决策问题,本文采用德尔菲法(Delphi)综合本校二十余位研究生管理人员的意见,共设定了五个一级指标和十六个二级指标,构建了新的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对每项指标分配了权重,如表 1 所示。
本文建立的新的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模型借鉴了以往的理论成果及实践经验,评价过程科学合理,可行性强,其具备以下特点:
(1)评价指标的全面性。该评价体系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两项传统的评价内容的基础上,强调了创新精神与社会实践能力这两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所必需的特质,同时也引入了研究生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考评,可以全方位的反映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综合表现。
(2) 对不同测评对象的导向性。在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以往对不同测评指标完全一致的权重分配明显难以满足各学科的不同培养要求。因此,高校应该采用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的模式:由学校制定研究生综合素质评定体系的总原则,总原则需要体现出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统一的共性要求;各学院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制定各自的评定实施细则,各测评指标的权重要针对其重要性进行合理分配,对更为重要或亟待强化的测评指标赋予的权重更大,从而明确本学科研究生的发展方向,引导研究生积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对学习成绩、科研论文发表等比较容易量化的指标,要制定好核算方法,通过计算加权平均分和加减附加分等方式实现评价;而对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等比较难以直接量化的模块,可以通过对研究生该素质的外化行为特征的测评来推断其内在素质,因而需要制定比较细化的等级考核标准并合理设定不同等级的测评得分分值,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生进行评定。
(4)各考核指标权重分配的动态性。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对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进行测评,需要包括课程学习、开题、中期考核、毕业考核、论文答辩等多个阶段,研究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和科研任务不同,因此在不同学年各考核指标的权重分配应有相应的变化。如在第二、第三学年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参与科研工作,需要评价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科研工作上来,应当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分的权重,同时导师评定的权重也应有明显的提高,从而进一步保证测评结果的科学性与实时性。
3 高校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新体系模型应用实例
在对中国石油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2011 级研究生进行第一学年的综合素质测评的过程中,各一级、二级评价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具体步骤为:
(1)建立测评指标的多级递阶结构,即前文中表1所示的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2)采用AHP法构造判断矩阵。通过相互比较以衡量同一层级的各因素对其上一层级某因素的影响程度,用标度 1-9 来衡量元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学院邀请了本校多名从事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和教授针对研究生各年级的学习特点,比较各指标的相互关系,构造各层次的判断矩阵。如研究生一年级各一级指标相对于总体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H11如下:
(3)权向量计算与矩阵一致性检验。本文通过matlab软件求出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经归一化处理后即得到该层级相应因素对于上一层级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并通过随机一致性比值CR (CR = CI / RI)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如果CR值小于 0.1 可通过一致性检验,如果CR值大于 0.1 需要重新构造判断矩阵。由上文中各矩阵得到的权向量和检验值见表2。各一级二级指标判断矩阵的CR值均小于 0.1,因此,各矩阵均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由此可以得到研究生一年级各项指标的权重,如表3所示。 针对研究生一年级主要进行课程学习的培养特点,确定自评得分(S)、班级测评小组评定得分(R)、导师评定得分(T)、学院评定得分(C)的比例为10%, 30%, 30%和30%。以思想道德表现得分A1为例(思想政治素质、实践能力和身心素质其他各二级指标算法相同),有: (1)
将表3中各级指标的权重值与每位研究生根据式(1)计算出的各项指标最终加和,即可获得该同学研究生一年级的最终综合素质测评得分。
该研究生综合测评体系自2010年起在我院使用,测评对象为我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从表3得到的结论来看,在评价指标的排序中,C项即“创新精神”这项得到的权重排在第一位,这也符合现在高校研究生评价体系的趋势,与实际的情况也是相符的。该体系的测评结果可以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对在校研究生素质教育及评优评先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基本全面科学的反映研究生在第一学年的综合表现,与研究生的实际情况非常相符,得到了学院师生的广泛认同。
4 结语
本文在原有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新的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型。该评价模型步骤明确、逻辑清晰、操作简便,能够较好地反映评价目标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往评价方法的某些弊端,为解决其他现实决策问题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同时,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研究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权重赋值,以便能够更为科学、合理、准确地对本校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此外,在今后的操作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学历硕士和专业硕士在不同年级的各测评指标得分的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完善本测评体系。希望通过该测评体系的推广,能够激励研究生更加积极地面对学习与生活,强化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裴劲松,张影强.高校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理论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9):24-27.
[2] 熊礼波,汪菊娇.层次分析法在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5):90-92.
[3] 张云华,毛东升.高校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5):64-67.
[4] 易晓喻,张照青.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54-57.
[5] 蒋德珑,尹淑萍,师黎,等.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1,32(9):3208-3212.
关键词:研究生 综合素质 评价 模型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2-150-03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一项牵动研究生教育深刻变革的系统工程,是培养创新人才和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开展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则是研究生培养必要的管理环节,也是调动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构建一套科学的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研究生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就成为稳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长效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1 目前高校研究生考核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数量大幅增加,研究生管理工作的电子化、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效率;然而,在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合理性与公平性方面,目前的评价手段还存在一些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评价的指标体系存在缺陷。高校对研究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第一年的课程考试、第二年的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第三年的论文答辩这几方面进行。这些评价方式能起到一定监督作用,但评价体系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由于各高校对研究生的课程考试管理相对比较宽松,课程成绩差异较小,参考价值有限,却忽视了定位研究生高层次人才非常重要的一些指标因子,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心理素质等。
(2)评价程序过于繁琐,手工评价操作机制不透明。现行大部分综合评价手段具体操作中或多或少会存在评分不够民主的缺陷,导致综合评价变相地成为了“综合调整”,产生了许多“关系分”、“情谊分”,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公平性和有效性。
2 高校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新体系模型构建
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属于多属性决策问题,本文采用德尔菲法(Delphi)综合本校二十余位研究生管理人员的意见,共设定了五个一级指标和十六个二级指标,构建了新的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对每项指标分配了权重,如表 1 所示。
本文建立的新的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模型借鉴了以往的理论成果及实践经验,评价过程科学合理,可行性强,其具备以下特点:
(1)评价指标的全面性。该评价体系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两项传统的评价内容的基础上,强调了创新精神与社会实践能力这两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所必需的特质,同时也引入了研究生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考评,可以全方位的反映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综合表现。
(2) 对不同测评对象的导向性。在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以往对不同测评指标完全一致的权重分配明显难以满足各学科的不同培养要求。因此,高校应该采用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的模式:由学校制定研究生综合素质评定体系的总原则,总原则需要体现出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统一的共性要求;各学院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制定各自的评定实施细则,各测评指标的权重要针对其重要性进行合理分配,对更为重要或亟待强化的测评指标赋予的权重更大,从而明确本学科研究生的发展方向,引导研究生积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对学习成绩、科研论文发表等比较容易量化的指标,要制定好核算方法,通过计算加权平均分和加减附加分等方式实现评价;而对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等比较难以直接量化的模块,可以通过对研究生该素质的外化行为特征的测评来推断其内在素质,因而需要制定比较细化的等级考核标准并合理设定不同等级的测评得分分值,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生进行评定。
(4)各考核指标权重分配的动态性。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对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进行测评,需要包括课程学习、开题、中期考核、毕业考核、论文答辩等多个阶段,研究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和科研任务不同,因此在不同学年各考核指标的权重分配应有相应的变化。如在第二、第三学年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参与科研工作,需要评价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科研工作上来,应当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分的权重,同时导师评定的权重也应有明显的提高,从而进一步保证测评结果的科学性与实时性。
3 高校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新体系模型应用实例
在对中国石油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2011 级研究生进行第一学年的综合素质测评的过程中,各一级、二级评价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具体步骤为:
(1)建立测评指标的多级递阶结构,即前文中表1所示的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2)采用AHP法构造判断矩阵。通过相互比较以衡量同一层级的各因素对其上一层级某因素的影响程度,用标度 1-9 来衡量元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学院邀请了本校多名从事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和教授针对研究生各年级的学习特点,比较各指标的相互关系,构造各层次的判断矩阵。如研究生一年级各一级指标相对于总体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H11如下:
(3)权向量计算与矩阵一致性检验。本文通过matlab软件求出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经归一化处理后即得到该层级相应因素对于上一层级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并通过随机一致性比值CR (CR = CI / RI)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如果CR值小于 0.1 可通过一致性检验,如果CR值大于 0.1 需要重新构造判断矩阵。由上文中各矩阵得到的权向量和检验值见表2。各一级二级指标判断矩阵的CR值均小于 0.1,因此,各矩阵均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由此可以得到研究生一年级各项指标的权重,如表3所示。 针对研究生一年级主要进行课程学习的培养特点,确定自评得分(S)、班级测评小组评定得分(R)、导师评定得分(T)、学院评定得分(C)的比例为10%, 30%, 30%和30%。以思想道德表现得分A1为例(思想政治素质、实践能力和身心素质其他各二级指标算法相同),有: (1)
将表3中各级指标的权重值与每位研究生根据式(1)计算出的各项指标最终加和,即可获得该同学研究生一年级的最终综合素质测评得分。
该研究生综合测评体系自2010年起在我院使用,测评对象为我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从表3得到的结论来看,在评价指标的排序中,C项即“创新精神”这项得到的权重排在第一位,这也符合现在高校研究生评价体系的趋势,与实际的情况也是相符的。该体系的测评结果可以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对在校研究生素质教育及评优评先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基本全面科学的反映研究生在第一学年的综合表现,与研究生的实际情况非常相符,得到了学院师生的广泛认同。
4 结语
本文在原有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新的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型。该评价模型步骤明确、逻辑清晰、操作简便,能够较好地反映评价目标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往评价方法的某些弊端,为解决其他现实决策问题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同时,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研究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权重赋值,以便能够更为科学、合理、准确地对本校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此外,在今后的操作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学历硕士和专业硕士在不同年级的各测评指标得分的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完善本测评体系。希望通过该测评体系的推广,能够激励研究生更加积极地面对学习与生活,强化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裴劲松,张影强.高校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理论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9):24-27.
[2] 熊礼波,汪菊娇.层次分析法在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5):90-92.
[3] 张云华,毛东升.高校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5):64-67.
[4] 易晓喻,张照青.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54-57.
[5] 蒋德珑,尹淑萍,师黎,等.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1,32(9):3208-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