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俗称“老三篇”。“老三篇”是中国共产党全面加强党自身建设和团结带领广大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竭精神力量之源,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品质、根本宗旨、理想信念的集中体现,是接续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老三篇”持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和价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俗称“老三篇”。“老三篇”是中国共产党全面加强党自身建设和团结带领广大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竭精神力量之源,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品质、根本宗旨、理想信念的集中体现,是接续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老三篇”持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和价值底色,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世界上那些为人类解放而不懈奋斗的各国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重新研读《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这三篇毛泽东思想经典著作,询唤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是学懂弄通做实党史学习教育的现实要求,是当代中国学者的应然职责。近期,康沛竹、艾四林教授主编的毛泽东经典著作研读系列丛书之一,康沛竹、吴波撰写的《〈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研读》由中国出版集团研究出版社付梓出版,全书12万余字。该书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方位,坚持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三者相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从《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的写作背景、版本考据、主要内容、影响及意义等方面作了全面细致准确的研读,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百年一贯坚守的原初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核。全书呈现出通俗性、系统性、时代性三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第一,全书叙述话语的通俗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掌握、接受、理解和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从一种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的重要方式。毛泽东始终强调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来传播马克思主义和进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者同样坚持用时代性、生活化和文学性的语言来阐释“老三篇”中蕴含的道理,在全书中多处引述毛泽东、习近平等人的原话。他们话语的突出特点就是用通俗的语言讲清楚深刻的道理。除此之外,还常常引用白求恩、张思德和其他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化的语言,这样使得本书更加具有可读性。当然,作者也十分擅用比喻、对比、引申等文学性的语言和叙述方式,使得白求恩、张思德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生动,读来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鸣,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价值引领功能。同时,全书语言通俗浅易却并不粗陋,逻辑整体清晰,说理透辟,使得“抽象”的精神价值、理想信念读来真实可感,在亲近感中使人得到精神的陶冶。
第二,全书内在逻辑的系统性。全书研究鲜明地体现出系统性的逻辑特征,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外在方面表现为全书逻辑架构的系统完整性,作者从三篇经典文献的产生背景、版本的历史考察、主要内容以及它们的影响意义等方面梳理了这三篇文献的来龙去脉与精神实质,比较全面且系统;内在方面表现为不是将《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三篇经典文献孤立地来看待,而是深度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详尽阐释这三篇著作之间的“内在的递进关系”:《纪念白求恩》是党员的内在要求、《为人民服务》是党员的外在表现;《愚公移山》则是党员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这两种要求的最终结果。共产党员要将共产主义的理念信念内化于心并奉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人类解放这一使命。这表现出作者对这三篇著作的理解达到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系统性阐释。
第三,全书理论阐释的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转变。该书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出将“老三篇”与新时代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理论面向,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学术自觉。阅读经典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新时代遇到的新问题,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理解现在,作者始终从新时代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出发去研读这三篇经典文献,挖掘毛泽东思想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继承性与创新性,不断提出更准确、丰富和贴近新时代具体实际的理论阐释,推动经典理论的时代转化。比如在谈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时指出,习近平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就是对“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在谈到“愚公移山”时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就是坚定去争取胜利的信心在新时代的体现。
作为一部通俗性的面向群众性的毛泽东经典著作研读类系列丛书,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坚持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相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系統全面研读毛泽东经典著作篇章的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佳作。
(作者简介:池忠军,哲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超飞,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其他文献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在漫长的岁月中,众多的名山大川,哺育了无数的子民,也承载了民族的欢乐与苦难,对我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山川以其雄伟壮丽、多彩多姿的美,吸引无数的文人墨客徜徉其中,流连忘返。他们陶醉沉迷其中,与山川精神往来,文心被激活,诗兴被催醒,遂以生花妙笔描摹山川之真容,以纵横才气点染山川之氣质。山川之美由此被存储定格于惊天泣鬼、脍炙人口的妙语名篇中,让酷爱山水的人能
尘封十年之久,汤一介先生的家族传记式作品《我们三代人》终于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了。这部作品记述了汤氏三代在100多年的历史大变革的背景下生活和学术活动的经历,在我们看来,这部作品为我们了解百年学术史、文化史和政治史提供了一个窗口。 汤氏三代人,时历三世,汤一介先生的祖父汤霖先生为晚清进士,任知县于甘肃渭源,虽仕途并未显达,但却已留意于新式教育。对时世的变迁有先见之明,即预料中国社会将陷入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如火如荼的今天,墨学研究不应该缺场,事实上,也没有缺场。这不,《墨子趣谈》近期出版了,给墨学研究再添一力。拜读《墨子趣谈》,深感其妙,其妙在时。 今日,国学、传统文化已成为文化的新祈尚。君不见神州大地此国学讲堂、彼传统文化讲座比比皆是?唯憾讲起传统文化、国学,普通民众脑海浮现的总是儒道释。殊不知,墨家、法家等诸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文明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法家
明确提出“美育立德”的是国务院办公厅,时间是2015年9月,出处是其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是政府官方文件中第一次将“美育”和“德育”直接贯通起来,表述为“(学校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这句话其实很有来由,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人们在讨论怎样进行全面的人民教育的时候,许多人认为美育就是为了陶冶情操、提升人格,也就是“德育”,准确地说是德育
业师杨志玖先生(1915—2002),字佩之,山东淄博人,回族,著名历史学家。1934年9月,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1939年,考取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师从姚从吾、向达二位教授,专攻蒙元史。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教员,中央研究院(1949年前)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南开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又兼任《中国历史大辞典》主编、《历史教学》编委会主任、中国元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海外交通史学会顾问、中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和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奠定了我国古典文学的根本传统;其群经之首(汉代以后《易》为六经之首)的经学地位、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念以及讽谏美刺的诗学使命等,更是深刻影响了我国政治、思想、学术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惠泽广布,源远流长。《诗经》描写了丰富而火热的生活。上自宫廷宴享、宗庙祭祀、天子力田、武臣出征,下至大夫行旅、小吏干公、百姓劳作、男女爱恨,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继李白、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诗人。元稹(779—831),字微之,排行九,因称元九,河南洛阳人。“微之与白乐天最密,虽骨肉未至,爱慕之情,可欺金石,千里神交,若合符契”(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册,P34)。二人当时号为“元白”,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多见的知己式诗友。元稹于大和五年(831)去世后,白居易作有《
李贺是唐代的重要诗人,杜牧为他写叙,李商隐为他立传,皮日休更是盛赞他是自李白以来百年内的歌诗翘楚。 李贺诗,不可无一,不能有二。“而前乎唐与后乎唐亦无此诗”(陈式《重刻昌谷集注序》)。李贺自成一体的“长吉体”,直到近代还被人广为效仿。宋代以后,李贺就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三李”。? 李贺是个文化之谜,他一生苦难,才大而命舛,只活了27岁,其诗为一种失败主义阴影所笼罩,顽强地表现着诗人极不甘心失败
20世纪20年代,有一位身份奇特、见解深刻的外国女士,她对南开学校进行了深入地观察和精准的解析,然后给予极高评价,成为洞悉南开学校成功奥秘的人。她的名字是露存。 露存究竟是一个什么多样的人呢?以往学术界对她并不了解,对她的经历也并不十分清楚。笔者最近在翻阅一本名为《心文》的著作时,对她才有所了解,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壹 据近代著名女报人、妇女运动领袖朱胡彬夏介绍,露存原籍波兰,长期在法国学习
最近几年,我在北京大学给学生开设一门“影视理论与批评”课程,自己也会比较主动地介入当下的各种影评活动之中。不得不说,跟以前相比,我已经越来越不敢断言什么是“好”的电影,也越来越不敢肯定什么是“正确”的电影批评了。 因此,当我在姜文电影《邪不压正》中看到史航饰演的“华北第一影评人”的时候,竟然增加了对姜文和史航的好感。在我看来,这正是导演的认真与批评的力量之所在。姜文和史航的可爱,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