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充分利用问题教学,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思考。
人的思维活动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创设特定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探究的心理动力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契机。教师的任务是把教材中的物理知识转化为问题,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营造探究氛围。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层次的有阶梯的设计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接受都有收获。创设能够引发学生思维活动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使学生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牢固的掌握基本知识和规律,真正的实现有效教学。
一、讲授新课使用问题法
例如在电动势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创设问题,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来理解电动势。
问题一:学生都知道在外电路,正电荷由电源正极流向负极。为了维持外电路中稳定的电流,电源要怎样做才行?(要把负极的正电荷经过电源内部不断地搬运到正极。)
问题二:在搬运的过程中哪个力做功?能量如何转化?(正电荷所受的静电力阻碍它做功,因此在电源内部要使正电荷向正极移动一定有“非静电力”做功。功从能量的角度理解,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非静电力做功使电势能增加。从能量角度看,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装置。)
问题三:不同的抽水机抽水增加水的重力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借此来说明不同的电源,非静电力做功的本领不同,从而得出电动势的物理意义。)
在讲授向心力的应用时,先让学生做一个水流星的小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最高点时杯口朝下,水却没有流下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入这节课。可以使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集中,促进教学效果。最后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解决开始上课时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完整的学习这节课的知识。
在设计《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课堂教学时,一开始就提出问题:你能不能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学生十分活跃,议论纷纷。有的会说,将物体上抛,初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外太空,就不再回来了;有的会说,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物体从越高的地方、抛出的初速度越大,落地的水平距离越长,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物体就落不回地面了;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进行反驳:落地的跨度长了,可地表就不是一个水平面了;也有的同学说,由匀速圆周运动可知,当重力正好提供它作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物体绕地球在圆形轨道上运动就不回地面了。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在设计一堂课的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去设计。学生已经会的问题就可以简单的提一下,学生会的问题再去泛泛的讲,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不愿意去听,影响课堂效率。对于学生不会的问题在设计学案时要重点设计。可以创设物理情景,根据物理情景创设问题,由易到难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解决问题。我校正实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教学,设计了问题之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既能够解决学生预习中的问题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对于学生通过讨论也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重点讲解,这样学生带着不会的问题听课,精力会更集中,从而使课堂效率大大的提高。学生只有先进性自主探究,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能真正把握问题的实质,为下一步的合作交流做好准备。这样课堂上就会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在习题课中使用问题法
教师在习题课教学中,展示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区别,使学生从多角度去认知某一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使自己的视野不断扩展。
在平抛运动的习题课上,可以设计两类问题,利用平抛运动的规律研究平抛运动;利用平抛运动的轨迹研究平抛运动。这样,学生对平抛运动就会有更全面,更透彻的理解和运用。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从物理学的角度较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义”、“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等。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所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提有针对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很好的提高教学效率。
人的思维活动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创设特定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探究的心理动力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契机。教师的任务是把教材中的物理知识转化为问题,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营造探究氛围。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层次的有阶梯的设计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接受都有收获。创设能够引发学生思维活动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使学生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牢固的掌握基本知识和规律,真正的实现有效教学。
一、讲授新课使用问题法
例如在电动势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创设问题,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来理解电动势。
问题一:学生都知道在外电路,正电荷由电源正极流向负极。为了维持外电路中稳定的电流,电源要怎样做才行?(要把负极的正电荷经过电源内部不断地搬运到正极。)
问题二:在搬运的过程中哪个力做功?能量如何转化?(正电荷所受的静电力阻碍它做功,因此在电源内部要使正电荷向正极移动一定有“非静电力”做功。功从能量的角度理解,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非静电力做功使电势能增加。从能量角度看,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装置。)
问题三:不同的抽水机抽水增加水的重力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借此来说明不同的电源,非静电力做功的本领不同,从而得出电动势的物理意义。)
在讲授向心力的应用时,先让学生做一个水流星的小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最高点时杯口朝下,水却没有流下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入这节课。可以使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集中,促进教学效果。最后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解决开始上课时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完整的学习这节课的知识。
在设计《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课堂教学时,一开始就提出问题:你能不能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学生十分活跃,议论纷纷。有的会说,将物体上抛,初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外太空,就不再回来了;有的会说,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物体从越高的地方、抛出的初速度越大,落地的水平距离越长,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物体就落不回地面了;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进行反驳:落地的跨度长了,可地表就不是一个水平面了;也有的同学说,由匀速圆周运动可知,当重力正好提供它作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物体绕地球在圆形轨道上运动就不回地面了。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在设计一堂课的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去设计。学生已经会的问题就可以简单的提一下,学生会的问题再去泛泛的讲,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不愿意去听,影响课堂效率。对于学生不会的问题在设计学案时要重点设计。可以创设物理情景,根据物理情景创设问题,由易到难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解决问题。我校正实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教学,设计了问题之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既能够解决学生预习中的问题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对于学生通过讨论也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重点讲解,这样学生带着不会的问题听课,精力会更集中,从而使课堂效率大大的提高。学生只有先进性自主探究,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能真正把握问题的实质,为下一步的合作交流做好准备。这样课堂上就会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在习题课中使用问题法
教师在习题课教学中,展示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区别,使学生从多角度去认知某一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使自己的视野不断扩展。
在平抛运动的习题课上,可以设计两类问题,利用平抛运动的规律研究平抛运动;利用平抛运动的轨迹研究平抛运动。这样,学生对平抛运动就会有更全面,更透彻的理解和运用。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从物理学的角度较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义”、“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等。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所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提有针对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很好的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