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为人师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ight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旗里教育机构改革,我被派到顺利村东鸡点学校当一名小学教师。
  第一次带着行李走进东鸡小学,是春季开学的第一天。不用说,心情是抑郁的。撇家舍业不用说,但看校园的环境,就有一种苍凉。学校仅有六七十名学生,一幢六间的石头红瓦房,除了中间稍大的一间作为教师的办公室外,其余五间分做一至五年级的教室。办公室向外又接了个偏厦子,中间间壁开,分做教师的宿舍与厨房。校园四周是石头围墙,围墙外便是本组的居民。穿过这些居民区向东,便是那座被写进本地抗日历史的鸡冠山了。
  比我们早到东鸡小学的还有两名教师,分别是姜官仁与陈佰林。当时他俩只有三十岁左右,都是编制在小学,借调在中学的教师。他们是比我和张老师早一年到这里的。点校长是家在本村的孙义庆,是位年近五十、热情而又幽默的老同志。他虽为点校长,却和我们一样担任一个班的教学。我说他热情,是因为他非常关心我们的生活,给我们修灶台、钉窗户纸。说他幽默,是因为他总喜欢说笑话。比如他说有一天晚上,有人找他打麻将,打了一宿,第二天早晨起来,沿着昨晚的脚印,他发现他输的钱都在一座坟地上用石头压着的。他还说,这个校园里有女鬼,有人在晚上看到她打着灯笼进了厕所。这话听去很吓人。那时,除了我之外的那三位住宿教师都有摩托,通常只有我一个人在此住宿。好在我八字里带有甲,所以魍魉之事一次也没撞上。
  张普奇老师当时也有五十岁左右,他在成教工作之前,曾在村校当过村校长,教学自然是把好手。而姜、陈两位教师,因为都曾在中学教过学,教学能力强,又善于和本地学生家长打成一片,因此我们在点校还是颇受欢迎的。
  张、姜、陈三位教师都好饮。那时我们个人开伙,个人购米面粮油,个人做吃。而每晚只要他们不走,他们三个都要喝上半斤八两的。喝完了酒,也不影响打扑克,呼哈的,一打就是半夜。也有不打扑克的时候,那时,张老师则弹脚踏琴,姜老师则唱歌,陈老师则一顿乱舞。或许都想在苦中作乐,因此看去没心没肺。老实说,从城里到镇里再到乡下,我们的心情都不是很好。
  我被村校长安排到仅有13名学生的二年级当班主任。
  初次站到讲台上,当村校长把我介绍给学生,我竟激动得半天说不出一句话。好在顺利村是个村风淳朴的地方,乡下的孩子也不因为我低能而小看我,在我刚和他们结识不几天,他们就拿出接纳最尊贵朋友的标准接纳我,不断地给我带糖果、鸡蛋等食品,虽然我三令五申禁止他们这样做,可我说归说,他们总有办法把东西送到我的面前。为此,我学了悬鱼太守的办法,把他们的食品吊在门外的小树上,以此来禁绝他们对我的好意。
  初为人师,虽然觉得这项工作很琐碎,可我却也受到了许多的启发,我甚至有种荒谬的想法,我想,一切不管是从事技术工作,还是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在走向社會之初,都应当去当两年教师。我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光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也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锻炼或提升了自己诸如品德、语言等多方面能力。
  我对孩子不敢有丝毫疏忽,每天七节课,几乎是节节不落。然而,我也有不足之处,为了急功近利,我曾体罚过学生,因为成绩,我曾罚过他们站,还打过他们的手板,这其中虽不乏对他们的拳拳之心,然而,也不排除自私,因为那时学校对老师的考核还局限于以学生的成绩定教师的业绩,还有教师的年末的末位淘汰。因为离家有三十多里路,中午家住在镇里的四名老师午餐一定要在学校吃,为此,我们四名老师分成两组,一组一个星期轮流做饭。晚上除了我因为腿病必住在学校之外,其他三名老师大多骑摩托回家。但到天冷的时候,他们一般也住在学校。
  住宿的生活自然不如在家舒服,学校条件有限,冬天我们取暖和学生一样用火炉。因为我们住的炕不好烧,孙校长给我们买来了鼓风机,可尽管如此,遇到风不顺的时候,屋里还是满屋烟。孙校长为此扒过炕,打过烟囱,可是依旧找不出毛病。
  到了杀年猪的时候,这里的学生家长习惯找我们这些“跑退子”到家里吃杀猪菜,他们的那种待客的热情之心至今想起来还让我感动。那年冬天,据胖老姜(姜教师昵称)统计,我们共吃了学生家长的杀猪菜48顿,虽然这说起来有些违反教师禁令,可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本地百姓对我们的认可。
  这年冬天,12月10日傍晚,我们四个“跑腿子”从学生家吃完杀猪菜回来,借着酒兴,我们又在屋里打开了扑克。大约晚上十一点,陈佰林饿了,又热了点饭吃,吃完后我们就睡了。也就是刚躺下,我便发出了可怕的呻吟声,挨着我睡的姜老师以为我魇着了,用力掐我的脚跟(我和他是一颠一倒睡的),可是掐了半天,我还没反应。姜老师知道不好,让睡在炕头的老张打开灯。老张闻讯打开灯凑过来,先是大呼小叫,见我依旧不醒,用手掐我的人中,还是不行,情急之中,他用嘴咬。这下好了,我总算醒过来了,然而刚张开眼,却又闭上了,这时老张又想起了新办法,他开始不停地扇我的嘴巴子,直到我不再闭眼为止。
  我总算是活了过来,大家松了口气,这时他们才发现我尿了床。姜老师想起给我倒水杯,可刚到办公室,他就一头栽倒在地不省人事,陈佰林见了,要过去抢救,他刚到厨房也栽倒了。这下可忙坏了老张,咬完了这个人的人中,又紧跟着去咬下一个,忙活得天快亮了,我们总算是都活过来了。
  “中邪了,一定是中邪了。”苏醒后的姜老师道。
  “要不要去烧点纸。”陈老师应和道。
  “你们不要胡来,我们一定是煤烟中毒了。”还是老张遇事有主见。
  “那怎么办?”
  “打开门,通会儿风,一会儿好了。”
  因为屋里冷,我们又偎在炕上,并且盖上了被,然而屋里屋外的门却全都打开了。一会儿我的病又发作了,不停地哆嗦,呕吐,好不容易我们坚持到孙校长到校。他见状,雇了一辆车把我们送到了旗医院。
  因为姜、陈两位检查后症状较轻,也没住院。而我在旗医院住了一个星期的院,也没把这次事故当成一回事。可出院后不久,我便发现,我的左耳的听力明显降低了,发展到今天,几乎近于半聋。
  第二学期,我从村校回到了镇小学,那段生活也结束了。
  责任编辑:子非
  美术插图:段明
其他文献
浙北安吉,真正的冬天到了。  第一朵雪花,是从黄浦江源头的龙王山之巅舞动起来,潇洒地飘落在安吉母亲河西苕溪及其两岸,让残秋的杨柳、水杉也有了一些滋润、发亮。  当这一朵雪花与人们相约、与地面亲热时,紧接着天荒坪之巅的无数朵雪花也响应起来了,纷纷扬扬地降落在大竹海风云悸动的波涛里。  浙北大地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只露出了农家一座座别墅的眼睛和一幢幢工厂的鼻子,大竹海也变成了原野上一个个找不着北的迷宫
期刊
听奶奶说,我刚学走路的时候,就想跑。上了小学一年级,个头还没有自行车高,看见那些比我大一些的小孩轻松自在地骑着自行车在我面前晃来晃去,然后对我说:滚开,臭小子,有本事你也骑呀!我瞧不起那些兄长们骑自行车时像耍杂技一样,手不抓车把,吹着口哨从我身旁掠过。其实我内心还是十分渴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我从不反感自己跟他们一样的、不可一世的德性。于是我跑回家跟父亲申请:“爸爸,我要像他们一样!”父亲惊讶地摸了
期刊
一  我爸是个一点也不像矿工的矿工。  我说这话绝不是吹牛。我爸四十岁以前长得是一表人才,一米七二的个头,白净的脸蛋,说话细声细气的,根本就不像个“炭牯佬”,倒像个教书先生。我堂奶奶只要一与我妈吵架,就会说我妈配不上我爸,说我爸是瞎了眼,找了个不识字又长得黑的女人。  我小学一毕业,就来到我爸身边。这一方面当然是因为矿里的教育条件要比乡下好,其实另一方面却是我妈的一着妙棋,有点让我潜伏到我爸身边的
期刊
元稹(779-831),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元稹在家排行老九,所以,白居易他们也叫他元九。元稹8岁丧父,少年困顿,由母亲郑氏领着寄居在舅舅家中,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幸亏母贤能文,亲授书传,是母亲给了他良好的教育。元稹聪慧,9岁能诗,15岁就登明经科,只要再经吏部试后就可入仕。贞元十五年(799年),杨巨源推荐21岁的元稹到自己故乡河中府西河县(今山西汾阳)县衙担任小吏文书。因为工作清闲,元稹
期刊
夜行是需要扶手的。  当黑夜来临,人孤独寂寞地在荒村野径,慌不择路,跌跌撞撞,瑟瑟寒风中茕茕独行,最能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无语、莫测和人生的寒凉,这时,夜行艰苦,只有仰仗唯一的扶手:胆量、意志和勇气的结合。  我的童年,在江汉平原上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村度过,一个只有三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天一黑,难觅人的影踪,小孩子尚不知电视为何物,晚上时间难以打发,借煤油灯的光,几本破书早就看完了,百无聊赖的我
期刊
晚上,十二分不想写稿,一段时间来的赶稿生活,令人有点疲乏。  冲了一杯前几天从龙门带来的新鲜蜂蜜,用小勺轻轻一搅,丝丝甜蜜便随着热气漫上来。打开音响,把音量调到最小,一阵大提琴的声响,像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袅袅飘来,是那首著名的《海滨之歌》,歌词是:“清晨我独自一人,在这海边彷徨,心中不禁回想起往日的时光……”  那音乐,清幽,却又令人柔肠百结。  我在Q上给XB留言,说:“今天好闷啊,想去西湖走走。
期刊
记忆中,薯类食物是幼年生活常态。我虽没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印象中小时候也没有多少餐是能吃得上肉的。因此对于薯类等农作物的感受就特别深。  俗话说:“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初时并不以为然,作物之所以能作為食物,不外乎其干、其果、其叶、其枝、其花能果腹充饥。根茎也能食用,已是一奇。偏它味道上佳还营养丰富,更是让人食髓知味没齿难忘。  譬如芋头。有本地芋、蕃鬼芋、大肉芋……每一种芋头的做法和味道都不太一
期刊
不久前,退休在老屋居住了二十多年的叔叔突然住进了城区里的福利院。听到这个消息,令我吃惊不小!  叔叔从教一辈子,桃李满天下;二十八年前退休,告别讲坛与一身的粉笔灰,让他很是落寞了一阵;后来,镇政府修镇志,找这位腹笥丰赡的老教师,叔叔也没推辞,召集旧日执教同事,凑成了一个专班。大家共襄盛举,日日伏案秉笔,历时两载,镇志终付梓告成。没过多久,大婶娘去世,叔叔孤独忧伤了好长一段时光。挺过那些艰难的日子,
期刊
一把吉他,一頭长发,一身潇洒的牛仔装风尘仆仆,地上散放着一盘盘歌碟与一张张打印的歌词。一个在地下通道中的年轻歌手,和在国内外城市的地铁车站等处,常常看到的流浪歌手一样,孤独地唱着一首首伤感的歌。  空寂的通道中,此刻行人很少,他斜倚墙壁,不问路人,不问时间,不问空间,自弹自唱,完全沉浸在那类似萨克斯曲的低沉雄浑又苍茫的音乐中。  他演唱的歌曲,连同那些自录的歌碟,都是他自己作词作曲的原创作品。不懂
期刊
打小时候起,村里人就老爱说我的伯父是大官。  我上小学三年级时,由于家境贫寒,作业本总是正面写完写反面,铅笔写到手指都握不住了还用。那时候的理想很朴素,就是能拥有永远用不完的铅笔和本子。  那年秋天的一个夜晚,我梦见伯父回来了。给我带来了厚厚的一摞作业本、一大把五颜六色的铅笔、一摞子的小人书,有黑白的、彩色的,我高兴地看了这本看那本。醒来了一看,我的书哪儿去了?我伤心地哭了,哭声惊醒了睡在身旁的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