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本文从笔者的教学实践出发,探讨了课堂中“提问”技巧的一些思路,并阐述了提“好问题”与“提好”问题的区别以及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让问题符合教学实际.
[关键词]提问技巧 问题设计 互动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320016
一位哲学家说过:“聪明的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提问在课堂实施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它是推进课堂有序开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力方式.笔者认为好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而在课堂中“提问题”与“解答问题”是学生与教师思维碰撞最激烈的时候.如何提问,如何问得巧妙、问得有效还是有技巧的.在此,本人从自身的体会提出一些教学实践中对课堂“提问”技巧的看法和观点,供大家讨论.
一、提问的趣味性
一节课的开始需要引入一个好的案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学生对本节知识掌握中会出现的问题并预先做好应对的准备.这一类问题主要是在概念性教学的引入环节出现,特别讲究“问题”的导向性与趣味性.例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典概率的基本概念,可做如下的问题设计.
问题1:甲、乙两位赌徒的赌术相当,某日两人相约各出100元,约定谁先胜3局可拿走全部赌金,比赛进行3局后,甲胜两局、乙胜一局,此时因故不能进行余下比赛,问赌金如何分配合理?
问题2:接问题1的问题:若甲、乙赌术不相当,根据以往的战绩,甲获胜的概率为2/3,那么赌金又该怎样分配才合理?
对问题1,学生普遍会认为甲获得2/3赌金,乙获得1/3赌金,忽略余下比赛的各种可能性;对问题2,学生可能会陷入困惑中,久久不得其要领.这正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
二、提问的渐进性
数学知识是逐层提高的,而且其研究的方式方法是可以推广的.在复习课中为了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方法的融会贯通.在设计问题时应作整体考虑,注重从同一模型、相近题类和方法的归类等逐层深入.例如关于圆的切线问题可作如下的整体性设计.
问题1:若圆的方程是x2 y2=r2,求经过圆上一点M(x0,y0)的切线方程.
问题2:若圆的方程是(x-a)2 (y-b)2=r2,求过圆上一点M(x0,y0)的切线方程.
问题3:若圆的方程为(x-a)2 (y-b)2=r2,求过圆外一点M(x0,y0)的切线方程.
问题4:已知M(x0,y0)为圆x2 y2=r2外的一点,过M作圆的切线,求经过两切点的直线方程.
提出这一系列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系统性地吸收知识,其研究的方法与过程可以推广到圆锥曲线中去,笔者认为这样的“提问”对推进课堂教学极为重要.
三、提问的合理性
实施课堂中的“提问”应当考虑到课堂不同环节的需要,盲目提问,多提问会导致学生的反感.“问”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需要.比如在一个概念性内容介绍完之后可以提出判断类问题;在一个解答型问题讲解完之后可以提一些总结经验性的问题.如:
①在立体几何斜二测画法教学完之后,可以提出问题“两个角相等,在直观图中也相等吗?”
②在二面角的求法教授完毕后,可以进行求解二面角方法的总结性提问“找二面角的方法有哪些?”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说出定义、三垂线、垂面以及射影法等.
这些问题的提出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状况,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提出,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巩固学生新知的学习与积累.
四、提问的连续性
随着学生向高年级发展与能力的加强,往往会忽略对小题的思考与研究,特别是选择题的解答有其特殊性,很值得教师在课堂上借题发挥.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应适时从小题研究入手,进行拓展性“提问”,让学生体会“小中见大”的研究规律.例如对类似于分式函数y=x2 3xx-1的最值研究,教师可以这样逐层提问:
问题1.若函数有最大值和最小值,它们各自是多少?在什么地方取到?
问题2.用哪些方法可以求函数的最大最小值?均值不等式能不能用?怎么用?
问题3.若函数无最大最小值是什么原因?能不能进行改动让它有最大最小值?
通过这样的连续提问,强化了学生的再学习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深厚的数学功底需要不断总结的道理.
笔者认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是从“学会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始的.善于提问,“提好问题”是学生学习能力加强的表现,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学技巧的掌握不仅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需要,也是其他学科教学的需要.它的效应不单单表现在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上,更为重要的是它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责任编辑 黄桂坚)
[关键词]提问技巧 问题设计 互动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320016
一位哲学家说过:“聪明的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提问在课堂实施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它是推进课堂有序开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力方式.笔者认为好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而在课堂中“提问题”与“解答问题”是学生与教师思维碰撞最激烈的时候.如何提问,如何问得巧妙、问得有效还是有技巧的.在此,本人从自身的体会提出一些教学实践中对课堂“提问”技巧的看法和观点,供大家讨论.
一、提问的趣味性
一节课的开始需要引入一个好的案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学生对本节知识掌握中会出现的问题并预先做好应对的准备.这一类问题主要是在概念性教学的引入环节出现,特别讲究“问题”的导向性与趣味性.例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典概率的基本概念,可做如下的问题设计.
问题1:甲、乙两位赌徒的赌术相当,某日两人相约各出100元,约定谁先胜3局可拿走全部赌金,比赛进行3局后,甲胜两局、乙胜一局,此时因故不能进行余下比赛,问赌金如何分配合理?
问题2:接问题1的问题:若甲、乙赌术不相当,根据以往的战绩,甲获胜的概率为2/3,那么赌金又该怎样分配才合理?
对问题1,学生普遍会认为甲获得2/3赌金,乙获得1/3赌金,忽略余下比赛的各种可能性;对问题2,学生可能会陷入困惑中,久久不得其要领.这正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
二、提问的渐进性
数学知识是逐层提高的,而且其研究的方式方法是可以推广的.在复习课中为了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方法的融会贯通.在设计问题时应作整体考虑,注重从同一模型、相近题类和方法的归类等逐层深入.例如关于圆的切线问题可作如下的整体性设计.
问题1:若圆的方程是x2 y2=r2,求经过圆上一点M(x0,y0)的切线方程.
问题2:若圆的方程是(x-a)2 (y-b)2=r2,求过圆上一点M(x0,y0)的切线方程.
问题3:若圆的方程为(x-a)2 (y-b)2=r2,求过圆外一点M(x0,y0)的切线方程.
问题4:已知M(x0,y0)为圆x2 y2=r2外的一点,过M作圆的切线,求经过两切点的直线方程.
提出这一系列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系统性地吸收知识,其研究的方法与过程可以推广到圆锥曲线中去,笔者认为这样的“提问”对推进课堂教学极为重要.
三、提问的合理性
实施课堂中的“提问”应当考虑到课堂不同环节的需要,盲目提问,多提问会导致学生的反感.“问”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需要.比如在一个概念性内容介绍完之后可以提出判断类问题;在一个解答型问题讲解完之后可以提一些总结经验性的问题.如:
①在立体几何斜二测画法教学完之后,可以提出问题“两个角相等,在直观图中也相等吗?”
②在二面角的求法教授完毕后,可以进行求解二面角方法的总结性提问“找二面角的方法有哪些?”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说出定义、三垂线、垂面以及射影法等.
这些问题的提出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状况,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提出,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巩固学生新知的学习与积累.
四、提问的连续性
随着学生向高年级发展与能力的加强,往往会忽略对小题的思考与研究,特别是选择题的解答有其特殊性,很值得教师在课堂上借题发挥.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应适时从小题研究入手,进行拓展性“提问”,让学生体会“小中见大”的研究规律.例如对类似于分式函数y=x2 3xx-1的最值研究,教师可以这样逐层提问:
问题1.若函数有最大值和最小值,它们各自是多少?在什么地方取到?
问题2.用哪些方法可以求函数的最大最小值?均值不等式能不能用?怎么用?
问题3.若函数无最大最小值是什么原因?能不能进行改动让它有最大最小值?
通过这样的连续提问,强化了学生的再学习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深厚的数学功底需要不断总结的道理.
笔者认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是从“学会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始的.善于提问,“提好问题”是学生学习能力加强的表现,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学技巧的掌握不仅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需要,也是其他学科教学的需要.它的效应不单单表现在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上,更为重要的是它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责任编辑 黄桂坚)